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5《热爱生命》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doc
-
资源ID:13077719
资源大小:26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15《热爱生命》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过程与方法: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3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生之本质在于死”。【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在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眼里,又该如何对待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呢?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近代著名作家。杰克伦记录片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后来又当过水手去过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他的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一条条的路走不能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马丁伊登(1909年),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在杰克伦敦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退,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坑。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吞服了过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2、相关知识: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心魄的力量!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认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强大。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近乎真理的事实-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生命的剽悍与强大。三、整体感知1、疏解下列字词。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隐约:感觉不很明显。蜿wn蜒yán:弯弯曲曲地延伸。巉chán岩:一种高而险的山崖。耷d拉:松弛地下垂。骸hái骨:人的骨头(多指尸骨)。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奄y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辗转(zhn zhun):(身体)翻来覆去。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吹毛求疵(c):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2、文章脉络第一部分(第1-22段),写他陷入绝境后面临的种种困难。第二部分(第23-41段),写他在死亡线上挣扎。第三部分(第42段至结尾),写淘金者终于被捕鲸船上的科考队员发现并获救。3、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4、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四、问题探究1为什么这个人一路向前挣扎的时候,脑子里却想着比尔会在前面等他,他们会一直直到公司?从文章的叙述来看,这只是一种本能的想法,他不能不想着以后的处境。脚伤使他难以个人的力量支撑以后的路,所以他希望比尔能相助。至于到达前面的“树木之高大茂盛、吃的东西也很多”,只能算是一种企盼。当然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企盼,才会有力量支撑他顽强地走下去。2怎么看待文中的“金沙”与“病狼”?这是一种矛盾。他去的目的是为了那袋金沙,但归路的目的却已经发生转变,由于身处逆境,这时最大的热望是能“活下来”。为了生存与活命,那十五磅粗金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现在金沙的取舍决定着生命能否延续。前面的路漫漫,他越来越不能支撑自己,虽说只是十五磅,但相对于他的虚弱之身来说,那绝对是沉重的包袱与累赘。前面路途遥远,如果还要带上这金沙,那他必死无疑,事实上比尔的命运已经说明了这种可能!先倒一半,再全部了放弃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但最终生命高于一切,这样他才选择保存生命,舍弃金沙。再看那病狼,对病狼的描写,也是对他的生命意识的一种陪衬。这只是一只垂死的病狼,但是却是对他垂死生命的极限考验。病狼的描写衬托了他的生命的微弱,与病狼的搏斗恰恰体现了他对生存的渴求与最后的挣扎。作家的高明下是以这样的两个物象来反衬人对生命的热爱!五、分析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3)概括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五、精读品析1、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2.“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应该不是,作者用他来代指的是人类,如果加上名字那么代指的就不大明显了,'他'可以指你,也可以指我,而名字就不能代指那么广泛了.六、合作交流1.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提示: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七、作业 八、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大容量、有深度的小说阅读课,也是学生几年来课外阅读的一次“汇演”课,学生阅读的宽度和深度,阅读积累的成效和文学作品鉴赏的水平,在这次课上都充分体现出来了。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累、阅读经历、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还因势利导,开展综合性学习如何多角度地阅读小说,这样就更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这节课虽然上完了,但其实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才刚刚开始,我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学生引向了更为广阔的“渔场”,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在教学时,我着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但又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始终紧密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通过营造氛围,自然而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唤醒了学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人文气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长期的积累,在本课的学习中,作为教师的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在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富有激情的情境,并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而学生们放射出来的智慧之光也激活了我的灵感,使我也感受到有意外之获的喜悦,可谓是师生各得其乐,教学气氛民主、和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