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19页).doc
-
资源ID:13335469
资源大小:11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1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内 容第27页例1、练一练,第30页练习五第14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课时3-1-12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课前准备配套课件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1)直接写出得数。12×3= 205×3= 25×2=170×5= 150×3= 125×2= (2)用竖式计算:28×16=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读题得出:(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1)列出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2)尝试计算。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3)小组交流算法。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指名板演学生说说做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提问题,再来回答,充分生生互动。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3.总结算法。(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复习乘法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学习三位数打下基础。附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128×162048(户)1 2 8 1 67 6 8 6乘128的积1 2 8 10乘128的积2 0 4 8 16乘128的积答:月星小区一共住了2048户教学笔记: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两位位数乘两位数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积累,本节课内容不难,从两位数28×16计算,接着把这题改成128×16,让学生试试,然后让学生说说,说出每一步的计算表示的意义,重点是哪一位去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上。本节课大部分学生掌握很好,但有部分学生乘法口诀背不上,不会计算,要加强这部分学生的辅导。内 容第2829页例2、例3及“练一练”,第3031页练习五第511题。常见的数量关系课时3-2-13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课前准备配套光盘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谈话引入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2.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4)认识总价。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1)课件出示下表:单 价数 量总 价钢笔( )元/支( )支( )元引导学生从上述两题中说说有什么关系,这地方应给学生充足的交流和汇报时间。练习本( )元/本( )本( )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总价=单价×数量(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4.师生共同小结。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3)认识时间和路程。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这部分学习方式与上面相同,适当放手让学生去填写、交流、总结。速度时间路程列车( )千米/时( )时( )千米自行车( )米/分( )分( )米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在理解单价、总价和数量时,联系学生买文具、物品时让学生来具体说说。附板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数量= 单价=)路程=速度×时间(速度 时间)教学笔记:本节课在讨论总价、单价和数量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出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在通过2×36可以写成两道除法时,引导学生这三个量有什么关系时,学生很快能说出另两个数量关系。如果在开始上课前就复习根据一道乘法写出两道除法时,学生在讨论总价、单价和数量关系时,是不是就能简单一些呢?内 容第3132页常见的数量关系(练习课)课时3-3-14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配套课件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知识再现1.复习旧知识。(1)用竖式计算。35×168= 127×45=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先让学生说说各个数量各表示的是什么?求哪个量?用哪个公式?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组织全班汇报交流: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第(3)题:192÷8=24(个)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 补这题有隐含的数量关系: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也是乙地到甲地的路程。用一组练习代替简单的问题,只列式不计算:小时行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支钢笔元,每支钢笔多少钱?教学笔记:本节课练习的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在这部分教学里始终要抓住数量关系及其变式,在教学中我基本上都是一、读题,说说各个数量各表示的什么?(是单价、总价还是数量,是速度、时间还是路程)二、说说求哪个量?根据哪个公式?三、列式解答。大部分学生掌握很好,有少部分学生列式错了,主要原因在没有找到对应的量,即单价、总价和数量都是指同一个物品,速度、时间和路程都是对应同一路程所走的速度和时间,在以后教学逐步引导来掌握。 容第33页例4、“练一练”,练习六14。积的变化规律课时3-4-15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课前准备配套课件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谈话引入1.创设问题。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2.导入新课。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独立观察。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清是什么运算?因数怎么变化?积怎么变化?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3)全班汇报交流。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4)概括规律。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老师也可出示填空让学生来填:在( )运算中,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3.验证规律。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2)交流验证的情况。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师引导:小明将42×5当作42×50,计算结果为2100,不计算,你猜猜正确结果是多少?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20360203×212060×2203×1060060×1020×4324060×420×5330060×5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教学笔记:本节课是一节探索规律课,探索乘法运算中因数的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通过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本节课的方法对学生以后学习其余的规律探索起到了很好铺垫,例如以后学习两个因数都扩大,两个因数都缩小,一个扩大一个缩小的变化规律。再到后面学习除法的变化规律。在学习这些规律后,老师应结合乘法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来理解,否则情况变化很多,学生记忆困难,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掌握并运用好。内 容第34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59题。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课时3-5-16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教学重点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课前准备配套课件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谈话引入1.口算练习。40×7= 6×30= 30×3=5×30= 2×70= 40×2=20×2= 4×90= 50×7=2.复习有关0的运算。5+0= 200=7×0= 0÷8=3.导入新课。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组织学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已知条件: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20克。所求问题: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问: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只需要“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这两个条件。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一种是0参与计算,一种是0不参与计算。(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3)组织汇报交流。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4.教学例题5后的“试一试”。(1)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引导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850×20=(2)学生尝试解答。(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5)追问: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6)教师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7)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也可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5.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能用口算完成,可让他们先用口算,再用笔算检验。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79题。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组织全班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引入部分也可模仿上节课的引入方法:小明在计算650×22时,当成了65×22,算出的结果正确吗?那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知。板书设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8 5 0 8 5 0× 1 5 × 1 54 2 5 0 4 2 58 5 0 8 51 2 7 5 0 1 2 7 5 0 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教学笔记:本节课效果很好,存在问题是还有部分学生把0参与到计算中,就像板书左边的列式方式,这样做没错,但不简便,也就容易错了,造成学生在练习第6题时,不易直接口算出结果。提醒学生以后做题目时能简便的就用简便方法。内 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3637页练习六第1016题)课时3-6-17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认识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能用简便算法正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能应用乘法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通过应用规律和简便方法计算乘法,积累乘法计算的经验,培养乘法计算的能力;能有条理地说明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培养细心计算,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以及按规则计算和有错就改的品质。教学重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和应用教学重点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课前准备配套课件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引入练习:1回顾内容。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方便?这样的简便算法的根据是什么?谁来说说我们认识的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2引入练习。这节课我们练习积的变化规律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和简便计算。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简便计算方法,并且能应用这方面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计算练习1做练习六第10题。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积。交流并呈现结果。提问:每题的积是怎样算出来的?2做练习六第11题让学生按题组计算,直接填写得数。按题交流得数、呈现得数,有错的订正。比较:你能说说每组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3做练习六第12题。提问:大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计算,指名板演,老师巡视。进行交流三、应用练习这部分提出问题可能比较困难,先引导学生模仿第一题提问题,然后再拓展1做练习六第15题。让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列出式子。2做练习六第16题。学生读题,交流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这里的问题都是求的购票总价,都用单价乘数量计算。根据不同人数范围的不同票价,可以考虑怎样购票节省一些。3完成思考题。四、练习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直接写出结果的。增加口算练习:30×40300×4030×40050×60500×6050×600教学笔记:本节课是练习课,前半部分学生能很好掌握,后部分即应用练习学生比较困难,一是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题意,有的学生读不上题目,二是不会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三是提问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教学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内 容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练习(3839页)课时3-7-18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配套课件教 学 过 程师 生 活 动思考与调整一、知识系统整理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回顾与整理。(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提问: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问: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2.交流质疑点。二、查漏补缺训练1.交流质疑点。师:在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有困难的知识点是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交流时说说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能做出正确处理。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的乘法在笔算时的正确计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这道题是练习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说说是怎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判断。指名学生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所求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适时讨论汇报(4)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5、6题。第4、5题: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第6题:先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出这周的营运总收入,再求出每天利润的平均数,最后计算一个月获得的利润。三、综合运用提升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这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拓展。从一个因数变化拓展到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一个因数“×几”,另一个因数“×几”,所得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几×几”。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汇报。教学笔记:本节课是本单元的复习课,存在问题还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数量关系,根源是读不懂题意,最后由于时间不够,探索与实践没能好好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以后在教学时在前面让学生说理的时间多,可适当找一两个题目,让学生说说,不必每一题都让学生说。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