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一.pdf
人教版 2013 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一)一、 1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朗读要使用普通话,不读错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流利”是指朗读在做到正确之后,要速度适中,口齿清晰,从容不迫地读,做到词连续,句子间停顿恰当。不能一字一拍地读、不能一口气连读下去、不能唱读、不能拖腔拉调。“有感情”是读出不同的语调(较高要求)、态度、语气,停顿恰当,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一般平稳、舒缓、从容和深沉。2 背诵 3默写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2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指导1、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 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 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删、补、替(换) 、调。“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书名、 度量衡单位等, 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替”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文言词。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 , 就是调整句子次序。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及含义(一)“之”的用法含义1、结构助词的2、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其格式为:主语(名或代)+之+谓语(动)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无实义(不译)4、宾语前置标志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无实义(不译)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无实义(不译)6、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他”(他们)、 “它”(它们)、“这” 、 “这样”“这件事”、 “那”、 “那样”等。7、作动词“去”、 “往”、 “ 到”“何”的用法含义1、代词什么。为什么。哪里。【与“如” 连用,组成 “如何”结构】 “把怎么样?”2 副词多么。“也”的用法含义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表陈述】可不译; 【表感叹】“啊”;【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呢”。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乃”的用法含义1副词(1)可译为“竟然”。(2) “才”、(3)“于是”、“就”。2、表判断“是”“本来是”“原本是”3、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哉”的用法含义1. 助词,表疑问或反问“ 吗” ,“ 呢” 。2 助词,表感叹“ 啊”。“则”的用法含义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就 便,或译为 原来是 已经是 。2 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就,或不译。4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转折】 可是 却 ;【表示让步】时 虽然 倒是 。5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就是”“不是就是”。6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是 就是 。7副词,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已经”“原来”“原来已经”。8 名词准则,法则。9 动词效法。三、咏雪 1举几个聪明机智孩子的事例。请同学们写出有关写雪或带雪的古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题目)。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说说原因。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4 文末最后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深意?陈太丘与友期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本文涉及三个人物你最佩服谁?请简要说明理由。 (陈太丘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 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4 你从这个故事学到了什么?5 练习写出这则故事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起因: 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 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 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陈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对:耐心说明;据理反驳;错:。5 从世说新语中流传下来的故事和成语还有很多,试各写两个。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 论语十二章一、 1 朗读 2 背诵 3 默写二、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4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5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6、子曰: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8、子曰: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子夏曰;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及含义(二)“而”的用法含义l (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和”“并且”“一边,一边”,一般不译2 (连词)表顺承关系“就”“接着”,或不译(有先后关系)3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或不译。4 (连词)表修饰关系“地”“着” ,或不译。(“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5. (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但是”“可是”6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7、作代词。同“尔”,译为“你的” 。“其”的用法含义1. 代词【用在名词之前】 “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他”“它”不能加“的”。2. 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我的”或“我(自己)” 。3 代词 【表远指】“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表近指】 “这”“这个”【后多为数词】“其中的”。. 4 副词“大概”“或许”“恐怕”“ 可能 ”; “ 可” 、“ 还是 ” 、“ 一定 ”; “怎么”“难道”,5 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以”的用法含义1 介词【介绍原因】因为,由于;【介绍条件】凭借、按照、依靠;【表示方式】把、拿 、用。2 连词。【目的】“来”、 “用来”“以便”; 【 结果】“以致”; 【 修饰】“着”、 “地”等,可不译;【顺承】 “就”“接着”,或不译;【并列或递进】“而”“又”“而且”“并且”等,或省去。3 动词“认为”。4、特殊用法通“已” , 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 助词无意如: “有以异乎”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为”的用法含义1、介词【表被动】“被”; 【表示对象】“向”、“对” 、 “给” 、 “替”、 “当”; 【表原因或目的】 “为了”2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3 动词,读 w i “做”, “ 当作” 、 “成为”, “雕刻”, “是”等4 助词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5 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者”的用法含义1、结构助词的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 - - - - - - - - - - 2、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判断】; 【与“也”连用,表判断。】; 【助词,表停顿】 ; 【语气助词 】不译。3用在数词后面,译为“ 个方面 ” 、“ 样东西 ” 、“件事情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译为“ 的原因 ” 。4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焉”的用法含义1、人称代词他,它。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4、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表反问,表感叹。“了”“呢”“啊”。“乎”的用法含义1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呢”。【表反问】“吗”。 【表推测】“吧”。【表感叹】“啊”。2介词相当于“于”。三、1 论语十二章包含的思想内容有哪三个方面?并各找出相关的句子。2 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是哪一章或哪一句?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或生活体验谈谈体会或看法。3论语中流传下来了许多成语,请从本文中找出或概括出,并解释意思。4 论语十二章(1)第一句讲的是。第二句讲的是。第三句讲的是。(2) “ 吾日三省吾身”,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3) 孔子把自己的一生分成了几个阶段?孔子的这几个阶段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章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道理?(7)本章在学习上强调了什么?如何理解本章?请联系实际写下来。(8)为什么会“乐在其中矣”?如何对待富且贵?(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是什么?给了你什么启发?(10)怎样理解本章的深刻内涵?给了你什么启发?(11)运用了什么手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12)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章的理解。精品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