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标志说明(共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一般在可燃性气体环境中,使用电气产品时必须使用防爆型产品。防爆型产品的外壳上一般有以下标志,具体含义如下: Ex d B T4 、中国及国际电工委员会防爆标志 、隔爆型 、除煤矿、井下用之外的电气设备 、按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最大实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分为ABC三级 、按设备最高表面温度分为T1至T6六个组 第位编码: Ex中国及国际电工委员会防爆标志;EEx表示欧共体 ;AD意大利 ; MS、AE法国 ;FLP英国;UL、FM美国;E德国IEC 第位编码 代号 防爆型式 国家标准 防爆措施 适用区域 d 隔爆型 GB3836.2 隔离存在的点火源 Zone1,Zone2 e 增安型 GB3836.3 设法防止产生点火源 Zone1,Zone2 ia 本安型 GB3836.4 限制点火源的能量 Zone0-2 ib 本安型 GB3836.4 限制点火源的能量 Zone1,Zone2 p 正压型 GB3836.5 危险物质与点火源隔开 Zone1,Zone2 o 充油型 GB3836.6 危险物质与点火源隔开 Zone1,Zone2 q 充砂型 GB3836.7 危险物质与点火源隔开 Zone1,Zone2 n 无火花型 GB3836.8 设法防止产生点火源 Zone2 m 浇封型 GB3836.9 设法防止产生点火源 Zone1,Zone2 h 气密型 GB3836.10 设法防止产生点火源 Zone1,Zone2 s 特殊型 DIP 粉尘防爆型 用于爆炸性粉尘环境,其前面无需加EX或EEX等标志 危险场所危险性划分: 爆炸性物质 区域定义 中国标准 北美标准 气体(CLASS ) 在正常情况下 ,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Zone 0(0 区) Div.1 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1 区 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可能出现 , 仅仅在不正常情况下 , 偶尔或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2 区 Div.2 粉尘或纤维(CLASS /) 在正常情况下 , 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 , 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10 区 Div.1 在正常情况下 , 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 , 仅仅在不正常情况下 , 偶尔或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11 区 Div.2 第位编码 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 工厂用电气设备 第位编码 类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分级 工况类别 级别 代表性气体 最小引爆火花能量 最大实验安全间隙MESG(mm) 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 矿井下 甲烷 0.280mJ 矿井外的工厂 A 丙烷 0.180mJ MESG0.9 MICR0.8 B 乙烯 0.060mJ 0.9MESG0.5 0.8MICR0.45 C 氢气 0.019mJ 0.5MESG 0.45MICR 第位编码 类爆炸性气体环境中电气设备温度组别 温度组别 自然温度T() 常见爆炸性气体 设备允许表面温度() T1 T450 氢气、丙烯腈等 46 种 450 T2 450T300 乙炔、乙烯等 47 种 300 T3 300T200 汽油、丁烯醛等 36 种 200 T4 200T135 乙醛、四氟乙烯等 6 种 135 T5 135T100 二硫化碳 100 T6 100T85 硝酸乙酯和亚硝酸乙酯 85 防爆概念 1、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爆炸性物质(flammable air flammable dust):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2)空气或氧气(air or oxygen)。 (3)点燃源(source of ignition):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易爆物质: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2、防爆:防止爆炸的产生必从三个必要条件来考虑,限制了其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就限制了爆炸的产生。 在工业过程中,通常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对易燃易爆场合进行处理: (1)预防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易燃物质泄漏的可能性; (2)不用或尽量少用易产生电火花的电所元件; (3)采取充氮气之类的方法维持惰性状态。 危险区域的等级分类 危险场所区域的含义,是对该地区实际存在危险可能性的量度,由此规定其可适用的防爆型式。 1、国际电工委员会/欧洲电工委员会划分的危险区域的等级分类 0区(Zone 0):易爆气体始终或长时间存在;连续地存在危险性大于1000小时/每年的区域; 1区(Zone 1):易燃气体在仪表的正当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或存在;断续地存在危险性101000小时/每年的区域; 2区(Zone 2):一般情形下,不存在易燃气体且即使偶尔发生,基存在时间亦很短;事故状态下存在的危险性0.110小时/每年的区域; 中国划分的有效区域和以上相同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 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按照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的分级GB38361291国家技术监督局19910527批准 19920201实施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7912(1978)爆炸性气体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 气体或蒸气混合物按照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的分级。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量工业生产、储存和使用的可燃性气体、蒸气(以下简称气体、蒸气)的分级基础,提供了附录A(参考件)中未列入的气体或蒸气的分级试验导则。 本标准适用于隔爆型电气设备和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根据其运用于环境中所含气体和蒸气的种类,选择设备的相应类别和级别。 2 引用标准 GB383611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测定方法 3 术语31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状的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点燃后,燃烧将在整个范围内传播的混合物。32 最易点燃混合物(电火花的) 在规定的条件下,所需最小电能点燃的混合物。33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 在标准规定试验条件下,壳内所有浓度的被试验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25mm长的接合面均不能点燃壳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两部分之间的最大间隙。34 最小点燃电流(MIC)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能点燃最易点燃混合物的最小电流。 4 气体和蒸气的分级 根据电气设备适用于某种气体或蒸气环境的要求,将该气体或蒸气进行分类和分级,使隔爆型电气设备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按此类别和级别制造,以便保证设备相应的防爆全安性能。 附录A(参考件)中气体和蒸气分级的一般原则如下。41 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分级 对于隔爆型电气设备,气体和蒸气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进行分级。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按GB383611进行测定。人别气体或蒸气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系采用8L球形标准外壳测得而暂时予以认可。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气体和蒸气按最小点燃电流与实验室用甲烷的最小点燃电流的比值(MICR)进行分级。最小点燃电流(MIC)按IEC出版物793(1972,第二版)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本质安全电路的火花试验装置规定的试验装置进行测定。个别气体或蒸气的最小点燃电流(MIC)系采用其他试验装置测得而暂时予以认可。 气体和蒸气的类、级别划分与隔爆型和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类、级别的划分相一致。 隔爆型和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分为二类。 类:煤矿井下(甲烷)用电气设备; 类:工厂用电气设备。 类电气设备,按其适用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和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分为A、B、C三级,如表1。 表1类、级别MESGmmMICRAMESG09MICR>08B09>MESG>0508MICR045CMESG05MICR<045 注: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C)系在20下测定或修正到20的值。 气体和蒸气的分级原则是:411 符合表2条件时,只需按测定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进行分级。大多数气体和蒸气可以按此原则分级。 表2类、级别MESGmmMICRAMESG09MICR>09B09MESG05508MICR05CMESG<05MICR<045 412 当在下列情况时,则需同时测定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和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才能进行分级。 a测定的MICR值为:09MICR>08时; b测定的MICR值为:05>MICR045时; c测定的MESG值为:055mm>MESG05mm时。42 按化学结构的类似性分级 当气体或蒸气属于同系化合物中的一种时,则可采用推断方法,暂时将它划归同系化合物中其他分子量较小化合物所属的级别。43 多组分气体混合物的分级 对于多组分气体混合物,一般须专门测定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才能确定其级别。 附录A气体和蒸气分级表(参考件) A1 说明A11 附表中有些易燃物质,相对不够稳定而易于白行分解。例如:硝酸乙酯。A12 表列气体和蒸气种类是不完全的。A13 表列化合物的分级结果,也适用于化合物的所有同分异构体。A14 表中“分级方法”栏内的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a按MESG分级; b按MICR分级; C按MESG和MICR分级; d化合物为同系化学结构,根据推断方法分级。 表A1 A级气体或蒸气气体、蒸气名称分子式分级方法1 烃类11 链烷类甲烷 1)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甲基环丁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丁烷乙基环戊烷乙基环己烷萘烷12 链烯类丙烯13 芳烃类苯乙烯异丙烯基苯(甲基苯乙烯)14 苯类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甲苯萘异丙基苯甲基异丙基苯15 混合烃类甲烷(工业) 2)松节油石脑油煤焦油石脑油石油(包括车用汽油)溶剂石油或洗净石油燃料油煤油柴油动力苯2 含氧化合物21 氧化物(包括醚)一氧化碳 3)(二)丙醚22 醇和酚类甲醇乙醇内醇丁醇戊醇已醇庚醇辛醇壬醇环已醇甲基环已醇苯酚甲酚4羟基4甲基戊酮(双丙酮醇)23 醛类乙醛聚乙醛24 酮类内酮2丁酮(乙基甲基酮)2戊酮(甲基丙基甲酮)2己酮(甲基丁基甲酮)戊基甲基甲酮戊间二酮(乙酰丙酮)环己酮25 酯类甲酸甲酯甲酸乙酯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醋酸丁酯醋酸戊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醋酸乙烯酯乙酰基醋酸乙酯26 酸类醋酸3 含卤化合物31 无氧化合物甲基氯氯乙烷溴乙烷氯丙烷氯丁烷溴丁烷二氯乙烷二氯丙烷氯苯苄基氯二氯苯烯丙基氯二氯乙烯氯乙烯三氟甲苯二氯甲烷32 含氧化合物乙酰氯氯乙醇4 含硫化合物乙硫醇丙硫醇噻吩四氢噻吩5 含氮化合物氨乙腈亚硝酸乙酯硝基甲烷硝基乙烷51 胺类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正丁胺环己胺2乙醇胺2二乙胺基乙醇二氨基乙烷苯胺N,N二甲基苯胺苯胺基丙烷甲苯胺吡啶氮(杂)苯 CH4C2H6C3H8C4H10C5H12C6H14C7H16C9H18C9H20C10H22CH2(CH2)2CH2CH2(C(CH2)3CH2CH2(CH2)4CH2CH2(CH2)5CH2CH3CH(CH2)2CH2CH3CH(CH2)3CH2CH3CH(CH2)4CH2C2H5CH(CH2)2CH2C2H5CH(CH2)3CH2C2H5CH(CH2)4CH2CH2(CH2)3CHCH(CH2)3CH2 C2H4=CH2 C6H5CH=CH2 C6H5(CH3)=CH2 C6H6C6H5CH3C6H4(CH3)2C6H5C2H5C6H3(CH3)3C10H8C6H5CH(CH3)2(CH3)2CHC6H4CH3 CO(C3H7)2O CH3OHC2H5OHC3H7OHC4H9OHC5H11OHC6H13OHC7H15OHC9H17OHC9H19OHCH2(CH2)4CHOHCH3CH(CH2)4CHOHC6H5OHCH3C6H4OH(CH3)2C(OH)CH2COCH3 CH3CHO(CH3CHO)n (CH3)2CO C2H5COCH3 C3H7COCH3 C4H9COCH3C5H11COCH3 CH3COCH2COCH3CH2(CH2)4CO HCOOCH3HCOOC2H5CH3COOCH3CH3COOC2H5CH3COOC3H7CH3COOC4H9CH3COOC5H11CH2=C(CH3)COOCH3CH2=C(CH3)COOC2H5CH3COOCH=CH2CH3COCH2COOC2H5 CH3COOH CH3ClC2H5ClC2H5BrC3H7ClC4H9ClC4H9BrC2H4Cl2C3H6Cl2C6H5ClC6H5CH2ClC6H4Cl2CH2=CHCH2ClCHCl=CHClCH2=CHClC6H5CF3CH2Cl2 CH3COClCH2ClCH2OH C2H5SHC3H7SHCH=CHCH=CHSCH2(CH2)2CH2S NH3CH3CNCH3CH2ONOCH3NO2C2H5NO2 CH3NH2(CH3)2NH(CH3)3N(C2H5)2NH(C2H6)3NC3H7NH2C4H9NH2CH2(CH2)4CHNH2NH2CH2CH2OH(C2H5)2NCH2CH2OHNH2CH2CH2NH2C6H5NH2C6H5N(CH3)2C6H5CH2CH(NH2)CH3CH3C6H4NH2C5H5N cccccccadadacdddddddd a b a cdaddddd a(预测过)dddddddda ca cccaaadddddddd ad c c c ad aa aacaacdadaa b abdaadaddddbacad dd ca(预测过)aa aaada aaadddcdddaddddd 注:1)系指杂质含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甲烷。 2)甲烷(工业)包括15(体积比)以下氢气的甲烷混合物。 3)一氧化碳在异常环境温度下,可以含有使它与空气混合物饱和的水分。 表A2 B级气体或蒸气气体、蒸气名称分子式分级方法1 烃类丙炔乙烯环丙烷1,3丁二烯2 含氮化合物丙烯腈异丙基硝酸盐氰化氢3 含氧化合物二甲醚乙基甲基醚二乙醚二丁醚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1,3二噁戊烷1,4二噁烷1,3,5三噁烷羟基醋酸丁酯四氢糠醇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呋喃丁烯醛丙烯醛四氢呋喃4 混合物焦炉煤气5 含卤化合物四氟乙烯氯甲代氧丙烷,2氯1,2环氧丙烷 CH3CCHC2H4CH2CH2CH2CH2=CHCH=CH2 CH2=CHCN(CH3)2CHONO2HCN (CH3)2OCH3OC2H5(C2H5)2O(C4H9)2OCH2CH2OCH3CHCH2OCH2CH2OCH2OCH2CH2OCH2CH2OCH2OCH2OCH2OHOCH2COOC4H9CH2CH2CH2OCHCH2OHCH2=CHCOOCH3CH2=CHCOOC2H5CH=CHCH=CHOCH3CH=CHCHOCH2=CHCHOCH2(CH2)2CH2O C2F4OCH2CHCH2Cl bcbc cba cdccccdabadaaaaa(预测过)a d aa 表A3 C级气体和蒸气气体、蒸气名称分子式分级方法氢乙炔二硫化碳硝酸乙酯H1C2H2CS2C2H5ONO2ccc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季明焕、项云林。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