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3033718       资源大小:10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教学方法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设计四: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设计五: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等,你能说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吗?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à):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 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明确: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njj00169_0093_1。“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2)文章的叙述重点及中心意思是什么?叙述重点是“登月”,其他材料的叙述都是为登月所做的准备以及登月成功后的情况。中心意思: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年月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指出这次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为宇航事业树起一块新的里程碑,是人类的一次一巨大飞跃。(3)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5)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明确: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教师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 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8.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教师明确: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2.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1)这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2)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四、课堂小结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五、课堂练习阅读文段,完成14题。投影: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参考答案: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六、写作(任选其一)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你去想办法证实一下自己的观点并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七、总结语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板书设计 准 备升 空登 月返 航伟大的壮举人类的智慧 月亮上的足迹山 市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蜃景、睥睨、高垣、逾时、倏忽、连亘、窗扉”等字词。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3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能力目标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德育目标: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顺畅地诵读,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想像力。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语汇,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2诱引想像法。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及胶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顺畅诵读,整体把握写景内容,激活学生充分的想像,领悟写作手法。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著称。“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同学们,有谁能够接着讲出“狼三则”的故事情节?(学生试讲,教师补充)。今天,我们要学的山市则近似小品,介绍一种与海市一样的自然景象山市,请同学们欣赏摄于烟台蓬莱的海市画面。(多媒体显示)(板书文题)二、蒲松龄和聊斋志异资料助读投影:1蒲松龄(16401715) (16401715)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3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浪漫主义手法,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统治的黑暗;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进行批判。构思奇妙,语言生动。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妙语:“写鬼写妖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聊斋志异以写狐鬼故事著称,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如地震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3. 什么是“海市蜃楼”?在沙漠里,在海湾上,或是在广阔的陆地和水域上空,有时在远处涌现树木房屋、街道行人、车马船舶等景象,好像一个热闹的集市,很快又自行消失。古代人们不了解它的成因,以为是神仙住所、蛟龙吐气,故而名为海市蜃楼,亦称蓬莱仙境。气象学上称为蜃景。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不少的沙漠旅行者或海洋航行者都受到过这种幻影的迷惑。后用海市蜃楼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1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朗读指导: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 , “好文不厌百回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五读法”: A、初读通语句;B、再读明大意;C、三读有感情;D、四读品内涵;E、五读得启迪。 (1)浏览全文,了解全貌。 a、识记生字词;b、断清句层次;c、朗读按标点; d、难句标出来。(2)逐词逐句,弄懂其义。 a、分析理解词语;b、省略补出翻译;c、精读分析理解;d、画批圈点小结。2学生自读(1)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字词典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投影显示:1注音蜃(è)景奂(à)山禹()青冥(í)禅(á)院甍(é)高垣(á)睥睨(ì ì)连亘(è)窗扉()逾(ú)时倏忽()2释义(1)通假字:一切乌有:“乌”同“无”。裁如星点:“裁”同“才”。(2)然数年恒不一见:恒,经常。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居然城郭:居然,竟然。历历在目:历历,(物体或景物)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尘气莽莽然:莽莽,广大。危楼一座:危,高。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或凭或立:凭,靠着。(3)整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正确解释。以时间为序的时间词语:忽(忽然)无何(不久,不一会儿)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忽、既而(不久)逾时(过了一会儿)倏忽(突然)(4) 古今词义不同: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唯危楼一座:古义:高楼 今义:危险的楼(5)词类活用:窗扉皆洞开:(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居然城郭矣:(动词,变成城郭了!)(6)一词多义:数:见宫殿数十所 (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 (计数)然: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表转折)居然城郭矣 (竟然,词尾)见:然数年恒不一见 (出现)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看见)(7)判断句:奂山山寺,邑八景之一也倒装句:不一见:见不到一次饮楼上:在楼上喝酒(宫殿)数十所: 几十所(宫殿)楼若者:像楼的堂若者:像厅堂的坊若者:像街巷的不一状:形状不一(8)难句翻译: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译: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译: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译:(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译: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3集体顺畅朗读,熟悉课文情节。试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层次: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文章起笔奇特说明山市难得,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四、研习课文内容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 。明确:“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2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1)听朗读录音,依据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想像、勾勒出山市景象。(2)生动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作复述。明确: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明确: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变幻莫测。具体变化如下: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思 考: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3问题讨论:(1)根据下列提示感知、想像山市蜃景。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山头。“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楼上人往往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根据提示,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展开合理想像,扩写山市。各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同学评议。(2)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明确: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是“山市”。(3)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实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明确:作者写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气象,以虚代实,粗粗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一概不作描述,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们虽不细知其详貌。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可谓虚中见实。但作者对“危楼”的描述,都是实写、细写。文中不仅描摹了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洁、明朗的结构,而且还用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了楼上各色人等的活动,细腻点染了楼中人物的风姿和神态。这样剪裁,使我们不只看到“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4)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的成因作一科学说明。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4听朗读录音,再品优美意境。五、课堂小结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曲尽其妙,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铁布衫法等也有此种妙处,为了开阔视野,同学们会开卷受益的。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