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对话(共12页).doc
-
资源ID:13307134
资源大小:35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让“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对话(共1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让“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对话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饶晓媛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课中出现了历史课型的教材,它始终以人为中心,关切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这类课型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习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1本文首先从品德学科中历史课型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困惑谈起,再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然后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为例,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媒体为手段,以交流体验为中心,因势利导,注重激活历史,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力图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关键词:品德教学 历史 对话 序言历史是一面镜子,告诉孩子什么是伤痕,什么是不能忘却的记忆。困惑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与社会中开始出现历史课型,它需要学生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从而用来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如何努力让这类题材走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与学生的对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诸多困难。镜头一:在高段的某班教室,某老教师正在沉痛地讲述着旧社会的苦难历史,还以自己小时候吃野菜充饥的苦难生活为例,试图让学生感受当时人民生活的悲苦。谁知班上大部分同学不以为然,有几个小调皮还在说:“野菜是绿色无污染食品,很好吃的!”老师只能苦笑着摇头:“唉,这些内容离孩子的生活实在太远了!”镜头二:走进高段办公室,几位老师正在为“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犯愁:“教材中编写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材料,这么多该怎么安排啊!”“我自己都不是很系统地了解这段历史,我怎么去教呢?”“是啊,这些历史内容的点太散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都很困难,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在开学初对学校的品社老师做了这样一项调查,发现有96.8%的老师都觉得“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难教,其中42.7%的老师觉得不愿意教这类型的课,仅有3.2%的老师觉得还可以。在我这项调查结果中显示,以下四个问题的现象最普遍,见图一:分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材因素:教材中一般是提取几个典型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介绍。老师感觉点相对较散,但涉及的内容却不少。如何有效整合教材,处理教材就比较困难了。二、教师因素:大部分品德老师本来就缺乏历史知识储备,再加上身兼班主任和语文的教学,繁杂的工作千头万绪,让老师们基本上无法深入地、系统地钻研课程,往往机械地理解教材,照本宣科,课就容易变成为教师“答疑解惑”的单纯历史知识教学,而无法让学生产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让历史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富于生活气息了。三、学生因素:对学生而言来说,历史遥远又陌生,缺乏“生活味”。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无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的观察、体验。习惯了在生活中学习的他们,这种“今人看古人”的学习让他们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2要让久远的历史现实化,成为有生命的历史,并鲜活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和他们对话的确非常困难。对话那么,作为品德教师,我们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上学期,我集团品德教研组把“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了研究重点并开展了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在专家的引领下,在骨干教师的帮助下,笔者尝试了此类课型多篇课文的教学,最后我们选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为突破口,经过反复地讨论研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努力让“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与学生对话。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课历史性较强,这类型的课文学生接触得很少,内容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比较容易在情感的体验上出现断层,无法深刻感受到无数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也难以在情感上真正达到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热爱祖国”的理想境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亲近这段历史,感受到它是丰满生动、亲和易懂的,我努力注重激活历史,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让学生投身其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展开与历史的对话。一、触摸感悟,风景别致。新课程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如果将儿童从现实生活中抽拔出来,儿童会失去了对话的立场和基地,失去对话的现实感。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感悟体验,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使历史与现实对接起来,为儿童搭设进入历史而又能回归现实的跳板。3在与历史近距离的接触中,感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1、调查研究找寻历史感在课前,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做一系列的调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了鸦片战争,圆明园的毁灭,军阀的常年混战给我们祖国的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及说说红军长征途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找寻关于红军长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等。使学生对这段历史建立了初步感性的认识。正是有了课前的调查资料,才为学生进入这段历史提供了话题。2、创设情境激活历史点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创设了典型的历史情境, 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片段:回顾屈辱史师: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蒙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中国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师相机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当时的老百姓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生甲:当时的老百姓在卖儿卖女。生乙:我看到他们穿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生丙:我看到到处都是逃难的人民,还有很多人饿死了。师:在帝国主义隆隆的炮声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无力反抗,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出示图片条约赔款数据)从这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生甲:清朝政府真的太腐败了。生乙(忿忿不平):那么多的土地都被帝国主义抢走了!生丙:抢了我们的土地还要拿我们这么多的钱,真是强盗!在悲凉音乐的渲染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张张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图片,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学生直观地感受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产生悲痛、愤恨之情,这对后来了解为使人民站起来,中国人民做出不屈不挠的抗争,做好了情绪上的准备。二、优化手段,余韵绵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有利于师生对话的平台,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享,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实现教科书功能的优化。为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参照,精心设计对话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世界出发去感悟和体验,最终再落实到自己的品德发展和行为塑造上。41、巧妙设疑把自主探究引向深入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并引向深入。教学片段:了解共产党的成立的不容易师:(自学完课文和搜集的材料后,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点时)“为什么要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小小的游船上呢?”生:他们准备开个会却被敌人发现了,只能转移。当时他们的处境太危险了。生:如果不转移,资料随时都会被敌人拿走。生:因为他们会被抓走,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被暗杀。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同学们充分地展示、交流小组探究的结果。)师: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些共产党员依然要坚持成立中国共产党?生:因为他们不希望中国人民再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生:他们为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的。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学习,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共产党诞生的困难,更引导学生了解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以及对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正如心理学研究表明的那样: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围绕一个话题,我们需要的是深入的展开学习,而不是停留在表层的泛泛而谈。52、化静为动把教育痕迹悄然淡化“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个体经验的整合和提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在这课教学的结尾部分,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是共产党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相机出示了和课开始时逐渐被划分的中国版图相反的逐渐解放的中国版图,并配上自己激情的导语:师: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人民军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彻底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之后,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石家庄解放了;东北解放了,华北解放了,江淮解放了,全中国解放了!接着,在欢快的乐曲声中,我播放着一张张洋溢着人民幸福笑脸的图片。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中国人民不再受苦了!我们老百姓当家作主了!生:中国终于解放了,终于不用再受压迫了!生: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共产党真是好样的!这时孩子们由衷地道出一句句激动的感叹,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些共产党员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并齐声高唱自己的心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课堂成了整个学习探究活动的一个环节,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三、因势利导,效果昭然。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中还应该在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寻求合适的教学契机,从而推动学生情感的层层递进。1、点面结合促进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挖掘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片段。我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堂课中就体现了这一点,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其中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巧妙抓住了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突破口,并从一系列的教学资源中精选了其中最典型的两个历史片段飞夺泸定桥、爬雪山。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一串串震撼人心的数据,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以及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的坚定信念。这两个点的教学设计,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以点带面,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支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军队,虽然衣衫单薄、空腹赤脚却依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2、抓住契机推动学生情感层层递进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精心预设中往往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 在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契机,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学片段:感受长征的卓绝师:(看完过雪山录像后)同学们,过雪山容易吗?生:过雪山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深渊,我想想都害怕,但是没有一个红军战士退缩。生:风雪真的太大了,我看见有的红军战士都被吹倒了,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向上爬。生:这么冷的天,那么高的山,红军战士却只穿着破衣服和破草鞋爬雪山,真不容易呀!(同时教师适时穿插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照片,一个个勇往直前的镜头,一句句富有感染力的话语,使得学生情感得以升华。看着孩子们那充满敬佩的神情,听着他们那饱含深情的话语,此时,我知道孩子的心灵已经被深深地触动。于是,我趁势引导孩子们理解长征的精神。)师:的确,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许多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生:因为他们有着顽强的意志。生:为了新中国,任何困难红军战士们都不怕!生:他们为了救中国,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才坚持到底的!对话的双方总是在互相启发下展开,犹如“三级跳”甚至“多级跳”。正是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教学契机,它促使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了重难点,自然而然地打开孩子们的情感之门,实现了学生情感层层深入,达到从感受、理解直至赞美的高度。这无疑又是一次成功的对话。通过这一系列的尝试,这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听课的老师们为此也觉得有茅塞顿开之感,很多老师表示其实品德教学中的历史课型的内容这样上还是不错的,有的老师觉得点面结合的教学可以把这些散的历史点联系起来了,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课型的教学是在对话中进行的,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媒体为手段,以交流体验为中心,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灵感,让其获得对课文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共享的境界,让每个学生在品德课堂上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实践品德课堂教学效应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真正实现与历史的对话。尾声其实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更是一面镜子,只要让它与孩子对话,那么它不仅照亮了鲜为人知的过去,也照亮了无法预知的将来。参考文献1、王健敏道德学习论2002年10月2、孙民例谈课堂教学对话2007年8月3、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高德胜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策划寄语2007年1月4、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胡晓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2006年9月6、何韵品德教学呼唤无痕教育2008年1月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