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
资源ID:13027282
资源大小:64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论语十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一、预习内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翻译、朗读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参照反省自己。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愠( ) 罔( ) 殆( ) 诲( ) 弘( ) 凋( ) 恕( ) 勿( ) 施( ) 2朗读练习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注意重音的安排。三、交流讨论(一)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二)结合注释翻译文章。四、归纳总结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虽然是大海中的浪花,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这十则的学习,我们会对论语,乃至孔子的思想有大概的了解。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字词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人不知而不yùn(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学而时习之( ) 吾日三省吾身( ) ( ) 是知也(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死而后已( ) 3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释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 ,释义: 诲女知之乎 通 ,释义: 5选出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学而不思则罔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用“/”划分句子的节奏。 有 一 言 而 可 以 终 身 行 之 者 乎 已 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二、文学艺苑 7<论语>十则是由孔子的 和 编纂而成。孔子,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 8论语与大学、 、 合称“四书”。 三、整体感悟 9根据语言提示,默写课文原句。 提醒人们对朋友要守信用的句子是 ? 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 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第三课时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吾日三省吾身( ) (2)其恕乎( ) (3)风乎舞雩( ) (4)夫子喟然叹曰( ) (5)为人谋而不忠乎(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君子成人之美(美: )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斯: ) 3解释下列成语。 (1)见贤思齐:_ (2)任重道远:_ 4常识填空。 (1)论语是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的言行。 (2)孔子,名_,字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家、_家。 (3)朱熹把_合称为“四书”。 5翻译下列句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_ 二、阅读论语十则,完成第111题。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三个问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 3第三则告诉我们 的道理。 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 。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0翻译下列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