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文言文分析综合(共35页).doc
-
资源ID:13341146
资源大小:118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炼精测卷--文言文分析综合(共3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文言文分析综合1、分析综合 (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27分时间: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诣阙下乞留信民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城中皆缟素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是贼寇头目黄萧养的话,不属于“军民”。是朝廷的命令。答案:C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且他并未“平息了贼寇之乱”。答案:B【参考译文】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他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哗然,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的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除去他们的官名。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他守备白羊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紧急,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当时广州被围困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人民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贼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杀害,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的粮食,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贼人看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的。”不敢伤害。避贼的人都收留保藏它,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的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以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单车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有哭泣流泪的。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传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选人卢从愿的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改)注:栾高之难: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3.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季札“见微而知清浊”的一组是()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季札弃其室而耕无邑无政,乃免于难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均为表现季札推位让国之德;是写季札不愿违背初心。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樊服丧期满后想把君位让给季札;季札认为诸樊作为继承人符合礼义,在推让不得的情况下抛弃家室财产去做农人,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B诸樊离世时,为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留下遗命将王位传给余祭,意思是想要按次序以兄传弟,这样就能渐渐传给季札;但兄弟们都想当国君,季札只得到延陵这块封地。C季札使齐,认为齐国政权将易主,劝说晏子纳邑与政;使郑,认为郑执政者骄纵,劝子产要小心以礼治国;使晋,认为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劝叔向考虑如何免于祸患。D季札曾造访徐君,知道徐君内心喜欢他的宝剑,出使归来途经徐国时打算赠剑,但是徐君已经过世,季札就将宝剑解下,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才离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兄弟们都想当国君”不当。答案:B【参考译文】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总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二十五年,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眜,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本是合理的(合乎道义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希望符合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季札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做农人,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十三年,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馀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 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的祸乱不会平息。”于是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此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避免灾祸。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骄纵,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从卫国到了晋国,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你们三家了。”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前的树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太史公说:延陵季子的仁爱之心,仰慕正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安成康王秀字彦达,文帝第七子也。天监元年,封安成郡王。京口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仍属饥年,以私财赡百姓,所济甚多。六年,为江州刺史。将发,主者求坚船以为斋舫。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既而遭风,斋舫遂破。及至州,闻前刺史取征士陶潜曾孙为里司,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即日辟为西曹。时夏水泛长,津梁断绝,外司请依旧僦度,收其价。秀教曰:“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寻迁荆州刺史,加都督。立学校,招隐逸。辟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承先、河东郭麻等。是岁,魏县瓠城人反,杀豫州刺史司马悦,引司州刺史马仙琕,仙琕签荆州求应赴。众咸谓宜待台报,秀曰:“彼待我为援,援之宜速,待敕非应急也。”即遣兵赴之。及沮水暴长,颇败人田,秀以谷二万斛赡之。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荆州尝苦旱,秀乃责躬,亲祈楚望。俄而甘雨即降,遂获有年。及去任,风波暴起,船舻沦溺,秀所问唯恐伤人。十三年,为郢州刺史,加都督。郢州地居冲要,赋敛殷烦,人力不堪。秀务存约己,百姓安堵,境内晏然。夏口常为战地,多暴露骸骨,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每冬月,常作襦袴以赐冻者。迁雍州刺史,在路薨。武帝闻之,甚痛悼焉。初,秀之西也,郢州人相送出境,闻其疾,百姓商贾咸为请命。及薨,四州人裂裳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秀美容仪,每在朝,百僚属目。性仁恕,喜愠不形于色。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在都旦临公事,厨人进食,误覆之,去而登车,竟朝不饭,亦弗之诮也。秀精意学术,搜集经记,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 (节选自南史·列传·梁宗室下)注:求坚船以为斋舫:南朝梁武帝时佛教达于鼎盛,故视斋物为圣物。胤:后代。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萧秀“敬重士人”的一组是()京口自崔慧景乱后,累被兵革,人户流散,秀招怀抚纳,惠爱大行秀曰:“吾岂爱财而不爱士。”乃教以牢者给参佐,下者载斋物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胤。”即日辟为西曹使长史萧琛简州贫老单丁吏,一日散遣百余人,百姓甚悦左右尝以石掷杀所养鹄,斋帅请按其罪。秀曰:“吾岂以鸟伤人。”招学士平原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而已行于世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体现萧秀的爱民惠民,而不是“敬重士人”。答案:C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重点表现萧秀仁惠爱民的事迹,萧秀每到一处就任,都安抚民众,有时甚至以私人财物供给百姓,所救济的人很多。B文章介绍了当时百姓累被兵革,人户流散,赋敛繁重,不堪重负的情况,客观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C萧秀到江州任刺史时,不按崇佛的时俗办理,将坚牢的船拨给僚佐,下等的船运载斋物,是他预测到会遭遇风暴,下等船要破沉。D萧秀容貌仪表俊美,引人注目。他性情仁慈宽容,对待下属的过错不计较;精心留意于学术,搜集经籍与载记,招揽学士编撰类苑。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预测到会遭遇风暴,下等船要破沉”有误。答案:C【参考译文】安成康王萧秀字彦达,是梁文帝的第七个儿子。天监元年,被封为安成郡王。京口自崔慧景之乱后,屡次遭受兵祸,民众大多流离失所,萧秀招纳并安抚民众,仁惠爱民之政广泛推行。一再遇到饥年,他把私人财物供给百姓,所救济的人很多。 天监六年,萧秀担任江州刺史。将要出发时,主事者找来一艘坚牢的船运送斋物。萧秀说:“我怎么可以爱惜财物而不爱护士人?”便让主事者将坚牢的船拨给僚属,下等的船运载斋物。不久遭逢风暴,斋舫破沉了。到达江州后,萧秀听说前任刺史让陶潜的曾孙担任里司,便叹息说:“陶潜的德行,难道会不泽及其后代吗?”当天就征辟他为西曹。其时夏季水上涨,津渡桥梁都断绝了,外司请求依照旧例租船渡人,按价收钱。萧秀教导他说:“我这刺史并无恩德,水积为灾祸,怎么可以因此而获利呢?” 不久萧秀任荆州刺史,加授都督。他在那里建立学校,招揽隐居之士。征召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承先、河东郭麻等人。这一年,魏县瓠城人造反,杀害了豫州刺史司马悦,引起司州刺史马仙琕的紧张,仙琕发签到荆州以求应允赴援。众人都说应当等待台官的批复,萧秀说:“他那里等待我援助,援助他应迅速,等待敕令不能应急。”便立即派兵赴救。后来沮水暴涨,淹毁了很多百姓的田地,萧秀用二万斛谷供给百姓。派长史萧琛选择州署中贫苦衰老和单丁的役吏,一天就遣散了一百多人,百姓非常高兴。荆州常常遭受干旱,萧秀就自陈己过,亲自祈告楚人的愿望。不一会儿甘霖就降落下来了,于是获得了丰收。到他离任时,风波骤起,船沉橹没,萧秀所询问的是唯恐人员伤亡。天监十三年,萧秀担任郢州刺史,加授都督。郢州地处要地,赋税繁重,人力不堪负担。萧秀抚恤百姓,约束自己,百姓安居,境内安定。夏口经常成为交战之地,很多地方骸骨暴露野外,萧秀在黄鹤楼下祭奠亡者并将骸骨掩埋。一夜梦见有数百人跪拜谢恩而后离去。每年冬天,他常常制作衣服给受冻的人。萧秀迁为雍州刺史,在路途中去世。梁武帝听到噩耗后,非常沉痛哀悼。起初,萧秀往西行时,郢州人士送他出境,听说他病了,百姓商人都为他请命(要他归来)。到他去世时,四州人士都撕裂衣裳做白帽哀痛哭泣,迎接他并送往京城。萧秀容貌仪表俊美,每每在朝廷上,百官注目。他性情仁慈宽容,喜怒不形于色。近臣曾经抛掷石头杀害了他养的天鹅,斋帅请求治其罪。萧秀说:“我怎能因为鸟而伤害了人?”在都城某日早晨办理公事时,厨师送上食物,不慎将餐具弄翻了,萧秀登车而去,至上朝结束了也没有吃饭,也不指责那厨师。萧秀精心留意于学术,搜集经籍与载记,招揽学士平原刘孝标,让他编撰类苑,书还没有编完,就已流传于世。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脩德而不征,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足以宣畅圣旨,著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选自三国志·魏书·刘劭传,有删改)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劭,三国时魏国人,曾任太子舍人等职。受诏收集五经群书,作皇览一书。明帝时,曾任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正始年间,被赐爵关内侯。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勋。B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所授的燕王称号,谋臣们纷纷提议派兵去讨伐他。而刘劭认为对公孙渊理应宽大为怀,让他有改过自新的机会。C魏国对外大兴征伐,对内大兴土木,刘劭为此写了许都、洛都赋,文中都含有对君主委婉曲折的劝谏。D景初年间,明帝诏令刘劭负责制订考查官吏功过善恶的标准都官考课,刘劭完成任务后,还写了乐论十四篇呈上,认为应制定礼乐制度,以移风易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刘劭完成任务后,还写了乐论十四篇呈上”错,原文是“著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明帝崩,不施行”。答案:D【参考译文】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建安时做了计吏,来到许都。太史向皇帝报告说:“农历正月初一那天将有日蚀。”刘劭当时在尚书令荀彧的住所,当时在座的有几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有的说应停止朝会。刘劭说:“梓慎、裨灶都是古代优秀的太史,精通历法,善观天象,但他们在占卜时,也犯过不能准确推测天时的错误。礼记中说:诸侯一同进见天子,到了宫门却无法举行完朝见的仪式有四个原因,日蚀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既然这样,那么圣人传下来的制度,不因为怪异现象而预先废止朝礼的原因,或者是灾祸消除异象隐藏,或者是推测有误。”荀彧觉得此言有理。朝廷下令朝会照常举行,正月初一当天也没有发生日蚀。 御史大夫郗虑征召刘劭,恰逢郗虑被免官,刘劭任太子舍人,后又任秘书郎。黄初年间,他担任尚书郎和散骑侍郎。他受命收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编纂成皇览。明帝即位后,他出任陈留太守,因崇尚政教风化而为百姓所称颂。后被朝廷征召授予骑都尉一职,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制定法令条规,编写新律十八篇,撰写了律略论。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当时传闻公孙渊接受了孙权所授的燕王称号,谋臣们纷纷提议留下公孙渊的计吏,派兵去讨伐他。刘劭则认为:“当初袁尚袁熙弟兄俩归降公孙渊的父亲公孙康,公孙康将其斩首,并把他们的首级送给朝廷,这事表明了公孙渊祖上对朝廷的忠心。再说现在听说的这件事是否是真的,还有待调查。古时圣贤求取处女之地,只修德政而不事征伐,是怕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因此对公孙渊理应宽大为怀,让他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后来,公孙渊果然斩杀了孙权派去的使臣张弥等,并把他们的首级送给了朝廷。刘劭曾经写过赵都赋,颇受明帝赏识,明帝又令他写了许都、洛都赋。当时魏国对外大兴征伐,对内大兴土木,刘劭写的这两篇赋,都含有对君主委婉曲折的劝谏。青龙年间,吴国的兵马围攻合肥,当时魏军将士都在分批休假,征东将军满宠上表请求中军调拨援军,并急召休假将士,必须集中兵力抗击敌军。刘劭在议论军情时认为:“敌人刚刚攻到合肥,用心专一,士气旺盛。满宠带着少数兵将在阵地上御敌,倘若此时出击,不一定能打胜仗。满宠只要边坚守边等待援军,就不会有什么损失。我认为可以先派五千步兵、三千精骑,军队出发后,在路上大张旗鼓,显耀声势。等队伍到了合肥,便拉大行军队伍的距离,增添旗帜和战鼓,在城下炫耀我军兵力,等把敌人引出,就揣度其归路,断绝其粮道。敌军听说魏国大军已到,骑兵切断了自己的后路,定会惊慌而逃,这样,便可以不战而打败敌军。”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等到魏军到达合肥,吴军果然退兵了。 明帝景初年间,刘劭受命制订考查官吏功过善恶的标准都官考课。刘劭上书说:“考核百官,是国家政治的大事,但是历朝历代都未能实施,大都是因为典章制度缺而未补,因此无法正确、明晰地辨别官员的好坏和才能的高低。现在陛下有着圣贤的宏伟谋略,担忧国家纲常的松弛颓废,内省于心,诏令于外。臣下承蒙皇恩浩荡,得以进行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制订了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写了一篇说略。臣下才疏学浅,实不足以弘扬您的旨意,编写制定好典章制度!”刘劭还认为应制定礼乐制度,以移风易俗,于是写了乐论十四篇,写完了没有上呈。恰逢明帝驾崩,这事便没有施行。正始年间,刘劭手持经书讲学,朝廷赐爵关内侯。共撰写法论、人物志等著作百余篇。死后,被追赠为光禄勋。他的儿子刘琳继承了爵位。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杜五郎传沈括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过也。”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至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问其所以为生,曰:“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亦有时不继。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问:“观何书?”曰:“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其间多说净名经,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唯买盐酪,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径往径还,未尝傍游一步也。”予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8.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杜五郎父子处世卓异的一组是()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乃以田与兄尚有余力,又为人耕端坐耳,无可为也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未尝傍游一步也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表现兄弟之情;表现自力更生,属于常人常为之事;说的是他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乡里很多人的生存方式,并没有异常。答案:C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五郎携家人独处荒村,三十年没出过家门,他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是个隐逸之士,更是个有道之士。B杜五郎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在他人眼中十分与众不同的行径,杜五郎却丝毫不认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C杜五郎的儿子继承了父亲恬淡清净的性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D作者听孙轸谈到杜五郎的事“不觉肃然”,是因为杜生无欲无求,不受俗务烦扰,这种超脱而又悠然的心境让他佩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谈不上“独处荒村”“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是对原文的误解和夸大,他问生活之事、生产之事,只是不问国家之事、朝廷之事。答案:A【参考译文】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县里人只是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的地方距离县城三十余里,只有两间屋,其中一间他自己居住,另一间他儿子居住。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紧接着就是篱门,杜生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走出篱门了。黎阳县尉孙轸曾去拜访他,见他本人非常超凡脱俗,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孙轸问他足不出户的原因,他笑着说:“告诉你这话的人言过其实了。”他指着门外的一株桑树说:“十五年前,我也曾到这株桑树下乘凉,怎么能说是足不出户呢?只不过我对当世没有什么用处,对别人也没有什么要求,恰好我又不出门而已,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孙轸)问他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他回答说:“从前居住在县城的南边,有五十亩田地,与哥哥一同耕种。后来哥哥的儿子娶了媳妇,我估摸所种的田地不足以供养一大家人,就把田地都给了哥哥,带着妻子儿子来到这里。碰巧有乡里人把这屋子借给我,于是我就住在了这里。只靠替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来置备稠粥。但有时候也会断炊。后来儿子长大能耕田了,乡里人可怜我们,给了我们三十亩田地,让儿子耕种这三十亩地,他还有余力,又受雇为别人耕种,我们从此就能吃饱饭了。乡里人贫困,靠行医算卦养活自己的人很多,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又问:“平日里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端正地坐着而已,没什么可做的。”问:“经常看书吗?”回答说:“二十年前也曾看过书。”问:“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曾经有人送了本书,没有书名,其中多处提到净名经,也不知道净名经是什么书。当时非常喜欢那本书中的议论,现在那些议论也都忘了,而且很久以前便不知道那本书放到哪儿去了。”杜生气韵闲适旷达,言辞简洁,真是有道之士。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问他儿子的为人,回答说:“乡下孩子而已,但他的品性非常淳厚温和,不曾胡说,不曾嬉玩游荡,只有买盐、乳酪等日用品时才去一次县城,可以计算出他的行程,来等待他回家。他直接去直接回,从来不到别处游荡一步。”我那时正有军务,到半夜还未曾上床睡觉,非常疲劳,与同僚闲话时,孙轸就谈到了杜生的事迹,我不禁肃然起敬,顿时忘记了烦闷和疲劳。2、古文整体阅读(时间:120分钟满分:11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课颁盐 课:征税B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擢:提拔C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 论:议论D丐郡,得知太平州 丐:赐予解析:丐:请求。答案:D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黄庭坚“才华超凡”的一组是(3分)()A. B. C. D. 解析:A.后句写的是黄庭坚“以平易为治”的结果。C.前句直接描写黄庭坚尽孝。D.前句直接描写黄庭坚“泊然”的美好品性。答案:B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黄庭坚心系百姓,平易治理。他担任太和县知县,在分摊盐税一事上,其他县争占多数加重了百姓负担,唯独太和县不是这样,使百姓得到实惠,安居乐业。B. 宋哲宗即位后,征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因得罪朝廷,黄庭坚被贬为著作佐郎。神宗实录修成后,被提拔为起居舍人。C. 黄庭坚屡遭贬谪,坦然视之。他本已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可谏官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又被贬至戎州,对此他却毫不介意。D. 黄庭坚晚年的政治生涯十分凄惨,曾与黄庭坚不和的赵挺之执政后,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三年后,迁徙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去世了。解析:后一句中“得罪朝廷”之说无中生有;“被贬为”应是“升迁为”。答案:B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译文:_(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译文:_答案:(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出类拔萃,不同凡俗,世上很久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远扬。(得分点:“尝”“超轶绝尘”“由是”“始”“震”,句意)(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终年生病,他日夜察看母亲气色的变化,到了衣不解带的地步。(得分点:“笃孝”“弥年”“视”,句意)【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精通的。李常非常吃惊,认为他才智出众。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在北京国子监任教,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华,留他接着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出类拔萃,不同凡俗,世上很久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远扬。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用平易的方法治理该县。当时征收分摊盐税,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只有太和县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因此安居乐业。哲宗即位后,征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黄庭坚升为著作佐郎,担任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他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终年生病,他日夜察看母亲气色的变化,到了衣不解带的地步,母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服丧期满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任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任鄂州知州。章惇、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为不实之词,使前修史官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展示给他们,说这些没有验明证实。不久,院吏考察审阅,发现都有事实根据,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谏官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因为有亲属徇私的嫌疑,于是移至戎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对贬谪毫不介意。蜀地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交往。他给他们讲学不知疲倦,凡是经他指导的文章,都有值得观看的地方。 徽宗即位,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的身份被征召,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以担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隆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旨意,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被拘禁管束在宜州。三年后,迁徙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的人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相对于写文章而言更擅长于作诗,蜀地和江西(古称)的有德之人都认为黄庭坚比得上苏轼,所以称他们二人为“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奏章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