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复习资料(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家庭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家庭社会学 2、家庭生命周期 3、择偶4、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5、社区情理:由地区亚文化决定的某些为在该社区中生活的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规范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6、家庭: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7、家庭关系:8、家庭的核心功能 9、家庭策略 :家庭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动和社会变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它体现了家庭对社会的反作用。 10、离婚二、问答题(一)简述城乡家庭策略的共同特征1,家庭生存策略(首先是经济策略)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城乡家庭在考虑自己应对措施的时候,首先是基于一种利害上的考虑。2,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发展策略呈现非理性色彩,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就形成了不惜代价这样一种态势。3,家庭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的一致性。家庭在确定了某项策略的时候,都会贯彻到底。(二) 家庭的性质有哪些?(1)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2)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3)家庭是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群体。(4)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三)家庭的本质是什么?(1) 家庭的本质是经济关系 (2)家庭的本质是人口生产关系(3)家庭的本质是感情关系 (4)家庭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四)简述城市离婚率高于农村的原因1,农村受传统文化和传统家庭制度的影响比城市大得多,因此在婚姻的伦理责任纽带方面与城市有较大差异。2,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心理上的紧张,从而引发夫妻互动中的问题,加剧夫妻冲突。3,城市中社会流动的增加增加了异性接触和互相选择的机会。(五)城乡家庭养老功能的差异有哪些?1, 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赡养仍是城乡家庭的重要功能。2,城乡养老标准和实际水平都不在同一个层次上。3,农村中的养老标准是依照社区的养老情理建立起来的,所以城乡差距能为农村老人及子女所接受。4,在抚育和赡养方面,城乡家庭均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即老人抚育子女的付出远超过子女赡养老人的付出。5,上述的不对等表现为老人进入老年期后,基本上是自己养自己。但城市与农村中自养的表现不同。6,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而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建立,城市家庭普遍增加了不安全感。因此城市家庭的赡养功能实际上是加强了。而农村家庭受影响较小,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赡养功能可能也将有较大提高。(六)简述社会变迁对婚姻家庭有怎样的影响1)社会变迁带来的多元化,使家庭类型出现了多元化形式。除了核心家庭外,还有单身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同性恋家庭等形形色色的家庭形式。(2)工业化的进程,使家庭的发展趋向一致。家庭普遍出现婚龄提高、离婚率增加、家庭核心化、功能减少等共同趋向。(3)社会变迁也导致家庭功能的外化。家庭传统功能不断社会化,男女双方越来越趋向于寻求一种不完全维系于家庭生活的个人身份。(4)现代科技对家庭的挑战。网络传媒的发达以及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使家庭面临伦理道德及文化方面的新的挑战。(5)社会变迁带来全球化的深入,造成家庭的不稳定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社会流动的频率大大加快,个人与固定地域联系时间的缩短给家庭造成流动、短暂和不稳定性。(6)全球性的人口问题,使国家政策越来越多地干预和影响家庭。各国政府人口政策所产生的人为定向给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带来变化;国家和通过福利政策的制定来影响家庭的作用。国家的威力和作用不断加强,家庭已无法独立、游离地以单纯的私人领域的方式存在。(七)、简述家庭的各种社会功能生物功能、心理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八)择偶的主要理论有哪些本能理论、心理动力论、互补需要理论、角色理论、价值理论、交换理论、序列理论三、论述题1、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试用其中一种分析一个婚姻家庭问题(1)结构功能论。家庭社会学中影响较大的流派。它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研究家庭。认为家庭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组织,个人服从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前提。(2)冲突论。注重从冲突角度研究家庭。认为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冲突是自然的,与其强调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秩序、平衡、一致或功能主义系统的存在和平衡,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冲突的规律和调解上。(3)符号互动论。一种受社会心理学影响较深的微观分析理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个人对家庭的顺应,强调家庭内部的协调;认为夫妻之间的行为决定整个家庭的命运。(4)社会交换论。认为家庭关系或家庭行为是一种彼此交换的关系。当一方表现出一种行为时,另一方则以相应行为作为互换。掌握这种互换的度是协调家庭关系的关键。(5)发展论。认为家庭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6)系统论。把家庭看成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子系统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牵制,从而促成家庭系统有序运转,家庭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7)社会支持理论。把社会支持当作网络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危机,增进个人健康和幸福。它有四个主要取向:功能取向、结构取向、主观评价取向及互动取向。以冲突论为例。对家庭而言,适量的冲突可以起到“安全阀”的正功能。首先,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其次,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成员的团结。最后,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出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积淀下来最终引起家庭破裂。由于受到冲突的刺激,可以促使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和改进,其结果可能会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举例大家可以自由发挥)2、试论现阶段我国代际关系新走向及其影响随着家庭伦理观和代际关系在新时期、新时代产生的变化以及迅猛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现阶段代际关系的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走向,其表现如下:1、分而不离的代际关系家庭自古即形成了敬老养老的传统,因而,长期以来,中国老人的供养主要以家庭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模式变化显著,老年人选择独立居住的现象较为普遍。应该强调的是:尽管养老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却有别于西方国家代际之间完全独立的居住方式。独立居住的老年人与其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居委会或同一个区的比例很高。两代人居住距离较近,代际之间既可以互相独立,生活自由,同时又可以经常来往,为两代互相帮助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条件。分开居住但彼此仍然互相照顾与关心,又适应两代人各自的需求,维系代际关系的双优局面,保持着和谐的代际关系。 2、民主和谐的平权家庭代际关系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变革、商品经济和现代化信息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多变性的特征。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处事态度、生活方式随社会发展,不断裂变而重新组合,由于每个人社会程度的差异,变裂组合有快有慢,形成了“代沟”。年轻人有超前意识,易于接受现代观念,变裂组合较快,而老年人则反之。现在一般的老年人能够正视与年轻晚辈的代差,也在努力参与社会,继续终身学习教育,尽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突破既定的思维定势,加速变裂组合速度;改变教育子女的方法,尊重孩子,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孩子有各方面的合理选择权利;尽量做到与子女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分歧和差异,建立平等、民主、温馨、和谐的新兴家庭代际关系。3、隔代抚养关系增加近十多年中国隔代户与日俱增,这种隔代家庭主要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户型。隔代户普遍增加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人口社会流动增加,大量年轻父母外出务工。对于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待遇并没有城镇居民化。其子女不能在城镇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去接受教育,即便能入学,需要交付昂贵的赞助费或学费,很少农民工能负担得起。孩子只能由祖辈照顾和抚养。(2)城镇双职工的孩子无人照顾,为减轻家庭负担,把孩子送到父母家长期居住而形成隔代抚养。(3)情感需要。老年人退休后,每天赋闲在家,容易感到冷清寂寞,子女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暇陪伴父母,孙子女可以给老人带来精神寄托,给老人带来天伦之乐,于是老人主动要求为子女照顾抚养孩子。(4)补偿心理。老人退休前忙于工作,对子女照顾相对较少。孙子女出世后,子女工作紧张忙碌,没有精力带孩子,或带孩子缺乏经验,给老人提供补偿机会。4、代际关系重心下移 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中,尊老和爱幼是同时被强调和关注的,处于中间地位的中年人要对他们给予同等程度的关爱与照料。可以说,代际关系的重心支点处于中间位置,中年人就是代际关系重心支点的承担者。但近年来,出现了关注下一代甚于关注上一代的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的现象,即表现为尊老不足而爱幼有余。所谓尊老不足,指的是“孝亲”观念的淡化以及对老年人的情感疏离。形成这种“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进程和一系列的社会变化促使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由长者下移到儿童身上。最主要的原因是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养育孩子数量减少及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增大,儿童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成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儿童对于父母辈和祖父母辈而言,成为联络家庭亲情、寻找感情依托的核心化载体。“隔代亲”现象在当今中国家庭生活中表现的极为明显。 5、老年人代际经济关系的理性化众所周知,中国的老年群体是一个勤劳、善良、节俭的群体。辛苦一生,并非没有储蓄来养老,只是心理和行为上存在一个消费误区,没有将本应养老的钱用在养老上。将自己辛苦一生节省下来的钱花在子女或孙子女身上。于是出现了子女结婚,父母掏钱;子女买房,父母赞助;孙子女上学,祖父母资助的现象。而自己将来的养老完全依靠子女“自觉的孝心”,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老人失去经济支持、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子女能否自觉地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就不得而知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带上了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老年人走出误区,就是经济上的自立。近年来在老年人基本需求的调查中,涉及到生活中余钱的去向问题时,城市有余钱的老人中,把“储蓄养老”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改善伙食”和“补贴孙子女”。农村有余钱的老人中,居首位的是用于改善伙食,其次是储蓄养老,补贴子女。从余钱去向的分布,说明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自身收入消费中逐步走向理性化。以自身安度晚年为前提,最大可能地提升自身养老能力的经济筹码,以备今后之需。6、代际关系新走向产生的影响 正面影响 1、“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是消除代际矛盾的好办法 老少“分而不离”的养老居住方式是不同代际之间为了追求各自合理愿望和要求得以实现,维护了“家和”,避免了两代人之间由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差异而带来的代际冲突和矛盾;平衡了代际之间的利益;也是消除代沟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是比较协调、比较完美的家庭类型组合形式。尽管人伦之情、血缘之亲并不会使两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趋向一致,但他们以亲情为契机,架起理解的桥梁,通过物质的互济,频繁的接触与联系、精神上的慰籍,不同代人将回在代差依然存在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为和谐的代际关系。 2、促进了能分能和的弹性家庭网络发展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类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家庭类型趋向核心化。子女虽然与父母分居,但距离并不很远。他们可利用近距离的便利条件保持着父母代家庭和子女代家庭的密切联系,形成既分又合的弹性家庭网络,两者之间保持着分居养老抚幼、责任互补、双向互利的代际关系。3、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生成分居并不是一刀两断,互不相干,而是分居不分心。尽管晚辈与长辈不居住在一起,但可借助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子女仍然可尽不在身边有孝子的责任。4、子女在经济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小,独立性加强计划经济时期工资收入水平取决于工作年限长短,父母代和子女代 工资数额差别较大。子女婚前婚后、成家、生子,甚至抚养第三代都需要经济占优势的父母资助。由于住房原因,特别是城市住房非常紧张,青年人分不到房子,都要依靠父母。工资制度改革以后,收入差别大大缩小。很多年轻子女的收入甚至超过父母。多数子女购买了商品房与父母分居,从经济上解除了对父母一代的依赖关系,独立性加强,由过去对父母的依附关系日渐转向分离态势。5、增强老年人在养老中的经济自立能力老年人在养老经济来源问题上的逐步觉醒,采取主动,将自己的积蓄用在自己目前或未来的养老行动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老年人养老行动中的不确定性。这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养老理念理性化的一种表现,对于具有特殊国情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和前瞻性意义。 负面影响 1、照顾长辈与时间精力发生矛盾在社会养老条件不健全,养老设施不完善,老年服务机构数量有限,职能不明确的现实情况下,“分而不离”的供养方式,难免会有些后顾之忧。年轻一代只有利用晚上或节假日去照顾老一代,而平时对老年人的照顾就比较有限。另外,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需要利用相对较多的业余时间充实自己,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和优势。成年子女既要为工作尽心,又要为他们的子女尽责,心想孝敬老人往往力不从心,从而与照顾长辈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矛盾。2、 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衰微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矛盾 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对老年人的关注逐渐减少,将导致老年人家庭地位日渐衰微,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其后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昔日的“家长”沦落为现在的“被照料”者。随着传统社会基础的变迁、辈分等级制度的终结,老年人已经无法从传统社会中承继其原有的强势地位,他们不得不按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而被社会重新分层。在追求新生活、新思想、新文化的现代化社会中,老年人的经验、技术和价值取向的现实效用不断下降,已经丧失了社会和家庭的主导作用。老年人低文化程度的现实更加速了“老则贵”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迷失。 家庭生活中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的弱化。老年人家庭地位边缘化,使得老年人被排挤在家庭生活重大决策和管理范畴之外。家庭生活的选择与发展,完全由年轻一代决定。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老年人对家庭生活的看法和意见。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孝心,简单地演绎为逢年过节给老年人买些礼品而打发了事,与老年人内心情感的渴望相去甚远。老年人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在与子女同居的家庭中,由于老年人的弱势地位,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生活的“自由度”,甚至在两代人新旧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冲突中,老年人还不得不改变自己多年来已经形成的生活习惯,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目前整个社会的“养老安全性”是建立在目前特殊的家庭子女养老代际关系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倾向。如果没有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和措施,家庭子女养老的代际关系很难支撑下去。而家庭养老关系一旦发生改变就将增大社会未来养老的风险。倒挂现象的产生。每一位老人都希望子女孝敬,子女也本应尽孝敬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回报老人对自己的抚养,而代际关系重心的下移,过分溺爱晚辈。不少青年人接受父母的经济资助,独生子女父母接受的更多,形成了“养老倒挂”现象。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孩子要什么买什么,攀高消费,以钱示爱。其结果孩子吃出了不良症,不少孩子诱发了现代“文明病”。高消费滋生了孩子讲排场、追求享乐的贵族习气。不利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代际关系重心下移,孩子的一切生活由家长包办代替,事事依赖父母,不利于将来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导致孩子成为生活的弱者(每个要点后面的分析内容是帮助大家理解题目内容,考试回答要点加自己简单理解即可。)3、 试论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功能的新特点及差异城市家庭教育功能的新特点。1,家庭对未成年子女受教育程度有高期望并由此引发的高投入。2,更加关注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比如择校问题。3,家长在子女学习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新特点。1,农民对子女的期望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实用主义态度。2,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对子女上学可以投入更多的物质支持。3,为子女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增加。主要由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农村的教育设施水平所决定。城乡家庭教育功能的差异。1,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异,导致了城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和实际措施上有差异。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农村家长主要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考虑。3,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有差异。4,尽管是物质投入都有所增加,但城乡远不在一个层次上。2、试比较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文化和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1)家庭模式的比较。指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中西家庭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中西家庭观念的不同。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血缘代际关系具有亲合力强、传递力强和持续力强的特点。现今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或小家庭呈上升趋势;二是主干家庭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三是家庭类型多样化:以核心家庭为主,其它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如隔代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也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模式的重要内容。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主干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2)家庭文化与家庭生活方式的比较。A、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占有异常突出的地位。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家永远是神圣的、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于家庭利益(而家庭利益和家族利益紧密相连),而且往往合二为一。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团体占有比家庭重要得多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是它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人。对于西方人来说,人不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而家庭则是次要的。B、家庭成员之同的关系。一是家庭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对两性制造不同的角色分配。即男性因其“有力”在家庭中是主导者,是经济顶粱柱;而女性天生“柔弱”只可以是依赖者。而且,“父权制”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般来说,一家之主是家庭里的男主人,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西方文化持有的是性别平等的观点,认为男女的差异不是先天注定的性别差异,而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会要求的差异,才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不同的角色需要。在家庭中,男女地位是平等,相互尊重各自的价值观,男女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发展权和选择权。二是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中西方家庭中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同时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遵从家长的权威。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自由、平等、友爱。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分男女长幼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权利。C、家庭教育的比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却迥然不同:一是教育倾向不同。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来促进其成长。而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培养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二是教育重心不同。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西方文化所注重的则是知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三是教育方式不同。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D、养老模式的比较。当今中国家庭养老模式承袭了传统“反哺”模式的衣钵, 这是父母抚育子女、子女长大后再赡养父母的一种双向循环养老模式,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义务伦理实质。而西方社会则以“接力”模式为其主要特征。指父母抚育子女,子女继续抚育后代,老人则被推向社会的一种单向循环养老模式,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单向义务伦理实质。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