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苏教版.doc
-
资源ID:13067554
资源大小:2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年(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苏教版.doc
2019-2020年(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物风采”诵读欣赏之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略人物的风采:高尔基笔下的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为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热爱着孩子们的女教师,建筑大师贝聿铭,还有“以天下事为已任”的古代人物赵普,这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把个人遭遇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在这种情怀之下形成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景关系和用词之妙。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作品,理解诗歌的内容,70%的学生能当堂背诵默写诗歌。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3、体会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古仁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心中装着天下、装着百姓疾苦,其实在唐代还有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也有一首写岳阳楼的诗,那是谁的哪一首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登岳阳楼。二、知人活动设计一:说说你所知道的杜甫活动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表述对杜甫的了解,或者对杜甫诗歌的看法。一个基本要求,最好用自己的话说,不要背书。学生表述预设杜甫的生平;杜甫的作品;后人的评价;杜诗的风格;杜甫的情怀等。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点拨、评价,引导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上来。问题1:后人在评价杜甫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怎么理解?学生自由回答屏显“沉郁顿挫”的说法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活动设计二:读诗活动要求:请同学依照刚才的理解来朗诵诗歌,读出诗歌的“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的特点,读出“抑扬跌宕,起伏迭变”的特点。学生诵读。结合诵读指导,采用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多种形式,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使学生对诗歌初步领悟。点拨重点强调第一联的语气声调。这一句应该是怎样的情绪?学生回答 屏显杜甫经历杜甫出身士族,家学渊博,年少优越,漫游各地,志向远大。后入京求官,仕途失意,困居长安十年,志向难伸,生活贫困。四十四岁,儿子饿死。安史之乱,全家避难羌村,只身北上,途中为叛军所俘。逃出长安,奔凤翔投肃宗,授为左拾遗,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华州,不满时政,痛心疾首,弃职西去秦州,几经辗转,到达成都,得严武之助,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草堂,五、六年间,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严武去世,离开成都。飘泊西南,沿江东下,至于夔州(奉节)。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再漂泊到湖南岳阳,此间寄身于孤舟,生活尤为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点拨这样的经历,使得上了岳阳楼还有什么高兴可言吗?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闻”“今上”的距离上的空白,正是作者想说而没有说的,“沉郁顿挫”的特点尽在其中。所以,这两句应该怎么读?学生读,强调要舒缓、低沉、悠长尾联对句“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态和全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三、品诗好,我们进行第二个任务,品诗。活动设计一:品味诗中写景用词之妙活动要求:第二联写登上岳阳楼所见之景,请同学来描述所见之景吧。学生说,师生评价一个字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大板书四字词概括这两句诗的特点:境界广阔、气魄宏大。最富表现力的词:“坼”“浮”屏显这两个词妙在哪里?屏显举例“坼”是裂开、分裂的意思,写出了洞庭湖把整个江南大地一分为二,表现了洞庭湖之大,同时给人一种气势雄壮的力量感。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给的例子,在你的课堂笔记上下写对“浮”字妙用的赏析吧。学生写,请一两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老师点评点拨词语妙用赏析的规律:解词+内容+效果学生依据老师的点拨,修改自己的赏析示例“浮”是飘浮的意思,这里写仿佛整个天地都在洞庭湖里飘浮着,表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显得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四、悟情活动设计一:活动要求:请大家读第三联,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理由是什么?学生评说,师生点评明确“孤”,就是作者的孤独感,“无一字”“有孤舟”。板书问题探讨在这样“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的美景体验之后,突然写自己的孤独来,这就是后人评价这首诗的时候说的“阔狭顿异”,这种“顿异”它有道理吗?学生评说诗人面对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放开胸怀,尽情欢乐。可不可以变得伤感呢?老师点拨: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杜甫江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面对广阔的天地,往往会产生渺小的孤独感。 如果说第三联作者的情感是孤的话,那么第四联,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呢?活动设计二:说一说“悲”从何来?学生评说戎马关山北资料链接: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可是各地藩王和节度使拥兵自重,国家依然四分五裂,而此时西北的吐蕃,挥师东来,威胁长安。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点拨所以悲的原因,既感伤自身,又忧国伤时,那么哪个原因更多一些呢?学生评说,师生评价老师点拨“有孤舟”,是庆幸还是不满?“无一字”,是无情还是无奈?明确个人不幸,融入到国家不幸这个大主题里面了,人生境界之高,不言自明。活动设计三:识境界屏显:请大家讨论一下,既然整首诗歌都是深沉的、悲伤的,那么第二联那广阔的境界、宏伟的气魄、雄壮的气势不是与全诗的情感不合拍了吗?学生评说老师点拨1.景的境界越广阔,越能反衬出下诗人的孤独感。2.“乾坤日夜浮”,壮阔深远的意境之中又有一种苍茫深沉的意味,与诗人深沉的情感是一致的。3.第二联洞庭湖浩渺无垠包容天地,正是诗人心怀天下的心胸和宏伟的精神境界的体现。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古往今来,有哪一个登上岳阳楼的人抒发了杜甫这样家国天下的情怀?每课一得:景由情生,艺术作品中的景物,会染上作者的主观色彩; 词因景妙,景物描写中的妙词,能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五、作业:当堂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