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南京师范28051当代世界学前教育(共14页).doc
-
资源ID:13338757
资源大小:5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自考南京师范28051当代世界学前教育(共1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比较学前教育概论1、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前学科阶段:旅行见闻与比较教育。学科奠基阶段:法国朱利安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学科体系形成时期:詹姆斯·E罗素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教育课程,这是大学课程史上第一次开设比较教育课程。英国的萨德勒爵士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文稿,提出了民族性概念,主张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比较教育。这两件大事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了比较教育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的阶段。比较教育的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教育在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以及国际组织的建立推动了比较教育的发展。2、法国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史上的地位:朱利安第一次提出了“比较教育”这一术语,并与1817年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这本仅56页的小册子就比较教育的理论提出了鲜明的观点。朱利安开创了比较教育的“实证”风气,同时,朱利安也是最早提出进行国际教育研究、建立国际教育机构的建议者之一。鉴于朱利安第一次使用“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以及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深远影响,后来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将他誉为“比较教育之父”。3、比较学前教育的定义: 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相交叉而产生的,是以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揭示学前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改进本国学前教育的一门学科。4、问题研究与区域研究: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两大块。区域研究是指以国家或地理划分为单位,研究不同区域、国度的学前教育特点、现状,并加以比较。问题研究则以问题为单位,着重研究同一性质的问题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表现,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必要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发展。5、比较学前教育的具体研究内容: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目的及目标;五大洲各主要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任务及内容;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机构及课程设置;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的师资与培训;五大洲各主要国家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关系;影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学前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国际组织对世界学前教育事业的作用和贡献。6、比较学前教育与比较教育、学前教育的内在关系:首先,比较学前教育是比较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基本理论体系以及方法论基础都是承袭比较教育学而来的;比较学前教育的产生也是与比较教育的产生相关联的,可以说,没有比较教育,也就没有比较学前教育。其次,比较学前教育又是学前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比较学前教育中涉及的问题都来源于学前教育学科门类,它是将比较教育学引入学前教育学科而产生的交叉性学科。因此,比较学前教育建立在比较教育和学前教育这两门学科的基础之上,既借鉴、承袭了这两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等,又不同于这两门学科的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7、根据比较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提出一至两个比较学前教育的具体研究课题8、比较学前教育的对象:不同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过程外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当代外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趋势9、比较学前教育的特征:跨学科性、开放性、可比性10、比较学前教育的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比较学前教育的纵向研究是指对不同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历史的比较研究,旨在从纵向上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与它产生的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学前教育的横向研究旨在从横向上考察当代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问题,指出外国学前教育中可以借鉴和吸收的部分,为本国当前的学前教育改革服务。11、比较学前教育的跨学科性与开放性的含义:跨学科性:比较学前教育需要运用学前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人口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开放性:表现在比较学前教育是研究若干国家和不同文化国家的教育,是跨国界的、跨文化的,还表现在比较学前教育研究的时间跨度也是开放的。12、比较学前教育的意义:增强对外国学前教育的认识,开阔视野,增进了解借鉴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为本国学前教育的改革提供参照有助于了解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助于促进各国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相互理解、交流和合作促进学前教育的国际化13、比较学前教育的方法:参观访问法:研究者通过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现场研究法: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对象中,身临其境,参与各种活动,进行较长期的观察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群向他们发放经过设计的问卷,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以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文献整理法:通过查阅重要的学前教育文献、文件资料,并对文献的线索加以整理,了解外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详细情况的一种方法。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学前教育制度和学前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异同点,以揭示各国学前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分析法: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资料进行因素分析、质量分析、数量分析,去除无关的现象和因素,从而达到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实质性认识的方法。14、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提出比较研究有四个步骤或阶段: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即通过身临其境的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事实进行客观叙述。解释:“对教育对象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阶段,它要求从一开始就弄清这些现象的复杂性和两可特征。并置:即分类,整理描述和解释的教育事实,按具有可比性的形式分列。比较:即对并列的材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验证假说,并作出定论。第二章 欧洲的学前教育1、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1837年,他在勃兰登堡开办了一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儿教育机构,标志着幼儿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理论: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重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强调儿童的天性,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这一切都为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方法:首创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幼儿园,并且做了训练幼儿园教师的组织工作。创立了幼儿教育学,使它成为教育理论中的一个独立分支。积极进行了幼儿教育的宣传活动,提倡发展幼儿社会教育,引起社会重视入学前儿童的教育。他确定的游戏和作业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恩物”、作业和幼儿玩具被广泛采用。2、19世纪上半叶德国各邦幼儿教育政策及与其他国家的明显不同点:将幼教机构视为私人或团体的慈善设施而予以鼓励设立,并加强监督管理。在幼儿学校及托儿所中加强对贫民子女的宗教、道德教育,把这作为抵制当时革命运动及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认为贫民幼教设施不应象英、法的幼儿学校和托儿所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正规学校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给予幼儿家庭式的照料和安排,开展室外游戏以保持身体健康。这些总的政策倾向是“控制但不援助”,与英、法等国的“控制但援助”的政策形成了反差。3、德国学前教育的四种主要形式:普通幼儿园、学校附设幼儿园、学前班、特殊幼儿园。 其他辅助幼教机构:托儿所、“白天的母亲”、林间幼儿园。4、德国幼儿教育课程新思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加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挖掘其个性特征,任务是通过一种家庭补充式的设施,为孩子营造一种舒适与快乐的气氛。混合编组而不是按年龄分组。加强幼儿的积极性和生活经验。强调保育员是孩子的伙伴。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即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通过创造性合作或合作游戏),锻炼其尝试的能力。5、德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文艺复兴之前,德国学前儿童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16世纪,德国宗教派别再浸礼派中出现了最早的集体幼儿教育设施,对教徒的幼儿进行共同教育。18世纪,德国实施强迫教育,法令中明确要求5岁儿童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18世纪末,泛爱主义出现于德国,对德国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19世纪上半期,幼儿教育设施已遍布德国各地。1802年被称为“巴乌利美设施”的保育所和1819年瓦德蔡克设施德国的幼儿教育受到了英国的重大影响,德国幼儿教育设施随之逐步发展起来,并开创了幼儿教育论的高潮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呈多元化之势。1966年后,德国日益重视幼儿教育。目前,德国也大力扩建幼儿园,发展学前教育事业。6、联邦德国四级教育行政体制:联邦德国政府教育机构、各州教育部、地方行政公署及其所辖教育处、县市教育局或教育科7、德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制度、内容及培训机构:技术学院、大学、培训学院(P37-41)8、德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及家庭、社区的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指导: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注重孩子坚强性格和参与意识的培养。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家庭、社区的作用:推行婴儿读书计划开展对父母的教育活动实施家庭助手计划补贴家庭教育金额组织家庭互助活动9、英国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学校和幼儿班、托儿所、日托中心、学前教育中心、学前游戏小组、家庭保育、联合托儿中心10、英国幼儿学校课程形态: 幼儿学校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采取的教育方法无不配合儿童的需求,并提供完整的机会让儿童发展和学习。幼儿学校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儿童可以利用教师那里的多种材料开始学习简单的读、写、算和参加各种活动。在教学组织中,最有特点的是所谓“开放教学”,开放教学的课程包括智能、艺术和体能等活动。教学形式不分年级,也不搞分科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提倡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探索,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教室成为工作室,儿童可以独立地或成群地从事活动。开放教学包括了源源不断的构思、语言发展和其他的学习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游戏”。11、英国家长了解、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形式:父母联系卡、父母屋、布告栏、参与家庭教育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工作、参加各种辅导班 社区的作用:组织春游活动、玩具图书馆12、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在封建社会里,英国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受教育的只限于封建统治阶级,而且完全是家庭教育。180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儿童保育机构,年长妇女任教师,称“保姆”,是英国早期教育的雏形。19世纪初期,英国有了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罗伯特·欧文创办了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产业革命前,英国的学前教育在起步阶段发展并不快。19世纪50年代,福禄贝尔幼儿园开始在英国发芽、生根。19世纪80年代,英国又颁布并落实了义务教育的规定,确定了儿童从5岁开始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英国的幼儿学校被纳入这一系统。1907年,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在罗马成立后,英国也办起了一些蒙台梭利式的“幼儿之家”和幼儿师范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的创立、发展和幼儿教育方法改革为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出现了日托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由本部设在伦敦的自由团体儿童救济基金会发起了“幼儿游戏小组运动”。目前,英国的学前教育是在儿童5岁以前进行的幼儿教育,包括附设在小学里的保育班、单独开设的保育学校、幼儿学校。13、英国幼儿教育师资的任用资格、职前教育及在职培训:(P59-61)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三种途径:年满18岁的英国青年,至少有两门功课得了“A”级,经过任何学科的三年学位学习,再加上一年或两年的教育学研究生资格证书学习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完成大学本科四年教育学学习。经过三年的教师证书学习班学习。14、法国幼儿教育的功能:教育性、社会性、补偿性。15、法国幼儿教育的原则:自愿性、免费性、教育性、非宗教性。16、法国学前教育机构:母育学校、托儿所、幼儿班、温和过渡班、小小俱乐部、保育室、流动车、儿童假期中心和休息中心。17、法国在幼儿学校教学大纲中反映的幼儿园课程基本精神:开放的大课程观丰富的经验性课程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观结构化学习18、法国幼儿园课程目标:发展和谐的人格,促进幼儿情感的成熟和社会化。促进身体的发展。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启发思维、想象力和好奇心,并拓宽其视野,养成初步的分辨和鉴赏能力。19、法国学前教育发展简史:1762年,卢梭出版爱弥尔,法国的学前教育因受卢梭的影响,成为世界上幼儿教育发达的国家。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奥柏林的“编织学校”。19世纪初,出现最早的“托儿所”,1840年,法国创设了托儿所基金。19世纪下半叶,法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来指导幼儿教育的发展,并确立了近代幼教制度。同时,法国的幼教机构开始向双轨制方向发展。1881年,改托儿所为“母育学校”。20、法国幼儿教育师资的任用资格、职前教育及在职培训:(P78-81) 教师基本上由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近年来提高到师范学院毕业。幼儿教师必须获得大学第一阶段“普通高等教育文凭”以后才能进入师范学院。21、法国家庭及社区参与幼儿教育的形式:参加、支持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利用接送时间与园方交流组织幼儿参观展览、郊游等活动22、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儿童设计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能认识、尊重、接受外国同伴的文化;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物相互作用,增长知识,增强认知技能,发展交际能力;深入研究儿童的计算机教育问题,更好地了解儿童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挖掘儿童的潜力,为今后的学习作好准备;广泛开展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家长的教育目的、教育期望、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能步调一致,促进儿童的成长;重视研究残缺儿童的教育问题,注意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残缺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23、1996年,俄联邦颁布俄联邦教育法(修订本)后,俄罗斯教育和改革的新动向: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扩大教育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经费资助体系。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和学生的教育权利。实行优惠政策,稳定教师队伍。加强道德教育。进一步进行教育改革。24、俄联邦学前教育的主要途径:游戏活动、自由活动、教学活动、特殊活动、交往活动。25、俄联邦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明显特点:重视发挥祖辈家长的作用考虑幼儿家长的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儿童发展的情况26、俄罗斯学前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学前教育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学前教育苏联解体后的俄联邦学前教育27、蒙台梭利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国际著名的早期教育模式之一。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和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她把前一目的称之为新人类的创造,把后者称为新社会的创建;而两个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直接目的,后者是最终目的。教育就是对这二者的持之以恒的追求,是创造新人类与新社会的结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包括三要素: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孤立的感官训练,忽视创造力的培养而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儿童实际的生活经验,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等。28、瑞吉欧教育方案:瑞吉欧的课程内容来自于周围的环境,来自于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于儿童自己的各种活动。瑞吉欧的课程主要是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开展的。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 所谓项目活动,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大家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项目活动的要点包括团体讨论、实地考察、探究和展示等。瑞吉欧的课程方案具有独树一帜的六个特点:弹性计划、合作教学、档案支持、小组工作、深入研究、图像语言瑞吉欧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要求。它汲取了多种教育理念的营养,如综合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想,皮亚杰的认知相互作用论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等。在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瑞吉欧还结合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从而创造出植根于意大利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29、意大利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要由师范学校和师范学院承担。(P98)30、意大利家长参与幼儿学校的九个重要时机:班会、小组会议、个别讨论、主题会议、专家座谈、工作会议、实验活动、节庆活动、其他活动的机会31、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五国课程的比较:(P106)32、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五国师资培养的比较:(P108)33、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五国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比较:(P109)第三章 美洲的学前教育1、美国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初创和学前教育理论的“引进”慈善幼儿园的发展公立幼儿园的兴起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研究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改革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从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但由于杜威过分强调儿童的当前的直接经验,提倡“做中学”,忽视间接经验在课程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不可避免地降低智力训练标准。“儿童中心论”、“教育即生长、即改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理论,曾被各国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加以借鉴、利用,从而对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学校幼儿部的实验被美国学者视为“美国幼儿教育发展史的经典性的记录”。20世纪初至30年代美国的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是与杜威的教育理论及其芝加哥实验密切相连的。脱胎于杜威的“自由教育”是现代西方主要幼儿教育指导思想之一。3、美国学前教育立法的程序和内容: 凡是私人开办托幼机构,必须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方可开办。1972年,联邦政府制定的标准条例有:办园宗旨、收托规模、工作人员与儿童的比例、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资历、场地面积及设备、营养卫生、保险项目(防火、防盗、事故安全等)、日托中心主任的职责、家长参加中心咨询委员会的比例不少于50等。政府立法着重于硬件设施、安全、责任这几个方面。4、美国学前课程的元素:图书角、美工角、角色游戏角、结构角、木工活动、水和沙的游戏、大肌肉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数学和常识5、美国1992年制定的适宜于08岁儿童的课程内容与评价指南中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当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应能反映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即发展性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主义的观点,而不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课程内容应当能使儿童在各方面,包括社会性、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使儿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课程应当在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课程的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应当是有意义的,内容广泛的,应当是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的。课程内容应该是大多数儿童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课程应当考虑到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应随时对教学经验、材料和设备、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调整,以照顾到儿童在经验、发展速度、学习方式、需要和兴趣上的差异。课程应当考虑并尊重个体的、文化的和语言上的多样化,并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关系。课程应当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应当为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理解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并使之日渐复杂化,提供一个概念化的框架,如主题、单元等,使儿童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课程既要突出一定的主题或内容,又应当围绕一定的主题把传统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课程内容应当具有智力上的整体性,同时尊重学科的基本体系,让儿童掌握的知识虽然是浅显的,但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让儿童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目前能够有效学习的内容,而不是那些无意义的,或者说更适宜于以后学习的内容,否则就是在浪费儿童的时间和精力。课程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使儿童变得消极被动,应当给儿童提供一定的选择机会。课程应当重视儿童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儿童总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生活现象,在这种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中,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概念,但是,这种“错误”的概念可以让教师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推理特点。课程应当重视发展儿童思维、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既应重视内容也应重视过程,既重视儿童需要知道的、也重视儿童能够做的。课程的内容应当使认知过程变得有意义、应当让儿童在活动的情景中掌握技能。课程应当重视社会性交往对学习的作用,并且应当提供同伴间互相学习的机会。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对儿童真正理解的形成是关键的,社会性交往也为合作及其他积极的社会性行为提供了机会。混合编班的形式是一种促进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提高语言能力、促进儿童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课程应当满足儿童对活动、感官刺激、新鲜空气、休息、健康和营养(或代谢)等的需要。课程应当在尊重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和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不要把剥夺这些需要作为对儿童的惩罚。课程应当让儿童有心理安全感,即让儿童觉得轻松、愉快、舒适,而不是恐惧、担忧或有压力感。课程应当让儿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能增强儿童的成就感及对学习的兴趣与好感。课程应具有灵活性,以便教师根据个别和集体的情况进行调查,给教师提供的课程应当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案,以便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6、美国幼儿师资的培养: 美国的幼儿师资培训制度是多层次的,培养幼儿师资的机构有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2年制社区学院、4年制学院和大学的早期教育系和研究生院等。7、美国的家长教育计划以及托幼机构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教育计划、HAPPY计划托幼机构是与家长合作的中心站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社区作用8、美国现行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种类及对象:日托中心:招收3-5岁的儿童,现延伸为0-6岁保育学校:招收2.5-5岁的儿童,以3-4岁为主幼儿园:一般招收5-6岁的儿童,也招收3-4岁以下的儿童家庭日托中心:实验托幼机构:特殊幼儿教育:为有各种生理缺陷的幼儿服务的。企业界创办的托幼机构:医院、部队、机关等部门的自办托幼机构9、美国“先行计划”的背景与意义:背景:学前教育的作用不断引起社会的重视美国政府于1964年颁布实施了经济机会法,该法案规定通过社区的活动计划解决贫穷问题。这就是“先行计划”。它是一项由联邦政府拨款施行的补偿教育计划。意义:“先行计划”不仅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一项“最富有雄心、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社会计划之一”。它为贫困家庭、少数族裔家庭的儿童带来了福音。另外,它对儿童和其家庭施行的双管齐下的教育策略,也是行之有效的;对改进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和健康状况,为其在成功作好准备方面,功不可没。10、詹姆斯·麦迪逊课程计划中的幼儿园阶段的课程标准:英语:初步阅读和书写 社会科学:历史、地理和民法入门 数学:数学入门理科:自然科学入门 艺术:音乐和造型艺术 体育和健康11、美国学前教育教师的任职要求: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获得教学证书。大多数州都要求公立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的教师有教师资格证书,但私立幼儿园一般不受教师资格证书的限制。12、加拿大学前教育的发展简史: 加拿大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美国有相似的地方,而且受美国的影响较大。当美国公立幼儿园兴起的时候,加拿大才出现了政府资助的托幼机构,当时的学前教育机构种类还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由各州自行规划设立。随着加拿大移民潮的到来,学前教育机构随之迅猛发展,同时也有私人投资办园,政府出台相关法规予以规范。2000年,加拿大提出了全国儿童受益计划和早期儿童发展计划。该计划由联邦政府、省或专区政府合作,还提出父母受益计划,促进父母帮助儿童,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13、加拿大学前教育的有关法律:1867年颁布的不列颠北美法案和1982年颁布的宪法都从法律上赋予省政府教育管理权1982年“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明确保障了各省讲法语和英语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权利。1988年颁布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法案”,正式承认加拿大种族和文化的多样化。14、加拿大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对象与性质:加拿大的幼儿服务中心:对象包括儿童、父母、工作人员及社区人士,公立性质幼儿服务活动分为四类:为儿童设计的活动计划、为父母设计的活动计划、为工作人员设计的进修计划、为社区人士设计的活动计划。为幼儿设计的活动计划有三种方式:集中式、家庭式、混合式。为幼儿设计的活动又可分为三大类:为残障儿童提供的服务、为文化不利儿童提供的服务、为正常儿童提供的幼儿服务。加拿大的托儿所:为低幼儿童设立,公立性质托儿服务一般有以下几种:全日或部分时间固定寄托孩子的托儿所、家庭式托儿所、社区服务中心托儿服务、移民语言中心托儿服务、学前班及小学附设的托儿所。除了公立的幼儿中心和托儿所之外,加拿大也有私立的托幼机构,收费提供服务。15、加拿大学前教育课程的八大领域:健康教育和生理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情绪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智能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家长的参与;工作人员的发展和社区服务。16、加拿大学前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书与督导制度:获得加拿大教师资格证书者,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加拿大还十分注意教师的职业成熟,即在教师从教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指导。学前教育教师一般要经历角色确认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角色适应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角色成熟阶段,第四个阶段是职业发展的“高原期”,第五个阶段是成长为模范教师阶段。在加拿大有的省份,有类似行业协会的“教师管理团”负责教师资格的认定和教师业务的督导。教师专业督导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致力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意愿和行动、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的改善、作为社区活动的领导。17、加拿大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改革: 为新移民提供服务是许多社区性计划的重要工作,学前教育机构也参与社区的计划。如:加拿大著名的双语教学法就是在家长的联名上书后经社区支持产生的。18、加拿大儿童享有的福利: 一是免费教育,其次,加拿大政府向所有未满18岁的儿童提供儿童福利金。19、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幼儿园大纲:198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颁布了幼儿园大纲,用于指导安大略省的幼儿园工作。在此大纲中,幼儿园的课程以儿童的学习划分为五大领域:语言、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和社会发展、艺术。它在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及独立意识20、加拿大学前课程中的文化多元性: 加拿大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加拿大儿童的差异性正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条件,在加拿大的教育课程中让儿童充分认识这种差异,讨论并尊重这种差异,有利于儿童对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和包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因此,从加拿大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布置,教具、玩具的使用,图片资料到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在这里,不同文化都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为儿童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1、加拿大学前教育教师要求保教并重: 加拿大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人员除了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以外,还要获取红十字会颁发的儿童护理资格证书,尤其是托儿所的教师更需持有护理证书。22、加拿大家长教育子女不是一件私事: 加拿大孕妇有优厚待遇。社会对于家长教育子女的行为有一定约束,父母管教子女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父母管教子女不当,违犯了法律,定罪为:虐待儿童,虐待儿童还包括对儿童的忽略。儿童保护会向父母提供管教子女方法的辅导和咨询。在加拿大,正确照顾好小孩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23、巴西学前教育的发展简史: 巴西的基础教育原来十分落后,几乎没有正规的学前教育。20世纪60年代,学前教育机构仍然稀少,且多为私人所办。70年代中期起,巴西政府开始对学前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1974年,制定了“学前教育计划”,1975年,巴西政府明确规定,4-6岁为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70年代中后期,巴西的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从立法上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巴西的正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24、巴西的普通教育法与全民教育十年计划:根据巴西宪法确定的教育原则精神,巴西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机构制定并颁布了指导全国教育的基本法“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这是巴西的第一部普通教育法,几经修正,1996年颁布了新的“全国教育方针与基础法”。1990年3月,巴西承诺全面实施全民教育。1993年5月,巴西举行了“全国全民教育周”,巴西建立了全国全民教育委员会,并拟定了全民教育十年计划。于1993年12月正式公布了全国全民教育十年计划。巴西全民教育十年计划是巴西加强基础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目标是强迫政府必须履行其职责,按标准调整地区教育差异,使教育资源的使用体现公平性;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任务;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25、巴西学前教育大纲的内容:尽量利用社区现有的物质场地条件;尽量利用廉价的物品来为孩子服务;重视体育和文艺活动,以发挥儿童个人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儿童个性的展现;培养儿童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精神;开展以儿童为主题的社区团体文化活动,作为与学前教育相配合的一种活动;充分注意年龄在4-6岁儿童的日常活动,通过多种选择,使这些活动与儿童的兴趣、认知结构和身体素质发展相一致,从而使儿童与集体相融合,使学前教育社会化。26、巴西的师资培养途径: 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中等专科学校中进行,另一种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进行。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短期大学、自学考试、远程教育计划。27、巴西全国全面援助儿童和青少年计划: 20世纪90年代初,巴西政府制定了并正在实施“全国全面援助儿童和青少年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促使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巴西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保证及时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适当的帮助。该计划共包括八个部分:特殊儿童和家庭的保护;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托儿所和学前教育;正规学校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职业教育;营养。28、巴西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与举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巴西政府认识到要发展初等教育,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准备,从而开始对学前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巴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1974年,制定了“学前教育计划”,1975年,巴西政府明确规定,4-6岁为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教育部中的基础教育司设立了学前教育处。20世纪9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从立法上强调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推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和改革措施。1992年,巴西教育部重申了“学前教育应成为0-6岁儿童的权利,他们应受到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特殊照顾和教育”。教育部会同卫生部门和社会其他部门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援助儿童的计划。1996年12月24日,巴西又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法,巴西的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到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29、巴西的教育结构以及学前教育所处的地位: 巴西的教育体系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是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从管理体制方面来说,巴西的教育机构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教育机构又可分为联邦政府级、州级和市级三种。学前教育也属于正规教育制度。30、巴西的师资教育与远程教育计划: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中等专科学校中进行,另一种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进行。,另外,很多幼儿教师在广播电视大学进修,政府还通过设立2年制的短期大学及自学考试来缓解教师短缺的现象。大城市通常在假期举办系统的进修班。远程教育计划对于巴西这样一个地域宽广、受教育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推行远程教育计划培训不合格师资。如今,巴西的远程教育已走出了积累经验的阶段,在师资轮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巴西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和特殊教育师资。31、美洲国家学前教育南北差异及其表现:起点和历史的差异统一规划、管理与自主决定、安排的差异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的差异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联系上的差异32、美洲学前教育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表现:(P172)33、美洲国家学前教育南北差异的历史与制度原因:历史原因:北美学前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南美的学前教育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制度原因:北美早期的学前教育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后来虽有所加强,但还是没有统一的模式,使得学前教育方案“百花齐放”。南美的学前教育归市一级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机构有一定的自主性,但由于经验和理论都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方案单一。34、美洲学前教育国家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P168-174)35、分析南美洲、北美洲不同国家之间学前教育的异同点并指出其原因:(P168-174)第四章 亚洲的学前教育1、日本学前教育发展的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从明治初期到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为日本学前教育的初创期。第二时期,从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到1925年(大正十四年),为日本学前教育的发展期。第三时期,从1926年(大正十五年)到1945年(昭和二十年),为日本学前教育的装备期和战时时期。第四时期,从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5年,为日本学前教育的整顿改革期。第一时期,从1956年至今,为日本学前教育的稳定发展期。2、日本第三个幼稚园教育纲要主要修改点:为培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