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世界史资料汇总(1).doc

    • 资源ID:13107585       资源大小:552.50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世界史资料汇总(1).doc

    世界古代史一、名词解释1、闍提 2、凡尔登条约 3、圣像破坏运动 4、圣德太子改革5、希吉拉 6、红白玫瑰战争二、简答题1、简述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罗马的扩张及其影响。2、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影响3、简述早期殖民主义强国葡萄牙、西班牙两国衰落的原因三、材料题1、罗马帝国内基督教的发展及其对基督教的政策第十三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1、汉谟拉比法典、银板和约、腓尼基字母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成文法典,古代社会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在位时间制定的。原文刻在黑色的玄武石上,上面是浮雕,下面的法典内容。法典分为序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共有282条法律条文,内容广泛,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社会风貌、社会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关系。银板和约赫梯帝国与埃及之间曾经进行过近一个世纪的争霸之战。公元前1283年,赫梯国王哈吐什尔向埃及提出缔结和约,并派人送去了和约,得到了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同意,因条约刻在银板上,故称银板和约。和约规定,两国同意互不侵犯,相互援助和支持,互相引渡对方的逃亡者。银板和约是世界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国际条约,它的缔结,标志了赫梯和埃及之间持续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的结束。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2、大流士一世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答:内容:(1)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行省设总督,掌握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每年按中央规定,交纳税赋;(2)在波斯帝国划分五个军区,军区将领掌握兵权,与总督互不隶属,相互监督,各自对国王负责;(3)中央统一铸造金币,通行全国,行省可以铸造银币,自治市可以铸造铜币;(4)修筑驿道。影响:大流士通过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巩固了波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帝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交流。3、波斯帝国的历史作用答:波斯帝国帝国的兴起在近东古代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首先,波斯帝国是小国寡民到地域王国,再到帝国的高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波斯帝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并且为后来的帝国所承袭;其次,波斯帝国的形成,客观上为西亚北非这一广大地区,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舞台,但同时它的征服战争同时也给这一地区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打破了该地区的正常秩序和规则;最后,波斯帝国以落后民族征服三大文明中心,承袭了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同时又为希腊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借鉴,起到了文化上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十四章 古埃及1、法老、维西尔、诺姆、涅杰斯、涅木虎波克霍利斯改革法老古埃及国王的尊称。原意为大宫殿。一般认为新王国第18王朝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习惯上把所有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是古埃及最高统治者,自称阿蒙神和拉神之子,掌握最高统治权。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维西尔现代埃及学者引用阿拉伯语对古埃及宰相的称呼。古王国时期负责掌管行政、司法、经济和神庙等事务,也负责担任世俗法庭在中央的最高法官。该职位在新王国时被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主管上埃及和努比亚的事务,另一个分管下埃及和西亚的事务。前者权力较大,国王不在时可代行朝政。但其主要使命仍是执行法老的指令,是法老专制统治的工具。诺姆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形式。也翻译作“州”。诺姆大多是从部落或者部落联盟转变过来的,一般面积不大,有一个处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市。国王是诺姆国家最高的军事首领,又是祭司长和行政首脑,但是国王权力还受到很大制约,不是专制君主。诺姆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古王国时代诺姆是地方上最重要的行政单位名称,其长官称为诺马尔赫。涅杰斯原意为“小人”,属于下层自由民,大概起源于古王国末期。在第一中间期形成为一个小私有者阶层,并出现了所谓的“强有力的涅杰斯”。是当时各诺姆军队的重要来源。到中王国时期,一部分强有力的涅杰斯占有土地,由别的农民替他们耕种,向他们交租。涅杰斯的成长是中王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在政治上的发展与王权的加强息息相关。涅杰斯是中王国时期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埃及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这个阶层的力量还是十分软弱的。涅木虎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兴起并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小奴隶主阶层。属于该阶层的人可以经营王室土地,称为王室土地的涅木虎。他们享有世袭租佃权,向法老缴纳租税,也服务于军队,或为法老提供其他服务。他们可以占有奴隶、担任官职,逐渐成为王权的社会支柱。埃赫那吞改革时曾提拔了一大批涅木虎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改革失败后,这个阶层受到打击、迫害,其财产也被没收。第19王朝的法老霍连姆赫布曾颁布敕令保护他们的利益,从而保护王权自身的阶级基础。波克霍利斯改革古埃及第24王朝法老波克霍利斯为缓解过多自由民变为债务奴隶的状况所实施的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其内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能超过本金;(2)债权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抵偿,而不能占取债务人的人身,因为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这项改革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大概收效甚微。不过,据说梭伦颁布的解负令,可能从这个改革中汲取了有用的东西。2、简述埃赫那吞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失败原因。答:背景:新王国时期开始,阿蒙神祭司势力极度膨胀,在政治经济领域实力增长迅速,开始不甘心依附于王权,进而与以法老为代表的王权相抗衡,直至插手王室内部斗争,逐渐危害到王权和其他奴隶主的利益。内容:首先恢复对拉神的崇拜,继而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只准崇拜阿吞神;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神庙财产,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赫塔吞(阿马尔那),同时提拔许多出身中下奴隶主阶层的人担任高级官吏。实质:王权联合军事行政奴隶主、中小奴隶主等各个世俗奴隶主阶级在宗教改革的外衣下反对神庙势力过度膨胀,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斗争。失败原因:第一,阿蒙神庙及其背后的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并且富于斗争经验。第二,改革期间对外战争的停止损害了起初支持改革的军队和一些世俗奴隶主的利益,导致他们丧失了对改革的热情,进而改革阵营内部甚至王室成员都发生分裂。第三,迁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普通民众负担,同时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因此改革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第十五章 古印度文明1、哈拉巴文化、罗阇、瓦尔那、婆罗门教、迦提、摩奴法典、犍陀罗艺术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而得名。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罗阇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首领的名称,与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素。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战争频繁地发生,其权势有所加强,财富也比之前增多,职位往往可以父子相袭,从而演变成为世袭君主,罗阇也成为王的称呼。瓦尔那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婆罗门教古代印度宗教,大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以“吠陀”为经典,奥义书中体现其基本观念。该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主张整个物质世界是一种幻想,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的世界精神或轮回,同时提出“梵我一致”和造业轮回的思想。该教的产生与王权兴起密切相伴,鲜明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在列国时代随着耆那教和佛教的传播,一度较前有所衰落。经过公元89世纪的改革最终形成印度教。迦提孔雀帝国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吠舍、首陀罗中产生的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各迦提也具有职业世袭和实行内婚制的特点。摩奴法典中就记载了五十多种迦提,其中地位最低下的就是“旃荼罗”。摩奴法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集婆罗门法的大成。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而是婆罗门教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在公元34世纪间陆续编制而成,共12章,传说由人类始祖摩奴制定,故称摩奴法典。摩奴法典对印度法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封建社会前期,一直被统治阶级奉为圣典,随着其传播,后来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其中反映的土地制度、种姓制度等内容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犍陀罗艺术l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所产生的佛教雕塑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贵霜帝国时期达到成熟和鼎盛。相传是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神灵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该艺术就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佛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来随佛教一起传人了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第十六章 古代希腊文明1、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僭主政治、来库古改革、希洛特、解负令、克利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科林斯会议克里特文明也称米诺斯文明,约存在于公元前3000年到前1340年,学者们一般将克里特文明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宫时期、新王宫时期、后王宫时期。古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形成期,欧洲最早的文字,线形文字A即出现在此时。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的克里特被米诺斯王朝统治着,建立了海上霸权,商业繁荣。大约公元前1450年,操希腊语的民族侵入克里特,占领了米诺斯王朝的克诺索斯王宫,克里特文明至此衰落。迈锡尼文明南希腊早期奴隶制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迈锡尼人开始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1600年前后开始建立国家,被称为竖井墓王朝,约公元前1500年,被圆顶墓王朝取代。公元前1400年到前12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其中心城市是迈锡尼城,城由高大的城墙组成,并且有宏伟的“狮门”,它的海外贸易较克里特时期更为发达,并且产生了线形文字B。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亚人入侵,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僭主政治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早期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来库古改革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建国之初所实行的国家制度改革。时间在公元前830年左右,来库古改革主要内容有: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由28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与2位国王组成30人元老院;设立5名监察官,监督公民遵守法律的情况;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工商业;实行公共会餐制度。来库古的政制改革不仅使斯巴达从此由氏族社会阶段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使斯巴达国家由王政转变为贵族政制,而且为以后数百年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奠定了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后果。希洛特古斯巴达农奴,其身为国有。他们可能是拉科尼亚的原始居民。当他们的土地被数目少于他们的多利亚人占领后,沦落为奴。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征服美塞尼亚后,美塞尼亚人亦被贬为希洛特。希洛特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城邦的奴隶,固定在土地上,被分发给个别的斯巴达人,替他们耕作田地;主人既不能释放也不能贩卖他们。希洛特在向主人缴交一定比例的耕作收成后,可以有限地累积私产。在战争期间,希洛特伴随主人参加战斗,担任轻装部队,有时亦充任舰队中的划手。解负令公元前594年,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梭伦颁布法令,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同时,为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样就防止了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针对索伦改革中未深入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比较彻底的改革。其改革主要内容如下:(1)以十个新的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2)每个地区部落,公民不分等级,推选出50人,组成500人会议,取代索伦时的400人大会;(3)改革军队,按地区征兵,成立十将军委员会;(4)实施陶片放逐法。经过克利斯提尼的改革,雅典政制有贵族政制向民主政制过渡,雅典民主政治被推到向高峰。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贝壳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科林斯会议公元前337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成立“希腊联盟”,也叫科林斯联盟,奥林匹斯山以南所有城邦和许多岛国都加入了联盟。加盟国承担如下义务:尊重各邦现存宪法;禁止死刑、土地财产再分配,镇压抢劫者与海盗。在联盟第一次正式会议上,联盟与马其顿签订了永久性攻守同盟条约,共同向波斯宣战,并选腓力为同盟最高领袖,全权统率军队。科林斯会议确认了马其顿在希腊的统治地位。2、简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实质和作用。答: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制度萌芽于荷马时代,形成于古风时代(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00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国寡民,从土地和人口上来看,城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正因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公民既是城邦的主人,又是城邦本身。第三,直接民主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之间相互平等。所以希腊几乎所有的城邦都不对公民征收直接税,城邦公民制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公民兵制度。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抵抗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古希腊城邦制度作用和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古希腊一时一地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3、简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范围及影响答:原因:(1)根本原因:人地矛盾突出。(2)条件:多良港,多岛屿,航海业发达,海军强大。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第一、扩大地城,解决土地问题,缓解城邦人口压力;第二、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有利于公民集体稳定和城邦制度巩固,有利于平民反贵族斗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立;第四、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4、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答:(1)改革背景: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2)改革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3)主要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制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4)改革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5、简述希波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答:起因:希波战争主要是由波斯帝国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战争的起义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的来利都暴动。过程:希波战争从公元前492年持续到了公元前449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三次大的战争构成的:(1)公元前492年,波斯人发动了对希腊本土的进攻,然而中途陆军遭到色雷斯人的进攻,海军遭遇风暴,半途而废;(2)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在马拉松平原登陆后,直指雅典。当时波斯军5万人,雅典军1万人,然而在雅典指挥官米太亚德的指挥下,雅典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战果;(3)公元前480年,薛西斯率领波斯军打败了希腊联军,然而当年秋,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湾重创波斯的海军,成为战争的转折点。第二阶段的战争主要是希腊人收复爱琴海和小亚延安的城邦城市。公元前449年,波斯和希腊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和希腊各城邦独立,希波战争结束。影响:希波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对世界史影响深远。对希腊而言,保证了希腊各城邦的独立,尤其是雅典的繁荣达到了巅峰,为西方世界以后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波斯帝国战败后仍然得以继续发展。可以说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两个格局,希波战争是其最初的分水岭。6、简述伯罗奔尼撤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影响。答:起因:公元前478年底公元前477年初,雅典与爱琴海岛屿和小亚西海岸许多希腊城邦结成同盟,目的是劫掠波斯领土,以报复他们过去的损失,各盟邦或出战舰或出钱,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称为提洛同盟。同盟有代表大会,雅典为同盟领导,势力日趋强盛。公元前6世纪后期,除阿哥斯和阿卡亚外,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其他城邦,都被斯巴达纠集起来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同盟是军事性质的。入盟各邦具有独立性,但在外交、军事问题上按同盟决议一致行动。斯巴达是同盟的核心和领袖,并借助同盟称霸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449年,雅典与波斯缔结和约,波斯承认小亚西海岸希腊城邦的独立,放弃对爱琴海的霸权,希波战争正式结束,雅典成为爱琴海霸主,它与斯巴达的矛盾成为希腊城邦间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天,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进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入侵雅典,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阶段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雅典出现瘟疫,使雅典主动与斯巴达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段从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开始,结果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公元前406年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惨遭消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提洛同盟被解散,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影响:第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战争使大量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基础;第三,战争导致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尖锐化,很多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第四、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之间随后的混战,波斯趁机插手希腊事务,夺回了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控治权,希腊文明由全盛转向衰落。第十七章 古代罗马文明1、王政时代、元老院、塞尔维乌斯改革、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绥克斯图法案、霍腾西法案、元首制、隶奴制、三世危机王政时代从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建城,到公元前510年塔克文被推翻为止,先后经历了七个王朝,被称为王政时代,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王政前期被称为四王统治时期,罗马人生活在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管理机构为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王政时代后期,伊达拉利亚人在罗马建立了塔克文王朝。氏族制逐渐被新的国家机构所取代。元老院古代罗马国家的重要权力机构。王政时代是王的咨询机构,在王决策和处理内外事务中发挥顾问作用。共和初期元老院成员增至300人,在国家政权机构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共和后期,元老院权力增大,实际上成为罗马国家最高的行政和监督机构。帝国时期,元老院权力受到限制和削弱,失去原来的重要性。塞尔维乌斯改革王政时代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施的改革,主要内容有:(1)新建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血缘组织部落;(2)按财产多寡,将居民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权利义务;(3)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实施集体投票制。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十二铜表法古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因篆刻在12块铜牌上得名,颁布于公元前451年到前450年,起因于平民要求贵族奴隶主滥用职权,以习惯解释法律。事实上,铜表法也是对以前习惯法律的汇编,仍然是保护奴隶主的法律。但是因为有了成文法典,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滥用权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万民法古罗马最早的法律是十二铜表法,但是十二铜表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又称市民法。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的加大,商业的发展,贸易的增多,导致罗马法与其他国家民族法律产生了冲突。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罗马制定了可以适应与外邦和其他被征服民族的法律,即万民法。万民法主要用于调整经济关系,尤其是与契约和所有权有关的规范。万民法保留了罗马法的一些规范,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民族的一些法律规范,它是自然理性为基础,没有市民法狭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义缺点。绥克斯图法案公元前367年,罗马保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针对平民土地、债务和担任高级官职等问题提出的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规定所有公民都可以占有使用土地,但是不能超过500犹格;(2)平民所负债务一律免除利息,已支付的利息作为本金,未付清的,分三年偿清;(3)规定罗马两名保民官,必须由平民担任其中的一位。该法案的颁布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很多高级官职,都有平民出任。霍腾西法案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曾规定特里布斯会议(平民会议)的决议对全体公民有效。公元前287年,平民和贵族间爆发了大规模斗争,平民实施撤离运动后,平民霍腾西成为独裁官,他再次确认了特里布斯会议的决议对全体公民有效这一法案。标志这平民对贵族的斗争胜利结束。元首制古罗马政治家奥古斯都(屋大维)创立的政治制度,始于公元前27年,终于公元284年。屋大维战胜安东尼后鉴于共和制的传统势力依然强大,因此未采用君主或独裁的名义,而是采用了这种制度。该制度下,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元老院等均得以保留。但作用大大削弱,元首实际控制着国家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各方面事务。隶奴制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的新的剥削制度,又称科洛尼制。隶奴最初指租种别人土地的佃户,后来大土地所有者把土地分为小块租给奴隶或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并强迫其服劳役,这些承租者就是隶奴,这种剥削方式就是隶奴制。隶奴的人身社会地位介于自耕农和奴隶之间,隶奴制的出现,表明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走到了尽头。三世纪危机2世纪束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内部所爆发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危机。危机表现为农业萎缩、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政治混乱以及贫民奴隶不断起义和大批蛮族趁机人侵。罗马帝国政权陷入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境地。这全面而深刻的危机的根源是由于奴隶制的衰落和奴隶制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2、简述罗马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的原因、经过、性质和意义。答:原因:(1)罗马共和国建立后,贵族把持了所有的国家大权,平民被完全排斥在国家政权之外。(2)平民不能参与公有地的分配。(3)债务奴隶制。斗争的过程:(1)斗争的第一阶段(围绕政权):公元前494年,平民第一次撤离运动,平贵斗争拉开序幕,贵族被迫承认平民选出的两名平民保民官的权利。公元前462年前451年,平民经过10年的斗争,达到编纂成文法的目的,公元前451年前450年,“十二铜表法”颁布。公元前485年,坎努里阿法通过,平民获得与贵族的通婚权利和担任军事保民官的权利,从此加入高级官职行列,斗争第一阶段结束。(2)斗争的第二阶段(围绕土地和债务):公元前376年,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提出。公元前326年,波提利阿法通过。公元前287年,霍滕西阿法通过,平贵斗争结束。平贵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罗马早期的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实质上是一场反对氏族制度残余的革命。这次斗争调整了罗马公民集团内部的关系,扩大了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使罗马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平民的胜利,罗马的公民制度得以巩固,加强了军事力量,使罗马走上了奴役外族奴隶的道路。平贵斗争后,上层平民进入了罗马的统治阶层,与原有的上层奴隶主阶层融合成为新的豪门贵族集团。3、简述奥古斯都的内外政策及其影响。答:政策:第一,依靠元老和骑士这两个等级,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扩大他们的特权,促使他们在社会中逐渐联合以共同支持元首制。第二,对平民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严格限制他们的政治活动,另一方面用各种施舍收买他们,以转移他们对政治的注意力。第三,竭力维护奴隶制,加强对奴隶的压制和镇压。第四,颁布一系列法令,复兴古代淳朴风尚,恢复罗马传统习俗;大兴土木,使罗马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第五,改善行省管理制度,调整对行省统治的政策。在行省推行自治市制度,把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上层分子,加速行省罗马化进程。第六,进行税收和财政改革,对各行省实行人口和财产普查,以此重新确定直接税。第七,进行军事改革,把原有60多个军团精编为28个,驻防各省,并在自己身边建立了一支近卫军。所有部队都是长期服役的职业兵。第八,对外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向西完成对西班牙的征服,向北推进至多瑙河、莱茵河一线。影响:奥古斯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罗马社会道德的没落,净化了社会环境,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开创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帝国初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罗马开始了持续200年之久的“罗马和平”时代。第十九章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1、米兰赦令、尼西亚会议、阿里乌教派、新约全书、教父哲学、罗马民法大全、军区制、保罗派、普洛尼亚制度米兰敕令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战胜政敌之后,联合其同盟者李锡尼共同颁布的诏令。在诏令中他正式承认基督教可以与其他宗教并存,给予其合法地位,并归还之前没收的基督教教产。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由镇压迫害转化为保护利用的政策,而基督教就此开始与帝国政权合流,为统治阶级服务。尼西亚会议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一世皇帝在尼西亚召开的宗教会议,共有318名主教出席。会议制定了所有基督徒必须遵守的“尼西亚信经”,明确了圣父与圣子之间同性、同质、同格的关系,初步树立了“三位一体”正统教义的雏形。会议将阿里乌派斥为异端,并将阿里乌予以放逐。尼西亚会议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经过这次会议,基督教开始受到罗马皇帝的控制,完全变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阿里乌教派或称亚流主义学派,是基督教历史中一个被视为异端的派别。由曾任亚历山大主教的阿利乌领导的基督教派别。此派别根据圣经所载,认为耶稣次于天父,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富。此神学争论被提到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会议(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中讨论,结果此派别被斥为异端。其后更被驱逐和逼害。到公元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召开,圣灵被接纳为三位一体的神格,而阿里乌教派再次被斥为异端。到此时,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基本上已经确立。阿里乌教派从此大势巳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后在历史上淡出。新约全书基督教的圣经,全书共有二十七卷。包括福音书、历史书、使徒书信和启示录。其中福音书有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卷;历史书有使徒行传;书信共有二十一卷;启示录属于启示文学类。新约圣经并非用犹太人的母语希伯来文写成,乃是由希腊文写成,因为新约时代的巴勒斯坦早已被希腊化了。教父哲学公元25世纪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是由护教者根据圣经,利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新柏拉图学派的学说建立起来的。所谓教父,是那些既宣讲又著作的护教者,他们对制订和论证基督教教义作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教会的父老”,简称“教父”。教父哲学因此而得名。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分为希腊和拉丁两大派。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颁布的四部法典的统称。其中公元529年颁布的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编纂,内容包括哈德良皇帝以来400多年内罗马历代皇帝颁布的法律;公元535年编成的法学汇编共50卷,包括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汇总整理;同年颁布的法理概要简明扼要,是学习罗马法的重要教材;公元565年颁布的新法是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罗马民法大全肯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是欧洲历史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军区制712世纪在拜占庭帝国推行的军事和行政制度,即按军事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军区制是由6世纪末拜占庭的“总督区”演变而来的,7世纪希拉克略一世统治时期,为了应对恶劣的形势开始逐步建立军区,8世纪中期,帝国大部分国土都置于军区管理之下,军区首长为将军,兼有行政管理权,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同时以田代饷,建立军役地产,进而形成了农兵阶层。12世纪由于自耕农几乎完全消失,军区制被迫取消。保罗派东罗马帝国亚美尼亚地区的一个基督徒团体,创导人是康斯坦丁·西尔瓦努斯。该派认为只有四福音及保罗的教导才是上帝的启示,其余的书卷和旧约都是来自邪恶的神所启示的。认为世界是俗世邪恶的神所造,真神为拯救世界,派天使成为人的样子来到世间,就是耶稣。其理念属善恶二元论,与摩尼教观念类似,属於非主流基督教派。反对拜占庭国教东正教的形式主义,包括罗马、希腊、亚美尼亚的教会,认为彼得是恶灵的一个使者,所以教会既然奠基在彼得上,那教会也是属于撒旦的。所有物质与身体都是恶灵的产物,所以反对一切的图像、圣职、圣餐、礼仪等。公元827年被政府军镇压以后,该派信徒逃散到各地,其思想由此传遍欧洲许多国家。普洛尼亚制度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时期实行的与法兰克采邑制相似的制度,又称“恩准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国家的土地分给贵族监领,可终身享用领地租税,不得世袭。领有领地的贵族须按照领地面积为国家提供相应的兵源,同时取得对领地上的农民(巴力克)的支配权。后来又取得了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由此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制度是军区制瓦解后的替代制度,一定程度上暂时加强了拜占庭的军事实力;同时迅速发展了封建大地产所有制,加强了领地贵族的离心主义倾向,导致了分裂割据的加剧。2、分析基督教兴起并迅速传播的原因。答:(1)基督教打破了犹太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了一种新的世界性信仰,基督徒不分民族、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以成为教徒,从而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基督教改革了礼仪,废除了犹太教和其他原始宗教复杂的各种献祭和仪式,为其在罗马社会,尤其是中下层人民间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2)2世纪中后期,罗马帝国的统治日趋残暴,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危机开始显现,旧的宗教信仰不能解决人民生活的痛苦,因此人民开始转向新的宗教领域寻求精神安慰。而基督教恰恰提倡平等博爱之说,信徒之间有衣食互助、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原始基督教鄙视富人权贵,坚信正义必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的信念,对受到现实压迫的劳苦大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3)基督教树立了耶稣基督这样一个具有极高人格魅力的形象,他严于律己,充满智慧,处处行善,无私奉献,这在一个道德逐渐沦丧的时代有利于为广大群众和许多追求良知的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信仰的楷模。3、简述早期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答:(1)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其教徒成分趋于复杂化,不少富裕农民、工商业者和奴隶主都开始信奉基督教。这不仅改变了原始基督教的社会成分,而且使基督教的组织也开始发生变化。后来各地逐渐产生了长老和主教等神职人员主持的教会,设置了财库,正式形成的基督教会逐渐被这些有产者控制。(2)基督教流传过程中,教义也在发生变化,以非犹太人为代表的保罗派门徒逐渐占据上风,并在组织上控制了各地教会。他们改造的教义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斐洛学说和斯多噶派思想,从而使原始基督教教义加入了新的元素。诸如逆来顺受、希冀来世的思想得到重视,基督教开始承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提倡服从的观念。(3)23世纪起,基督教会中开始出现一批神学家和护教士,他们竭力宣传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力图向统治阶级靠近,而罗马帝国统治者也逐渐了解到基督教的变化。公元313年米兰救令的颁布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和帝国政权合流,为统治阶级服务。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终完成。4、简述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答:背景:第一,日耳曼人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需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由于人口增长,也要求他们去掠夺土地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需求;第二,罗马帝国奴隶制从2世纪末开始出现全面危机,国势日渐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是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外部条件;第三,匈奴人的西侵是导致日耳曼人最终离开家园的导火索。历史意义:第一,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毁了腹泻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第二,日耳曼人改变了西欧土地占有形式。罗马的奴隶主大土地所有制瓦解后,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慢慢转化为个体小农土地。后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第三,日耳曼人的征服还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日耳曼人氏族内部发生分化,封建主、农奴和依附农逐渐形成。第四,日耳曼人的政府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的沿岸转移到西欧内陆地区,由城市转至农村。第五,日耳曼人的征服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等三种异元文化,促成了中古西欧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5、简述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答:(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2)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3)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4)各地的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其中包括269年兴起于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和4世纪30年代发生在北非的阿哥尼斯运动;(5)以蛮制蛮的政策养虎为患,导致罗马帝国军队最终无法抵挡蛮族入侵。日耳曼的入侵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6、试述拜占庭帝国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答:内容:第一,把北非、意大利实行的总督区改进推行。起初于亚洲前线地区设若干军区,之后逐步推行到全国。军区首长为将军,兼有行政管理权,军政合一,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系统。第二,建立军区内部组织系统,理顺军事等级关系,按照军区、师、团、营建立军事序列。第三,给各级官兵分配世袭份地,他们亦兵亦农,缴纳赋税,但不服劳役,以田代饷,进而形成了农兵阶层。历史作用:第一,军区制适应了拜占庭当时的军事需要,部分解决了兵源和军费上的困难,缓和了外族入侵的危机,为其军事力量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由于军区制推行,使小农经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史资料汇总(1).doc)为本站会员(zhe****34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