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导学案-(新版)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专题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1.广泛收集资料,充分了解荷花的魅力。2.培养对有关荷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3.了解荷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学习咏荷诗文,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对荷文化的领悟能力。预习导学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文体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某种道理。课文的作者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 (2)芙蕖的作者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作家。 (3)荷又名莲花、芙蕖、菡萏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罗裙(qún)差差(c)倚槛(jiàn)浣纱(huàn)菡萏(dàn) 堕落(duò)fú(芙)蕖点zhuì(缀)fù(馥)郁齿jiá(颊)jn(矜)持泥nào(淖)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移舟水溅差差绿参差不齐。 (2)可爱者甚蕃多。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4)陶后鲜有闻少。 (5)婀娜多姿形容轻盈柔美。 (6)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充满视野,满眼 。 4.整体感知。爱莲说全文运用比拟的手法,写莲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崇高品质。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和厌恶。 芙蕖通过写荷的用途,重点写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点,提倡人们种荷。既写其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其出水一直写到荷叶衰败。这篇课文用词新颖、句式整齐、采用多种修辞格或顶真或拟人或对偶,读来清新入口。合作探究问题一:用“/”给下文划分节奏。水 陆/草 木/之 花,可 爱 者/甚 蕃。晋/陶 渊 明/独 爱 菊。自/李 唐 来,世 人/甚 爱 牡 丹。予/独 爱 莲 之/出 淤 泥 而 不 染,濯 清 涟/而 不 妖,中 通 外 直,不 蔓 不 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 远 观/而 不 可 亵 玩 焉。予/谓 菊,花 之/隐 逸 者 也;牡 丹,花 之/富 贵 者 也;莲,花 之/君 子 者 也。噫!菊 之 爱,陶 后/鲜 有 闻;莲 之 爱,同 予 者/何 人?牡 丹/之 爱,宜 乎/众 矣!问题二:同是写荷,爱莲说和芙蕖有什么异同?1.文体不同。爱莲说为托物言志的小品散文。芙蕖为写实性的说明文,虽有文学描写的色彩和主观情感的介入,但主要是介绍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内容不同。一是爱莲说重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芙蕖重在写芙蕖本身。二是就写莲而言,爱莲说主要是描写了它的外观,又侧重写出它的神韵;芙蕖则叶、茎、花、果、观赏、实用、外观、神韵,并且从初生到凋谢,几乎是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了述说。三是爱莲说概略写莲,芙蕖具体入微描述。如写香气,前者只“香远益清”一句,而后者则细分荷叶、荷花的不同香气,并且从嗅觉联想到触觉,具体可感得多。再如写其亭亭玉立,也是后者比前者具体可感。3.爱的重点不同。都是爱莲如命,爱莲说更多是爱自己所向往的莲花般的君子,芙蕖主要爱芙蕖本身。4.创造特色不同,这是最有价值的。爱莲说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特别是其“出淤泥而不染”等名句使该篇成为千古名文。芙蕖则以可人、可目、可鼻、可口等妙语对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概括,而使该文成为传世佳作;此外,最末的感叹也可看成一种独特的情感。问题三:在别人多看重荷的观赏价值时,李渔的芙蕖是如何写出新意的?文章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内部又条理清晰,再以“可人”等妙语提纲挈领,因而使文章层次井然。第一段是总说,介绍了芙蕖的生物特性、自己对它的情感特点、自己文章的特点和芙蕖的总特点:可人。以上四个特点使人觉得此文“可读”。接着分别述说了芙蕖的各方面特点:可目叶、茎、花、果等等四季不败的审美价值;可鼻香气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可口莲实、莲藕的食用价值;“可用”荷叶的废物利用。其中后三小段主要是讲实用价值,恰与前面一大段的审美价值形成对应。再接着又是总说,赞其全身是宝,可名为“可赞”。最后一段,为余论,一方面呼应开头,重述自己爱莲如命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着重由此申述偏偏命运不济,感叹自己无力养护心爱之物。因此这余论可称为“可叹”。问题四:韩静霆、佘树森的文章各是从什么侧面来赞美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韩静霆的爱藕说中,写藕的贞洁操守,辛劳为人的精神,也给人们很大教育。佘树森的我爱莲有实,赞扬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以及它的“苦心”为人类的精神,也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这两篇文章都借莲抒情,从精神方面体现了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