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社会学-复习题(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婚姻家庭社会学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1、家庭: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2、核心家庭: 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3、家庭网:把家庭看作是一个有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的有序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4、代际关系: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泛指老年人与年轻人,如家庭中的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儿女、孙子女辈的关系。5、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6、冷暴力:一般是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武力方式处理,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侮辱等,如不理睬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程度、夫妻间停止或者敷衍性生活、不做或者尽量少做家务,或者冷嘲热讽、侮辱对方人格等,从精神上伤害虐待对方。7、主干家庭:是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代同堂的家庭。8、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9、“代沟”:指子女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10、“六礼”: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1、“家本位”:强调家庭的利益和意志,个人要服从家庭。12、家庭暴力: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行为,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可能是妻子、丈夫、父母、兄妹等所有的家庭成员,而不仅仅是指家庭妇女。狭义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二、简答题1、简述家庭的本质:答: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是一种最典型的初级群体;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2、如何理解婚姻的本质?答:从表现形式上看,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形成了婚姻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属性。 从本质上看,婚姻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社会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3、按照家庭的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家庭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哪些?答:(1)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是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代同堂的家庭。(3)联合家庭 ,是指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生活的模式,或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模式。(4)其他家庭:夫妻家庭、扩大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单身家庭。4、简述L.穆勒结婚动机的观点答:人类历史上的婚姻有三大动机:即经济、子女与爱情。在上古时期,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期,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到了现代,变为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 。5、简述婚礼仪式的社会功能。答:向社会宣告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确立和新家庭的诞生;借此取得社会和亲友的承认;借此实现男女双方角色身份的转变,新郎新娘扮演新的角色(夫、妻、婿、媳等),并享受由此产生的应有的权利,承担由此产生的应有的义务;教育婚姻当事人;炫耀家庭财富和地位;联络亲友。6、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答:(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实行计划生育;(6)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7、简述古代婚姻家庭法的特点答:(1)婚姻家庭法与其他法律规范相混杂,共存于统一的法典之中。(2)法律规范的功能作用呈单一状态,普遍用刑法方法作为处理婚姻家庭方面的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婚姻家庭法的刑法色彩浓厚。(3)婚姻家庭法对其他社会规范的依赖性较大;宗教、道德、习惯等社会规范的作用十分突出。8、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家庭伦理(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答:父慈子孝,父为子纲(父子之伦);兄友弟悌,长幼尊卑(长幼之伦);夫义妻顺,夫为妻纲(夫妻之伦)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当代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答:(1)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一是受人口生育水平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政策实施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优化,大部分青年夫妇拥有自己独立的住房而单独居住,从而导致家庭户的增加和户规模的缩小;三是近年来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速度都呈加快之势,使得家庭户规模相对缩小,减少了家庭人口数量,影响了家庭人口构成。(2)家庭结构的核心家庭化:实行20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经济的工业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3)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当今社会,个人在生活的选择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家庭结构和形态更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还有单身家庭、单亲家庭、非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社会的很多规范都被解构了。而自由和民主思想对个人的影响直接会触及到家庭,而家庭本身又是培养人个性、自由平等意识最早的摇篮。2、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答: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变迁:(1)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趋势不断演进;(2)家庭结构的核心家庭化;(3)家庭模式和生活选择的多元化。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得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婚姻家庭观念淡化,轻老重幼的亲子关系与家庭养老的困境。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前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父母由多个子女共同赡养的家庭结构已不复存在,现在,一对夫妇在抚养子女的同时,还要承担起赡养双方父母的义务,其经济和精神压力明显增大。出现了空巢老人和老龄单身家庭等一系列的老龄化问题。3、试述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答:(1)家庭功能: 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2)家庭功能的变迁:生育功能逐步弱化;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消费功能提升和多元化;赡养功能弱化;教育功能分化;政治和宗教功能不断削弱;情感满足功能日益突出。4、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答:(1)家庭抚养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饭不饱、衣不暖”的困境,卫生意识较差,且家务负担比较重;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总之,当面对衣食有忧、生病无人照顾、家务活繁多、处处缺乏安全感的困境的现实时,留守儿童原本应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已被蒙上了几许暗淡的色彩,家庭保护和供养孩子的基本作用也有所丧失,这给留守儿童顺利地完成初级社会化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麻烦。(2)家庭情感培育与交流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儿童早期,若由于各种原因使儿童感情上疏远了父母,其结果会使其从根本上否定自我,并感到焦虑、孤独和自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情感互动,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内向、自卑、情感冷漠、缺乏爱心及同情心的心理特征,这会对其今后的人格塑成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3)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留守儿童学习和获得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的通道不畅;留守儿童在内化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过程中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时面临着新的困境。5、列举国际上主要的择偶理论(最少三种),并做简要评述。答:(1)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人们倾向于选择哪些能满足其内在心理需要的人为其配偶。有人更进一步提出,所谓的互补更多地表现在性格、气质和生理特征方面,这些方面具有互补性特征的男女往往更能相互吸引。它强调在择偶时人们的主要考虑是各种需要的相辅相成,例如支配欲强的男性往往选择依赖性强的女性为偶,想受人侍候的男性往往选择会侍候人的女性为偶等等。(2)弗洛伊德的“父母偶像”理论:该理论认为,男孩子由于其“恋母情结”会选择据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孩子则因其“恋父情结”会选择据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的恋爱对象。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性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3)价值理论:价值理论认为人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社会化的作用已逐渐将某种价值观内化于个性之中,而这种价值观即成为其择偶的依据。(4)过程热筛选理论:过程筛选理论认为不能用人的个性因素来解释择偶行为,而只能视之为一个过程,相互产生好感,通过自我启示达到相互了解的依赖,最终满足了各自个性的需要。(5)角色理论:人倾向于按照社会、亚文化和家庭的规定来对角色提出期待。这里的角色就是指适合于某种既定地位丈夫、妻子、男性、女性等一套社会期望。6、试述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答:(1)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父慈子孝,父为子纲(父子之伦);兄友弟悌,长幼尊卑(长幼之伦);夫义妻顺,夫为妻纲(夫妻之伦)(2)我的认识:女子要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父死从子;“四德”即“德”(德行)、“言”(言辞)、“容”(容貌)、“功”(技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七出”之条,认定的错误性质及后果:不顺父母:逆德; 无子:绝后;淫:乱族;妒:乱家;恶疾:不可备祭祀供品;口多言:挑拨离间;窃盗 :反义。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