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与思考 1 课程设计1.1 课程目标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多言,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事实更得到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事实的使用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口耳相传、文本阅读的阶段。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丰富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籍此吸引学生和表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1.2 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2 课程实施表1 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主要内容名 称主 要 内 容死灰复燃在方糖块上撒上香烟灰,使方糖块在酒精灯上燃烧。自制豆腐花往豆浆中滴入盐醋水,使豆浆出现聚沉而得到豆腐花。自制固体酒精用硬脂酸钠、氢氧化钠和酒精制备块状的固体酒精。变色墨水用CoCl2溶液在白纸上书写校训,并将纸张烘烤干而显字。黑龙出洞在NaHCO3表面铺上方糖粉末和酒精,燃烧后出现上升的碳柱。化学绘画利用Fe3与KSCN、K4Fe(CN)6的颜色反应进行绘画创作。3 课程评价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3.1 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笔者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平均分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或感兴趣,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或不感兴趣;并且统计各评价项目中认为“满意/感兴趣”(选择5和4分)、“一般”(选择3分)、“不满意/不感兴趣”(选择2和1分)的人数百分比。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表2 选课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评价项目平均分标准差评价结果满意中立态度不满意教师教学4.390.56满意96.3%3.7%0.0%学习内容3.980.86满意78.6%14.8%5.6%课堂管理3.850.81满意63.0%35.1%1.9%表3 选课学生对化学趣味实验的兴趣程度实 验平均分标准差评价结果感兴趣中立态度不感兴趣死灰复燃3.690.81感兴趣51.9%46.2%1.9%自制豆腐花4.130.99感兴趣75.0%19.2%5.8%自制固体酒精4.021.04感兴趣65.4%28.8%5.8%变色墨水3.940.83感兴趣71.2%25.0%3.8%黑龙出洞4.170.90感兴趣78.8%15.4%5.8%化学绘画3.921.20感兴趣65.4%23.1%11.5%由表2可知,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持正面的态度。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3个方面,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高达96.3%、78.6%、63.0%,这表示笔者在校本课程中组织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肯定。除此以外,分别有14.8%、3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表3显示学生对6个化学趣味实验均感兴趣。平均分达到4分以上的有“黑龙出洞”(M4.17)、“自制豆腐花”(M4.13)和“自制固体酒精”(M4.02)。调查数据同时显示,46.2%的学生对“死灰复燃”持中立态度,11.5%的学生对“化学绘画”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这2个实验缺乏兴趣。在后续的课程中,将考虑对这2个实验进行改进或直接更换。3.2 对校本课程的感想和意见由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得知,学生均表示其在校本课程中有收获。笔者将学生的收获归纳为6个方面,按照学生提到的次数多少依次为:(1)认识化学知识;(2)增加对化学的兴趣;(3)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4)增加实验动手能力;(5)增加与同学的合作;(6)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校本课程,“了解到平时许多我们不知道而且很巧妙的化学实验。原来化学是如此地奇妙、有趣”。也有学生提到“这门课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化学是可以那么好玩”,并且提出日后要自己再尝试制作豆腐花。有几位学生思考得较深入,他们认为:“凡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有满足感,有些事情是要两个人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平时那些所谓的神奇,只不过是化学原理,化学是与生活相密切的”。以上学生的作答显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积极的反应,能够初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部分学生认为“不足就是实验内容较少”。许多学生提出要“多设一点有趣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希望今后的实验更有趣、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验“难度不大,没挑战性”,“没让人觉得十分奇妙之处”,建议“老师应该设计多一些高难度的实验”。(2)部分学生希望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希望从实验中获得并解释生活中的一般化学现象”。(3)部分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能够充足,因为每一次做实验到最后都手忙脚乱(怕时间不够)”。(4)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严厉一点”,“有些同学兴奋过头了,却显得有点吵闹,我希望老师能维持实验纪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盲点,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笔者在后续的课程中需要着重设计和完善这2个方面。4 问题讨论回顾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过程,笔者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充满艰辛、注重实践和思考、时间漫长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个学期的困惑和尝试,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讨论。(1)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1与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导向作用,能够有序、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并且独立组织了反映学生态度和意见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初步努力使得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逐步走向校本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难题总会层出不穷。不过,笔者相信只要对该校本课程继续进行精细化设计,不断累积实践经验和及时反思,有望将校本课程的建设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2)教师是学生经验的设计者,因而必须慎重考虑和选择校本课程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判断某个化学实验是否适合学生,但是这个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则需要由学生结合个人感受来评定。只有当学生认同实验的趣味性,才会自愿而非被迫地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从中有所感悟。另外,笔者赞同学生也具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课程决策的权力。因此,极有必要在校本课程结束前,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笔者相信,经过几轮课程实践后,可以筛选出一批学生确实感兴趣、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化学趣味实验。(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遗憾的是学生实际完成的化学趣味实验仅有6个,远少于课程方案的设想。虽然这是客观原因所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也持有肯定态度,但是从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对增加实验机会的渴求。在正常情况下,笔者预期后续的课程可以上课13-14节,学生能够完成11-12个实验。(4)笔者是该校本课程的负责人,笔者因事离校外出不可避免地使校本课程在衔接和实施上受到影响。笔者一早感到“单枪匹马”地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绝不是明智之举,只有通过科组教师间彼此充分、真诚地合作和交流,才能超越笔者个人的局限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越趋完善。然而,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诚如王建军2所述,教师意愿、教师职业特点、课程知识技能、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参与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带来沉重冲击,教师必须以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精神和实践压力。新课程改革期间需要经历的各种阵痛仍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现阶段,笔者希望通过邀请科组教师讨论教学计划、听课和审阅实验报告草稿等方式,让科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5)学校课程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编制而设立的校内学术机构。课程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行政领导、各学科组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委员会的有效运作有赖于课程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笔者感到学校课程委员会较少对校本课程的编制进行业务指导,而且未曾对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学校课程委员会在校本课程这一领域的功能仍然有待发挥。如果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看作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教师文化重塑3,那么学校课程委员会则是引导这一力量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一目标的制度保障。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自我建设也应该成为学校领导思索和规划的问题。 参考文献: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2.2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20(5): 5-14.3杨小燕,靳玉乐.论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教师文化的重塑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2006, (6): 3-5.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