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八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说课讲解.pdf
-
资源ID:13022064
资源大小:148.3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人教版八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说课讲解.pdf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桃花源记(一)(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 此公欲来,能否容之?” 对曰: “ 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 xi 三声)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又戒日:“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注释 (1)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2)大聚落:大的据居的地方。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 分)(1)便要还家: _()迫暮 _ 2.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A 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 具答之入山之大穴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麻枲之属D 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 用现代韩愈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 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4.甲乙两文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2 分) (二)(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 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 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 每朋酒之会, 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 分)渔人甚异之()阡陌交通()颖脱不羁()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 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 分)答:3. 从 乙文看, 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 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答:4.翻译下列句子。 (4 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三)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 ?檀弓下) 【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 分) 阡陌交通:便要还家:子之哭也: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 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_(填 2 字)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_填 2 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 字) (3 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4分)陋室铭(一)【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 王欢字君厚, 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 专精耽学, 不营产业, 常丐食诵诗, 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注释】: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词(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3)不营产业 () (4)欢守志弥固()2 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3.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二)(15 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 n)漉 (l ),雨泽下注 ;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 (q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 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1、解词。(4 分)(1)惟吾德馨( ) (2)无案牍之劳形( ) (3)每移案( ) (4)余稍为修葺 ( ) 2、翻译。(4 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 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哪一句绘陋室幽雅?乙文用哪一句写居室清静?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3 分)4 、 对 甲 乙 两 文 作 者 表 现 出 的 人 生 态 度 , 你 有 什 么 看 法 ? 请 简 要 谈 谈 。( 4分)(三)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 “信乎其似巢也!” ( 陆游筑书巢 )注释:椟:d,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觌:d,相见。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有仙则名()无案牍之劳形()妻子不觌()未尝不与书俱()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孔子云:“何陋之有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3.阅读 甲文填空: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 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和“ 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 4.用原文填空。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_”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_”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 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来表达。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爱莲说(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 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菡萏:未开的荷花。异馥:异香。芙渠:荷花。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 分)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 _ 乙文: _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 分)(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 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 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1)本:根。(2)体:体悟。 (3)虚受:虚心接受。 (4)实:充实,充满。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 _ 、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 _ 、 _ 、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 分)20.甲乙两文都用了 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_的表达方式。 (3 分)(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 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 雨过天晴, 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6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 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余以为妙绝() 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 分)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A晋陶渊明独 /爱菊 B世人 /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 /所洗 D余忆年 /少时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9.读文赏荷: (5 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 ” 。 (用原文填空)(2 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 段称莲为“花之君子” ,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 分)三峡(一)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 ”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沿溯阻绝。绝:或王命急宣。或:不以疾也。疾: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 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8甲 乙两文都写到 “ 山 ” ,两文段所写的“ 山” 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 分)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7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二)【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派:量词。界:隔断。清碧:溪水名。下流:河流的下游。蹑:踩、踏。穹:隆起。骈:并列。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1)隐天 蔽日: _(2)或王命急 宣:_ (3)有峰东 环而下: 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渡 一溪而或长烟 一空( 岳阳楼记 )B即清碧 之下流也水陆草木 之花( 爱莲谚)C与对崖骈 突如门隳 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上书谏寡人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 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13.请分别写出【甲】 【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 分) (三)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8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注释 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藉:垫。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1)沿溯阻绝沿(2)清荣峻茂荣(3)与之俱使高丽俱(4)船欲倾覆欲2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二峡的什么特点?(2 分) 4.甲 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 分 ) 5 .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分) 答谢中书书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选自大唐西域记 ,有删节)【注释】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山阜(f )隐轸【zh n 很多高山。丘陵舄(x)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畴已耕作的田地。硗 (qi o) 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B.随地称国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8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 分)(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 (2) 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 (3)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9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9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10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 分)【甲】 _ 【乙】 _(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 捞笋! ” 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 )注: 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樾:树荫。兰荡:湖名。明瑟:明净新鲜。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轻舠:小船。牙人:商人。枻:船桨。8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类若乘空无可名言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 (2 分)A 四时俱备字俱碧鲜B 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D 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11 (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2 分)1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甲乙两文分别用“ 清流见底 ”“水木明瑟 ” 突出“ 水” 的清澈明净。 这与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 游鱼戏石,直视无碍” 等有异曲同工之妙。B 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C 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0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D (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三)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初中部李传鹏输入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 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上使外将兵 B. 其一犬坐于前C.腰白玉之环 D.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月上下。C. 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 倘能从我游乎?请从吏夜归。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夕阳欲颓,沉鳞竞跃。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记承天寺夜游(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 分)月色入户_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_ 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1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 分)(二)(甲)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选自苏轼后赤壁赋)【注】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望:阴历每月十五日。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临皋:亭名。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顾:但是。安所:从什么地方。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2 分)A状如松江之鲈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是岁十月之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C已而叹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醉翁亭记)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译文: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 分)答:(三)【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2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注释】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 o) ,字季常。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 、黄州(今湖北黄冈) 。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宗:尊崇,敬仰。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然:惊奇注视的样子。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 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3 页,共 14 页 - - - - - - - - - -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word 可编辑(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俯 而 不 答仰 而 笑 呼余宿 其 家5比较阅读【甲】 【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 分)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4 页,共 14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