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共60页).doc
-
资源ID:13426804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题(共6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题七 实验探究题1. (2017·甘肃省卷)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 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 ,取不溶物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交流讨论】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实验I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 实验过滤;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木条复燃 【交流讨论】2H2O22H2O+O2【解析】实验铵盐与碱混合会放出氨气,所以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故填:熟石灰(或烧碱或其他碱性物质);实验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过滤,取不溶物进行实验;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说明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交流讨论】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会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2017·盐城)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查阅资料】(1)锌皮为金属锌(含有少量的铁)(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MnO2、ZnC12和NH4Cl等组成(3)有关数据见下表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NH4Cl29.337.245.855.365.677.3ZnCl2343395452488541614【实验探究一】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1)溶液A 中溶质主要有 (填化学式),操作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 ; (2)欲从固体M 中得到较纯的MnO2,操作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 _。【实验探究二】小明取电池外壳锌皮,用砂纸打磨干净,剪成小块,进行实验。(1)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适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有ZnCl2生成。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 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 反应。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也能生成ZnCl2的有_ _(填字母序号)。A. ZnO与稀盐酸 B. ZnSO4溶液与BaC12溶液C. ZnCO3与NaCl溶液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2)另取一块锌皮放入盛有一定量CuSO4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E和固体F。当溶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时,该溶质是_ _(填化学式);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溶液E中最少含有 _种溶质。【答案】【实验探究一】(1)ZnCl2和NH4Cl 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或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2) 灼烧 【实验探究二】(1) 有气泡产生 ; 置换 AB (2)ZnSO4 二【解析】实验探究一(1)糊状物中的二氧化锰和炭黑不易溶于水,氯化锌和氯化铵溶于水,因此溶于水后得到溶液A中含有氯化锌和氯化铵;观察表格可知氯化锌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因此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离;(2)炭黑能够和氧气反应,而二氧化锰不能灼烧,因此分离出二氧化锰可以采用灼烧的方式;实验探究二锌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AZnO与稀盐酸能反应产生氯化锌和水,故正确; BZn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锌,故正确; CZnCO3与NaCl溶液混合,碳酸锌不溶于水,因此不能和氯化钠反应,故错误; DZn(NO3)2溶液与NH4Cl溶液不能产生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错误;(2)锌和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锌和铜,当溶液E中只含有一种溶质时,说明硫酸铜被完全反应,因此溶质只有硫酸锌;当固体F中只含一种物质时,该是置换出的固体一定是铜,说明锌铁没有剩余,溶质只有硫酸锌和硫酸亚铁,也可能是铁不足,溶液中还有硫酸铜,因此溶质还有硫酸铜,因此溶液E中最少含有二种溶质;3.(2017·自贡)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示意图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查阅资料该气球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1)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 (填试剂名称)、探究一:液体包内溶液酸碱性的探究(2)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 性探究二:白色粉末成分的探究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设计并进行实验(3)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4)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表:实验编号锥形瓶内物质最终得到CO2体积/mL名称质量/g碳酸氢钠010V1碳酸钠010V1白色粉末xV3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中x= ;V1 V2(填“”、“”或“=”)、分析并得出结论(5)白色粉末是 、【答案】(1)氢氧化钙溶液(2)酸(3)不正确(4)NaHCO3+HCl=NaCl+H2O+CO2;0.1;(5)碳酸氢钠、【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为检验气体是二氧化碳,可选用氢氧化钙溶液;(2)pH小于7的溶液显酸性,所以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的溶液呈酸性;(3)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4)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氢钠、碳酸钠的质量都是0.1g,为了形成对比,所以x的质量也是0.1g,每84份质量的碳酸氢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每106份质量的碳酸钠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V1V2;(5)根据实验1.3可知,最终得到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因此,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4.(2017·江西)兴趣小组获得两包制作“跳跳糖”的添加剂,一包是柠檬酸晶体,另一包是标注为钠盐的白色粉末将少量柠檬酸和这种白色粉未溶于水,混合后产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于是对白色粉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提出猜想】猜想1.碳酸钠;猜想2.碳酸氢钠;猜想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实验探究】 小月、小妮分别对有关猜想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月将白色粉末溶于水后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pH_ _7(填“>”、“<”或“=”)溶液呈碱性,猜想1成立小妮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试管A中有水珠产生,试管B中液体变浑浊猜想2成立,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小月和小妮的结论不准确:(1)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的原因是_ _;(2)小妮的实验方案不能排除白色粉末是否含有 _。【结论分析】探究后他们核查到添加剂的成分是柠檬酸和碳酸氧钠,分析后认为白色粉末中的碳酸钠是由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的。【拓展应用】下列物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也会分解的是_ _(填序号)。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碳酸氢铵 D氯化钠【答案】【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2NaHCO3 Na2CO3+H2O+CO2;【交流反思】(1) 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溶液的pH7 ;(2)碳酸钠 。【拓展应用】 C 【解析】【实验探究】小月:由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溶液的pH7;小妮:由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交流反思】(1)由于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均呈碱性,溶液的pH7,所以小月实验结论不准确;(2)由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受热也会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不能排除包色粉末中混有碳酸钠;拓展应用】浓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在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发生变化,碳酸氢铵不稳定,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生分解.5.(2017·青岛)某混合气体中含有CO、CO2、SO2三种气体。 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ISO2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IICO 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IIICO 与Cu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实验探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 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 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的存在, 请完成下列空格:(1)装置 E 的作用是_; 装置 F 的作用是_。(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 SO2的现象是_,含有 CO2的现象是_。【反思与评价】若将装置和装置互换, 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_(填写化学式)。【答案】【事实与结论】(1)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2)A中品红溶液褪色 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思与评价】 CO2 和SO2【解析】由装置图分析可知,A为验证二氧化硫,B为除去二氧化硫,C为证明二氧化硫是否除尽,D为验证二氧化碳,E为除去二氧化碳,F是证明是否将二氧化碳全部除尽,然后再将气体通入G,以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事实与结论】(1)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原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F的作用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2)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若A中品红溶液褪色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若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反思与评价】因二氧化硫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若将装置和互换,则无法证明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6. (2017常州)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某研究小组对膨松剂进行了如下探究【趣味实验】实验1:和面。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制得的面团编为1号;向20g面粉中加入10mL水,再加入2g膨松剂M,制得的面团编为2号实验2:发面。将和好的2个面团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几分钟后,取出面团,发现1号面团无明显胀大,2号面团明显胀大且手感比较松软【提出问题】膨松剂M的成分是什么?【提出假设】假设1:M是NH4HCO3;假设2:M是NaHCO3;假设3:M是NH4HCO3和NaHCO3【实验探究1】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M于试管,加热一段时间无刺激性气味试管内壁有水珠试管内有固体剩余假设 成立假设 不成立【提出新问题】实验试管中剩余固体是什么?【实验探究2】实验:将实验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得出结论】实验试管中剩余固体是 (填化学式)(1)NH4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受热稳定性:Na2CO3 (填“”“=”或“”)NaHCO3【答案】【实验探究1】2;1、3; 【得出结论】Na2CO3 NH4HCO3 NH3+H2O+CO2,(2)【解析】【实验探究1】加热产生的气体无气味,说明不含有碳酸氢铵,故猜想1、3错误,猜想2成立;【得出结论】将实验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冷却,向试管中加水,固体全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为2份;向其中1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向另1份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红,说明不含有碱性物质,故只含有碳酸钠一种固体,故填:Na2CO3;【反思提高】(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故填:NH4HCO3 NH3+H2O+CO2;(2)将实验所得固体继续加热,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故填:;7. (2017通辽)聪聪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他对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提出猜想】猜想一:MgO 猜想二:Mg3N2 猜想三: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猜想 正确 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表达与交流】聪聪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定量的方法确定猜想三正确,请写出将固体投入水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相关结论】空气中N2和O2体积比约为 ,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答案】【提出猜想】MgO、Mg3N2【查阅资料】一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表达与交流】CaO+H2OCa(OH)2;Mg3N2+6H2O=3Mg(OH)2+2NH3【相关结论】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解析】【提出猜想】猜想三应是MgO、Mg3N2两者的混合物;故填:MgO、Mg3N2【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3N2与水反应产生NH3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没有氨气生成,猜想一正确;若烧杯底部有白色固体,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则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表达与交流】氧化钙与水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氮化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3N2+6H2O=3Mg(OH)2+2NH3故填:【相关结论】空气中氮气(N2)和氧气(O2)的体积比约为4:1,但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3N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氮气含量多但是很稳定,难以发生反应8. (2017呼和浩特)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碳酸钙固体,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对剩余固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出问题】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全部是氧化钙。 全部是碳酸钙【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 (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据此得出猜想 (填“成立”或“不成立”)乙同学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认为猜想成立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成立,其理由是 (3)丙同学设计实验证明了猜想成立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要求写出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答案】【猜想与假设】氧化钙和碳酸钙【实验探究】(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产生白色不溶物(2)不成立;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时,即使固体中含有碳酸钙,也不产生气泡;(3)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实验现象:试管外壁发热,产生气泡。【解析】【猜想与假设】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如果碳酸钙完全反应,则固体是氧化钙,如果碳酸钙部分反应,则固体是氧化钙和碳酸钙,如果碳酸钙没有反应,则固体是碳酸钙,因此可以假设:全部是氧化钙氧化钙和碳酸钙全部是碳酸钙。故填:氧化钙和碳酸钙【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剩余固体中含有碳酸钙,其理由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产生白色不溶物。(2)乙同学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说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即固体中含有氧化钙,据此得出猜想不成立;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成立,其理由是: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时,即使固体中含有碳酸钙,也不产生气泡(3)丙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实验步骤:取一定量的剩余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实验现象:试管外壁发热,产生气泡;实验结论:固体中含有氧化钙和碳酸钙9.(2017·临沂)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仪器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显像,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猜想:只有CaCl2; 猜想:有 ;猜想:有CaCl2和Ca(OH)2; 猜想:有CaCl2、HCl和Ca(OH)2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通入CO2 滴加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含有Ca(OH)2 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是正确的【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 【答案】【演示实验】Ca(OH)2+2HCl=CaCl2+2H2O【猜想与假设】CaCl2和HCl;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溶液变为蓝色 产生白色沉淀 【评价反思】(1)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2)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解析】:【演示实验】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猜想与假设】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当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氯化氢;当氢氧化钙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猜想:只有CaCl2;猜想:有CaCl2和HCl;猜想:有CaCl2和Ca(OH)2;猜想:有CaCl2、HCl和Ca(OH)2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钙能够发生化学反应,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实验探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含有Ca(OH)2;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2;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2;【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10. (2017兰州)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学完碱的化学性质后,做了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将废液倒入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进行了如下探究:探究: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澄清石灰水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探宄: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猜想一:CaCl2 猜想二:CaCl2、HCl猜想三:CaCl2、HC1、Ca(OH)2 你的猜想: 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设计】设计者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丁同学取少量废液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猜想一正确戊同学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 猜想二正确【评价与反思】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两个方案中,同学的方案合理,请分析另一个方案不合理的理由: 【表达与交流】若实验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你认为该废液来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填一点)【答案】探究: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做出猜想】CaCl2、Ca(OH)2 2HCl+Ca(OH)2=CaCl2+2H2O【实验设计】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评价与反思】戊 猜想中都有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表达与交流】腐蚀下水道或污染水质【解析】探究:甲同学实验时应先向澄淸石灰水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探究:我的猜想,废液中溶质的成分是:CaCl2、Ca(OH)2;丙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实验设计】戊同学取几粒锌粒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废液,锌粒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猜想二正确;【评价与反思】设计的两个方案中,戊同学的方案合理,丁同学的方案不合理,原因是猜想中都有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都会产生白色沉淀;【表达与交流】该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下水道或污染水质; 11. (2017·天水)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CO2后残留废液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我们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做出猜想】甲同学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你认为还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化学式)【査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实验与结论】甲同学取少量CaCl2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到2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拓展与应用】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反应完全后过滤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答案】【做出猜想】CaCl2和HCl 【实验与结论】不能 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也是无色的碳酸钙 有气泡产生【拓展与应用】碳酸钙 腐蚀下水道【解析】【作出猜想】若是反应后盐酸剩余,则溶质除了氯化钙还有氯化氢;【实验与结论】由于酚酞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故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要证明含有盐酸,则可以选择碳酸钙,因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拓展与应用】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可以应废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反应完全后过滤;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下水道的腐蚀。12. (2017甘南州)某学习兴趣小组研究发现铜锈 Cu2(OH)2CO3在加热后,除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外,在试管底部还有黑色粉末生成,他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黑色粉末的成分和所产生的气体。请填空。(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 。(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写出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5)现象与结论: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 若现象是 ,则猜想b正确;假如现象为 ,则猜想c成立【答案】(2)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3)CuO + H2SO4 =CuSO4 + H2O(4)H2SO4(HCl)(5)黑色固体不溶解,溶液呈无色;黑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黑色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解析】(2)铜绿Cu2(OH)2CO3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受热分解后的固体粉末应为炭粉或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猜想一、二分解猜测了炭粉和氧化铜的可能,因此猜想法只能猜测黑色固体为炭粉与氧化铜墙铁壁的混合粉末;(4)炭粉不能与酸发生反应而氧化铜可与酸反应,取黑色固体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稀硝酸),根据反应时的现象,可推断固体的组成;(5)炭粉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会观察到黑色固体不消失;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硫酸铜溶液,会观察到黑色固体消失且溶液变成蓝色;因此,当观察到黑色固体不消失且溶液无明显变化,可判断固体全部为炭粉;固体部分消失且溶液变成蓝色,可判断固体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变成蓝色时固体全部为氧化铜;13.(2017毕节)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 _(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 _和_ _。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进一步实验验证。设计并实验: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人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猜想_ _不成立实验二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延伸:若向CuCl2溶液中加人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 _ (填化学式)沉淀。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_ _。【答案】分析三: NaOH Ca(OH)2 Na2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拓展延伸: Cu(OH)2 防水、防潮 。【解析】分析与推理电石的主要成分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气体,所以将电石加入碳酸钠溶液中,电石先与水反应,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如果投入的电石适量,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如果投入的电石过量,则所得溶液中除氢氧化钠外,还有氢氧化钙;如果加入的电石较少,则碳酸钠过量,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此外还可能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设计并实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均可与盐酸反应,但三个反应中只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所以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即猜想一不正确;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如果猜想三成立,则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后,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拓展延伸如果将电石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电石的主要成分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可与硫酸铜反应,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电石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电石时应该防水、防潮。14.(2017江西)为了解甲酸的分解产物,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查阅资料】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提出猜想】 实验小组对甲酸的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想:猜想1. H2和CO2;猜想2. CO和H2O。【设计实验】20时,甲酸的状态为_;从图一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为了加快分解速率,实验小组加入了催化剂,反应后将分解产物通入图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预测】若猜想l成立,则D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F处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甲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交流拓展】资料表明,不同条件下,甲酸的分解产物不同,猜想1和猜想2均能成立。据此小新对甲酸的分解产物又提出新猜想:猜想3. H2O和CO2;猜想4.CO和H2O。经讨论认为无需进行实验就能确定猜想3和猜想4都错误,理由是_。【答案】 液态 A 紫色溶液变红色 红色粉末变黑色 HCOOHCO+H2O 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等(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解析】【设计实验】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在20时,甲酸的状态为液态;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应斜向上,故选A装置;【实验预测】猜想1是H2和CO2,若猜想l成立,则有CO2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能使D中的紫色石蕊溶液液变成红色;【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说明甲酸受热分解后有水生成,则猜想2成立;CO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而F处玻璃管中的现象为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猜想二成立,甲酸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生成水和一氧化碳;【交流拓展】任何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因此甲酸分解不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15.(2017·鄂州)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当他们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猜想】猜想一:可能是NaCl和NaOH;猜想二:可能只有NaCl;猜想三:可能是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猜想一不成立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