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
-
资源ID:13124397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卷.docx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不是凭借教授知识,而是凭借提问刺激对方思考,使对方通过思考亲自发现真理。提出这种教育方法的教育家是()。A.荀子B.孟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1章 > 第1节 > 教育学的发展(了解) 参考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苏格拉底称这种问答法为产婆术,其本质是启发式教学。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题干中,刺激对方思考使其亲自发现真理的教育方法是产婆术。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一见一知一行。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2 单选题 对于“教育”的理解,不同的学术流派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其中道家主张教育要()A.有教无类B.非攻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1章 > 第1节 > 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了解) 参考解析: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A是儒家孔子的思想。B是墨家墨子的思想。D为学记中的教育思想。3 单选题 古罗马的昆体良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中,提出了()的学习过程理论。A.“模仿、理论、练习”B.“明了、联想、系统、方法”C.“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确答案:A 知识点:第1章 > 第1节 > 教育学的发展(了解) 参考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B是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C属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D出自礼记·中庸。4 单选题 在我国,最早规定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1章 > 第2节 >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理解) 参考解析: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这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以及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 单选题 某学校改善教学设施,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学习到了非预期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显性课程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1章 > 第4节 > 课程类型(了解) 参考解析: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题干中,改善教学设施属于物质性隐性课程,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它们都属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骑士七技”都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6 单选题 小学生极易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现象。这反映的学生的特点是()。A.向师性B.依赖性C.可塑性D.独特性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1章 > 第5节 >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掌握) 参考解析: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多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品德、人格等各方面尚未定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且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意思是丝染了青色就变成青色,染了黄色就变成黄色,引申义为个体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反映了学生的可塑性特点。学生具有依赖性。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为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学生具有向师性。在学校中,学生会自然地将教师作为他们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并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以及行为举止的楷模。7 单选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关注“我怎样上好一节课”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A.“非关注”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生存”阶段D.“关注情境”阶段正确答案:D 知识点:第1章 > 第5节 > 教师专业发展(掌握) 参考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一般是刚入职的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等。2.关注情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相关的问题。故题干中主要关注“我怎样上好一节课”的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教师成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8 单选题 一线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和本单位的成员进行共同合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属于()A.调查研究法B.行动研究法C.质性研究法D.教育叙事法正确答案:B 知识点:第1章 > 第6节 >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 参考解析: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行动研究法的内涵。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教育叙事法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9 单选题 李老师在教学生区分形近字“渴”“竭”“碣”“谒”时,将四个字相同的右半部分用白色粉笔写出,相异的左半部分用彩色粉笔标出。李老师运用了知觉的()。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正确答案:B 知识点:第2章 > 第1节 > 认知过程(了解) 参考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知觉的选择性主要强调的是背景与对象的关系。题干中,李老师的做法增强了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体现了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知觉特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10 单选题 某学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并且具备补偿与可逆的思维能力。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生的认知发展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正确答案:D 知识点:第2章 > 第2节 > 认知发展理论(了解) 参考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认识命题之间关系。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故题干中的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1 单选题 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A.原型定向B.原型模仿C.原型内化D.原型操作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2章 > 第3节 > 技能的形成(理解) 参考解析:原型内化,即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它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和内部言语动作阶段。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的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12 单选题 在平常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在重点句子下面画线。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A.精加工策略B.复述策略C.组织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正确答案:B 知识点:第2章 > 第3节 > 学习策略(掌握) 参考解析:13 单选题 张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协管员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张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实际锻炼法正确答案:D 知识点:第2章 > 第4节 >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掌握) 参考解析:实际锻炼法又称实践指导法或实践锻炼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题干中,张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协管员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说服教育法又称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又称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4 单选题 学生摔倒后出现头疼、恶心等轻微脑震荡的症状时,教师不宜采取的措施是()A.电话通知家长,具体告知情况B.送校医务室或附近医院就诊C.卧床休息,适当减少饮水和进食量D.按摩并热敷受伤的部位正确答案:D 知识点:第2章 > 第6节 > 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掌握) 参考解析:对待摔伤的学生,应该实施冷敷,避免皮下组织出血。15 单选题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最早提出“班级”一词。A.埃拉斯莫斯B.马卡连柯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正确答案:A 知识点:第3章 > 第1节 > 班级的含义(了解) 参考解析:“班级”一词最早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提出。16 单选题 在上地理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PT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和位置,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材。这属于教学过程的()阶段。A.激发学习动机B.运用知识C.领会知识D.巩固知识正确答案:C 知识点:第6章 > 第2节 > 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理解) 参考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教师利用PPT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材,这属于教学过程的领会知识环节。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意义在于避免或减少对先前所学知识的遗忘,并且为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奠定基础。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此外,运用知识不只局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它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往往与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积极性。17 单选题 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该观点要求小学教学应当遵循()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正确答案:B 知识点:第6章 > 第3节 > 教学原则(掌握) 参考解析:儿童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从而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直观性原则教学。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18 单选题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南洋公学D.洋务学堂正确答案:A 知识点:第6章 > 第4节 >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了解) 参考解析: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创建于上海,1897年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这也可视为我国师范学校附设小学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洋务学堂,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大臣们倾力兴办各种新式学堂,名为"西学",这些学堂(洋务学堂)大致分为三类:方言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19 单选题 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是()A.课外辅导B.备课C.上课D.布置和批改作业正确答案:A 知识点:第6章 > 第5节 > 课外辅导(运用) 参考解析: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20 单选题 一位教师在给他所教学生的作文判分时,将学生现在写的作文与过去写的作文进行对比,有进步的,其成绩都判为优。这一评价类型属于()A.相对性评价B.个体内差异评价C.绝对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正确答案:B 知识点:第7章 > 第1节 > 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 参考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个体的自身状况作为参照系数,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学生个人的某种侧面相互进行比较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现在的写作状况与以往进行对比,有进步的,其成绩都判为优,这属于典型的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21 简答题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知识点:第1章 > 第1节 > 教育目的(了解) 参考解析:(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2 简答题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知识点:第2章 > 第1节 > 认知过程(了解) 参考解析:1.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2.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3.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4.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5.易受干扰。23 简答题简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知识点:第6章 > 第3节 > 教学原则(掌握) 参考解析:基本含义该原则在西方常称为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3)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24 简答题杨老师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了丙猴三块。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为什么要这么切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1)评价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2)小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 知识点:第5章 > 第4节 > 导入设计(理解) 参考解析:(1)杨老师通过故事导入法引入课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所谓故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本节课是数学课,若直接讲解分数的理论知识,不仅学生难以理解,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杨老师通过给猴子分饼的故事引导出课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导入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温故导入。悬念导入。经验导入。活动游戏导入。审题导入。25 简答题这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的片段:在学习蜜蜂这篇课文的第二部分时,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为了保证我的教学设计顺利进行,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法布尔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我从课堂上走下来,突然一种烦躁情绪困扰着我:那个孩子提的问题多好呀,我当时是不是应该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当时不答,在引导学生读到第五段“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完好无损、准确无误回到蜂窝”时,我也应该重提这个问题,让孩子们探讨呀!为什么我要说下课后自己去找答案或与同学讨论呢?我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呢?我在课堂上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那个问题会困扰那个孩子一节课,让她耽误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呢。课虽然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依然没有结束,对于老师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该怎样妥善处理呢?材料中教师的反思说明了教学反思具有哪些功能? 知识点:第7章 > 第2节 > 教学反思概述(了解) 参考解析:(1)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发现课堂问题,为进一步改进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材料中的教师做好了课前备课,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他没有想到过的孩子们的提问点应该是教师认真思考与处理的地方。(2)课后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课后老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并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又可以为第二节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与研究能力。 26 简答题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2)如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知识点:第5章 > 第3节 > 教学目标设计(运用) 参考解析:(1)写作特点文章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景色。作者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入口处低矮的奇异景象生动地反映出来。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文章是按两条线索写的。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二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课文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文章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先写沿途所见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画面感极强。不仅表达了作者热爱、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情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课后要求的生字;能正确认读“稍微”“蜿蜒”“突兀森郁”等生词并理解其含义;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自主思考等方式,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事的写作方法,感受双龙洞之美;小组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心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观赏山川景物的愉悦之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双龙洞内洞和外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写作方式。教学难点:厘清课文条理和写作顺序,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心情。(3)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分享自己的旅游故事,介绍一个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胜古迹,并说明理由。当一位学生叙述其旅游故事时,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根据描述画出参观景点的简易图。【设计意图】安排学生回顾以往的旅游经历,讲述自己的旅游故事和难忘的旅游景点,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共鸣并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为即将学习的新课文做铺垫。设置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7 简答题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本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指出教材是以何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的。(2)如指导三年级小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知识点:第5章 > 第3节 > 教学重难点设计(运用) 参考解析:(1)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材以富有趣味性的实例创设新知探究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倍”的含义,把数学概念变得简明形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实际的数量比较中,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建立数学概念,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课件展示材料中的小兔子与萝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图中有几只小兔子?几根红萝卜?几根白萝卜?几根胡萝卜? 学生回答。(6只小兔子,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29胡萝卜) 教师提问:红萝卜与胡萝卜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试着用算式表示出来。 预设学生回答:6-2=4,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根。 教师提问:红萝卜与胡萝卜还有什么数量关系呢? 引出课题“倍的认识”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兔子与萝卜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引出新知。 (二)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将2根胡萝卜圈起来看作1份的话,那么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呢?(课件展示过程) (预留时间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动手圈一圈,数一数) 教师巡视指导,得出结论:3份。 教师讲授: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将2根胡萝卜看作1份,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我们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利用这种圈一圈、数一数的方法看一看胡萝卜与白萝卜的倍数关系。 (预留时间,之后教师请个别学生来回答,教师评价) 订正结果: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10根,将胡萝卜的2根圈起来表示1份,那么白萝卜有这样的5份,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教师提问:如果小兔子们又挖出来了1根胡萝卜,现在有3根胡萝卜,红萝卜依然有6根,那么,红萝卜与胡萝卜又有什么倍数关系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继续提问:为什么胡萝卜的根数变化了,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呢?思考一下,我们说的倍数关系是如何找出来的?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我们所说的倍数关系,简单来讲就是“几个几”的问题,作为参考的一份物品数量的变化就会影响份数的变化,最终导致倍数关系的变化。 教师提问:利用所学除法,想一下6根红萝卜和2根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除法关系6÷2=3,表示6里面有3个2,这时就说6是2的3倍,也就是说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数量的3倍。 教师:请同学仿照红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请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订正答案:白萝卜有10根,胡萝卜有2根,10÷2=5,白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数量的5倍。 教师提问:再说一说兔子与红萝卜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兔子的数量与红萝卜的数量一样多,都是6,6÷6=1,所以兔子的数量是红萝卜数量的1倍。 【设计意图】 讲授“倍”的概念和除法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新知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层层设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学习新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集体订正答案。展示应用题:小明去买象棋,得知军棋的价格是8元,象棋的价格差军棋的4倍,问象棋的价格是多少元? 学生讨论后,教师带领学生画图分析,得出8×4=32乘法算式并进行验算。 【设计意图】 通过买象棋的应用题,让学生转换思维,能够通过倍数关系求数量,更能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了什么新知识,突出用除法求倍数和已知倍数用乘法求数量的计算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回顾新知,可以加深其对新知的记忆;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其是否真正地获得新知。28 简答题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有哪些。(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和操练环节的活动并说明理由。 知识点:第5章 > 第3节 > 教学目标设计(运用) 参考解析:(1)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语言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策略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语言环境的营造者,教学活动的反思者等。 (2)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 Students should listen, read, speak, write the new words: Monday, Tuesday, Weekend and so on,and the sentences structure: "What do you have on .? I have ."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describe the weekend freely and know how to arrange the activities. And during this process thei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ill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get interested in their school life and their team work spirit can be improved. (3)导入环节:Warmingup and leadin Hay the video about week song, and ask students to sing with it. Free talk: Show a timetable and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for example"It's nine o'clock now. What class do you have?" After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the teacher can design a free talk. Show some pictures of different lesson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Then invite some volunteers to share ideas with others.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很快进入到英语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讨论帮助学生熟悉本堂课话题,同时明确学习任务。 操练环节:Consolidation Fast reaction The teacher uses gestures to express 1-7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 the corresponding week. For example, teacher says "1" with a gesture and the students quickly say "Monday".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反应回答出星期的名词,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单词。 Group work Students take turns in a group of four to say that they like and why they like it. The conversation can be "I like Wednesday. I can have music on Wednesday."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便于英语思维表达的培养。29 简答题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学段小学生学唱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知识点:第5章 > 第3节 > 教学目标设计(运用) 参考解析:(1)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民歌,四二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巧、欢快、活泼、灵动,旋律以五声级进为主,简单好听,便于演唱。歌曲原为六段歌词,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编写组对歌词进行了简化,将歌词改为三段,便于学生记忆,且增加了上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其中,通过“上山坡去拣竹叶”“带上长刀破竹筒”“彩色书包背身上”等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哈尼族儿童在劳动和生活中勤劳勇敢、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活泼而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其多列,感受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玩、唱、演、创,学习、表现歌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其多列的演唱,感受其音乐特点,体验哈尼族儿童的生活情趣。(3)导入环节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平时掌握的知识多。请同学们听好: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