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共3页).docx
-
资源ID:13316716
资源大小:16.8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共3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口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任佳怡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与往年的不同之处,在于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范式,引导考生对人生价值进行思考。虽然题目中有“需要”和“被需要”,但两者并非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且从审题角度看,核心当在对“被需要”的心态的论述上。因为题目中的“对此”指的是对“这种被需要的心态”,而“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指的是“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最后立论应围绕“被需要”和“价值”展开。而人生的价值又是多元的,也许“被需要”可以体现某些价值,但是有些更高的价值不能通过“被需要”的途径来体现,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最能看出考生境界的高低和胸怀的广狭,可见上海卷的作文题,能够考察思想、底蕴,人文色彩较为浓郁。不出二元对立的题目,可以避免考生套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提出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恰能在本题的写作中得到充分运用。乍看之下,人们渴望被他人需要,其意图是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的确有其合理性,因而值得肯定。但我们还是要追问一下,以体现自身价值为最终目的的“被需要”,有没有不合理之处呢?经过思考可以发现,这种“被需要”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因而是一种境界并不太高的常态化表述,这样就完成了第一重否定。既然人们都有被他人需要的渴望,那么更高的境界应该是个体由自己的渴望推知他人的渴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借此成就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并没有将“被需要”的意图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心理基础上,而是推己及人,超越了自己原始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道德境界”。但是到这里为止,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可以进一步追问,不追求被他人需要,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人的胸怀决定了杜甫自己身为“寒士”,能够忘却一己之私,抛却自身价值是否体现的利益考量,心系天下“寒士”的喜与忧。虽然在当时他无法在社会层面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经过历史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今人眼中的他无愧“诗圣”美名,其价值非但不容置疑,且也已超越个体范畴,成就了一种不灭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本身亦拥有了独立的价值。如此进行反复追问和思考以后,就完成了第二重否定。整个思维的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对之前结论的推翻,而是在保留原有结论合理性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思考。由“肯定否定之否定重新肯定” 的逻辑循环完成思维的前进和发展。若推之极端,在重新肯定后又接以否定,如此以至无穷,就成为一种“苏格拉底式反诘”,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思辨方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的问与答进行与自己的“多元对话”,从而不断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再度审视这次的上海高考作文题,我们还可以发现材料给出的断言自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其不完善之处,“前提理由根据逻辑”皆或需补充或需建构。其过程就是运用“否定之否定”等原理进行具体而微的论证说理。这也正体现出上海卷的特点重视 “说理”和“思辨”,不脱离它们来讲求“空洞的文釆和技法”,因此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严肃的思考态度、严谨的思维习惯,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另外,本题承继了这两年命题的另一个重要精神“关注人生,贴近生活”。在写作过程中,不宜脱离现实环境,进行纯哲理思辨,而应使文章既能够“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想到每个人都是社会架构中的一份子,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视宗法、伦理,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编织起整张社会网络,所以个体“被需要”的心理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也需要借助社会关系网。又如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十分看重“赞美”的作用,这也跟社会交往中人们“被需要”的渴望密切相关。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力图贴近每个人的心理现实,使文章更“接地气”。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中间层次被称为“爱与归属的需求”,是指在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渴望爱和友谊,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和别人建立起一定的交际关系,在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等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的位置。我们可以借此解释生活中人们渴望“被需要”的心理机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被称为“自我实现需求”,就是说在人们心里有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追求,达到人生巅峰,体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渴望被需要”和“体现价值”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 “爱和归属”的情感需求,而后者主要通过“自我实现”,在超越突破中完成,与“被需要”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也许还可以关注到诸如以下材料:北京折叠中的底层民众、空巢老人和空巢青年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被需要”的渴望相较于一般人可能更为迫切,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应该能够关爱、包容这些群体,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成就他们的生活,自己则应该具备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从“被需要”的心理饥渴中超脱出来,通过“读书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家国情怀克服原始欲望,成为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人”。总之,今年上海卷作文题“稳中有变”,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在思辨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从“对立统一”走向“否定之否定”。要写好这篇作文,既需要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具备深刻的文化自 觉和热切的生活关照。最后,谈谈对命题的一些思考。首先,题目在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上不够严谨:“不仅也”的搭配不如“不仅还”的搭配准确,因为后者表示的是一种明晰的递进关系,句意的重点 落在“还”的后面,这就不会让人产生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句意同样重要的误读;另外,应将“这种”两字前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将“存在”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在“对此”后面添加逗号,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文的“此”字指代不明,考生也就不会在“近指”“远指”“综合指”三者之间纠结不已。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将题目改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还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这样一来,题目重心就完全落在“被需要的心态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上面,而“关注自身的需要”就不会成为审题时的干扰信息。其次,题目将“关注自身的需要”和“渴望被他人需要两者对举并不妥当。因为“被他人需要”本身作为一种心理需要,也属于“自身的需要”,考生读来就会产生困惑。建议将“关注自身需要”的话去掉,这样修改后,题目就显得目标明确,指向单一学生在审题时就能容易聚焦核心,把笔墨更多地落在“被需要”和“价值”关系的探讨上。综上,个人以为,题目最终可以修改为:生活中,人们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供命题老师和专家学者参考、指正。参考构思:(1)先对“被需要”的心态进行具体阐释。然后进一步论述这种心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由“体现自己的价值”生发开来,从对于需要者和社会的意义角度来谈价值的实现。最后阐述这种心态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作用。(2)先揭示这种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核心的“被需要”的渴望,在本质上是利己的。然后指出超越的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充分考虑他人的需要,忘记实现价值的目的。再论述这种不追求价值的方式反而能更好地体现价值。由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入手剖析“被需要”心态的成因,再阐释除了“被需要”以外,可以体现价值的其他途径。再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区分不同的人 “被需要”的渴望程度不同,作为读书人应具备超脱的心态,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此真正体现价值。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