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程开发与建设浅谈(共4860字).doc
-
资源ID:13191056
资源大小:1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数学微课程开发与建设浅谈(共4860字).doc
小学数学微课程开发与建设浅谈(共4860字)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模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微课程”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也已被大众普遍接受、熟悉和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趋势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微课程”势在必行。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碎片化信息正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微信、微博、推特、微电影“微”革命已遍布全球,教育界的“微”时代也拉开了序幕中国大学、网易公开课等教育短视频已在我国渐渐普及。然而,微课目前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多数微课往往局限于教学评比而缺乏系统性。同时,市面上的一些技术公司制作的微课往往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对孩子的学习帮助甚微。对于高新一小的学子而言,国家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为了让数学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开设对我校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微课程,让孩子可以自主、个性化地学习,顺应时展,于是高新一小小学数学AI微课堂(简称:“一小微课堂”)在我校应运而生。一、课程的背景“微”时代让更多的人可以在网络上获得知识,课堂已不再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唯一渠道。更多的信息是以“碎片化”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接受碎片化信息,学生的课余时间也被碎片化分割,由此可见,“碎片化”教育需要被高效地利用起来。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提出新时代的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要依据学生学情重构教学体系。在“互联网”的数字时代,微课作为优质的新型教育资源,它的出现正是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而产生的。在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微课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自主定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二、课程的建设1.课程定位1.1受众群体虽然我校学生整体层次较高,在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方面的能力较强,但是客观上来说,各班仍然存在差异。本课程重点针对每班前80%的学生开展。“一小微课堂”课程是北师大版数学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旨在实现“过程与结论、训练与意识、演绎与发现,传授与感悟,抽象与实验”并重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品质。“一小微课堂”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精炼教材内容,对教材所教授的知识点加以扩充和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更多、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知识点的内容,也可以让对某一专题知识点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素养。1.2呈现方式“一小微课堂”由纸质书籍和配套系列“微视频”共同组成。“一小微课堂”课程开始进行后,与纸质教材一一对应的微课视频也同步发送给学生观看,并在书籍投入使用的一个月后在线上平台“智慧学习平台”与大家见面了,线上学习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备受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2.课程开发2.1多次研讨,制定方案我校计划首先选择个别年级进行教学实验,选择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统一教研,精选本年级的重难点进行专题讲解,在取得一定效果后再继续深入推广。其次,着手建立“一小微课堂”的线上实施和推广平台,为后续的推进打好基础。2.2仔细筛选,确定内容在方案确定之后,2016年10月,通过各位数学教师的积极研讨,教材知识框架基本确定。我们的团队再次针对实验年级进行了讨论和筛选:低年级是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不适合作过多的拓展;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抽象思维,主动探索的欲望开始急剧增长,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所以我们把实验年级确定在高段(4-6年级),四年级是低高段的转折点,六年级要面临毕业考试,而五年级对知识的渴望度最强,所以我们商讨后确定了微课开展从五年级开始。2.3组建团队,强强联手我校数学专业的四位领导和我校四位高级教师强强联手,组成教材编写团队,四位领导丰富的一线高段教学经验和四位一线教师的年轻的教育思维,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富有力量。2.4制定大纲,编写内容通过对五年级教材的多次集体研读,基于五年级教材的知识框架和特点,我们首先确定了29个专题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每个专题设置3道例题,3道例题又分3个层次来呈现,即基础知识、拓展练习和能力提升。每节微课时间均不超过10分钟,还要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让80的学生有能力和兴趣来自主学习,所选的例题要源于生活,让孩子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从而增强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欲望。2.5录制微课,开展培训内容研讨过程中,我校也联系相关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为微课的录制做好充足的准备。内容全部确定后,信息技术团队第一时间投入微课的最终制作工作,虽然录制烦琐,但是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微课的录制工作按预期圆满结束。2.6多重手段,推广应用再次修订编撰期间,我校请了专业人士为微课教材设计了封面和页面制版,统一了内容板式和微课呈现模板等。三、课程的实施1.课堂运用(课前、课上、课后)1.1课前引入利用微课培养兴趣、预习新知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会对本节课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听课时会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不太明白或者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仔细聆听,提高学习效率,高效利用课堂。1.2课堂讲解利用微课转变形式、提高效率虽然微课受客观条件限制,缺少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但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一缺陷就会被很好地弥补。1.3课后巩固利用微课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微课的视频内容往往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学生课后观看学习,可以通过对拓展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2.课下的自主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逐渐意识到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将会成为新时代的主流,网络课堂的建设将是势在必行的。2.1智慧学习平台(自主合作创新)平台开通初期,我校高段(46年级)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登录观看微课之后,利用课堂时间为大家讲解微课的使用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平台,自主、自觉安排课程学习。2.2微信平台同步推送在鼓励引导学生自主使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的同时,我校还建立“杨勇思维空间”公众账号,推动教学资源与媒体资源的整合。以此为依托,以“教学内容微课视频”的框架,将已经录制好的微课在公众号中,积极打造“无边界校园”。四、课程的评价1.日常教学“一小微课堂”投入日常教学使用后,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在课堂上观看微课视频学习新知,课后利用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可以灵活自主地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2.平台测试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微课推广一段时间后,我们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跟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微课的社会反馈进行了调查总结。2.1跟踪问卷调查,丰富平台资源(1)跟进问卷调查,完善平台功能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学习平台4月11日正式上线,截至4月11日晚11点30分,一小微课堂当日访问量为4609,当日访客人数262人。一小微课堂设置学习单元29个,学习活动58个,当天视频教材观看次数578次,在线测试完成次数83次。(2)全校教师发力,丰富平台资源微课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空间。学习平台上的数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全面的课程内容,在这个需求背景下,全校教师集体发力,加入微课录制的热潮中。2.2假期全面使用,转变学习方式暑假期间,学习平台全面投入使用,智慧学习平台已经上线各科校本课程,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公开与社会共享,内容涵盖语、数、外、科技、音乐、美术等学科。五、结语至今,“一小微课堂”已开展几年,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2018年我校五年级微课程获得西安市微课大赛一等奖,五年级微课程也在家长和学生群体中广受好评,赞誉颇丰。2018年,微课推广平台也获得全国信息技术示范案例奖。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经验,也得到了更多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证明了微课程在我校的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推广“一小微课堂”的步伐。在下一阶段的实践中,我们将更加认真地打磨每一节微课,逐步扩大微课的受众群体,加大对线上平台建设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提高平台建设水平,争取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平台,自主学习。同时,继续加强微信推广,打造一小品牌,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打破传统教育壁垒,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系统化优质教育资源。当然,在现阶段的探索中从课程的设置到推广过程,我们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处于探索阶段的我校数学微课程团队,仍然在不断积极开拓更好的建设发展之路,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提出建议与意见,共同推动微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的建设与发展。参考文献1王丹丹,陈康.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2).2母熙,武宁.“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碎片化学习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6(07).3王凯.基础教育阶段“微课”的价值与应用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杨小军.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与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8(07).5陈娜.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