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及复习策略(共3页).doc
-
资源ID:13433387
资源大小:36.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及复习策略(共3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及复习策略 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单元测试中所反馈的对知识的掌握和存在情况,针对性地作出有效的、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使到学生在期末复习过程中既起到查缺补漏又能对本学期所学知识产生横向联系融会贯通,同时也达到发展应用、提高创新的目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复习策略第一单元1、 在因数学末尾有“0”的口算和速算中,部分学生容易漏掉在积的末尾补上“0”。2、 乘法中常见的错误,比如:(1)漏乘某一位、积的位置写错、相乘算成相加(309×25)(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中,末尾的“0”的处理。3、 估算的原则性方法的掌握不透彻,导致估算方法的欠灵活而造成错误。4、 正确灵活地解答和乘除法应用题、并提高应用能力。1、 结合积的变化规律,复习口算与速算,并加深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和运用。2、 (1)收集错例,分析原因,并订正。(2)加强估算和验算的训练和养成习惯。3、 从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入手,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复习素材。分析不同的但又可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4、 把这个内容与除法的应用题结合起来复习。采用编乘法应用题,四人小组交换改编成相应的除法应用题的方法。第二单元1、 培养口算能力时,注意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时的口算。2、熟练掌握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3、 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错误率较高。该类型的除法学生对商在那一位不能除时应用0占位的作用认识不够。4、 养成习惯,做完计算后检查余数是否比除数小。避免产生商小了的情况。5、 提高对估算目的的认识,增强估算的能力。例如在计算24040时,部分学生容易产生24040=60的毛病,可以先让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出24040=6的结果,然后告诉学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240和40中末尾的0同时盖住不看,把它当成244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结果,让成绩好的同学说说其中的道理,增强对算理“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不变”理解、运用。当遇到96024时,有的学生就会算成96024=4,这时候和上一种情况做一个对比让学生知道被除数末尾的0在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不除,但在商的末尾一定要补上。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通过对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大或比被除数前两位小两种情况的练习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小时商应退后一位。在试商时可用不同的要求对待学生,后进生按课本四舍五入法试商,当遇到商大了或小了再进一步改商;对口算能力强的同学可尝试用口算的方法直接试商,提高计算的速度。通过单独列出让学生单独完成,并思考商中间或末尾的0能不能不写,不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深刻认识这些“0“的作用,并牢记在心。学生对估算的目的认识不够,个别学生把估算看成是求近似数,越估算计算越复杂。如计算37109,有的学生就把3710看成3700,然后笔算对结果37009=411。1,最后得出估算结果为411、410或400。这样的方法就失去了估算的意义所在。要让学生认识到估算的目的是简单、快速地求出近似的结果,应该想9和400相乘得出3600最接近3700。第三单元1、 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转化.2、 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在时间单位的转化上由于近到十进制的影响,部分学生惯性地用十进制来转化时间单位。明确当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一定要加上表示什么时候的词语,如果不用,表示时间的时候就不清楚。反过来,24时计时法就无须加上表示时候的词语。加强对该内容的对比巩固练习,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形成对其它进率的适应。如:同时出现有关年、月、日、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整理、认识。第四单元1、 混合运算方面,部分学生没养成先审题再计算的学习习惯,容易受数字特征的影响。文字题方面,部分学生不善于从问题出发去判断题目的运算顺序,容易顺题写出算式。2、 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没找到相关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对应数量关系。1、 通过错例分析,、同桌之间说一说运算顺再计算的活动,促使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良好的计算习惯。根据问题所求找出相关的数量和读出所列算式的与原题对比进行检查。2、 多读题,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题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说每一步计算所求出的问题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005年6月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