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共8页).doc
-
资源ID:13472264
资源大小:17.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整合教学设计 回河镇中心小学 刘燕设计理念 送别诗的共同特点就在一个“送”字上,因为同是送别,心情自然有相似之处。但是又由于送别的背景不一样,心情又会有所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将两首送别诗进行整合教学,在对比中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虽然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诗人内心的情怀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满心喜欢,一个是心怀惆怅。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这对于喜好游历、纵情山水的李白来说,多少流露出他对孟浩然此行的欣羡之意。而元二即将出使的安西乃西塞边陲,是不毛之地。汉人西出阳关,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前途茫茫,生死难料。前来送客的王维,内心自然无限凄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读诗题。知诗人 1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今天,让我们通过这两首诗,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1)师: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诗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并抓住时机加以拓展。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广陵、安西。)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二、读诗文,解诗句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o;舍:shè;更:gèng。) 要求读出韵味来。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其它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 三、入诗境,悟诗情 1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你是从哪一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的?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江边)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黄鹤楼上。) 教师引读: 师: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在他眼里只看至到(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不忍离别,渴望再看一眼孟浩然,于是他又爬上黄鹤山,可是见到的依然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是不甘心,又登上黄鹤楼,但见到的还是(学生接着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学生交流,并把自己的感受融人朗读中。 王维和元二是一对老朋友,同学们想象一下,老朋友在一起能干什么呢? (饮酒、赋诗、郊游) 教师引读。 师:是呀!原来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可是此时一别,真是生死两茫茫,将再也不能一起饮酒了,赶紧举杯吧!(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美无故人。) 师:也不能一起赋诗了,再来一杯!(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更不可能携手郊游了。千言万语,无限惆怅,融入一杯酒(学生接着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引导学生用自身送别的经历,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通过想象和多媒体课件对繁华的扬州与萧条的安西进行对比,学生感悟到了李白与王维不同的复杂心情。在一遍遍的引读中,再现诗人的情感。 四、吟古诗,学古人 (1)课件出示三首送别诗:王维山中送别、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 。 (2)教师总结:这些古诗,经历千年而不衰,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诗本身,更主要的是人们透过这短短20几个字,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的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担忧、替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这些诗是用他们的心吟出来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时,不仅要理解诗意,更要学习诗人那种与朋友交心、以诚相待的情怀! 五、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生交流六、课下背诵古诗,积累更多送别诗.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别诗 依依惜别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