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共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浅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都从一个问题入手,然后阐述科学合理的方法,其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读了这样一本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编,性价比很高!读着一篇篇文章,一条条建议,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在与我们进行着对话,他循循善诱,给我们排解烦恼、指点迷津,使我们对一些问题和工作中的困惑变得清晰起来,有的甚至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们以帮助,让我们充满信心。 这本书可以说篇篇精华,条条实用,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地方太多太多了,今天的分享从何谈起呢?我想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的问题”谈起吧,由于有关内容分布在一百条的各个角落,我先进行了整合梳理,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不成熟的拙见全盘呈现,以抛砖引玉,恳请不吝赐教!我想从这两各方面和大家交流有关教师素养的问题一、教师教育素养的构成1.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后,其他教师问这位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的,那位成功的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多么令人震惊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进行这种准备,“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充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他曾经观察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他们在课时计划里并不写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需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一些细节。这些能手对课堂上所教的那门学科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异常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处于他们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教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与学,效果岂能不好! 而反观我们,有时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准备几天几夜,反复备,反复改,甚至把要讲的顺序和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尽管教学环节设计精心,教师准备充分,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语言做作,缺乏感染力,有时在课堂上还会由于紧张而忘了精心准备好的内容,有时学生的反应明显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可教师却不能灵活地调整计划,而是牵强地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师的原计划中。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2.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师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要懂得研究各种儿童方法,就要求教师要多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的研究心理学。只有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近而影响和学生。所以,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素养。在第31条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师在开始教班前,就要收集自己未来学生的名单,熟悉他们的父母,带领他们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几次,对他们的思维进行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如今的教师何时对学生做过如此充分的准备的呀?不谈对入学前的儿童,就是对已经熟悉的学生,都很少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作心理学的分析,又何谈“因材施教”呢?至于有些学生行为上存在偏差,学习上存在困难,也很少有教师能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成因从而进行矫治,而在学校生活的领域里,有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如: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哪些行为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等等。3. 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在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他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孩子们的发展有多么的重要。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组织起活动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和接受。语言健康,就是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富有激励性。所谓准确,就是观点明确,语意清晰,遣词得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灵魂与灵魂的沟通。再次,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其心情就会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二、以上所谈是我将书中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这方面的一些阐述进行整合思考后的汇集,也是我认为较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我想这些都是在坐的一线教师们在工作中实际需要的,用得着的,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共鸣。但问题是,我们知了道以上观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去具备这些教育素养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倍加留心阅读,终于豁然开朗。1.“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重要前提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书中写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源,它能激发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决心,也能使孩子们的长处发扬光大,它能使学生的闪光点栩栩生辉,也能使后进生的面貌得到改变。因此,师爱高于母爱,师爱比母爱更广阔、更深沉、更理智、更伟大。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是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前提。”教师真正高效的教育得从“爱”开始。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爱是一把连心锁,可以将教师和学生火热的心连在一起;爱是一把拂尘扫,可以使学生于师爱中受到感染,获得动力;爱是滋润心田的春雨,可以唤起学生的爱,把谆谆教诲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 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尊重学生,是爱的最高境界;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捷径!有了爱心,就有了责任心,才能够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巨大动力。所以心中有爱是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重要前提。2.“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有效保证前面提到:“素养的构成首先就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要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使之面对学生能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教师只有拥有了全面的知识,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素养。我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素养呢?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整本书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第87条中就明确提出:“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不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质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风趣幽默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知道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却是:教师们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搞教研、进修、培训,开设多样课题;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搞班级的环境布置,制作各种操作材料;不断地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应付各种检查和突发事件不仅在校时间忙忙碌碌、满满当当,甚至还要占用许多休息时间。诚然,老师的压力是相当大的,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好在这本书的其中一条便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深有同感的我被题目吸引了。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应该把读书当成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旦习惯成自然,如同每天的刷牙、洗脸一样,没有人会觉得辛苦和劳累。想通了这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前面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思维的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应努力做到的!此外,在时间有限的实际情况下,教师们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精读、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也极为重要。具体的说就是教师应明确读书目标,正确处理好“主业”与“辅业”之间的关系,既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科目,选择主攻方向进行精读,又不能局限于此,应广泛涉猎,不断开阔视野进泛读。记得有一位名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爱心和社会良,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这样的读书箴语,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爱好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让我们读书吧,这是教师具备一切教育素养的有效保证。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读文学,可以让你有文化底蕴;读历史,可以让你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有幸针对于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的一些感悟,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去一一品读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最后,建议大家,有时间的话今天就拿起这本书读读吧。谢谢!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