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我国网络媒体看分众传播时代的数字鸿沟摘 要: 数字鸿沟现象在国内外都普遍存在,而且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被学界所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出现,它以更强的互动性,个性化服务将大众传播引领到分众传播时代。受众群体细化、服务细化,在大众媒介满足了受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一部分弱势群体被忽视、冷落,在分众传播时代数字鸿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旨在论述如何缩小数字鸿沟,缓解信息不平衡的矛盾。关键词:网络媒介;分众传播;数字鸿沟从网络媒体看我国数字鸿沟的现状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一、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数字鸿沟扩大。东西部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平衡,差距很大。总体来说就是,东部地区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西部地区处于明显的劣势。1从网民数量上看。东部网民数占到了全国网民数的57.8%,超过了中西部网民数总和。2从IP地址的占有量看。东部IP地址数占全国总量的62.4%,超过了中西部总和的1.6倍;东部拥有域名数和网站总数则分别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8.5%和79.9%,接近中西部总和的4倍。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明显存在。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反映在信息化领域尤为突出。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网民普及率差异巨大。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三、不同受众群体也存在数字鸿沟问题首先,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30岁以下的网民占71,60岁以上的网民只占0.6%,老年人和青年人利用网络的差距真是天壤之别。这与老年人不懂网络技术,不会上网有很大的关系。其次,高学历与低学历之间存在数字鸿沟。本科和专科学历的网民加在一起占50.7,高中学历者占30.2,高中以下学历者占16.2,高学历网民比低学历的更多。最后,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存在数字鸿沟。个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包括无收入)的家庭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21.8%,其次是月收入为5011,000元和1,0011,500元的网民(比例分别为15.7%、13.4%),11.8%的网民个人月收入在1,5012,000元,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网民占21.9。分众传播扩大了数字鸿沟分众传播是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殊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和服务。分众传播的依据是年龄、学历、收入、地域、文化差异等。从统计数字来看,这些也是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分类方式。网络运营商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往往将目光投向利用网络更多的青年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残疾人、农民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外,分众传播变成了分等级传播。于是信息富有者更富有,信息贫困者则更贫困。弱势群体掌握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本来就少,再被忽视只能导致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具体表现在西部地区和农村信息通讯设施建设不足,导致他们利用网络的机会很少,甚至是没机会利用网络。事实的不公平取代了法律的公平,结果还是信息获取量不足,数字鸿沟不断扩大。从以上统计数字看,我国数字鸿沟现状令人堪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分众传播时代到来,更扩大了数字鸿沟。正视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显得尤为重要。缩小数字鸿沟的策略一 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缩小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社会和谐的大问题,仅仅依靠企业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必需在政府的引导下,协调相关部门,集中科研单位、学校、信息产业的力量,全面综合的解决。西部落后地区的信息通讯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因为建设网络的前期投入大,利润回报周期长,很多企业不愿意冒险,也无独立完成该项目的能力,可以说信息通讯设施的建设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必需依靠政府的组织能力和财政拨款才能完成。当务之急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农村尽快建设宽带网络,让更多的人真正拥有网络,享受获得信息的权力。数字鸿沟问题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中央只是制定宏观的计划,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实施要依靠各级地方政府。所以要增强地方政府官员忧患意识,重视数字鸿沟问题,根据当地的状况制定具体的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计划,推动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尽快填补数字鸿沟。信息行业企业不愿意在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主要考虑市场尚不成熟,资金投入后回报周期长,政府可以采取减免税收的政策大力扶植企业,比如说,在前三年免税,以后逐年提高税收帮助企业走上正轨,形成经济规模。以此吸引企业投入到西部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市场开发中来。二 重视科研院所的作用科研单位在缩小数字鸿沟中主要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科研单位应该加大本国自主研发的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技术问题如果是本国自主研发解决的,无需向外国支付高额的专利使用费,信息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就会降低,更利于网络的推广和普及,是缩小数字鸿沟途径之一。信息产品或服务价格降低,那些因经济原因不能使用网络的群体将成为最大受益人。将无网可上的群体吸引到网络中来,本身就是朝缩小数字鸿沟跨出一大步。此外,我国各省的气候、地理条件、收入水平等存在巨大的差异,技术研发应该有针对性,以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为依据研发价廉物美的信息产品,提供高质量的价格的服务,这将更有利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三重视网络专业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只有技术不去运用也不行。在我国信息通信技术落后地区,有很多人不要说使用网络了,就连网络为何物也不知道,因此网络知识教育也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环节。在农村信息通信技术教育相对落后,提高学生及家长对网络的认知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大力开展希望工程,改变着眼点。不仅送书给中小学生,更要提供技术、设备、先进的理念给学生。看似无形的信息远比有价的图书对学生帮助更大,意义更深远。网络资源丰富,熟练的运用它会获得各种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拓他们的眼界,化被动等待信息扶贫为主动参与信息活动。支教、支边行动开展不仅要面向学生,更要面向教师和家长。各高校的优秀学生到老少边穷落后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更要面向当地的教师和家长。教师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认知程度和运用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因此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最好办学习班,对当地教师进行比较系统正规的培训。这是针对信息通信技术条件极差的地区而言的。如果是信息通信设施有一定基础的地区,还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多种教育手段相结合,更可促进互联网的发展。教育工作更要面向家长。中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不足,家长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只有家长认识到网络的巨大作用,认识到它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手段时,才可能支付购买电脑、上网等费用,才能使学生更轻松便捷的遨游网络,获取信息。因此向学生家长宣传网络作用也是必要的。四 充分发挥信息行业企业的作用西部落后地区和农村是蕴藏巨大商机缩小数字鸿沟信息行业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毕竟企业是市场运作的主体。网通、电信、铁通等信息通讯企业把目光纷纷投向我国大中型城市,竞争相对激烈。其实完全可以开辟新的市场,将目光投向信息通讯尚不发达的地区。有个经典的营销例子恰好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两个鞋商到非洲考察,一个鞋商看到非洲因为天气热,许多人都不穿鞋,认为到非洲来推销鞋一定会无果而终,于是他匆忙地打点回程;而另一个鞋商看到非洲那么多人不穿鞋,他想:这么多人不穿鞋,在这里营销鞋将会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呀!于是他留在了非洲继续进行考察,后来他根据考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在非洲人们不穿鞋,除了因为天气炎热以外,还与人们的生活传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鞋市场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只要营销得当,在非洲做鞋生意会取得不错的业绩,结果他全力以赴,用尽全部精力和财产到非洲推销鞋,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信息通讯不发达甚至是落后地区就像非洲一样,蕴藏巨大的商机。一旦该地区的人接受信息产品和服务,甚至养成消费习惯,企业必将获得可观的利润。可以说企业既为缩小数字鸿沟作出来贡献,也获得利益,这可谓一举两得。根据不同的受众开发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分众传播特点就是受众的细分,细分的依据就是不同的需求,因此要针对不同受众开发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弱势群体是实行分众传播后最容易被冷落忽视的群体,要想缩小数字鸿沟,首先应该考虑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弱势群体大多是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生存能力低的群体,因此产品价格低廉是首要标准,其次操作要尽量简单易学,只有这样弱势群体才能真正参与到信息活动中,缩小数字鸿沟才不是一句空话。此外,企业还可以采取提供免费上网若干时间的策略,把受众先吸引到网络中,让他们亲身体验网络媒体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利用网络获得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创造财富,从而缩小和信息富有地区的受众的数字鸿沟。结语一方面,网络媒介以更强的互动性,更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需求,把分众传播的理念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境地,扩大了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数字鸿沟的加剧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带领下,社会各界的力量会集中在一起,解决问题定能事半功倍。我国一定会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迎接挑战,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措施,缩小数字鸿沟,缓解信息化不平衡的矛盾,构建和谐的信息环境。参考文献【1】美斯蒂文·小约翰 陈德民 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2】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出版社 1984年12月【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4】冷德熙主编关注中国数字鸿沟,科学出版社 2002年1月【5】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11月注释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06年1月新闻爱好者2005年7月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