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练习(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 亭 送 别(一)姓名 班级 学号 一、 有关元曲的文学常识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之别。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是少见的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墙头马上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爱情故事,二人为爱情竟然私奔。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故事。郑光祖的代表作倩女离魂写王文举与张倩女的爱情故事,张倩女相思成疾,竟然灵魂出壳,跟随王文举同赴考场。元杂剧四大悲剧及四大爱情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二、作者简介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 、 芙蓉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三、西厢记的成书历程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不免偏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至于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虽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地方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描摹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唱词说白的生动、泼辣,是说唱家的长技,但通俗有余,优雅不足,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四、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五、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余荫(yìn) 萋(q)迷 颠簸(p) 呼天抢(qiàng)地B罗帏(yì) 青鸾(luán) 焦灼(zhuó) 惴惴(zhuì)不安C厮(sh)守 玉骢(cng) 绚(xuàn)丽 弄巧成拙(chu)D狼藉(jí) 泠泠(líng) 省(xng)亲 风流倜傥(tì tng)2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A郁热 烦燥 沉吟 甜言密语B涔涔 惊愕 窟窿 略见一班C弥补 谛听 执教 歪风斜气D贤慧 严励 酝酿 按部就班3对下面唱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A这首曲子描绘了一幅暮秋图画,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一片片菊花零落满地,秋风阵阵,北雁南归。表达莺莺内心痛苦压抑的心情。B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性的景物:白云。黄花、大雁、枫叶,它们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勾勒成寥廓萧瑟、令人黯伤的境界。C“晓来”二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渗透了主人公的别泪和离愁。D这首曲子和宋代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意境不一样。前者写悲愁,为哀景;后者写喜悦,为乐景。4对滚绣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丝长玉骢难系”一句是说柳条儿虽长,却拴不住张生离去的马,也就是无法留住张生。B“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句中的“迍迍”是行动缓慢的意思,这一慢一快,写尽张生和莺莺缠绵难舍的情景。C“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二句是说相思才告结束,别离又早开始。这里的“回避”有“抛开、结束”的意思;“破题”有“开端、起始”的意思。D“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一句中的“松了金钏”,形象地写出莺莺被难于接受的告别之声吓得镯子都掉落地了。5对叨叨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是说莺莺被老夫人的安排气得痛苦不堪。“熬熬煎煎”是“折磨、痛苦”的意思。B“花儿”“靥儿”“被儿”“枕儿”是采用排比,“昏昏沉沉”“娇娇滴滴”是采用叠字。这些使得民间富于生活气息的口语更加生动活泼,流转如珠。C“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中的“也么哥”是元曲中常用的语尾助词,没有实际意义。此句含蓄地抒发了人物内心无可奈何的悲叹之情。D这首曲子中好多语句都带“儿”字,而且多叠二字,确如前人所说:“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它为突现人物心情服务。6请选出对朝天子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作者把美酒比做眼泪,“暖溶溶”与“白泠泠”的对比,形象而深刻地写出莺莺内心的悲苦。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用典,既倾诉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感情,又揭露了老夫人势力而狠毒的心肠。C“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不仅写出莺莺的内心,同时也展示了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D这首曲子,不仅表现了莺莺忠于爱情、蔑视功名的品德,同时也表现了她对母亲崔夫人拆散他们婚姻的不满和反抗。7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一句对仗工整,夸张手法更加突出小两口不忍分离和后会无期的愁苦。B“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是采用映衬的手法,揭示人物忧伤的情思。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一句,采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手法,把莺莺面临别离的千愁万恨凸现得淋漓尽致。D“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是采用借代的手法,骂“上天”正是莺莺诅咒老夫人冷酷无情。8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不属于此的一处是()A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B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C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D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9.默写“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端正好】 【滚绣球】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