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篆刻)校本课程教材(共31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篆刻(试用)本小学校本课程教材【目 录】第一章:中国篆刻史 1、中国篆刻史2、篆刻分类3、篆刻欣赏 第二章:篆刻入门 4、了解篆刻5、什么时候学习篆刻 6、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 7、篆刻规则 第三章:如何篆刻 8、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 9、篆刻分几个步骤 10、篆刻技法 第四章:篆刻误区 11、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 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 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 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大方面: 1、中国篆刻史。2、篆刻入门。 3、 如何篆刻。4、篆刻误区。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以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将此学科延续下去。 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很不完善,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 家长给予指正, 以便修订。 第一章: 篆刻艺术第一课 中国篆刻史1、 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 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 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 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 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对於研究古代历史而言,古印提供了重要资讯,除此之外,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与情绪! 第二课 篆刻分类1、 古玺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 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 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 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2、 秦代宜野乡印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 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 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 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3、 汉代干官泉丞(官印) 汉代孙谦印信(私印) 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 封泥初发现时, 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容,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缄。 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 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4、 汉代夷吾(鸟虫书印) 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5、 元代副总领印(九叠文)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些人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渐成风气,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加盖鲜红夺目的印章,使书画作品能收烘托之妙,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人们同时欣赏的对象,称金石书画。 宋元时代印章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 此外,如宋徽宗赵佶撰的宣和印史、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元代吾丘衍写成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宋、元的很多私印,也很有艺术性,有的是出自文人之手。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 印,也富有特色,已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重视的印章资料和取法的范体。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 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6、 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 明代·何震:听鹂深处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 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 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 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 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 其中的钱松能突破浙派藩篱,章法时出新意,刀法切中带削,富有立体感,成就最大。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因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清代末叶的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其中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后来许多学邓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晚清的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另外像翁大年、王石经、胥伦等人的篆刻,虽然功力很深,但一味追踪秦、汉,终嫌缺少创造性。只是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士陵这几位才华横溢的篆刻家,以高度的创造性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赵之谦, 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他不仅借鉴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印,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突破了前人窠臼,终于建树了赵派的地位。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 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 其篆刻从浙皖两派诸家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后又致力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流派的传人很多,其中赵石、陈师曾为佼佼者。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尤喜用金文入印;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 7、 清代·丁敬: 古杭沈心 清代·邓石如: 觉非主 清代·黄士陵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 现代的篆刻家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 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生、傅抱石等,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摹赵之谦和汉凿印。他还把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简练的单刀法和汉代急就章的神韵,创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齐派风格。 总之,篆刻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朱文印(阳刻、阳文)和白文印(阴刻、阴文)。 按照用途和使用场合,可分为官印、私印。 其它分类如肖形印等等 第三课: 篆刻欣赏 花好月圆 暴书亭 圆百年之梦 千秋万户春 乘长风破万里浪 月夜一帘幽梦 丁敬春印 第二章: 篆刻入门第四课 了解篆刻篆刻, 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 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 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 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 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振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发现了“灯光石” 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 一方印中, 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 又有优美悦目 的绘画构图, 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即先书篆字后镌刻,它是一门书法与雕刻结合的艺术顾名思义,你必须要先有篆书的最基本知识,方能开始学习篆刻,篆字包括小篆和大篆,小篆又称为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丞相李斯所制,以统一天下文字,其字体简约,字形匀圆整齐,为后世所宗。大篆则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书体,广义上包括甲骨文、金文、瑠文,以及通用于战国时期六国所有文字。 而篆刻的门派亦谓繁多, 如皖派、 如皋派、虞山派、吴派、莆田派以及京派等。学习篆刻不是一朝一夕 之功,故一定要有非凡的毅力才行。初学者不易直接操刀,应该循序渐进,必须!先学好篆书,但学习篆书(书法)一定要先学习理论。 其次才是执笔,强烈建议找个老师引导,否则极容易走弯路! 第五课 什么时候学习篆刻就儿童开始学习篆刻的时间而言, 以 67 岁为宜。 因为在这个时候, 儿童对文字已经有一定的概念、 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 且在校课业并不繁重,在学习时间上有保证盖此三者, 缺一不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书法学习更是如此,需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区区一毫管,涉及到的、延伸到的内容非常丰富, 可以说, 书法学习是国学的基础课程,这也就是为何许多非本专业的名人都非常喜欢“舞文弄墨”, 并且颇见功底的原因。 关于儿童书法学习的规划问题,笔者曾数次慎重地就教于方家, 并拟出了一个适用性较强的基本规划。规划的主要原则是:篆刻学习与儿童的成长过程相结合、与学校的课业相结合。学习篆刻应该从临摹古人佳作入手,我建议从工稳一路的汉印开始,有了基础,上可以学习先秦印,下可以学习明清流派印,不要一开始就从明清引人入手,容易被禁锢住。写印稿、 印稿上石、刻印的过程,书中会有详细讲解的,不是仅仅简单的反写篆字就去刻,这也不应该是向初学者推荐的方法。最后提醒一句,要小心,握石姿势不对,用力过猛, 的确是容易伤到手指,就连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当年也受过伤。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身为奸佞小人,甚至是祸国殃民的巨奸大蠹,而篆刻却是一流者,大有人在。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 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 第六课 篆刻所用工具及材料篆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可繁可简。初学篆刻者,总喜欢就“繁”, 似乎不繁就不能工其事,比如刻刀,备了三四把,大的小的,平口的,斜口的,各式都有。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专研,对篆刻有了些根基,则不管大印小印,只使用一把刻刀也可解决。因此,初学者所备的工具及材料可以从简些。习惯了从简,所得效果是相同的。 一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在我国的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们每一类都有很多品种,又有一系列珍品。 从事篆刻创作,只需各选其一合用者即可,不必讲究其名贵和样式。 (一)笔 篆刻所用之笔,以中楷为宜。狼毫和羊毫的选择按各自的习惯。 笔要有尖、齐、圆、健四德。“尖”,指笔锋要尖;“齐”,指锋端平整;“圆”,指毫身应圆浑饱满;“健”,指笔具有较强的弹性。 毛笔用过后应即洗净,并用能吸水的纸张或织物把水分吸干,垂直挂起或用笔帘(注一)裹好。 (二) 墨 墨有多种:松烟、油烟、漆烟、兼烟(二种以上的烟制成),所谓松烟, 是用松柴在半燃烧的状态下所取得的黑色烟灰所制之墨; 油烟、漆烟则分别用油类和漆类燃烧时取得黑色烟灰所制成的墨。篆刻用墨要求不高,一般的油烟墨就可以了。 磨墨要缓慢,墨要浓淡恰当,浓了写印样会黏笔;淡了会渗墨, 使所写印样翻上印石后模糊不清。 如果墨汁,要选购优质的,一般普及型的墨汁翻上印石清晰度较差。墨汁如太浓,可加一二滴水于砚池,但千万不要把水加在墨汁瓶中,这样墨汁容易变质发臭。 (三) 纸 篆写印文用纸,选购细洁薄型的竹纸或毛边纸。生宣纸易渗墨, 较难写,完全不渗墨的如白报纸、道林纸、熟宣纸之类,则很难翻上印石。最好用竹茹纸,这种纸色微黄,半透明,微渗墨,第一枚印文写不好,可复上去写第二次,乃至第三第四次,直到复写满意为止,很方便,收效也大。如用不透明的纸则要一枚枚重复地写,又要一方方画出印石边框,不易掌握又费时间。 钤印用纸,以质好的连史纸为最佳。这种纸薄而细洁,纤维松紧适当,正面微毛而不滑,落印(注二)效果好,所钤印文质感明朗而“活”。用连史纸钤拓装订成印谱,手感柔糯而微挺韧,所以是传统的篆刻钤拓用纸。有一种叫棉连纸,洁白坚实,是很好的薄型纸,但太毛,钤印容易露底,拓款性粳,因坚实很难刷入字口,所拓光泽不润。宣纸类太厚,发毛,印文质感无连史纸活泛。 (四)砚 1、印泥 (1)印泥一 、印泥所用之原料及质量标准二、油剂、p 料、艾绒三者的相互关系三、原料的选择四、原料的加工精制五、印泥之配合六、印泥之收藏和使用。 (2)印材一、印材的种类二、石印章之打磨。 (3)篆刻所用之工具及材料一、文房四宝二、刻印刀具及用品三、钤拓用品。 (4) 印钮一、雕钮的工具二、雕钮的程序和方法。 2、 印文 (1)篆刻印文源流一,春秋战国时期玺印文字二,秦汉玺印文字三,隋以后的玺印文字四,历代印家的篆刻文字五, 历代印章印文的内容形式。 (2) 印文的运用一, 印文内容的确定二, 字体的选择。 (3) 印文的书写一, 笔法二, 笔顺三, 笔意。 (4) 印文笔画的处理一, 字体形态的变形二, 笔画的增省三, 偏旁的挪移四, 朱白文相间。 (5) 篆刻印文常见弊病一, 简体字篆写二, 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三, 印文故作盘曲。 (6) 印文可参用的文字。 第七课 篆刻规则1、 章法篇 (1)历代印章的布局。 (2)篆刻的章法。 2、 刻法篇 (1)刀法概论。 (2)刻刀的选用。 (3)刀法介绍。 (4)用刀琐谈。 (5)历代玺印用刀简析。 (6)明清流派印章。 3、 款识篇 (1)边款技法。 (2)明清名家印跋例话。 (3)近代名家印款。 4、 欣赏篇 (1)疏如晨星 密若潭雨篆刻艺术的章法美。 (2)昆刀截玉露泥痕篆刻艺术的刀法美。 (3)古印有笔尤有墨篆刻艺术的书法美。 (4)百般红紫斗芳菲篆刻艺术的字法美。 (5)战国秦汉各代异篆刻艺术的时代美。 (6)一家横割一江山篆刻艺术的流派美。 (7)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篆刻艺术的意境美。 (8)浓妆淡抹总相宜篆刻艺术的款式美。 (9)神州万象虎龙姿篆刻艺术的形象美。 (10)篆刻边款天地宽篆刻艺术的边款美。 (11)龙腾虎跃 千姿百态篆刻艺术的钮首美。 (12)自然文理属天功篆刻艺术的材料美结语。 第三章: 如何篆刻第八课 印章上怎样写反体篆字1、 反书上石:直接用笔在石头上写反体的篆字,这个需要篆刻者对篆字结构有相当的了解, 有一定的书写技术。 2、 看镜临写:先设计好正写的,然后映在镜子中,看着镜子中的方法写到石面上。 3、 水印上石:设计好印稿(和所要刻的印章印面一样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要用浓墨书写。然后把印石印面朝上,印稿朝下覆到石面上,按紧在纸上刷一层水,在覆吸水纸,然后用笔后端或其他圆头而小的东西挤按,印稿上的墨迹就会反印到石面上,水如果刷的太多墨容易跑或洇,吸水纸可以依照水的多 少多加几层。 有技术高超的篆刻家不用书写文字到印石上就刻的,操作方法是: 用墨直接把印面涂黑,拿刻刀直接在印石上面刻,印稿全部在心中。 第九课: 篆刻分几个步骤1、 识篆: 识篆这一关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篆刻用的就是篆字, 初学篆刻,一定要备上说文大字典、说文解字、金石大字典 等工具书。如果有西泠印社出版的、刘江先生主编的、名字我记不清楚了,似乎是篆刻常用字字典之类的。 初学者, 一定要充分利用零星的时间带着字典看几个字。这样日积月累, 功夫就深了。 2、习篆: 这就是篆字的书写水平了, 我们可以用钢笔、 签字笔来写篆字,千万要注意的是,书写的格调一定要高,不能落于俗套。 3、 刀法: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说它简单,无非就是以手腕的力量推动刻刀入石而已。说它难,是因为刀法也是需要刻者认真练习、体味的,因为表现所刻文字笔画的精神、质感,全凭刀法。有的朋友 刀法没有基础,就是篆法没有问题,刻出来也是很不上档次的。练习刀法很简单,常用的以冲刀最多,初学者,只需拿刀冲刻就是,比如在石面上刻回字等等。刻得越多,腕力越好,控制力越强。 4、 章法:又叫配篆。篆刻布局不是将字典上的小篆描摹到石面上,而是要根据字的繁简,石头的形状,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布置,反复书写,找出最佳方案来进行创作。初学者,学习章法,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临摹汉印。汉印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篆刻史上是公认的最高,几乎所有的篆刻大家都要从汉印里汲取营养。 临摹有三种方法, 一是看印谱,要仔细的体味古人篆刻章法、刀法的精妙处;二是摹写,就是用钢笔等书写工具摹写汉印的印文, 这种方式对于工作忙,没有时间大量临印的朋友很适合;三是临刻, 这个毋庸赘言,是最有用处的,但是也是最耗费功夫的哦! 第十课: 篆刻技法1、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称阴文为款,阳文为识 内容是署作者名号、年龄、刻制日期、地点,也有注明该印师法的来源,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附刻诗文,甚至配以图案等等,文字各体兼备,形式极为丰富,是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刻款如逢桥钮,瓦钮以孔之间两面为左右,兽钮则刻者面对兽尾,刻款位置以左侧为主,刻不下可顺序向前、右、胸前续刻,也有只刻於顶端的。 钤印前必先刷净石屑,蘸匀印泥,使内劲均匀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轻轻揭纸即可。印章用后宜用软布搓净,软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签挑剔,不可用金属利器刻制。 2、怎样临刻边款 。 边款有双刀刻,单刀刻。白文大都是单刀,朱文用双刀,练习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侧先写后刻,刻完拍墨检查效果,熟练后不妨先将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锋角一按即成点,从右向左刻去即成横(微见右高左低),从上向下刻即成竖,在一竖结束时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钩,上锋向左斜刻成撇,下锋角向上按即成捺。各种字体的刻法均须多琢磨实践,自能触类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谱中名家所刻边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学习借鉴。初学者如文句组织困难,以只署单款(作者名字)为宜。 3、怎样拓边款 。 (1)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 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 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待拓纸乾透揭下, 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时揭下则起皱。 第四章: 篆刻误区第十一课 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了篆刻这门将书法与雕刻高度合而为一的古老艺术,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互为组合的篆刻人才梯队。老一辈篆刻家现今在世的年事已高,稍年轻一些的在印坛依然很活跃, 再年轻的可谓众星闪烁,举不胜举。时下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活跃于当代印坛的一支劲旅。然而,毕竟还有很多喜欢篆刻艺术的爱好者因为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学习环境比较艰苦,而且缺乏名师指点,进步十分缓慢。很多篆刻爱好者在学习当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分析认为,初学篆刻的爱好者很容易进入以下四个误区: 1、 仅凭兴趣,茫无目的。这种情况表现为相当一批篆刻爱好者学习篆刻不知道从何入手,也很少购买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有的甚至连篆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不熟悉。有用木头刻的,有用橡皮刻的,也有在大理石上刻的。兴趣虽然很大,但是无法真正进入篆刻的学习。建议有这种情况的爱好者, 要到书店去购买至少一本篆刻入门的指导性书籍,搞清楚学习篆刻所需的工具材料和相关参考书籍,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有的人认为这一类的人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篆刻爱好者,其实不然,他们只是缺乏引导,尚未入门而已。但他们对篆刻充满强烈的好奇心理,如果将这种好奇心进一步稳定为一种热爱艺术的兴趣,再进一步加以引导,就很有可能是一个篆刻方面的好苗子。 2、 不知秦汉,见什么刻什么。 “楷法晋唐,印宗秦汉”,这是学习楷书和篆刻的一条几成定律的路子,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捷径可走。这种类型的爱好者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多。学习篆刻多年,他们早已明白篆刻所需的工具材料, 但就是不懂得如何继承篆刻的传统。他们见到报刊上的篆刻作品就跟着临摹,不知道何者为源,何者为流。也分不清何者为雅,何者为俗。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印面上的文字越是华丽就越是好的篆刻作品,事实上并不尽然,初学者认为是好的印章,往往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下品。当然,可称上品的古今印家的鸟虫印、九叠篆印、铁线篆印和一些图文并茂的印章除外。这就导致这一部分篆刻爱好者虽然学习多年,但事实上还是没有真正入门。所以,一开始学习篆刻就要从临摹秦汉印入手。可先选取比较工稳的代表性的汉白文印进行临摹学习,通过临摹不断揣摩古人用字的特点、章法的排布规律、用刀的基本方法等等。待打下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将军印、玉印、古玺以及明清流派,以逐渐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3、 一味跟风,丧失自我。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有相当基础的篆刻爱好者身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秦汉、明清印章的临摹学习功底,但是,由于受时风影响, 在摸索自己的风格方面缺乏自己的主见,今日学王镛, 明日学石开,后天又改学李刚田、陈国斌,这样换来换去,最后还是很难找到自己的路子。总之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谁当评委, 我就学谁的风格,哪种风格入选获奖我就学哪种风格。当然,作为一种多方面的探索,这么做的好处还是有的, 只是如果长期下去, 问题就比较明显了。多种面目导致没有自家面目,数种风格事实上缺乏自我风格,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尽管一种艺术风格面目 的最终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据成功印家介绍,在基础比较扎实之后, 还是要尽量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尽量避免盲目性。那种漫天撒网,遍地开花式的学习方法最终是事倍功半的。还是要力求避开时风直追古人。或者古玺,或者汉印,或者明清流派之中的某一家,要懂得集中精力,从某一点上进行重点突破,“尽精微方可致广大”,“取法乎上者仅得乎中”,“不知秦汉,遑论魏晋”?这些经典之论,都很有必要深加思虑,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假以时日,方可登堂入室,一展自家风采。 4、 只刻不书,不重理论。 这种情况表现为,在篆刻学习当中,配篆只靠工具书,从来不进行书法尤其是篆书的研习。古来印家讲究“印从书入,书以印出”, 两者相辅,书印俱佳。书法功底深厚者,其篆刻必有底气,只刻不书者往往捉襟见肘,不利于深入发展。想想自宋元以降,文人篆刻兴起后, 有哪个印家本身不是书法(尤其是篆书)家?即是当代诸多篆刻名家也无一不在书法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中国传统文人历来讲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即便精通不了,至少也要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篆刻本来就是书法和雕刻互相高度结合的一门艺术,不会书法,只会刻印, 似乎只可以视作是一个比较出色的“雕工”,是不足以称之为优秀篆刻家的。再就是理论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理论是空洞的东西,只需搞好创作即可,表现出一种对理论的轻视心理。 我们倒不是提倡篆刻家都同时成为理论家, 而是说对历代书法和篆刻理论的重视以及研究会大大有助于自身修养见识和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书法、篆刻界有一种不良现象,那就是创作和理论批评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我写我的字, 我刻我的印,你搞你的理论,你做你的批评,互不买账, 缺乏沟通。 这种情况实质上是不正常的。很有必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步改变这种互相脱节的局面。 综上所述,尽管篆刻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相比起来要少得多, 但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爱好篆刻学习篆刻的行列。书法界特别是篆刻家们应当对那些徘徊于篆刻艺术大门之外的初级爱好者们多多给与关心,能够撰写一些比较基础的篆刻入门讲解文章对他们加以必要的引导,以便帮助他们尽早进入较为正规的篆刻学习状态。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