总体经济学.docx
總體經濟學第一節 前言 經濟社會總合行為以各種總體經濟變數表示。總體經濟學分析這些變數間的因果性,其中最重要的變數包括: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工資率、通貨膨脹率(inflation rate)、貨幣供給額(money supply)、國際收支、與經濟成長率等。 總體經濟行為的決策者包括家戶、廠商、政府、銀行、及國外部門,其中政府的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 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可能影響到其他部門。然而,各學派之間對其影響程度仍有很大爭議 (見附錄一)。 本章結構如下:第二節介紹國民所得的衡量。第三節討論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理論。第四節討論失業與通貨膨脹間的關係。第五節探討台灣在民國七十年代,所遭遇鉅額貿易順差的問題。第六節介紹台灣八十年起推行六年國建計劃,所面臨大量發行公債的問題。第七節為結論。第二節國民所得衡量(一)重要名詞解釋和國民所得相關的衡量包括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民生產淨額(Net National Product)、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 個人所得 (Personal Income)、和個人可支配所得(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等。茲分別解釋如下:1.國民生產毛額(簡稱GNP)國民生產毛額係指在某一段特定期間內,由一國全體國民所生產出來最終財貨與勞務(final goods and services)市價的總和。依照上述定義,GNP有四個構成要件:(a) GNP衡量某特定期間內的產量。此特定期間通常為一年,故GNP是流量(flow)的觀念。(b) (b)全體國民係指居住於國內及國外的本國國民,因此,GNP衡量範圍包含本國國民在國外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而不包含外國國民在本國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c) GNP只衡量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價值,而不計入中間財貨與勞務(intermediate goods and services),其理由為避免重覆計算。(d) GNP係根據市場價值衡量,而不考慮非市場的生產活動。因此,家庭主婦管理家務的價值,就不計入GNP之中。然而,自有房屋的設算租金及農夫留供自用的農作產品,此二項非市場活動,由於較易估算,故亦計入國民生產毛額內。2.國內生產毛額(簡稱GDP)國內生產毛額係指某特定期間內,一國國境內所生產最終財貨與勞務市場價值的總和。GDP與GNP的區別,可以用下列等式表示:GDP=GNP-本國生產要素參與外國生產的報酬 +外國生產要素參與本國生產的報酬 =GNP-生產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 (1)3.國民生產淨額(簡稱NNP)國民生產淨額係指一國國民所生產最終財貨與勞務的淨值。由於生產的過程中,建築物與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會耗損,故實際增加的價值必須扣除折舊(depreciation)費用。因此,NNP與GNP的關係可表示如下:NNP=GNP-折舊。 (2)4.國民所得(簡稱NI)國民所得係指全體國民以其生產要素參與生產所得到報酬的總和。換言之,NI就是以要素成本(factor costs)或要素所得表示的NNP。因此,NI可表示如下:NI=工資+租金+利息+利潤。 (3)此外,由NNP推算NI時,可以利用下列關係式:NI=NNP-間接稅+政府補貼。 (4)(4)的解釋如下:NNP係以市場價值計算,因此,在計算以要素成本表示的NI時,必須剔除諸如間接稅註一或政府補貼等使市場價值上升或下跌的因素。5.個人所得(簡稱PI)個人所得係指家戶單位在某一期間內實際獲得的所得。PI和NI的關係如下:PI=NI-(公司所得稅+政府財產及企業所得+社會安全保險稅+未分配盈餘)+ 移轉性收入(transfer payments), (5)其中移轉性收入包括退休金、失業救濟金及國外移轉收入等。6.個人可支配所得(簡稱PDI)個人所得扣除直接稅及移轉性支出後即為個人可支配所得。PDI再扣除家戶消費支出,即為家戶儲蓄。表一以民國年台灣資料綜合說明GNP、GDP、NNP、NI、PI、與PDI之間的關係。(二)國民生產毛額的衡量方法:國民生產毛額可就支出面(expenditures)、處置面(disposition)、要素所得面(factor income)、及附加價值面(value added) 等四方面來衡量。表二至表五以台灣民國年資料為例,分別說明上述四種衡量方法。1.支出面法(見表二)在包括政府部門及國外部門的經濟社會,除了消費與投資支出外,尚包括政府部門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以及國外部門的淨出口(出口減掉進口) 。將國內及國外對本國財貨及勞務的支出加總,即是以支出面法計算的GNP:GNP=C+I+G+X-M+NFI=GDP+NFI (6)其中,C=民間消費支出,I=國內投資毛額,包括民間及政府投資。G=政府消費支出,X=出口,M=進口,NFI=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以下分別說明C、I、G、X、M 的內涵。(1)民間消費支出(C)民間消費支出代表家戶單位以可支配所得支付的消費性支出。消費項目可分為耐久性消費財(durable goods)、非耐久性消費財(non-durable goods)與勞務等三大項。耐久性消費財包括電視、冰箱、汽車等耐用年限較長的物品,非耐久性消費財包括衣服、食物等,而勞務則包括醫療、交通、通訊服務以及設算的房屋租金等。(2)國內投資毛額(I)投資指實物投資,包括機器設備、建築物與存貨增加等三大項。廠商生產財貨表一:民國年台灣各項國民所得衡量國內生產毛額(GDP) $ 5,198,505加: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 + 103,256國民生產毛額(GNP) $ 5,301,761減:折舊 - 453,830 國民生產淨額(NNP) $ 4,847,931減:間接稅淨額 - 561,186間接稅 $ 568,087減:政府補貼 - 6,901 國民所得(NI) $ 4,286,745減: - 332,905營利事業所得稅 -$ 137,130政府財產及企業所得 -100,695民營企業 未分配盈餘 - 19,811公營事業儲蓄 - 70,549企業罰款 - 4,720 加:移轉性收入 + 182,827民間自國內移轉收入 $ 127,475家戶自國外移轉收入 55,352 個人所得(PI) $ 4,136,667減: - 497,157家戶及民間非營利 團體之直接稅 -$ 358,566移轉性支出 - 138,591家戶向國內移轉支出 -$ 79,012家戶向國外移轉支出 - 59,579 個人可支配所得 $ 3,639,510減:消費支出 -2,899,758家戶儲蓄 $ 739,752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年。單位:新台幣百萬元。表二:民國年台灣地區國民所得(支出面法) 民間消費 $ 4,519,289 政府消費 +1,082,323 扱資毛額 +1,588,471 國內固定資本形成毛額 $ 1,565,392 政府 $ 496,975 公營事業 211,315 民營企業 + 853,092 存貨增加(+)減少(-) + 23,079 公營事業 $ 2,858 民營企業 + 20,221 出口淨額 + 287,457 貨品及勞務輸出 $ 3,630,443 減:貨品及勞務輸入 -3,342,986 合計:國內生產毛額(GDP) $ 7,477,540 國外所得要素淨額 62,110 受雇人員國外報酬淨額 $ -27,376 資產及企業國外所得淨額 + 89,486 合計:國民生產毛額(GNP) $ 7,539,650資料來源:同表一必須購買機器設備及建築物(如廠房、辦公建築等),因此,機器設備及建築物宜列為投資支出。至於存貨增加項目列入投資的理由如下:(a)存貨乃年終時尚未賣掉的最終產品,故應計入當期GNP中。然而,前期存貨已計入前期GNP中,卻在本期才出售,故不應計入本期GNP中。期末存貨扣除期初存貨,才宜列入本期的GNP中。(b)由於存貨性質較接近投資,因此,除非在GNP中另設存貨項目,否則,宜將其列入投資項目中。(3)政府消費支出政府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主要包括下列兩項:國防及公共財的購買,軍公教人員的薪津。由於移轉性支付並無實質生產活動,因此,政府的消費支出並不包括公債債息等移轉性支付。(4)出口與進口(X、M)表三: 民國年台灣地區國民所得(處置面法) 民間消費 $ 2,899,758 民間毛儲蓄 1,045,486 折舊 $ 285,923 民營企業 $ 229,457 家戶 + 56,466 未分配盈餘 + 759,763 (淨儲蓄) 民營企業 19,811 家戶 + 739,752 政府稅收淨額 1,351,309 折舊 $ 167,907 政府 $ 34,162 公營企業 + 133,745 公營事業儲蓄 70,549 政府財產及企業所得 100,695 營利事業所得稅 137,130 家戶及民間非營利團體直接稅 358,566 間接稅淨額 561,186 企業罰款 4,720 其他 - 49,444 國際移轉支出淨額 5,208 家戶國際移轉支出淨額 $ 4,227 移轉支出 $ 59,579 減:移轉收入 - 55,352 政府國際移轉支出淨額 + 981 移轉支出 $ 1,610 減:移轉收入 - 629 合計:國民生產毛額(GNP) $ 5,301,761資料來源:同表一各國對本國財貨的需求(即出口,X),也是對本國最終財貨的一種需求,故應計入GNP之中。但本國對外國財貨的需求(即進口,M),則應予以剔除。其主要理由是民間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及出口等四項所購買的最終產品,都已包含進口需求。2.處置面法(見表三)由表一最後一行家戶儲蓄開始,依所得處置方式分類,逐類向上加總,也可計算GNP。依處置面法,GNP可表示如下:GNP=C+S+T+Rf, (7)其中C為民間消費支出,S為民間毛儲蓄註二,T為政府稅收淨額,而Rf為國際經常移轉支出淨額。與表一相對照,S包含企業儲蓄(折舊未分配盈餘)及家戶儲蓄。T包括折舊、公營事業儲蓄、政府財產企業所得、營利事業所得稅、家戶直接稅、間接稅淨額、企業罰款、及其他註三等。3.要素報酬面法(見表四)要素所得(NI)為工資、租金、利息、與利潤的加總。除NI外,GNP亦包括要素未能獲得的間接稅淨額及折舊。因此,以要素報酬面計算GNP的等式如下:GN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間接稅-政府補貼)。 (8)表四:民國年台灣地區國民所得(要素所得面) 工資(受雇人員報酬) $ 3,975,063 國內淨額 $ 3,947,687 國外淨額 -27,376 企業與財產所得 1,427,650 國內淨額 $ 1,387,057 國外淨額 102,728 國民所得(NI) $ 5,442,313 間接稅淨額 695,583 間接稅及公賣利益 $ 702,084 減:(政府對企業)補助金 - 6,501 國民生產淨額(NNP) $ 6,137,869 折舊(固定資本折耗準備) + 706,171 合計:國民生產毛額(GNP) 7,539,650資料來源:同表一4.附加價值法(見表五)原料及中間產品經加工後可得最終財貨與勞務,而加工造成的增值,稱為附加價值。GNP係最終財貨與勞務價值加總,故可依照產業別區分,將生產各階段附加價值加總而得GNP。表五:民國年台灣地區國民所得(附加價值法) 農業 $ 265,947 農、林、漁、牧業 $ 245,735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20,212 工業 2,632,115 製造業 $ 2,087,727 水電燃氣業 188,429 營造業 355,959 服務業 4,558,305 商業 $ 1,200,911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507,006 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業 1,315,544 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 627,324 政府服務生產者及其他 886,347 合計:國內生產毛額(GDP) $ 7,477,540 加:要素在國外所得淨額 62,110 合計:國民生產毛額(GNP) $ 7,539,650資料來源:同表一(三)國民所得與國民經濟福利國民所得只衡量經濟活動的成果,而無法反映諸如倫理道德、公平和諧等非經濟活動的價值。即使在衡量人們物質生活的享受上,也有以下缺點:1.無法反映不良生產活動及產品的副作用對整個社會不利的生產行為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及危害身體健康的菸酒、毒品等負產品,GNP只計算其生產價值,而未扣除其造成的損失。2.遺漏非市場生產及地下經濟活動GNP只衡量市場交易經濟活動,以及設算租金及農民自用農產品等兩項非市場生產活動的價值。然而,GNP卻未衡量諸如主婦管理家務、自修房屋、與自修汽車等非市場生產活動。此外,逃漏稅、違法交易 (如走私、大家樂、地下錢莊) 、以及物物交易等地下經濟活動,亦因調查不易,而無法列入GNP估算中。3.忽視休閒帶給人們效用滿足所產生的價值4.未能辨別品質的變動許多產品品質提升或改善後,價格或許不變,甚或降低,但以市場價格估算的GNP,並未考慮品質提升的貢獻。5.無法反映所得分配情形GNP衡量並無法顯示個人所得分配是否平均,也因而無法獲知多數人福利是否提升。然而,由勞侖茲曲線(Lorenz curve)所推導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以及家戶所得五等分位法註四,則可顯示一國所得分配的情形。(四)衡量經濟福利的其他方法美國耶魯大學諾德浩斯(W. Nordhaus)及托賓(J.Tobin)兩位教授於年提出經濟福利淨額(Net Economic Welfare,NEW)來替代GNP的衡量。該指標包括傳統GNP的衡量,再加上對社會有益而未計入GNP的項目(如休閒、未上市產品、遺漏資本所提供之勞務),然後減掉對社會有害而已計入GNP的項目(如負產品、無益的產品、遺漏資本之折舊等)。然而,由於NEW衡量較GNP更為主觀,因此,各國仍多以GNP衡量國民經濟福利。第三節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一)貨幣制度演進貨幣制度由商品貨幣演化為金屬貨幣、信用貨幣,乃至信用卡制度。茲簡介其演進過程如下:一、商品貨幣獸皮、貝殼、菸葉等非金屬商品曾被當做交換媒介或價值標準。商品貨幣固能解決物物交換的不便,然而,非金屬商品有運輸困難、不易分割、及儲藏不易等缺點。二、金屬貨幣金屬具易於運輸、耐久、可分割、易辨認、及價值穩定等優點,因此,早在公元前一千年,銅、金、銀、及鐵等便被用做貨幣。雖然金屬貨幣較非金屬商品貨幣更能克服交換上遭遇的困難,然而,在遠地貿易大量展開,國內分工更細及交換經濟擴大時,金屬貨幣也產生下列缺點:1.遠地貿易交易量大,金銀運輸既不方便也不安全。2.世界金銀產量有限,不足應付交易需求。3.金銀成色與重量鑑定不易且耗時。三、信用貨幣信用貨幣指鑄幣、紙幣及支票。以往英國金匠發行的金匠券、年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及中國宋元明等朝代發行的各種鑄幣及紙幣,都具有信用貨幣的意義。以紙幣替代金屬貨幣除攜帶方便,及增加交換媒介的利益外,更能節省資源。近代支票存款透過票據交換手續,移轉授受雙方在銀行的存款餘額,使貨幣交易更易進行。四、信用卡近年來由於自動櫃員機與信用卡的發展,紙幣及存款貨幣重要性已相對降低。信用卡具有以簽字記帳方式,在一定期間後,向發卡公司繳款結帳,不必當場支付現款或簽發支票的優點。然而,由於信用卡只扮演短期交易的媒介,但最終交易仍須使用現金或支票,因此,信用卡並非貨幣。至於貨幣定義則於本節下一部份討論。(二)貨幣需求理論在經濟體系中,貨幣最主要的功能為交易媒介,並因而衍生出計算單位、價值儲藏及延期支付標準等功能。古典學派及凱因斯學派對貨幣需求有不同的觀點,茲分別介紹如下:一、古典學派古典學派貨幣需求理論有二:現金交易型貨幣數量說,以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表示。現金餘額型貨幣數量說,以劍橋現金餘額方程式(The Cambridge Cash Balance Equation)表示。茲分別解釋如下:1.交易方程式係由費雪(Irving Fisher)提出。費雪強調貨幣交易媒介之功 能,因而提出下列公式:MV=PT, (9)其中,M:貨幣數量,V:貨幣所得流通速度(特定期間內每一元平均轉手次數),T:實質總交易量,P:物價水準。由於每筆交易導致等值貨幣量的易手,因此,(9)式表示某期間內的財貨交易總額(P與T之乘積)等於貨幣流通總值(M與V之乘積,亦即為貨幣流量)。費雪認為,V短期內固定,因此,貨幣數量與物價水準間呈正比關係。2.劍橋現金餘額方程式係由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夏爾(Alfred Marshall)及皮 古(A.C. Pigou)提出,其公式如下:Md=kPy, (10)其中,Md:貨幣需求,k :實質比率,P :物價水準,y :實質所得。(10)式的k會受到利率與人們預期心理影響。當貨幣的便利性愈高,或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利率)愈低時,k值愈大。此外,(10)式隱含貨幣需求與國民所得間成正比關係。二、凱因斯學派凱因斯認為社會大眾願意持有貨幣,是因貨幣具有絕對流動性(liquidity),故可滿足下列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人們因支付交易需要,而對貨幣產生需求。影響貨幣交易需求的因素,主要為所得大小、收支時距(time interval)、與對未來所得與物價的預期。首先,在同一收入時距下,平均貨幣持有額與所得呈同方向等比例變動。其次,在相同所得下,收入時距愈短(如月薪發放改為週薪發放),則貨幣需求量愈少。最後,預期未來所得減少或物價變動幅度減小等,都會減少貨幣需求。2.預防(Precaution)動機人們為預防未來意外事故,對貨幣也會產生需求。影響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因素有二:(a)未來偶發的意外支出需要。(b)未來可能遭遇到,而未料想到的有利購買機會。基於預防動機保有的貨幣量,一般都隨所得增加而增加。因交易動機與預防動機而持有的貨幣,合稱為活動餘額(active balance) 。3.投機(Speculation)動機係指個人認為較他人更清楚未來將發生的事,並藉此獲利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此種貨幣需求又稱為休閒餘額(idle balance)。凱因斯觀察到債券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動,因此,利率越低,債券價格越高。但由於利率上升機率越大,因而債券擁有者虧損的機率越大。所以,當利率低迷時,債券風險較高,因而大眾會多保有貨幣以備利率上升時購入債券。由於人們保有貨幣乃因其具有的流動性,以便伺機而動,故具有濃厚的投機意味。如上所述,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與利率成反方向變動。綜合上述三大動機,可將凱因斯的貨幣需求函數列出為:其中,Lt:活動餘額,Ls:休閒餘額。(三)貨幣供給理論一、定義貨幣供給為一存量概念,係指一國在某一時點發行在外的所有貨幣數額。由於中央銀行僅能控制名目貨幣數量,因此,貨幣供給通常指名目貨幣餘額。貨幣供給定義可分為狹義(M1)及廣義(M2)兩種。M1又可區分為M1A及M1B,其定義如下:M1A =通貨(currency)+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12)M1B =M1A +活期儲蓄存款, (13)其中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及活期儲蓄存款皆屬存款貨幣(deposit money)。M2則可表示如下:M2=M1B +準貨幣(quasi money), (14)其中準貨幣為具有高度流動性,且與M1具有高度替代性的資產。例如: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郵匯局轉存款及外幣存款等。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與貨幣供給關係密切。以M1B表示的貨幣供給係由通貨淨額與存款貨幣淨額構成,其中通貨淨額是央行的負債,而存款貨幣淨額則為金融機構的負債。因此,某一時點的貨幣供給及其增減變動,都顯示於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內。我國全體金融機構的資產分為國外資產淨額(Aa)及對國內機構及個人債權。前 base) 或強力貨幣(high-powered money)。一般商業銀行主要業務為吸收存款以用於放款。然放款前,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為存款準備金,以支應提款需求。存款準備金與存款間的比率稱為存款準備率(reserve ratio)。準備率包括法定存款準備率與超額存款準備率兩種。前者係央行為維護金融安定,而規定銀行必須保有之準備比率。後者係銀行為求穩健起見,而多保留的準備比率。貨幣乘數又稱存款乘數(deposit multiplier),為貨幣供給量與準備貨幣間的比值。在一些假設下,準備貨幣量會等於存款準備金,也因而貨幣乘數會是存款準備率的倒數註五。(四)央行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政策稱為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可分為量的控制與質的控制兩種。茲分別介紹如下:(1)量的控制指央行透過政策工具直接影響貨幣供給數量,而不干涉貨幣供給的分配。控制量的主要政策工具有下列三種: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指央行透過貨幣市場或金融機構買賣票券,以影響準備貨幣數量,因而影響貨幣供給。當央行欲擴張貨幣數量時,可在公開市場買入票券,釋出通貨,使準備貨幣量增加。而當央行欲緊縮貨幣數量時,則可賣出票券,收回通貨,以減少準備貨幣量。目前我國央行從事公開市場操作的方式,以從事附買回交易為主註六。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政策將未來的某一筆收入,依某一利率折算為目前價值,稱為貼現,而所用的利率稱為貼現率(discount rate)。一般銀行缺少資金時,以其對顧客貼現而持有的商業票據,請求中央銀行給予再貼現,以取得現金。重貼現率指央行對一般銀行要求重貼現時,所收取的利率。降低重貼現率,可鼓勵一般銀行多向央行融通資金,故會增加準備貨幣數量。反之,會提高銀行重貼現成本,減少重貼現要求,因而減少準備貨幣數量。由於調整重貼現率僅能間接影響貨幣供給,並且可供重貼現的合格票券不足註七 ,因此,重貼現率政策的宣示效果大於實質效果。存款準備率政策中央銀行可藉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來影響銀行可貸資金數量,進而影響貨幣乘數。當法定存款準備率增加時,會降低貨幣乘數,因而減少貨幣供給。反之,則會擴大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表六說明法定存款準備率、貨幣乘數、和貨幣供給間的關係。表六顯示,當法定存款準備率調降時,貨幣乘數的確有增加的趨勢。(2)質的控制中央銀行在不變動貨幣供給數量的原則下,能以質的控制影響資金的分配。中央銀行的屬質管制政策以選擇性信用管制(selective credit control)為主。例如對消費者貸款、不動產抵押貸款、及股票質押貸款管制皆屬之。目前我國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項目包括無擔保購地放款、都市空地擔保放款、以及高爾夫球場用地放款三項註八。此外,中央銀行亦可以使用道義說服及直接限制貸款額度的方式控制貨幣供給。由於準備貨幣受國際收支的影響,而貨幣乘數的大小亦受商業銀行及社會大眾行為的影響,因此,中央銀行並無十足控制貨幣供給的能力。而我國央行亦運用郵政儲金制度,做為控制貨幣供給工具之一。其詳細運作情形見附錄二。表六:台灣貨幣乘數與法定準備率,民國年年(民國)/月 準備貨幣 貨幣供給量 實際貨幣乘數 法定準備率(%) (1) (2) (3)=(2)/(1) 支票 活期 活期儲 定期儲 定期 (M1B) 存款 存款 蓄存款 蓄存款 存款 69/12 196,470 396,862 2.02 25 23 15 9 11 74/12 393,314 751,469 1.91 23 21 14 8 10 79/12 1,080,617 1,931,897 1.79 28.5 26.5 19 10 12 80/12 1,180,512 2,165,291 1.83 27.25 25.25 17.75 9.25 11.25 81/12 1,302,327 2,434,475 1.87 27.25 25.25 17.75 8.87 10.87 82/10 1,329,908 2,519,328 1.89 26.2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