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下)《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共5页).doc
-
资源ID:13306862
资源大小:39.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科教版五年级(下)《岩石和矿物》实验报告(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1)课题和页码:昼夜交替现象第73-74面实验目的: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3.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实验器材: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步骤:1.提出昼夜交替的各种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c地球自转。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2.讨论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乒乓球模拟地球,在乒乓球上选一个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3.模拟假说a:乒乓球不动,手电筒围绕着乒乓球转动。4.模拟假说b:手电筒不动,乒乓球围绕着手电筒转动。5.模拟假说c: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6.模拟假说d: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自己转动的同时围绕手电筒转动。7.画出实验的示意图来,用箭头线表示手电筒和乒乓球的运动方式和方向。8.分析和归纳。实验记录单:内容实验示意图有无昼夜交替假说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假说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假说c地球自转。假说d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假说e现象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实验名称:摆的方向的研究(2)课题和页码:证明地球在自转第77面实验目的:1.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2.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实验器材:摆、圆形底盘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2.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3.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然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圆底盘,观察摆摆动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4.再做一次圆底盘转动的实验。5.记录实验现象。交流和讨论,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底盘和摆架转动情况摆摆动方向(第一次)摆摆动方向(第二次)未转动时前后来回前后来回缓慢而平稳地转动90度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180度后缓慢而平稳地转动360度后我们的结论现象和结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实验名称:谁先迎来黎明(模拟实验)(3)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79-80面实验目的: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实验器材:代表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纸片等实验步骤:1.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上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并确认它们的位置关系。2.小组的同学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拟“地球”。3.其中一个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代表“北京”;在他右手边的一个同学身上贴上“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代表“乌鲁木齐”。4.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5.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 即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会先见到“太阳”。然后大家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又是谁先看到太阳。6.总结实验发现。现象和结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同。按逆时针的方向转动,北京将先迎来黎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乌鲁木齐将先迎来黎明。备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位置是北京在东。实验名称:认识时差(4)课题和页码:谁先迎来黎明第80-81面实验目的:1.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2.知道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实验器材:世界时区图实验步骤:1.观看世界时区图,说说发现什么。2.教师介绍时区的知识: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顺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4.看时区图,计算北京和乌鲁木齐、北京和巴黎、北京和纽约的时间相差几小时。结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时差是2小时,北京和巴黎时差是7小时、北京和纽约的时差是13小时。实验名称:对北极星“不动”的解释(5)课题和页码: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第82-83面实验目的:1.结合地球运动的特点,合理解释北极星为何“不动”。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实验器材:篮球、代表人与北极星的纸片实验步骤:1.用篮球来代表地球,在球上贴几个小纸片,分别代表居住在地球上的“人”2.在一面墙上贴一颗星,代表天空中的“北极星”。3.让球自转起来并把转动的中心点对准墙上的星。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概括实验结论。现象和结论:能看到“北极星”不动,而其他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实验名称:模拟地球公转实验(6)课题和页码:地球在公转吗第84-85面实验目的:1.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2.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并做出恰当描述,结合模拟实验进行推理。3.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实验器材:操场、代表太阳等星球的木竿实验步骤:1.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心放一个红色的圆纸片,代表太阳。2.把两根木竿分别立在离圆圈远近不同的地方。3.在木竿的顶端分别贴上两个蓝色的圆纸片,代表远近不同的两颗星。4.在远处的星上,横着挂上一个木尺,并在木尺上每隔10厘米竖着贴上一个木条。5.同学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圆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着“太阳”公转一周。6.站在A、B两点,仔细观察两颗星,并分别记下1号星相对于2号星的位置。7.再做一次,把两根木竿立在离我们更远一些的地方,仍然在A、B两点观察两颗星的位置。8.讨论交流。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观测次数公转到A点时公转到B点时在A、B两点观察1号星的视觉差第一次(近时)1号星在2号星( )边第( )厘米1号星在2号星( )边第( )厘米( )厘米第二次(远时)1号星在2号星( )边第( )厘米1号星在2号星( )边第( )厘米( )厘米现象和结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发生恒星的周年视差。资料:1838年,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使用新制的望远镜进行月复一月的观察,终于成功地测出了一颗恒星的视差。他报告说天鹅座61星的视差为0.31角秒,这个视差相当于把一枚硬币放在16千米远处的宽度。实验名称:四季成因的模拟实验(7)课题和页码: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第86-87面实验目的: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实验器材:电灯、地球仪、小标杆实验步骤:1.把四个地球仪摆成一圈,在圈中放一盏灯当作太阳。2.在公转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3.调整地轴倾斜指向北方。4.在北半球同一地点上都立上一根标杆,标杆正对太阳,观察地球仪上标杆的影长。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6.分析观察记录,概括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公转地点杆影长短季节判断ABCD现象和结论:地球公转至不同位置,地球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不同,从而有了四季的变化。实验名称:极昼和极夜的解释(8)课题和页码: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89面实验目的: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2.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中间挖孔的两面色彩不一的纸板、纸张等。实验步骤:1.模拟实验。(用手电筒正对着地球仪照射,分别让地球仪北极、南极倾向手电筒。)2.直观模型演示。(用一个纸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中间剪一个和地球仪大小差不多的圆,在纸的一面涂上黄色,另一面涂上黑色。把地球仪倾斜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让北极圈处在黄色纸板一面。)3.如果地轴倾斜度更大会怎样,学生做实验或简单推理。4.总结实验结果现象和结论:地轴的倾斜造成北极和南极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