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读讲练-鲁教版.doc
-
资源ID:13077158
资源大小:3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读讲练-鲁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读讲练 鲁教版【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驮着 用背部承受很重的物体。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钱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致密 细致精密。陨石(yn) 含石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追溯(sù)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劫难:灾难。膨胀:胀大。遗骸:留下的尸骨。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漏洞可寻。致密:精密、紧密。2作家作品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3背景链接阿西莫夫在晚年仍耕不辍,写下了著作新疆域一书。本文即选自该书。作者在本书序言中称,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年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第二部分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二、文章脉络恐龙无处不在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互相启发的,点明主旨。第二部分(214自然段):举例说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了主旨。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突出了主旨。被压扁的沙子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科学家对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原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撞击说”,一种是“火山说”。第二部分(5自然段至篇末):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是由于外星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三、写作方法1以人们熟悉的事物为例,使被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如“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个家族。2语言简明精练,幽默风趣。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简明透彻。四、问题探究1通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各自的说明中心、说明角度及主要说明方法各是什么。短文名称说明中心说明角度说明方法恐 龙 无处 不 在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地壳在进行缓慢而不可抗拒的运动从恐龙的生活习性说起,说明地球内部板块的运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亡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从科学家的争吵谈起,用实验室研究推测来说明地球曾受外星球撞击举例子作比较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多少年来,地壳一直在进行着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3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在6500万年前,一个外星球对地球的巨大撞击。4南极洲的恐龙是怎么来的?后来又怎么没了?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它们汇聚分离,不断变化,在225亿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形成完整的主要陆地。早期恐龙就生活在这块满是热带和温带环境的陆地上。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块陆地又分裂几个部分,每一个陆块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南极洲也就有了恐龙。南极洲处在极地,大约经历了1亿年,天气逐渐转冷,植物、动物也越来越少。气候变得愈加寒冷,夏天短而温低,最后变成冰天雪地。恐龙也因此而灭绝了。5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各执一词,主要有哪些观点?研究这个问题有无价值?科学家们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撞击说”,一是“火山说”。科学家们争论不休,但仍要研究它,是因为我们将来或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所产生的影响,以便将来遇到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6“斯石英”是什么东西?它又怎么会变成普通沙子?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的状态,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变得极为致密,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就是“斯石英”。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变通的沙子。斯石英的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慢,但如果是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会变成为普通沙子。这说明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可以让斯石英恢复为普通沙子。7作者怎样利用斯石英来说明恐龙的灭绝原因是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的?在自然界中,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那么,斯石英应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若有火山活动,它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斯石英在高温状态下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在火山活动地区不存在斯石英,有斯石英的地方不会发生过火山活动。然而科学家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研究其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这恰是恐龙灭绝的年代。这说明6500万年以前地球曾受到一次巨大撞击,恐龙的灭绝恰是因为这次撞击。【练习解答】一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来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二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第1题,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第2题,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第3题,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第4题,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第5题,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吗?设置本题意在让学生在学习时与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而有悟;同时借此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文品析】神奇的次声波五十多年前,美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为伦敦的一家大剧院设计了一个扩音器,在试用的时候,扩音器发出了一种十分奇特而低沉的声音,使整个剧院的门窗都随之抖动起来,大厅也似乎立刻就要坍塌下来,观众们都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一个小小的扩音器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不久,真相大白,原来罗伯特伍德所设计的是一种次声低频扩音器。在广阔的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次声波。无论是狂风呼啸、惊涛拍岸,还是火山爆发、流星坠落,都会产生次声波,发射火箭、热核试验以及飞机飞行、枪炮射击等,也能发出次声波。所以,次声波越来越引起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我们知道,自然界里声波频率范围十分宽广,而人的耳朵一般都能听到频率在每秒二十次到两万次之间的声音,频率在每秒二十次以下的就是次声波,也叫亚声或者低声,它和频率在每秒两万次以上超声波一样,都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声波有个共同的特点:振动越快,能量消耗的就越大,声音传播的距离也就越短。超声波一般经过几百米的奔驰,就会精疲力竭,以至于完全消失。而次声波却能跑得又快又远,是声波中有名的“长跑健将”。1883年8月,印度尼西亚克拉克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竟然绕地球跑了三圈,它持续时间长达一百零八个小时。因此,人们可以利用捕捉次声波的办法,来进行地震、火山和气象方面的预报。A 次声波,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能在边界上反射回来。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向地下发射次声波,就可以获得地球深部地层的有关地质资料,勘探埋藏很深的各种矿藏。B 近年来,美国研制成功一种现代化的次声探测器。使用这种探测器,探测人员在纽约就可以知道一千五百公里以外发射“阿波罗”宇宙飞船的情况。还有一种装在船舰上的次声波接收器,它竟然能探测到相距遥远的别的船舰发出的次声波。所以,既可以用它来进行侦察,也可以用来掌握水面船舰行动情况,避免由于夜间或是大雾天气发生冲撞事故。次声波在农业生产中,也表现了一套使人赞叹的高超本领。科学工作者曾经作过这样的试验:在农作物的旁边,要放一个低速电动机,让它每天早晨空转一个小时,结果发现,这些农作物比其他农作物长得快。显然,电动机空转达时产生的次声波,促进了作物的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次声波的研究利用,也不断地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着。C 小柄,柄上有个“小球”,就在这个小球里面,有个很小的听石,对次声波有极为特殊的收听能力。这给了科学工作者极大的启示,如今“水母耳风暴预测器”已经研制成功,使用它,人们就可以提前十几个小时预报风暴的到来。更奇妙的是,人体本身也不停地在向四周发射着次声波:心脏每秒钟能发出振动12次的次声波,肺每秒钟能发出振动03次的次声波,此外,血管的胀缩,肠胃的蠕动以及身体其他器官的活动,也都会发出不同频率的次声波,根据人体这一特点,科学工作者已经为医生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听诊器“次声波诊疗仪”,医生用它对病人进行检查,能作出更加精确的诊断。D 随着次声波的奥秘被层层揭开,它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下面的句子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在文中标明的四个位置中,应把它放在哪个位置?( )现在,人们有对次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应用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已经逐渐形成了现代学的新分支次声波。2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各是什么?3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次声波的应用?4简述次声波可以勘探矿藏的原理。5从全文各方面内容分析,你认为次声波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6本文第1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同步评价】一、基础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遗骸( ) 褶( )皱( )劫( )难 追溯( ) 天衣无缝(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是大陆在飘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B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会聚在一起。C随着时间的流失,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D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A它也带着大陆运动B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C它与带着大陆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D大陆也向一个或另一个方面运动4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B“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句中加点词“任何”、“都”的作用是强调只要是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无一例外地全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与后文“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相照应。C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理论意义在于弄清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D“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5简答:“恐龙无处不在”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哪四部分?6这两篇短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二、同步解读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1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早期恐龙出现时地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不超过10个字) 4请用一句话给“泛大陆”下定义。5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三、美文赏读勤劳的蜜蜂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群居生活。群体中的成员分为三级:蜂王,工蜂,雄蜂。蜂王为褐色,是发育完全的雌峰。她在蜂群中只有一个职能:产卵繁殖后代。一只优良的蜂王,在交尾成功后,在产卵盛期,一昼夜可产卵20003000粒。只有蜂王的卵与雄蜂的精子结合才发育成雌蜂。一群蜜蜂只有一个蜂王,通常是互相争斗的结果。她在这一群蜂中,为大家所拥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雄蜂为数不多,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工蜂通常在繁殖季节出现,除了与处女蜂王交尾,不再承担其他工作。蜜蜂群体中大量的是工蜂,工蜂与蜂王一样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雌性蜂,只是发育不完全。工蜂也产卵,但工蜂的卵只能发育成为雄蜂。工蜂是蜂巢内外一切繁重劳动的承担者。随着其各种器官生理机能的转变,分段承担采蜜、酿蜜、采粉,培育幼蜂、饲喂蜂王、筑巢、保卫和清理蜂巢等工作。无论是采蜜,还是采粉,工蜂确实做到了博采。一只工蜂在没有负荷时,每分钟可飞行1千米。通常在半径2千米以内活动。由于不能飞得太远,又为了让其采集,养蜂人常常要放蜂,即带了蜂箱,来到花地附近,让蜜蜂能就近采蜜。每只工蜂飞出一次,能带3540毫克的花蜜,或20毫克左右的花粉。每只工蜂每天可飞1020次,如果蜂巢离花地近,则飞出的次数还要多。在通常情况下,荆条流蜜期,一万工蜂可采到10千克蜂蜜;在荞麦流蜜期,可采到20千克蜂蜜。一只工蜂要酿造1千克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工蜂采蜜的花丛同蜂巢的距离平均为1500米,那么工蜂采1千克蜂蜜,就得飞45万千米,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工蜂在采到花蜜后,还要提炼。提炼主要通过工蜂的蜜囊进行。花蜜的主要成分是蔗糖,经过提炼后,蔗糖就转变为果糖和葡萄糖,除去多余的水分,就成为甜而黏的液体食物,这就是蜂蜜。蜂蜜的滋味和色彩取决于工蜂所采的花。工蜂在将蜂蜜呕出来时,是很困难的。常常是栽着头,身子往上,使出全身力量,才能将蜂蜜从蜂囊中呕出来。与蜜蜂酿蜜一样,人们的工作与学习,实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人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成果,都是博采和提炼的结果。没有博采,就不可能吸取到各家的长处与精华;没有提炼,也不可能有新的突破与创造。1“工蜂”未变成“蜂王”的主要原因是 。2短文段用了 、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蜜蜂酿蜜的过程是 、 、 。4短文称蜜蜂酿蜜为“博采”,这“博采”应包括哪些内容?5短文最后一段将人的“工作和学习”和蜜蜂作比较,其作用是什么?6短文最后说“人的每一点进步”也是“博采”和“提炼”的结果。“博采”的作用是什么?“提炼”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类文品析1D 2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相同点:都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不同点:超声波频率在每秒万次以上,传播距离一般不超过几百米;次声波频率为每秒20次以下,传播又远又快 3进行地震、火山、气象预报;进行地球和矿藏勘探;探测宇宙飞船,船舰的运转情况;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作出更加精确的诊断 4人们向地下发射次声波,次声波遇到密度不同的矿藏,就会有不同的反射信号,人们分析所得到信息,也就了解了矿藏的情况。就可以获得地球深部地层的有关地质资料,勘探埋藏很深的各种矿藏 5次声波是在物体运动或振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6表明次声波的神秘,引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记叙、描写同步评价一、1hái chán chú zhzhòu jié sù fèng案 2D 3B 4C 5本文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曾在南极生活过。而实际上恐龙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不适应寒冷气候又在南极生存,这说明南极原和能适应其生存的大陆是相连的,由于大陆的漂移而使南极和大陆分开。文章由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谈起,主要说明地壳在进行着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北美、欧洲和亚洲 南美和非洲 南极洲和澳大利亚 印度 6相同:都提到恐龙的灭绝;不同:选用的材料不同。第一篇作者谈的是恐龙化石无处不在这个材料;第二篇选用的是发现稀有金属铱这个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同。第一篇短文是为了说明“板块构造”理论,第二篇短文是为了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二、1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大陆漂移造成了恐龙遍布全世界 3处于“泛大陆”形成阶段 4由所有地球板块每隔一定时期汇聚而成的主要陆地叫做“泛大陆” 5A三、1由于发育不完全。 2列数字 举例子 说明了蜜蜂的勤劳和酿蜜的艰辛。 3采蜜 提炼 呕出 4一只工蜂酿造了1千克蜂蜜要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5反衬出工作和学习的艰难,同时也说明了人的工作和学习只有像蜜蜂一样才能取得成就。 6博采才能吸取各家的长处与精华;只有提炼才能有新的突破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