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中职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创新实践(共6页).doc
-
资源ID:13285618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中职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创新实践(共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中职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创新实践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 一、创新背景(一)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职业学校传统实践教学、教育机制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造成众多学生的岗位能力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对接,不能实现校企有效对接,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势在必行。(二)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途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标准、对接企业环境文化、再现企业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拓展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场所,是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途径。(三)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是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高效运作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基地的先进设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创新管理模式,使实训基地不仅完成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学任务,更要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这是目前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二、创新举措(一)抢占先机,创新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体系1.创新德育课程教学,实施“车间德育工程”。通过聘请企业劳动模范、行业技术能手,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开展“车间德育”工程活动,实施培养“准职业人”的德育体系。2.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实行“技术立校”工程。学校通过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专业技能”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创新课程体系。3.创新就业实习管理,实行“优质就业”工程。通过革新“仿真实训”、“任务驱动”、“项目推进”教学方式,优化“双证制”培养模式,使更多的企业面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岗位,实现优质就业。(二)多方借力,创新实训基地品牌建设1.以“成功进取”为主题,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形成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职业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以实用高效为原则,创新校企合作工场建设模式,深化建设校内“教学工厂”,使“卧龙机电教学工厂”、“阳光电子教学工厂”、“上虞高新机电有限公司”,按“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标准开展生产型实训,使学生成为准企业人。3.以教学实践一体化为方向,实施专业师资培养“提升计划”,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室”、“创新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三)锐意改革,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1.创新管理体制,引入7S管理模式,实现实训管理机制一体化、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一体化、实训教学“做、学、教”一体化、校企特色校园文化一体化。2.创新实施办法,实施“分线分块”管理,划分管理岗位,赋予工作职责,提升管理效能。(四)面向社会,创新拓展社会服务项目1.创新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立足服务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农民转移培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创新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岗后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助推产业发展。3.创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引进高校优质资源,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开展“高层技术研修培训”,满足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五)任务驱动,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1.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及职业教育专家,全面参与指导专业的教学改革。2.实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成立以“教师+师傅” 为主线的教学指导主体,确定以“作品即产品”为目标的教学评价制度,创新专业教学新局面。3.实行实训教学过程性评价制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给每一个学生建立过程实训档案。4.建立实训教学流程管理与监控制度,按预备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实训教学环节、任务总结环节、实训结束环节,制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流程,并进行过程性监控与评价。三、创新成果(一)形成了助推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平台1.把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转化成学校的办学行为。学校树立了“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使学校成为区域现代企业人才储备中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助推器和职工终身学习大课堂。2.实现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学校通过面向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学生的技能教学、实训,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在职提高技能需求、提高生活质量需求人员的培训,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了工作需要的人。3.把基地建成了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职业文化的传播机。学校依据实训基地实现和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促进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综合实力等重要功能,形成了于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职业文化的传播机。4.基地具备了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功能。学校坚持企业化运营、统一化管理,建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为一体,经济与服务功能并举的综合型专业实体,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二)形成了科学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1.实现了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一体化。建立起了以“公共课程+项目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开发数十种有“企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实施了企业课堂与车间课堂“双课堂”教学。学校成为省课程改革基地学校。2.实现了校企合作一体化。建成了“高新机电教学工厂”、“卧龙机电教学工厂”和“阳光电子教学工厂”,建立2个职业教育集团和2所专业技术院校,探索形成了以“集团化、专业化、学院化”三化办学为主要形式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实现校企人才培养有效对接。3.尝试了“产、学、研、训”一体化。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探索出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搭台、校企合作、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模式。学校成为省创新创业教学试点学校。4.专业发展与基地管理一体化。建立了基地管理与专业发展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绍兴市级实训基地2个,建成了省级示范专业4个、绍兴市高标准示范专业5个;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达到省内一流,成为省级开放实训中心。(三)形成了技能领先的人才培养质量优势通过创新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模式,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近三年来,学校有10多位教师和学生在省级专业技能比武中获一、二等奖,并有1位同学代表浙江省参加国家级技能比武;学生技能中级获取率达70%,高级工比率达20%,技师达5%,专业技能“双证”获取率达100%,成为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四)形成了效益产出的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目前,实训基地年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社会效益凸显。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农民培训工作先进集体、绍兴市“十佳”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和上虞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