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共19页).docx

    • 资源ID:13353101       资源大小:39.16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共19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口腔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口腔损伤 1发生原因 (1)在口腔擦洗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动作粗暴,裸露的止血钳尖端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特别是肿瘤患者放疗期,口腔有感染及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容易引起口腔黏膜及牙龈的损伤。 (2)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方法不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患者口腔、牙龈或口腔黏膜损伤。 (3)漱口液温度或浓度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灼伤。 2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炎症反应、溃疡形成,患者主诉口腔疼痛,颌下可触及淋巴结肿大。 3预防及处理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止血钳的尖端直接触及患者口腔黏膜。 (2)对凝血功能机制差、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擦洗过程中特别要注意防止碰上黏膜及牙龈。 (3)对需要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的患者,应将开口器包上纱布从臼齿处放入,以防损伤患者口腔黏膜或牙齿,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开口。 (4)根据口腔具体情况选择温度、浓度适宜的漱口液。 (5)在口腔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如发生口腔黏膜损伤,应用朵贝尔氏液、呋喃西林液或0.1%-0.2%双氧水含漱;如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或锡类散吹敷,必要时可用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洗必泰漱口液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 (二)吸入性肺炎 1发生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口腔护理的清洁液、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入气道,是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2临床表现 (1)发热、咳嗽、咳痰、气促及胸痛等,叩诊呈浊音,听诊肺部有湿性罗音。 (2)胸部X片可见斑片状阴影。 (3)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多。 3预防及处理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辅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切记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 (2)口腔护理所用棉球要拧干水分,不可过湿;神志不清患者不可漱口,以防误吸。 (3)已出现肺炎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的抗生素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 (三)窒息 1发生原因 (1)医护人员为神志不清或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由于粗心大意,将棉球遗留在口腔,导致窒息。 (2)有义齿的患者,操作前末将义齿取出,操作时义齿脱落,造成窒息。 (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因患者不配合造成擦洗棉球松脱,掉入气管,导致窒息。 2临床表现 口护过程中患者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发绀,端坐呼吸,三凹症阳性,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便失禁,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按照口腔护理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一次只能夹取一个棉球,防止棉球遗漏在口腔。 (2)认真检查牙齿情况。操作前看牙齿有无松动,义齿有无松动,如有活动性义齿,应操作前取下。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 (4)患者出现窒息后应立即进行处理,迅速清除吸入异物,恢复有效通气;如异物已进入气管或支气管,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立即用大号穿刺针行环甲膜穿刺,以改善通气,争取时间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二、鼻饲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鼻、咽、食管粘膜损伤和出血 1发生原因 (1)反复插管或因患者烦躁不安自行拔除胃管损伤鼻、咽、食管粘膜。 (2)长期留置胃管对粘膜的刺激引起口、鼻粘膜糜烂及食管炎。 2临床表现 咽喉部不适、疼痛、吞咽困难,鼻腔流出血性液,部分患者出现感染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对需要长期留置胃管者选用聚氯酯或硅胶胃管,该种胃管质地软,管径小,可减少插管对粘膜的损伤。对需要手术的患者,可采取手术麻醉后插管,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2)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取得患者的合作。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快捷。 (3)长期留置胃管,应用石腊油滴鼻,防止鼻粘膜干燥糜烂。 (4)按时更换胃管,每日两次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湿润、清洁。 (5)鼻粘膜损伤引起的出血量较多时,可用冰盐水冷敷鼻部或用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条填塞止血;咽部粘膜损伤可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以减轻粘膜充血水肿;食管粘膜损伤出血可给予抑酸、保护胃粘膜药物。 (二)误吸 1发生原因 (1)年老、体弱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反应差,贲门括约肌松驰造成食物反流引起误吸。 (2)患者胃肠功能减弱,鼻饲速度过快,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食物反流导致误吸。 (3)吞咽功能障碍导致分泌物或食物误吸。 2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患者还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将鼻饲液均匀限速滴入。 (2)在鼻饲前进行,以免胃受到机械性刺激导致食物反流引起误吸。 (3)对于危重患者,进行鼻饲前应先吸净气管内痰液,鼻饲前和鼻饲后取半卧位,防止食物反流导致误吸。 (4)误吸发生后,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头低右侧卧位,吸出气管内误吸物,气管切开者可经气管套管内吸引;有肺部感染迹象者及时使用抗生素。(三)腹泻 1发生原因出少量鲜血,出血量多时呈陈旧性咖啡性血液,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出血性休克的表现。 3预防及处理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抑酸药物,鼻饲时间不宜过长。 (2)鼻饲前抽吸胃液力量要适当。 (3)牢固固定胃管,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 (五)胃潴留 1发生原因 一次鼻饲量过多或两次鼻饲间隔时间太短,胃内容物多,加之胃肠消化功能差,胃蠕动减慢,排空障碍导致食物潴留在胃内。 2临床表现 腹胀,胃潴留量大于150ml时可抽吸出潴留液,严重者可引起胃食管返流。 3预防及处理 (1)定时定量鼻饲,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2)每次鼻饲完成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食物返流。 (3)病情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患者多活动,卧床者可增加翻身次数,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能依靠重力作用加快胃排空,预防和减轻胃潴留。  三、各种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出血 1发生原因患者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太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拔针后针眼处有少量血液渗出,迟发型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表现为注射部位肿胀、疼痛。 3预防及处理 (1)执行操作前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凝血机制障碍,注射完毕后准确按压注射部位,时间要充分,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二)硬结形成 1发生原因 (1)注射药物中所含不溶性微粒在注射部位蓄积,刺激机体的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2)同一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或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局部组织受物理、化学刺激,产生炎症反应;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表现为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掌握注射深度;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ml,注射速度要缓慢。 (2)避免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物,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 (5)已形成的硬结,可选用以下方法处理:用伤湿止痛膏贴硬结处;用50%硫酸镁湿敷;将云南白药用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取新鲜马铃薯切片用654-2注射液浸泡后外敷硬结处。 (三)神经损伤 1发生原因 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浓度高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可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运动范围缩小。后期根据受累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神经损伤分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3级。 3预防及处理 (1)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慎重选择注射药物,注射给药应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 (4)发生神经损伤后视损伤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对于中度以下的损伤,给予理疗、热敷,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药物的吸收,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度以上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治疗。 (四)针头堵塞 1发生原因 抽吸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注射药物过于粘稠、药物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2临床表现 注射推药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物注入体内。 3预防及处理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的几率。 (2)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粘稠药液、悬浊液应选择稍粗的针头。 (3)注射过程中如发现针头堵塞,应拔针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后另行注射。 (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注射时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操作者用力不当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2临床表现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质量合适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注射时取合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3)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查明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如发生针体折断,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同时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肢体收缩动作,防止断在体内的针体移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如针体已完全没入皮肤,则需在X线下通过手术将针体取出。四、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静脉穿刺失败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原因: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进针角度不准确-将血管壁刺破;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穿刺后固定不当-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2)患者本身原因: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2临床表现 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3预防及处理 (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形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3)血管一旦被刺破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之止血。 (4)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改善血管条件后再行穿刺,避免盲目进针,减少失败几率。 (二)药液外渗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脱出;患者原发病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2)药物的酸碱度、渗透性、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液外渗。 (3)局部感染及处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 (4)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温度以及液体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影响药液外渗的因素。 2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化疗药、高渗以及强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慎重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针头。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3)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4)根据渗出药液理化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理疗、局部封闭,给予药物拮抗剂等。 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应手术将坏死组织清除,以免增加干扰机会。(三)静脉炎 1发生原因 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 2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为沿静脉走形的条索状红线,伴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有畏寒、发热、乏力等。 3预防及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长期输液者制定保护血管的计划,合理更换注射部位,延长血管使用时间。一旦发生静脉炎,即应停止在此处静脉给药,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对症治疗。伴有全身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发热 1发生原因 (1)液体和药物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在输液前已污染,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等致热物质进入体内引起发热反应。液体或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所含致热源累加到一定量后输入体内即会引起发热反应。 (2)输液器具灭菌不彻底、超出有效期或包装破损、原材料不合格等原因都会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 2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出现与原发病不相关的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前仔细核对药品的有效期以及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是否变质;输液器具是否在安全使用条件内。 (2)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 (3)对于轻度发热反应,可减慢输液速度,同时注意保暖。重者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及激素治疗。 (4)发生发热反应后,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必要检查。 (五)急性肺水肿 1发生原因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 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者可由口鼻涌出大量泡沫样血性液体,肺部遍布湿罗音,脉搏细速、心律快而节律不整。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老人、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输液速度的变化。 (2)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50%75%的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3)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六)空气栓塞 1发生原因 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输液器莫菲氏滴管以上部分破损;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看守。进入静脉的气体,随血流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堵塞肺动脉入口,引起肺栓塞。 2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压痛、眩晕、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听到挤压海绵似的声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则损害较小,如空气栓子大,患者可因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时必须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检查输液器是否存在漏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液体输完后及时更换,加压输液时一定要有人在旁守候。 (3)发生空气栓塞后立即让患者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使气体浮回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口,使气体随着心脏跳动,将空气混为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4)高浓度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五、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发生原因、 (1)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2)多次输血的患者,血液中可产生白细胞凝集素和血小板凝集素,再次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产生凝集,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2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之体温上升,可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无血压变化,症状多持续1-2小时后缓解,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去除致热源。严格管理血库保存液和输液用具,按无热源技术配置保存液,确保输血、采血用具无菌。 (2)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血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3)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物,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溶血反应 1发生原因 (1)输入异型血,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 (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多见于血液保存过久、储存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血液染菌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液后,在其血清中出现Rh抗体,若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凝集而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2临床表现 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的症状是在输血10-20分钟后,患者出现头部肿胀、面色潮红、呕血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痛,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迟发型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3预防及处理 (1)输血前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经两个人以上共同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有无凝集,再到患者床前询问患者血型,无误后方可输注。 (2)血液在运送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应轻拿轻放,储存时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 (3)发生溶血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血瓶中剩血应做细菌涂片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严密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及早预防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三)急性左心衰 1发生原因 输血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血液,有效循环血量剧增,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多见于心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和婴幼儿。 2临床表现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然出现头部剧烈胀痛,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唇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查体可见患者端坐呼吸,双侧颈静脉怒张,双肺湿罗音。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对老人、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者根据病情调整滴速,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注意滴速的变化。 (2)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血,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50%-75%的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3)根据病情给予镇静、强心、利尿、平喘、血管扩张剂进行治疗,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四)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 1发生原因 输入器内气体未排尽;输入器莫菲氏滴管以上部分连接不严密;加压快速输血时导致大量空气进入。 2临床表现 输血过程中患者突然感到胸部异常不适,眩晕,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大量气体进入时可致患者短时间内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输血前将输血器内的空气排净,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快速输血时应有人在旁看护;更换输血袋时应再次检查输血器内有无空气。 (2)患者出现空气栓塞后,应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卧位可使空气栓子浮向右心室顶部,避免堵塞肺动脉入口,使空气随着心脏的搏动化作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六、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 (一)晕针、晕血 1发生原因 (1)心理原因,个别患者在接受抽血或见到血液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 (2)体质因素:在空腹或饥饿时抽血。由于患者机体正处于应急阶段,亦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引起血压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发生。 (3)疼痛刺激: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对疼痛的恐惧导致神经高度兴奋,反射性的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2临床表现 抽血过程中,患者往往先自述头晕眼花、心慌、恶心、四肢无力、出冷汗,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一般持续2-4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正常。 3预防及处理 (1)抽血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教会患者放松技巧,特别紧张者,可让其家人在旁陪伴,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抽血过程中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情绪。对有晕针史或已晕针的患者,抽血时可采取平卧位,以防止患者发以防止患者发生晕针后发生摔伤。 (2)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动作稳、准,以减少疼痛的刺激。 (3)发生晕针后让患者平卧,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二)皮下出血、血肿 1发生原因 (1)抽完血后按压时间过短,不足5分钟;按压部位不准确,仅仅按住了皮肤上的针眼,而未按住血管上的针眼,从而造成皮下出血或血肿;患者凝血机制障碍。 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1发生原因 (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2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3预防及处理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灭菌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 (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4)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三)氧中毒 1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患者突然呛咳、咳嗽、严重者可造成气胸。 3预防及处理 在给患者吸氧时,一定先调节好氧流量再把吸氧管的鼻塞放至患者的鼻腔,吸氧过程中如需改变氧流量,也务必把吸氧管脱开后再调节。  八、雾化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呼吸困难 1发生原因 (1)气道内黏膜的分泌物遇水膨胀,堵塞气管或支气管引起的呼吸困难。 (2)长时间雾化治疗使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呼吸肌易疲劳,同时雾化吸入又需要患者做深慢吸气和快速呼气,加强了呼吸肌的负担;另外,长时间雾化引起的气道湿化过度或支气管痉挛也可引发呼吸困难。 (3)雾化吸入水分过多,引发急性肺水肿可导致呼吸困难的发生。 (4)药物过敏或药物刺激可引发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口唇发绀、不能平卧、伴烦躁、大汗。 3预防及处理 (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根据病情调节雾化吸入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持续雾化,雾化过程中应持续吸氧,防止血氧分压降低。 (3)雾化时选择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半坐卧位,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4)严重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做雾化吸入时应严格控制雾化量和时间。 (二)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发生原因 (1)超声雾化时吸入的气体中氧含量低,长时间雾化可导致缺氧;雾化液的刺激引起气管支气管痉挛,也可导致缺氧的发生。 (2)大量雾滴短时间内冲入气道,使气道阻力增加,呼吸末气道内成正压,二氧化碳排出受阻,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时,大量超声雾化不仅影响正常的氧气进入,也不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加重了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2临床表现 雾化过程中患者主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表现为呼吸急促、浅快、口唇粘膜发绀、心率加快,血气结果显示氧分压下降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3预防及处理 (1)超声雾化时保证氧供应,最好使用氧气雾化吸入装置;雾化液的温度以接近代体温为宜,防止吸入低温气体引起呼吸道痉挛。 (2)婴幼儿的喉及气管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呼吸道的缓冲作用相对较小,对其进行雾化时雾量要小,最好使用面罩。 (三)哮喘发作加重 1发生原因 患者对雾化药物过敏可引起哮喘发作;原有哮喘的患者吸入低温气体后诱发支气管痉挛也可导致哮喘发作;哮喘持续状态的患者做超声雾化时,因雾化气体含氧量低,缺氧而诱发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或停止雾化的短时间内,患者出现哮喘发作,或原有哮喘程度加重,表现为喘息、呼吸困难等。 3预防及处理 (1)哮喘患者根据病情调节雾化量的大小和雾化时间的长短,避免长时间大气量雾化;雾化液的温度尽量接近体温,以降低低温气体对气道的刺激,以免引发气道痉挛。 (2)发作哮喘后应立即停止雾化,给予氧气吸入,采取合适体位,保持气道通畅。缺氧严重者,行气管插管,实施人工通气治疗。  九、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低氧血症 1发生原因 (1)吸痰操作用时过长,长时间中断氧气供应,操作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均可引起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刺激咽喉部引起患者剧烈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3)吸痰时负压过高,肺内富含氧的气体被吸出,取而代之的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引起低氧血症。 2临床表现 根据缺氧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轻者表现为呼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出现发绀,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跳减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3预防及处理 (1)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两次吸痰应间隔1-2分钟,吸痰前、后应吸入纯氧或高流量氧1-2分钟。 (2)吸痰时如患者有剧烈咳嗽,应暂停吸痰,避免再次刺激,待咳嗽结束后再继续吸痰。 (3)选择合适粗细的吸痰管,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好负压,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迅速纠正缺氧状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二)呼吸道粘膜损伤 1发生原因 (1)吸痰时操作不当,如动作粗暴、反复插管、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等均可导致粘膜损伤。 (2)吸痰管质量差,质地较硬、粗糙也易导致呼吸道粘膜损伤。 (3)患者烦躁不安,插管吸痰时不配合;呼吸道粘膜有炎性渗出,粘膜相对脆弱,吸痰时均易引起粘膜损伤。 2临床表现 呼吸道粘膜损伤后患者感觉胸骨后疼痛,痰中带血,出血量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不同,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见受损处粘膜糜烂、充血,渗出和出血。 3预防及处理 (1)进行吸痰操作时动作轻柔,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反复插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负压要适宜,禁止带负压。 (2)选择型号适宜,质地优良的吸痰管。 (3)对于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吸痰前给镇静剂,可防止误伤呼吸道粘膜。 (三)气道痉挛 1发生原因 多见于有支气管哮喘史的患者,吸痰时插管刺激引起气道痉挛。 2临床表现 吸痰过程中或吸痰操作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伴喘鸣、咳嗽。 3预防及处理 对于气道高敏感的患者,吸痰前气道内滴入少量1%利多卡因,可防止气道发生痉挛,也可给予组胺拮抗剂预防。气道痉挛发作时,应暂停气道吸引,给2受体兴奋剂吸入。  十、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血肿 1发生原因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定位或穿刺方法不正确,短时间内在一个穿刺点重复多次穿刺造成血管壁破裂,形成血肿。 (2)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穿破血管壁,导致血液外漏,形成血肿。 (3)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或凝血机制功能障碍者,在穿刺和拔管过程中易形成血肿。 (4)误穿动脉而又未恰当止血。 2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隆起,如位置表浅则皮肤可呈青紫色,一般不会引起大出血。 3预防及处理 (1)操作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熟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准确定位,防止盲目乱穿出现血肿;禁止在一个穿刺点反复穿刺。 (2)严格掌握置管适应症,对于凝血机制障碍、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慎重穿刺并延长止血按压时间。 (3)穿刺针进入血管后,根据回血情况确认所进入静脉血管后,方可置入扩张器。置管过程中如导引钢丝放置不顺利,应慢慢旋转穿刺针,调整体位和进针方向后再轻轻插入,防止血管损伤,形成血肿。 (4)对于形成的血肿,视其大小选择处理方法,小的血肿无需处理,大的血肿早期可用冷敷促进止血,48小时后再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 (二)感染 1发生原因 (1)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所用物品未能保持严格无菌。 (2)穿刺部位被汗液、尿液、粪便污染,换药不及时;所连接的输液器具更换不及时。 (3)年老体弱、婴幼儿、放疗患者、器官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身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置管后易发生感染。 (4)长期置管 2临床表现 感染轻者只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重者可有全身表现:头痛、寒颤、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核左移等,血细菌培养可呈阳性反应。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穿刺时认真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所用物品保持无菌并在使用期限之内。 (2)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按时换药,定时更换输液器具。 (3)对于抵抗力低的患者,可给予丙种球蛋白、氨基酸等营养液,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4)尽量避免长期置管,一般情况下一个部位置管最长不超过10天。 (5)置管患者出现体温升高,如找不到解释发热的其他原因,应首先考虑置管感染,此时应拔出导管并剪下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三)空气栓塞 1发生原因 (1)所连接的输液器内未排尽气体或输液器密闭不全;输液过程中输液管脱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导致气体进入;输液结束封管时未用肝素帽塞住针头,致气体进入体内。 (2)当患者处于低血量状态时,穿刺前又未取头低位,穿刺进入静脉后一旦注射器脱落与大气相通时,随着心脏的舒张而将空气吸入心脏。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与进入空气的量和进入速度有关,轻者可无临床表现;进入空气量大者可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持续的水泡音;进入空气特别大者,可由于空气栓子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医护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输液前或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空气进入,加压输液应有人看守,管道连接处要紧密连接。 (2)置管前要摆好体位,颈静脉穿刺时头部低20°,并在呼气状态时插管。 (3)进入少量空气不致引起严重后果,空气在右心房随血液压入肺内,并分散到肺小动脉,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损害较小。大量气体进入后立即让患者左侧头低足高位,使空气栓子浮向右心室的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收缩,将空气混合成泡沫,分次少量进入肺动脉,逐渐被吸收。 (4)患者如有缺氧症状可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严重者应用表面张力活化剂。 (四)导管堵塞 1发生原因 (1)输注脂肪乳等大分子溶液后未用生理盐水冲管,药液沉积于管壁造成管腔堵塞。 (2)输液结束后未按规定用肝素封管或方法错误,导致回血在管腔内形成血凝块而堵塞管腔。 (3)利用留置针抽血,抽出后未注入肝素盐水,致使留置针被血凝块堵塞。 2临床表现 管腔不通、液体输注不畅,用注射器抽吸有明显负压,部分可见外露导管内附有凝固血迹。 3预防及处理 (1)输注脂肪乳等大分子溶液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 (2)掌握正确的方法封管并按时封管。 (3)尽量不用深静脉导管抽血,如确实需要,抽后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并以肝素盐水封管。 (4)遇见导管堵塞,可接注射器抽吸,将堵塞物抽出,切不可加压推注,以免形成血栓,如抽吸无效,则应拔管,更换位置后重新穿刺置管。  十一、胃、空肠造瘘灌注操作并发症 (一)造瘘管堵塞 1发生原因 (1)经造瘘管输入的药物或食物未充分研碎,或食物纤维缠绕成团,堵塞管腔。 (2)输入的药物或食物粘稠度太大,沉淀附着在管壁上,造成管腔堵塞。 (3)输注完食物或药物后未及时用温水冲洗管道,日久造成管腔堵塞。 2临床表现 食物或药物流入不畅,用注射器推注有阻力,回抽无胃内容物或肠液流出。 3预防及处理 (1)所有输注药物和食物应充分研碎,用纱布过滤后输注更佳,避免团块堵塞管腔。 (2)所输注药液和食物不能太粘稠,输注过程中经常摇晃注射器,防止药液和食物在管腔内发生沉淀,输注完毕后及时用温水冲洗管腔。 (3)如果发生造瘘管堵塞,可用干净的导尿管插到造瘘管内反复冲洗,避免用尖端锐利的金属丝捅插,防止将造瘘管穿破。 (二)食物反流 1发生原因 (1)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量过多,导致胃、肠内容物潴留,随着胃蠕动,容易出现食物反流。 (2)营养液还未排空时,遇有腹压增高的情况,可引起食物反流。 (3)胃肠功能障碍者因其蠕动减慢、消化液成分减少,此时如营养液输注过快,可出现食物反流。 2临床表现 输注的营养液从口、鼻或造瘘管内流出,有人工气道者,可从人工气道内吸出反流的营养液。 3预防及处理 (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营养液:输注时循序渐进,速度不要过快,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和胃肠功能不良者,可少量多次输注,昏迷患者应从少量给起,以防食物反流。 (2)有人工气道者输注营养液之前,将气管插管的气囊适度充气,同时吸净气道内分泌物,防止输注营养液过程中吸痰,引起腹压增高,导致食物反流。其他诸如搬动患者、翻身等易引起腹压增高的动作尽量在输注营养液之前进行。 (3)输注营养液时和输注后,尽量取半卧位,以利食物排空;每次输注前均应观察胃排空情况,如有胃潴留,应减少输注量或延长间隔时间。 (4)出现反流时,应暂停输注营养液,同时尽快吸干净气道及口腔内反流物,保持有效通气,记录反流量并给予口腔护理。 (三)感染 1发生原因 (1)患者营养状况差,机体抵抗力低,易生细菌感染。 (2)营养液配制、保存或应用过程中被细菌污染。 (3)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造瘘口部位换药不及时导致局部感染。 2临床表现 感染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局部感染表现为造瘘口部位红、肿、热、痛,造瘘口长期不愈合。全身感染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腹泻等,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营养液配制、保存或应用过程中的管理,保持营养液新鲜、干净卫生。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无菌操作观

    注意事项

    本文(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共19页).docx)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