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共6039字).doc
-
资源ID:13255190
资源大小:21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共6039字).doc
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素(共6039字)摘要:工业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兴产业。面对制造业增长缓慢的突出问题,加强工业设计的建设极为迫切。在“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能否深度互动融合成为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在产业融合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产业特征,深入分析了两者深度融合的机制特点,构建了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36项三级指标。同时以浙江省杭州市作为实证对象开展互动融合评估,直观量化显示近几年杭州市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现状和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关键词:工业设计产业;制造业;互动融合;影响因素一、引言工业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通过集成创新、科技、商业和文化,在用户与制造业之间架设桥梁,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实现价值链各环节提升的创新活动,是强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工业设计产业通过弯道超车,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处于上升通道的起步阶段。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着复杂经济形势的共性挑战,面临着克服自身发展不足的挑战。如何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战略部署,研究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机制,促进制造业全面融入现代产业分工体系并跻身高端价值链环节,加速推进工业设计的专业化、集聚化、多元化发展,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质效兼优的工业设计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通过检索工业设计、制造业、工业等关键词可得到相关理论研究论文约20余篇,现有工业设计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主要从融合关系、融合效应、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展开。1.两产业互动融合的关系视角研究。胡鸿(2004)认为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之间互相影响与作用,其中,制造业的生产结构、生产体系与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设计成果的设计水平与质量;同时,发展工业设计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从而影响产品销量,决定了制造业企业的兴衰。KevinO'Connor(1996)认为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工业设计的发展,而工业设计服务的可用性也极大影响着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徐明亮(2012)从社会分工和价值链的独特视角,对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融合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模块化分工和个性化定制是促使工业设计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的重要因素;同时,工业设计是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创新的重要抓手,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的价值链得以重塑。2.两产业互动融合的效应视角研究。卓慧娟(2016)探讨了知识创新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中的催化作用,利用知识服务技术和知识融合技术来推动设计资源的集聚性和专业化水平,知识创新的提高可通过知识梳理、异构知识源集成、流程中知识获取、流程中知识处理及共享等过程实现。卜一丁(2016)认为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均可通过工业设计来提高自身利益与价值:如采用项目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制造业快速提升价值链;若直接购买工业设计服务,则可获得阶段性产品创新保障;也有经营不佳的企业利用工业设计转危为安。张斌(2013)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工业设计产业对制造业推动作用的核心因素,他认为企业应通过工业设计来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性,同时工业设计也能有效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发展。陈孝文(2016)通过收集宁波、杭州、苏州、南京等数十个较为发达城市在2013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工业设计和制造业融合测度模型的指标权重,通过与其他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以福建省的泉州市为样本,提出了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指导策略。3.两产业互动融合的制约因素视角研究。王燕(2015)分析了影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代工和仿制生产使制造业企业逐渐丧失创新能力,企业没有意识到工业设计在提高品牌附加值、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中的引领作用。刘卓(2015)将制约制造业中工业设计发展的原因归结为三大点:(1)以OEM代工厂为代表的制造业多以提供单一的低技术制造服务,导致创新能力低下;(2)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研发产业率以及创新人才比重偏低;(3)发展相应产业的扶植资金以及政策力度不足。结合对上述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认为:制约工业设计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在于制造业尚未深刻认识到在服务与体验型消费模式下,工业设计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培育新兴消费市场的重要性,工业设计应用意识亟待加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目前工业设计集成创新能力不够,工业设计带动制造业升级作用亟待加强。三、指标和权重设计1.影响指标的筛选与确定。选取正确的指标,是科学有效地构建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第一步。选取的指标在反映两者融合特征的基础上,需要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等原则。因此,本文参考了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产业特征,深入分析两者互动融合机制特点,并对多家制造业的融合现状进行了实际调研,基于理论综合法和抽样调研法,结合系统分析法,多维度、多层面进行衡量,最后获得由3个准则层(融合基础维度、融合驱动力维度和融合环境维度),9个次准则层(产业现状、研发投入强度、设计人才投入、设计能力、竞争压力、市场需求、相关技术支撑、政府政策与激励机制、其他环境因素)和42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的指标体系。针对以上所有选取的指标,组织了一次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制造业企业设计中心负责人、工业设计机构负责人、高等院校相关研究领域教授共4人组成的专家焦点小组进行讨论,对相关描述不准确的指标进行修正和优化,主要是对重复测量或无关的指标进行剔除或合并,对表述不合理的指标进行修正和对数据不易获取的指标进行剔除。分析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通过针对各项指标所收集的企业数据,梳理后发现存在部分数据缺失;由于部分指标内容相对抽象,不易转换为可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层次关系具有模糊性、动态变化的随机性和结构关系的灰色性特点。综合以上问题,本文决定采用灰色聚类评估法分析专家焦点小组的意见,对影响互动融合的指标再次进行归类,将相对重要性较低的指标剔除,避免了专家意见偏差较大或因出现异常值(极端值)影响研究结果的问题,最后确立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组成较为科学客观的产业融合初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影响指标权重的确定。根据上述所得的初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分析计算。由于两产业的融合涉及多方面主体,研究分别选取了来自政府、制造业企业、工业设计公司、高校、工业设计协会共20位专家对各类指标进行评价,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及专业性。专家评价共分为两轮,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第一轮,采取实际信函和邮件问卷结合的方式,将陈述了初始影响指标的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专家咨询表寄送至专家,使其对指标重要程度从17共七个等级进行打分(其中,1代表非常不重要,7代表非常重要),收集汇总专家意见后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汇总文档。再对同一批专家进行第二次问卷咨询,同时附上第一次评价结果,专家即可基于第一次评价汇总结果,再次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第二轮评价。第一轮的咨询中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总体专家协调系数W值为0.13,说明专家意见存在较大的分歧,第二轮总体专家协调系数W值为0.422,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性。根据德尔菲法,分别确定了目标层融合基础、融合驱动力、融合环境的权重依次为0.33、0.45、0.24,并分步计算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影响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权重。四、实证结果及分析近年来,作为长三角准一线城市的浙江省杭州市一直将工业设计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杭州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日益加深,呈现出发展速度快、技术创新多、辐射效应广等特征,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对其开展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测算与分析具有区域代表性。本文采用的制造业和其他环境的原始数据(部分数据根据相关原始数据测算得到)均源自2013年2016年的杭州市统计年鉴。由于杭州还未对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监测,研究在杭州市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获取了2013年2016年杭州工业设计产业的相关数据。由此,保证了用于研究测算两产业互动融合的制造业相关数据、工业设计相关数据、其他环境相关数据三类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选取了2013年2016年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和制造业相关数据,由于指标数据的单位不统一、量纲不同,本文通过极值法将所有的数据无量纲化,消除了指标量纲和数量级对于最后计算结果的影响。按照上述指标和权重确定及标准化处理,最终获得了杭州市2013年2016年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基础维度、驱动力维度和环境维度各影响因素得分。融合基础维度13个影响因素得分结果显示了研发人员结构、研发投入强度、高端设计人才、设计专业化水平对工业设计产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影响因子最大。通过分析2013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一方面,杭州制造业由于受到“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逐渐减少的影响,呈现供需不平衡、增速放缓、发展平缓等问题;另一方面,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在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复合化有了较大提升,但在设计人才的高端化、国际化方面的投入还较少,这两方面的问题对产业融合形成了一定的创新阻碍,影响了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融合驱动力维度14个影响因素得分结果显示了制造业竞争压力、工业设计竞争压力、技术扩散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对两大产业深度融合的驱动力影响因子最大,其中的设计开发能力、设计实现能力、设计服务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影响因素对融合的驱动力较大,由此可见,工业设计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得到验证和放大。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推动了以“互联网+”和“设计+”驱动的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杭州的经济,更为打造良好产业生态链提供了更多可能、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的触发点。融合环境维度9个影响因素得分结果显示了研发投入中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对设计机构扶持力度、企业创新奖项的设立、相关政策的制定对融合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大。通过分析2013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近年来,杭州工业设计产业的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制造业政策扶持力度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外部发展环境有待近一步提升和优化,由于政府对产业的关注度更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经过三年政府对设计的高强度扶持,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进一步扩大了工业设计的公众认知程度和社会影响力,推动了工业设计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五、结论与对策分析基于以上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各维度、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杭州工业设计产业和制造业融合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对策及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设计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业设计良好发展机制;第二,支持符合条件的自主品牌设计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在顶层设计上推动设计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第一,支持和鼓励企业打造以设计驱动的品牌生态发展模式,使用户、设计、制造三者之间形成无缝对接;第二,继续强化企业设计中心在设计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搭建产业协同式设计创新平台和产学研用金创新模式;第三,支持制造企业与设计公司形成长期、紧密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制造业企业购买设计服务;第四,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以网络设计、智能设计、绿色设计为发展方向,推动制造产业链向服务型制造延伸,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三是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建设。第一,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研究院、企业设计院、企业设计中心等制造业创新载体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应用数字技术,强化以数字经济驱动的服务型制造发展,促进设计创新和设计优化,聚焦设计赋能;第二,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建设高水平工业设计研究院,通过引导设计创新要素聚集流动,开展产业关键共性设计技术研究和设计大数据平台建设;第三,加强工业设计国际化水平建设,鼓励设计引进来,走出去,开拓国际设计业务,提升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第一,鼓励制造业企业联合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省内优秀培训资源,建立常态化、普及化、网络化的设计师培训制度;第二,经常性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技能竞赛,培育工业设计领军人才和高精尖设计人才;第三,加强设计教育建设,创新高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导专业在职工业设计师向复合型人才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第一,加强工业设计领域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企业和设计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第二,强化企业自我保护、司法维权保护、政府依法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法有效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形成鼓励创新、杜绝抄袭剽窃的法律约束;第三,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促进工业设计企业、设计机构、设计人员与知识产权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保护创新成果。六是进一步加强产业融合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对工业设计发展进行有效监测,强化工业设计发展景气指数评价方法研究。通过掌握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具体情况,快速应对两者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灵活调整区域工业设计产业结构,为工业设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此为指导,有针对地引导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