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4.3-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2-浙教版.doc
-
资源ID:13088048
资源大小:12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4.3-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2-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上册 4.3 物质的导电性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设计实验初步探究物质的导电性2.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测物质的导电性;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的 概念,知道电阻和单位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接受自然界是物质的、多样化的、可以相互转化的和可以被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教学重点利用实验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常见导体和绝缘体的辨析,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电阻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金属导电原因的微观解释。教学准备学生电源、导线、开关、小灯泡、蒸馏水、酒精、食盐、塑料尺、橡胶棒、玻璃棒、酒精灯、干燥木条,金属片、铅笔芯、食盐水、硬币、粉笔、一寸未生锈的铁钉、一寸生锈的铁钉、二寸未生锈的铁钉、二寸生锈的铁钉、电流表、烧杯。(每小组一份)设计说明本课的内容为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本部分内容中在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编排的,其用意是让学生把前面所学知识应用于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而本节中学生通过思考、设计、讨论、修改得到的检测物质导电性的实验方案可继续用于下一节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也可用于探究电路的中的暗箱问题,为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所以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的一个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在检测物质的导电性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问题,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院实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和归纳。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充分渗透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在分析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时,因为学生只在第一册学习过分子,原子的结构要到第四册才学习,所以相关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上有难度,而且学生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更是缺乏感性认识,要突破这个难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动画可达到这个目的。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讲解法为主、幻灯片课件辅助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各种导线,引导学生找组成材料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提问: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提出一些可能性问题,教师从中进行筛选再引入新课。1.一般用金属铜或铝做导线,而用橡胶或塑料做金属导线的外套。这是什么原因呢?结论:铜、铝会导电,而橡胶、塑料不导电2.让学生观察桌上的实验物品金属片、塑料尺、橡胶棒、玻璃棒、铅笔芯、干燥木条、食盐水、硬币、粉笔等。问:你能探究出其中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 物质的导电能力实验探究1.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在任务单的方框图中画出完善的实验电路图)。思考(1)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分层教学措施:任务单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对于前面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直接让学生自己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和程度低的分别给予如“启发1”“启发2”所示的提示。启发1 用实验测试一种物质能否导电,要把这种物质接到电路中,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能导电,电路中就有电流,而显示电流的方法又有哪些呢?可用小灯泡的亮灭或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等来知道。启发2 查阅第1节图43的实验电路,换用其他材料替代其中的一根金属导线,小灯泡会不会亮?据此能不能画出一个检测物质能否导电的电路图?最后让各组选派一名同学交流实验方案,对方案进行修改,使之更完善。电路图待测物体A-待测物体2.让学生对桌上物品进实验测试,将测试结果归类填入横线上。容易导电的物品:金属片、铅笔芯、食盐水、硬币。不容易导电的物品:塑料尺、橡胶棒、玻璃棒、干燥木条、粉笔小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瓷、干木头、油、干燥的空气等。实验演示1.蒸馏水接入检测电路中观察电灯的亮、灭。现象 电灯不亮结论 蒸馏水是绝缘体2.取少量食盐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后,接入检测电路中观察现象 电灯发光结论 食盐水是导体推想 常见到的水是否纯净?普通的水能否导电?3.将玻璃棒接入检测电路中,并用酒精灯将玻璃烧红,观察电灯的亮灭。现象 电灯从不亮到亮结论 烧红的玻璃能导电,是导体。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导体的表面若被氧化或被腐蚀后,导电能力也会下降甚至不容不得易导电。”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用检测电路验证。材料为“一寸未生锈的铁钉、一寸生锈的铁钉、二寸未生锈的铁钉、二寸生锈的铁钉”取材时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思考和讨论 :上述实验和实例中说明导体和绝缘体是一成不变的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 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导体和绝缘体会相互转化。进行安全教育:不能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用电器;有人触电时可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但要注意湿的木棒能导电,反而会使施救者也触电。4.在检测电路中接入光敏二极管,进而介绍半导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概念及应用半导体及应用(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常见的有硅、锗等。(2)应用:半导体在电子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硅谷”意指电子产品基地。例1如图所示,为什么甲图中灯泡不发光,而乙图中的灯泡却能发光呢?解析 因为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甲图中玻璃是绝缘体,灯泡中无电流通过,故灯不发光。乙图中给玻璃加热到白炽状态时,玻璃变成了导体,灯泡中有电流通过,所以灯泡发光。做一做5.为什么电线芯要用金属来做?电线芯外面的包层为什么用橡胶或塑料来做?金属是导体,可以输送电能。所以电线芯要用金属来做。橡胶、塑料等是绝缘体,用它做电线的外皮,可防止漏电,使用电更安全。二、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问:金属为什么容易导电,绝缘体为什么不容易导电?多媒体动画模拟原子内部结构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讲述:(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其中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2)金属导体内部的原子核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大量的核外电子能自由移动,即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故金属导体容易导电。结论 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电子。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子。例2 1.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绝缘体是绝对不能导电的 B、绝缘体不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D、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做一做2.橡胶、塑料等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A、不带电 B、没电子 C、没电荷 D、几乎没有自由电荷三、电阻问:在前面的探究实验中,当不同的物品接入检测电路时,灯泡亮度不同,为什么?答:由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不同。讲解:造成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组成电路的导体不同,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有大有小。这种作用我们用电阻来表示。1.电阻的概念:(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2)电阻越大,导体对电阻的阻碍作用越大,导电能力越弱。(3)电阻的符号:R2.电阻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2)常用单位:千欧(K),兆欧(M)(3)单位换算关系:1兆欧(M)=1000千欧(K) 1千欧(K)=10000欧()例3 已知某导体甲的电阻R甲=300欧,导体乙的电阻R乙=0.03千欧,则比较两导体的电阻大小正确的是( )A、R甲>R乙 B、R甲=R乙 C、R甲<R乙 D、无法比较(三)反馈练习1.人体、玻璃、橡胶、碳棒这四种物体中,属于导体的是( B )A、玻璃和橡胶 B、人体和碳棒 C、只有人体 D、碳棒和橡胶2.下列种物质中全部属于导体的( C )A、酒精、橡胶、玻璃 B、铝合金、纯水、空气C、大地、碳棒、食盐水 D、食盐水、人体、油3.电阻是用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4.下列字母表示电阻不定期个物理量的是( )A、I B、 C、A D、R5.3500欧= 3.5 千欧= 0.0035 兆欧作业: 1.配套作业本 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2.复习本节课重点内容【板书设计】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质,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瓷、干木头、油、干燥的空气等。2.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导体和绝缘体会相互转化。3.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常见的有硅、锗等4.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电子。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子。5.电阻的概念:(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2)电阻越大,导体对电阻的阻碍作用越大,导电能力越弱。(3)电阻的符号:R6.电阻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中:欧姆,简称欧,符号(2)常用单位:千欧(K),兆欧(M)(3)单位换算关系:1兆欧(M)=1000千欧(K) 1千欧(K)=10000欧()教学反思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应将教材作为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充分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好动和乐于探究的特点,注重学生资源的开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提出各种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新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进行适时的教学评价,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更有方向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