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简答题)(共3页).doc
-
资源ID:13422269
资源大小:63.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电大西方经济学考试题库(简答题)(共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二、简答题。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需求量是指某一特定价格水平时,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点在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它在图上表现为一条曲线。 需求的变动是指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在图上表现为曲线的移动。2 、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供求定理: 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 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即: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其他均为同方向。 3 、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从图上可知,无差异曲线有四个基本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是负值; 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在同一条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是用来表示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一条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即 PxQx+PyQy=M 。 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 价格不变,收入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收入不变,价格同时成倍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一种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绕着某点转动。 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一定时,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条件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5 、正常商品与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类别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总效应 正常商品 增加 增加 增加 一般低档商品 增加 减少 增加 吉芬商品 增加 减少 减少 6、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中去时,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产品的边际产量是先增加后减少的。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MP>0 时, TP 上升; MP=0 时, TP 最大; MP<0 时, TP 下降。 AP 与 MP 相交于 AP 的最高点,相交前, MP>AP ;相交后, MP<AP 。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是 AP 达到最大至 TP 达到最大这一区间。 7、短期平均成本和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 它把所有的短期成本曲线包在其中,所以又称“包络线”。 在规模经济递增阶段,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左端。 在规模经济不变阶段,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在规模经济递减阶段,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相切于短期成本曲线的右端。8、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短期均衡 短期均衡的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是确定的,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就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存在亏损,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存在亏损,但仍生产;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等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生产与否对他来说亏损额都是一样的。一旦形式转好,可立即投入生产。6)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只能收回部分可变成本,必须停产。总之,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 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瓜分超额利润,最终是超额利润为0,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1)供给小于需求,价格水平高,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需求曲线下移,使超额利润减少,直至消失;2)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水平低,即存在亏损,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需求曲线上移,直至亏损消失;3)供给等于需求,实现长期均衡。所以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或MR=AR=LMC=LAC=SMC=SAC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LMC=SMC=AR=LAC=SAC 。 9 、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 短期均衡 短期有几种情况1)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超额利润;2)供给等于需求,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3)供给大于需求,超额利润为负;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生产比不生产好;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停产。均衡条件是MR=MC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 长期均衡 在 LMC=MR 时,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同时,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也实现了短期均衡。其均衡条件为 LMC =SMC=MR 。10、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市场的均衡及其条件。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都属于完全竞争市场时单个厂商的投入产出决策:按照 VMP=W 0 所决定的劳动量进行生产,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假设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原因分析: 由于生产要素是从完全竞争市场上购买来的,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生产要素的价格是既定的,因此边际要素成本 MFC 也是既定的,并且与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即 MFC=W 0 。又由于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因此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既定的,即 P 为常数。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假设投入的是一种生产要素 L ,那么边际产品价值 VMP= dTR/dL=dTR/dQ*dQ/dL =dPQ/dQ*dQ/dL=PQ*MPL 。从以上分析可知, VMP=P × MP , VMP 递减的,因此 VMP 线向右下方倾斜。 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发生变动时,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也发生了变动。工资和劳动需求量的组合点均在 VMP 线上,因此, VMP 又是单个厂商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11、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这是因为在工资率较低时,闲暇的效用较小,工资率的提高对人们的诱惑很大,人们愿意放弃闲暇去工作,以提高生活水平,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但是,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闲暇的效用增加,闲暇的诱惑变大,而工资率的连续增加导致工资率的诱惑不断下降,工资率的增加会使得劳动者放弃部分工作时间以维持原有生活水平而去享受闲暇,在这一阶段,劳动的供给量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减少。 12、外部性与资源配置。外部性的存在会造成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以及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性,这无疑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当。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外部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小于社会最优的产量。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回产生外部不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超过社会最优的产量。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这一缺陷表民个,需要由政府对市场机制加以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外部经济对外带来的好处是无法得到回报的。因此外部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小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高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外部经济导致具有外部经济的物品供应不足。 外部不经济对外带来的危害是无法进行补偿的。因此外部不经济说明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收益大于它应当得到的收益(社会收益);也就是说物品的消费或生产的成本低于它应当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外部不经济导致具有外部不经济的物品供应过多。 13、科斯定理及其评述 。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科斯定理是指:在市场交换中,若交易费用为 0 ,那么产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就没有影响:反之,若交易费用大于 0 ,那么产权的界定、转让及安排都将影响产出与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 科斯定理的思路很好,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14、 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短期消费函数为 C=C 0 +bY ,长期消费函数 C=bY 。因此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其中 C 0 是自发消费, bY 是引致消费。15、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及其评述。 持久收入假说是由弗里德曼( Friedman )提出来的。其观点简单地说,就是当前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水平。 他认为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性的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的收入则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例如彩票收入,加班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决定人们消费支出的是他们持久的、长期的收入,而不是短期的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消费主要并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更多地取决于一生总收入,即收入高的年份与收入低的年份的平均数。 16、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 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同理,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 乘数发挥作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乘数就会相应的缩小。也就是说,在各个轮次上产出出现梗阻,则乘数的大小会减小,梗阻的程度越严重,乘数相应就越小。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 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17、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特点。 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在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 未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曲线 ab 线,平行于横坐标,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 由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总供给。 短期总供给曲线 bc 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由于资源接近于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 cd 线,垂直于横轴,表明价格变动,总供给量不变。 这是因为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总供给量已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这条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18 、通货膨胀的成因(种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通货膨胀的类型从物价上涨率角度: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从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从人民的预料程度,可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从其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1)收入分配效应;2)名义税制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3)财富分配或转移效应:对抵押合同和养老金合同的影响;对借债合同及有关合同的影响;4)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财政政策的内容。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 20、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作用如下:在税收方面,累进制的自动稳定机制可以很好的减缓经济波动;在转移支付方面,能够影响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从而有利于减轻总需求的波动。在农产品支持价格方面,政府按支持价格制度给予补贴,避免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总需求。总之,在经济扩张时期,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有助于缓和经济衰退。因此,自动稳定器能够减轻周期的波动幅度,降低波峰高度,提高谷底高度。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的作用,因此这种政策工具被称为自动稳定器。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税收会增加,转移支付会减少,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和经济过热发展;反之亦然。 但是,自动稳定器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 2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22、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贴现条件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及放宽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及苛刻再贴现条件,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23、 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及应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就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调节准备金率可以调节货币的供给量。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减少。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和放松贴现条件以及降低准备率。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货币的供给量,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和苛刻贴现条件以及提高准备率。 24、资源禀赋理论。这一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提出。赫认为:两国要发生贸易需具备的条件-两国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程度有差别;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即生产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俄认为: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是建立贸易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产品价格是由所耗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要素价格则由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成本优势带来的价格差别必然导致贸易关系的建立。他们都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进口稀缺的产品。人们称这一理论为赫-俄资源禀赋理论,亦称H-O模型。它与相对优势理论的重要差别是,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而以一般的均衡理论为基础,把相对优势换成比较优势。25、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出口变化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变化量与引起这种量变的出口变化量之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 K=1/1-b+m 或 K=1/1-b(1-t)+m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