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共23页).doc

    • 资源ID:13292800       资源大小:46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共2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贾大林 李久生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        随着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节水灌溉的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并逐渐走向成熟。笔者认为,今后各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不同灌溉类型,我国节水灌溉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渠灌区 渠灌区面积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三,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灌区先天不足,经过几十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加之管理手段、技术落后,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较低。对于此类灌区,其节水灌溉的建设模式是:根据灌区情况,首先做到渠系配套、骨干渠道防渗、灌区内打井、井渠结合、平整土地、改进灌水技术,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结合农业措施,减少蒸发量,制订科学水价,逐步推行激光平地、管网化和信息管理等先进技术。渠道防渗如采用砌石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可减少渗漏损失70%80%。渠道防渗投入较大,应视灌区土质渗漏状况而定。田间渠道有时可不防渗,而采取井渠结合的方式。井渠结合是北方平原灌区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多级渠道大型灌区,即便各级渠道水的利用系数都达到0.9,但经过6级渠道输水后,水的利用系数最终只有0.53。而井渠结合不仅可以控制地下水位,对防治土壤盐渍化、减少潜水蒸发也十分有利。另外,平整土地是灌区节水的基础措施,应予重视,可以先在国营农场发展激光平地,并逐步推广。    机井灌区 井灌区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果、蔬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但由于工农业用水需求量大,致使这一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每年下降达0.5米3米,不但使大量机井报废,还引起地面下降、海水倒灌等生态问题。井灌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普遍推广U形渠道输水、低压管道输水、小畦灌溉、非充分灌溉等节水技术,灌溉用水水平高于渠灌区。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尚有较大节水潜力。为此,这种灌区节水灌溉的建设模式是:全面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和喷微灌,地下水超采区应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综合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加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联合调度与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同时推广非充分灌溉,以供定需,粮随水走,压缩水稻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的种植比例。逐步减少对地下水的超采,缓解由此引起的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应重视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井片管理,研究改进井型结构和机电装备,提高井灌出水效率。     水稻节水灌溉区 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8%,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可水稻灌溉用水量占全国农业用水量的65%以上。目前,我国水稻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一般在0.5左右,以淹灌和串灌为主,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一般每亩耗水量达700900立方米,有些地方达到2000立方米。     目前在全国稻田采用的节水灌溉模式主要有:一是浅湿晒模式,它在我国应用地域广,应用时间较长。薄水层标准一般为1530毫米,湿润标准为土壤饱和含水量或饱和含水量的80%90%,分蘖后期晒田。二是间歇淹水模式,返青期保持2060毫米水层,分蘖后期晒田,黄熟落干,其余时间采用浅水层和无水层交替的灌溉方式。三是半旱栽培模式,又称控制灌溉、控水灌溉和水稻旱管。一般返青期建立530毫米水层,以后各生育期不建立水层,土壤湿度控制在饱和含水量的70%100%。     集雨节灌区 集雨节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华北和西南贫困缺水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从单项集雨技术变成农业综合集成技术,从传统集雨利用走向高效利用。集雨工程配合当地的梯田建设,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改变了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实现精种高产,从而为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为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今后其建设模式为:西北地区由于降雨量少,土壤渗透性强,需要人工修建集雨场,而且必须实施节水灌溉,工作重点为集雨面的选择和建设及节水措施的配套。另一方面配合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果、蔬、花等高效农业种植。    西南地区汛期雨水充沛,一般不需修建人工集雨场,只需在天然坡面下游或石山周边出水口修池建窖,一年之内可以多次蓄水,反复利用。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应以雨水集蓄工程为依托,发展集小型家庭种植、养殖业,庭院建设和农村社区环境建设为一体的“池园经济”。     华北地区的雨水资源虽不如西南充沛,但比西北丰富,而且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因此发展方向在于更大规模的高效农业种植和生态建设。由于这些山区一直以梯田建设、荒山治理、旱作农业发展为主,配套发展的雨水集蓄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节水农业的联系尤为密切。重点和核心在于依据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雨水集蓄工程形式和技术方法。     城郊要发展现代灌溉区 由于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工业发达,人口集中,为了保障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不得不转让部分水量给工业和生活用水,致使农业用水十分紧缺。这一地区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部分劳动力转向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紧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大中城市郊区与城市毗邻,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农产品销路好。经济实力强、农民素质高是在这一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其今后节水农业建设模式是:与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发展节水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在大田作物中推广喷、微灌技术;在设施农业中推广自动控制的微灌技术,并与施肥、施药结合起来,在提高产品产量的同时,改善产品品质。节水灌溉的三个体系 黄修桥李英能顾宇平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水危机的加剧,节水灌溉事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个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的热潮正在兴起。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一谈节水就要搞“三灌”(喷灌、微喷灌、滴灌),根本不顾当地具体条件;偏面强调降低工程造价,使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节水效果大打折扣;效益分析随意性大,估计过高,给人造成节水灌溉不需要政策扶持的假象,等等。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事业,节水灌溉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可用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效益体系等三个体系来概括。只有正确理解与把握节水灌溉的技术内涵、质量判断标准和效益评价指标,才能保证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愿作引玉之砖,推动我国节水灌溉的宏观研究。文中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指正。1节水灌溉的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为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措施组成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将提高灌溉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或总面积农作物的产量,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应包括以下内容。1.1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技术灌溉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污废水。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指采用必要的工程措施,对天然状态下的水进行有目的地干预、控制和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水量的技术活动。这些技术包括:地上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技术、机井测试改造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劣质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1.1.1地上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益的优化方案,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1.2机井测试改造技术在利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对机井进行测试改造,提高机井的出水效率和装置效率,降低能耗。1.1.3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采用井渠结合,实现地面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提高渠灌区水的重复利用率,可使灌溉水的实际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1.1.4劣质水利用技术劣质水包括工业、生活废污水、地下咸水。对废污水可进行净化处理,使其达到灌溉水质标准;对地下咸水可采取和淡水混合或咸淡水轮灌的方式进行灌溉。1.1.5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计算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的效益,实现节水增产并保持灌区水资源的良性平衡。1.2节水工程技术与措施节水工程技术与措施是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水稻浅湿灌溉技术、改进沟畦灌技术等。1.2.1喷灌技术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喷灌几乎适用于灌溉所有的旱作物,如谷物、蔬菜、果树等。1.2.2微灌技术微灌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它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滴头、微喷头、涌水器和滴灌带等),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2200Lh)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微灌常以少量的水湿润作物根区附近的部分土壤,因此主要用于局部灌溉。1.2.3渠道防渗技术渠道防渗技术是为了减少渠床土壤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渠道防渗是我国目前应用得最广泛的节水工程技术措施。常用的有混凝土衬砌、桨砌石块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混合材料防渗等。1.2.4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是我国北方井灌区发展较快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它是利用机泵抽取井水,通过管道系统把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对农田实施灌溉。管道输水是在低压条件下运行的,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0.2MPa,水进入田间后仍属地面灌溉的范畴。1.2.5水稻浅湿灌溉技术是对水稻采用间断淹水的间歇灌溉方法,构成浅水与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节,因地制宜地为水稻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水、肥、气、热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的一种灌溉模式。与传统的淹水灌溉栽培相比,可使水稻田水分状况更符合水稻生长要求。1.2.6改进沟畦灌技术在地势平坦的壤土地上,划小亩畦块多于4个,每公顷每次灌水量可控制在750m3以内,棉花、玉米、高梁等中耕作物可采用沟灌和隔沟灌。改进沟畦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只需一定的劳动力投入,可在我国广泛推广应用。1.3节水农业技术包括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适雨种植的作物合理布局、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杆或地膜覆盖的保墒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旱作物品种选育等。1.3.1耕作保墒技术采用松耕作法,疏松深度在20cm以上,耕层有效水分可增加4.05.6,渗透率提高1314,粮豆增产10。在伏雨前深松,可使40100mm土体蓄水量增加73,小麦增产5.929.6。1.3.2适雨种植充分利用降雨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可适当压缩小麦、大麦、油菜等秋播作物或灌水次数较多、用水量大的作物面积,增播棉花、花生、红薯和夏玉米、大豆等春、夏播作物的面积。1.3.3覆盖保墒技术秸杆覆盖可抑制蒸发率60,小麦节水20左右,增产20;玉米节水15,增产1020。覆盖地膜可提高地温24,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在干旱地区全生育期每公顷可节水15002250m3,增产40以上。1.3.4培肥改土技术在夏季休闲期间,连续4年增施有机肥的土地,比不施肥的每公顷增加蓄水量750900m3,小麦增产1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0左右。1.3.5采用经济灌溉定额是指使全灌区作物总产量达到最大或纯收入达到最大的灌溉定额,一般可比目前的实际灌溉定额每公顷省水450900m3。也可采取在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期灌关键水。1.3.6抗旱品种选育作物抗旱品种在相同产量下需水量较小,还可培育短生育期的作物品种,使作物的需水和降雨同步。1.4节水管理技术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经营管理和用水管理。1.4.1制度管理:建立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做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1.4.2制定节水灌溉制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对作物灌溉进行预测预报。1.4.3采用先进的量测水和控制设备及计算机技术,实现灌溉用水管理自动化。2节水灌溉标准体系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和形成产量,包括水资源调度、输水、配水、灌水、土壤蒸发、植物蒸腾等许多环节,节水灌溉必须在这些环节上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节水灌溉的实质,又不使问题过于复杂,选择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工程技术要求、效益等作为节水灌溉的衡量标准。2.1灌溉用水量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旱作物、果树、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采用灌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正常水文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水20以上。2.2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渠首引进的水量扣除渠系和田间损失水量后与总引水量的比值,是集中反映灌溉工程和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灌溉水利用系数为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要求大、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0.50、0.60、0.70,井灌区不低于0.80。喷灌区、微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低于0.90。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以使全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大致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7左右。2.2.1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干渠引进的总水量之比值。由于水量损失中既包含渗漏、蒸发损失,也包含泄水、退水以及工程失事后造成的跑水损失,故渠系水利用系数既反映了输配水工程质量,也反映了水源调度及渠系管理运行质量。就全国来说,大、中、小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控制指标,应分别不低于0.55、0.65和0.75,井灌区应不低于0.9。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使全国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大致由现状的0.55提高到0.7左右。2.2.2田间水利用系数按灌溉制度计算的灌水定额与未级固定渠道放出的单位面积灌水量的比值。田间水利用系数控制指标为:水稻田应不低于0.95,水浇地应不低于0.90。全面达到这一水平,可使全国平均田间水利用系数大致由现状的0.75提高到0.90以上。2.3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2.3.1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应低于4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5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70,井灌区如采用固定渠道输水,应全部防渗。2.3.2井灌区管道输水田间固定管道用量不应低于90mhm2。支管间距,单向布置时不应大于75m,双向布置时不应大于150m。出水口(给水栓)间距不应大于100m,宜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2.3.3喷灌工程应满足均匀度、雾化程度要求。管道式喷灌系统应有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灌机组应保证运行安全、可靠。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单机控制面积以3hm2和6hm2为宜。2.3.4微灌工程水源必须严格过滤、净化。应满足均匀度要求。应安装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条播作物移动式滴灌系统灌水毛管用量不少于900mhm2。2.3.5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对水稻区应格田化,不得串灌。格田规格平原区以长60120m,宽2040m为宜,山丘区可根据地形适当调整。对旱作灌区应平整土地,其畦地长度不宜超过75m,畦宽不宜大于3m,并应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相适应。2.4效益实现节水灌溉后,粮、棉总产量应增加15以上,水分生产率提高20以上,且不应低于1.2kgm3。节水灌溉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2。3节水灌溉效益评价体系节水灌溉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事业。节水灌溉的社会效益表现在可以缓解由于缺水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沉重压力;改善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体现在节水、节能、节地、增产等许多方面。3.1节水量(m3a)指采取节水措施后的年均节约水量。节水效益是节水灌溉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不同的技术措施,其节水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大范围内采用的节水工程措施中,以微灌节水效果最好,喷灌次之,低压管道输水及渠道防渗也有明显的节水效果。3.2节能量(kW.ha)指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后的年平均节能量。该效益主要发生在机井灌区、提水灌区,这类灌区少用水即意味着提水耗能也相应减少。自流的引水灌区无此项。3.3增产效益指采取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措施后增加的产量和产值。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一般会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节水灌溉措施之所以能增产,主要是由于以下3点:先进的节水措施能按作物需水量要求适时适量供水,灌水均匀度高;在总水量及灌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灌溉周期;在水少控制面积大的灌区,扩大了实灌面积和提高了灌溉保证率。3.4节地效益(hm2)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节约出的耕地面积。采用喷微灌、管道输水可取消农渠、毛渠。采用渠道防渗后,通过相同流量所需断面减小,因此可以少占用耕地。3.5省工效益(工日)指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后年节省的灌溉用工数量。喷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可减轻灌溉劳动的强度,减少灌溉用工。3.6转移效益(元a)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将节约出来的水用于工业及城市生活而产生的效益。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社会用水大量增加,在总的供水量满足不了要求的前提下,灌溉向其他行业让水不可避免。节水量未转移出去者不计此项。3.7  环境效益(元a)指缺水地区采取节水灌溉措施后,用水量减少,防止了河流过量引水和地下水超量开采,保护了生态环境,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由此将产生的效益。3.8替代效益(元a)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解决用水量短缺的办法不外乎是开源和节流。采用节水灌溉后,使农业用水量减少,需要新增供水相应减少,用于开辟新水源的投入降低。减少的这部分新辟水源投入即为节水灌溉的替代效益。4结语近年来,节水灌溉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水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效益的正常发挥乃至工程成败。在中国灌溉农业节水规划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关系节水灌溉全局的三个体系,希望对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误区与问题能有所帮助。作者单位:黄修桥李英能(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顾宇平(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北京)发展节水灌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余开德发展节水灌溉不能重骨干工程、轻田间工程我国当前节水灌溉的薄弱环节主要是斗渠以下田间灌溉技术相对落后。5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长期实行的投资政策是:灌溉系统骨干部分由国家投资,斗渠以下、甚至支渠以下由群众负担,灌溉工程的投资预算,实际上是骨干工程预算,而田问部分只做一点简单的典型设计,且不计投入工程总投资。这种不对相当于骨干工程12倍的田间工程投资做必要的分析和统一筹措的结果,使灌区田问工程长期不能配套,既影响了骨干工程效益的发挥,也造成了田间用水无法节制而不得不大水漫灌的后果。田间工程是供水与作物需水之间的交汇点,是实现供需平衡、杜绝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增产的一个最基本的环节。所以灌溉系统的设计,不论采用何种灌溉方法,都必须是自下而上地从田间开始,根据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首先确定分区灌溉方法,制定包括供水、排水、平整土地、改善土壤物理及化学性质在内的分区土地改良方案,并按照管理体制,确定田问工程布局。然后确定骨干工程乃至全流域的灌溉规模和布局,为保持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做好相应的技术储备节水灌溉是以新的灌溉技术取代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灌溉技术,是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变革。因此,首先必须确定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做好相应的技术储备。根据本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发展旱作节水灌溉的经验,喷灌和微灌(包括滴灌和微喷灌)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美国和原苏联都发展到占灌溉面积一半以上。我国从70年代开始,用了近20年时间,经过引进、试用、筛选和独立研制,已经可以批量生产固定和半固定式喷灌和微灌系统成套设备,如时针式喷灌机、滚移式喷灌机、轻小型喷灌机以及绞盘式喷灌机。虽然有些还有待改进,但已在全国1000多万亩喷、微灌面积上应用多年。在软件建设上,加年代颁布了喷灌工程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和微灌技术规程(部颁标准);包括喷、微灌工程设计规范在内的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和喷灌与微灌技术管理规程(部颁标准)也即将发布。这些标准吸收了近20年来国外积累的许多成功的设计方法、管理经验和试验研究成果,成为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指导我国喷、微灌发展的技术法规。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些现实和超前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如灌溉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大坡度山地喷灌系统立体布局、自动调压供水系统、方形喷嘴喷头、喷洒水量土壤入渗均匀性、管道供水系统压力调控机理、地下滴灌、喷灌节能等等,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喷、微灌的持续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发展节水灌溉必须抓好规划设计和人才建设大规模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必须有一个全面发展规划和分步具体实施的设计,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灌溉工程质量不仅表现在构件的质量上,更重要的是新工程必须保证农业产量的增长和节约用水,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作,保持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工程控制范围内自身农业的发展,就一个流域来说,它又关系到上下游之间、地上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去曾经发生过甘肃石洋河流域上游节水、下游土地沙化;黄河流域中游大水漫灌、排水成湖,下游河道则长时期断流等问题。这些事实说明,在发展节水灌溉时,必须针对不同流域制订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全面发展规划,避免顾此失彼,造成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应当把一个个局部节水灌溉的发展,联系起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放到全流域进行考察。在这方面过去教训不少,要加强研究,以免重蹈覆辙。大规模的技术变革,必须从大量的规划设计成果开始,仅依靠科研单位和渐渐萎缩的灌溉技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级水利设计院(所)的设计力量,结合当前的先进灌溉技术组织一次再学习,才能投入到灌溉的变革中去。技术革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力量。中国的灌溉革命在召唤着更多的、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投入到这场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技术变革中去。抓好人才建设,将是推动这场变革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课题。 对发展节水农业的几点思考杨卫忠一、我国节水的重点在农业从用水量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左右,约4000多亿t,是第一用水大户。而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30.4左右,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利用系数0.70.8相比,节水的潜力很大。我国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所节约的水量约400亿t,可供目前我国工业生产水平按万元工业产值耗水160t计约2.5亿元工业产值耗用,或可供近10亿人口的生活用水。因此我国节水的重点在农业。二、节水的难点在农业农业节水难度较大,其中既有工作环节上的问题,也有农民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节水灌溉机制问题。当前制约发展农业节水的因素有:1 种粮效益低,灌溉水价不能充分发挥节水的杠杆作用我国农业供水很大程度是吃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留下水利工程的老本,水价长期维持在低水平,水费大部分只能勉强维持灌溉工程的运行和维修费用,没有计入工程折旧,更不包括税金等。而低水价是造成灌溉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农业供水一方面要考虑供水成本,另一方面在当前种粮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又要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过高水价只能导致农民放弃浇地,水价的确定既要使农民有动力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又不能过分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按目前的粮价及农民的收入水平,水价提高到成本加微利的水平上是很困难的,水价不能充分体现对节水的杠杆作用。2 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农田水利工程还很难完全市场化,农业节水也很难实现产业化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收益远没有达到社会资本收益的平均水平,单靠市场机制还不能完全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目前农业生产所需农具、畜力、化肥、农药、种子以至劳力等都已市场化,完全靠市场机制解决,而水利工程还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解决。究其原因,不是农民不愿意,而是由于水利工程一般涉及到水土资源关系,除一些微型水利工程外如水窖等,一般的小型水利工程要涉及数户或几十户的利益,很难分割经营。3 农业生产体制对农田水利建设有一定制约我国农民目前人均耕地不到0.13hm2,户均不到0.53hm2,还分不同地块,谈不上规模经济。加之粮价低,很多地方农民没有把种植业当成家庭主业、经济的支柱,种植业的积累非常有限。节水灌溉需要一定投入,其直接经济效益有限,发展节水与维持现状的投资敏感性差,加之农民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信息,节水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变成农民的自发行动,处于被动状态。4 节水投入少从80年代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农田水利工程主要靠地方财政补助。近几年来,地方财政普遍吃紧,尤其是北方一些农业大省、财政穷省,每年省级小农水经费只有几千万元,除去农水事业费、工程项目前期费外,真正投入到农田的资金很少,县以下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更是寥寥无几。近几年节水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节水增产重点县、节水示范项目、农业开发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大量面上节水灌溉工程很少财政投入。三、促进节水灌溉发展的政策取向1 节水灌溉设施应主要由财政投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相对效益低的局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农民的绝对和相对数量都很大,9亿多农民不可能靠种粮食来致富,必须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在这个前提下,种植业效益相对低带有必然性。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调整种植结构,决定了种粮效益不可能高。种植业效益的相对低下,意味着为其提供基础服务的水利设施不会有很高的效益,节水就很难产业化,不是市场能完全解决的事,政府必须发挥行政职能。节水更多体现的是宏观效益,应属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建议各级政府加大节水投入力度,适当时候要建立节水建设基金,确保节水投入的规模和连续性。2 加强管理,发挥水价对节水的杠杆作用目前我国灌溉设施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不善有关。因此要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核定不同地区及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定额以下水量,实行低水价,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超定额用水,要大幅度提高水价标准,浪费部分水要征收惩罚性水费。3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民节水组织发展节水灌溉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结合当前农业生产体制,寻求节水灌溉的最佳投入、建设、管理措施。一是在节水灌溉形式上,要正确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在投资渠道上,凡是农民投入积极性高的,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节水建设应主要由农民来投资,政府适当补助,产权全归农民所有。对大田作物,投资产出效益相对较低,节水建设应由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为辅。三是从管理和产权上看,凡是能将工程产权落实到户的,通过农户独有或规范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形式,将产权明晰到个体农户。灌区农民要通过成立灌溉协会,参与灌区改革、运行和管理,增加灌区管理的透明度,让农民交明白水费。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网页制作: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不同类型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模式(共23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