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我效能的影响.doc
-
资源ID:13257797
资源大小:1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我效能的影响.doc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摘 要:目的 分析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3月在德州市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试验样本,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术后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并加用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护理后睡眠质量水平、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后生活质量水平、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评量表(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提升其自我效能、睡眠质量、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常规护理;自我效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7-0-04 高血压脑出血为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会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组织受损严重,神经传导通路转导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即便救治及时,患者生命得到挽救,也会遗留语言、运动、吞咽、认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后续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及时治疗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出现后遗症的概率仍然较大,在术后还需对其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护理干预2。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是一项科学的护理模式,将其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能根据其所处康复阶段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其身心状态,促进其病情的康复。本研究选取68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对其干预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3月在德州市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试验样本,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5例;年龄3080岁,平均年龄(54.42±5.5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3例,顶叶7例,颞叶5例,枕叶5例,小脑4例;出血量3379 mL,平均出血量(51.15±2.23)mL。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4.54±5.5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4例,顶叶8例,颞叶4例,枕叶5例,小脑3例;出血量3181 mL,平均出血量(51.06±2.20)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经德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符合3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全程在德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 排除标准:合并外伤、脑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脑出血患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位转变、生命体征监护、遵医嘱用药等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首先,组建护理小组。选取工作年限长、责任心强的重症监护室护士共同组建护理服务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组长负责对全w组员进行培训,系统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术后护理知识,组员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其次,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为早期、相对稳定期、稳定期3个阶段,并在各阶段实施目标导向性康复护理。 早期(发病后7 d内)护理:体位指导。协助患者选取合适的休息体位,可交替应用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俯卧位,需维持各关节功能位,病情严重者以卧床休息为主,无需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应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吞咽功能训练。在发病后2 d,患者卧床时宜抬升床头15°30°,并指导其取健侧卧位,用注射器辅助喂水,34次/d,2 mL/次,如患者无呛咳现象且能自主吞咽,则可逐步增加喂水量,并开展吞咽功能训练,患者饮食由流食逐步过渡到普通膳食。肢体按摩。在发病后次日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2次/d,1030 min/次。被动关节活动。在发病3 d后,协助患者进行关节被动活动,2次/d,2030 min/次,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缓。 相对稳定期(发病后714 d)护理: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双手十字交叉、单双腿桥式运动等训练,23次/d,2030 min/次。 稳定期(发病后1530 d)护理:此阶段主要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单双腿平衡训练,要注意提升患者大小便、进食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展针对性训练,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情况。以疾病自我管理效能测量表评价患者自我效果,满分35分,得分以高者为佳。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情况分别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ugl-Meyer评量表(运动功能)(Fugl-Meyerassessment,FMA)评分进行评价,NIHSS评分满分为42分,得分以低者为佳,MMSE评分满分为30分,得分以高者为佳,FMA评分满分为100分,得分以高者为佳。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