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路径(共5922字).doc
-
资源ID:13195028
资源大小:20.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路径(共5922字).doc
【核心价值观】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路径(共5922字)摘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目标。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国民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一环,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专业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路径。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大学语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一环,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里的大学语文不是专指高等院校为培养大学生基本人文素养而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而是泛指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系列素质教育课程。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路径。一、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路径追溯课堂教学的历史可以发现,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倡班级授课制以来,这种在固定时间、空间进行师生教学互动的双边活动形式就一直担任着教学形式的主力军角色,充分发挥着有组织、有规划的高效教学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诸多路径中,课堂教学以其高效的教学效果成为主路径的首选。(一)设置融合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方向指导,而设置融合性教学目标正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目标导向。融合性教学目标应围绕育人与教学两种维度设置,在教学上使学生完成扩充文学知识储备、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提升阅读鉴赏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目标。在育人方面,融合性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品格形成、人格塑造以及行为践行。以文学史中礼记 大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为例,融合性教学目标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学生透过礼记 大同的单篇学习,初步掌握先秦儒学史中的礼学思想,把握孔孟、荀子、秦汉时期儒家学派思想体系的流变,并能关联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承继状况,从历史角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要求。二是学生应学会品鉴礼记 大同中“公”“睦”“归”“终”等谐韵现象,体会对偶与铺陈手法的运用,在充分体会经典文本的独特语言特色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二)筛选贴合性课程内容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了语文能力训练专题、文学作品品鉴赏析、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学思潮变迁几个部分。为更好地实现融合性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择取,使教学有计划性地向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倾斜。例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观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儒家经典、华夏典章中选取契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理念的文章进行阅读教学。教师以诗经中的无衣为切入点,再选用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各时代的代表作,并将这些代表作勾连成阅读教学的线索,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展示爱国情怀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发展演变。学生沿着这一文化史脉络进行诗歌赏析,既能品味诗词典籍的语言艺术,也能在阅读学习中以经典滋养精神、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促进独立品格的塑造,达成大学语文教育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多种符合“明礼守信”类型的成语、典故、歇后语和俗语等传统文化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整合分析、对比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在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广度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充分说明传统文化中存在丰富的值得教师挖掘的教学资源。教师筛选贴合性内容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发挥得更高效。(三)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在传统大学语文课堂里,讲授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对动辄上百人的语文课堂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长期模式化的教学也会令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值降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语文课堂,其教学蕴含层次更丰富,客观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讲授法的局限性更为突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教师除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对比较艰深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储备其自学所不能收获的知识外,还可以综合运用项目式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讨、自主学习。以礼记 大同的教学为例,当设置“结合文本与现实状况,比较大同与小康的区别”这一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具有极强复杂性的语文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辅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将总的探究任务分成几个具体的小任务,这些小任务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从文本中找出大同与小康的区别。二是联系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政策分析“小康”思想的演变,结合生活实际,对比分析传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与当今社会的异同。三是从学生的角度,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小康社会的建设可以做出怎样的贡献。这种依托于教师设置任务单的任务驱动法教学使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这一单通道传输。学生通过任务单自主学习后找出问题,小组再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工合作、共同解答。这种创新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促使学生多层次学习行为的发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观察、思考、协调合作、反思调整和发现总结,有助于学生思维网络的构建。而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热情,使其更专注地投入原本单一的语文课堂中,在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与不一样的成就感的同时,也会在客观上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更加深入人心。二、线上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径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因为其独有的跨越时空局限、高效便利的优势,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的互通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开辟线上教学的新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融合教学的发展。(一)微课教学随着慕课平台的推广与课程制作的成熟,微课教学逐渐成为广大教师进行线上教学的首选方式。融合课程的教学也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制作二十四个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并补充与之相对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文章诗词鉴赏、历史人物评价或者核心理念的历史沿革探究等,使教学模块化、专题化。以“诚信”专题的微课教学思路为例,教师可以沿着“诚信是什么?为什么要坚守诚信?怎样坚守诚信?”这一基本逻辑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每一环任务下,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素材设置具体的活动。例如,在“诚信是什么?”的主任务要求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即时搜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涉及诚信的寓言故事或事例,对诚信内涵进行初步的概括。然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古今中外的人物案例,进一步说明诚信的内涵。最后,教师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名言对诚信内涵进行总结,使诚信理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背诵经典论述,强化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与认同。这一系列具体的活动,有利于推动融合性强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有序发生,极大地扩充课堂容量、增强资源的有效交换与利用。同时,这类微课视频通常可以在教学结束后由教师及时,便于学生课后依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选择性学习,巩固所学,拓展延伸。(二)App趣味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带来了学习媒介的变化。这使线上教学不再局限于电脑端的网页与多媒体平台,教辅App异军突起,手机等逐渐成为移动学习端的主力军。教师在进行融合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开发相关App的应用范围与途径,使学生借助新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开展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时,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维度,进行资料搜集。这些资料必须涉及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或经典人物案例。学生结合资料,再通过荔枝或喜马拉雅App上的班级公共账号,相关的演说报告音频。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音频内容进行讨论,并推选出最符合某一维度的演说进行全班评选。最后,教师通过班级集体讨论与总结反思,对专题内容进行框架式梳理,为线上的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借助特色的App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App实时共享每位同学的报告,保障资源的及时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线上教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另外,教师还可以在App学习端随机推送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或教学任务的链接。学生只有做出正确回答,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也能记录学生的在线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学生的听课行为进行规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三、专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语文实践指人自觉能动地在一定的语言运用规范的制约和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2因此,教师在进行融合教育时还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听、说、读、写、演等多样的语文专业实践中,以实践课程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地体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使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语文专业实践活动往往是听、说、读、写、演多种活动形式的互通呈现,也就是说一项语文实践任务通常可以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完成。例如,在设置大学生以“谈谈大学语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为主题的实践任务时,教师可以在这一主任务下提供多样的活动途径,引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一是教师可以布置一系列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主题演讲竞赛,在比赛中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借用演说形式,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一段主持词或朗诵词演说,让演说者贯通课堂文学史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材料与生活实际,提升本人的综合素养,将融合课程目标落到实处。二是教师可以开展朗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诵读、朗读等阅读行为,反复诵读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孟子礼记等,使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三是演示、表演活动。教师在进行“诚信”专题讲解的时候,可以选取三国演义的经典例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如提供“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的典型案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进行角色扮演,使其通过表演充分展现人物的性格、体会文章蕴含的主旨,以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历体验为载体,深化其对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种带有语文实践性的表演活动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展示课堂的层次,又不失新奇、趣味。同时,表演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表演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和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间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四、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隐形路径隐性路径的构想主要脱胎于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提到的隐性课程概念。3隐形课程指的是通过一些“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形成认同并自觉践行。而大学语文教学的隐性课程建设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堂教学内涵的深化与外延上。语文课堂教学内涵的深化,主要体现为教学背景板建设。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融合课程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材料,对施教时需要用到的课件、资料进行二次加工。例如,在进行礼记 大同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PPT课件的页眉、页脚插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维度的名言警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教师也可以在制作PPT课件时,选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材料,无形地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师长期在大学语文课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可以在无形中使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使其自觉践行,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外延维度上则体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往往忽略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课堂教学外延的潜在教育方式。在进行融合教育时,教师可以在校园人流集中处,张贴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名言警句,宣传爱国情怀、富强之志。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宣传栏定期做好经典的人物、案例宣传,如商鞅城门立木宣扬诚信理念、岳飞精忠报国弘扬爱国传统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社团文化建设,加强融合课程的隐性课程建设。例如,教师可以成立、建设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学社团,带动一群人在课外自觉地集中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类似这样的案例、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形式多样的隐性教育对学生侧面教导的影响力,才能全方位、多途径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参考文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08182陈勇语文实践的内涵、特征与设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16120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05306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