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一章(共21页).docx
-
资源ID:13584629
资源大小:41.3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5年人力资源基础知识-第一章(共21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A.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A.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B. 利润=总收入-总费用 正值“越大越好”负值“越小越好”三、劳动力市场A.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组成部分,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B. 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企业由于生产要素的使用须向居民支付要素报酬(工资)。C.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是供给者。居民向企业支付货币交换商品和服务。D. 在劳动力市场中,居民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劳动资源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工资E.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与其他市场是相似的,即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配置。不过,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研究方法(客观性)A. 是认识客观现象,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B. 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C. 特点:目的在于认清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结论具有客观性,根据经验和事实可检验。D. 步骤:确定对象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二)规范研究方法A. 是规范研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B. 特点:某种价值观判断为基础,结论具有主观性。目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C. 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总结: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观,规范研究方法以价值观为基础 规范研究方法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 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A.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B.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C. 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知识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D.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即ES=(S÷S)/(W÷W),其中,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E. 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4)供给富有弹性即ES1(5)供给缺乏弹性即ES1(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女性劳参率上升趋势,总体上仍较男性劳参率低。(3)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4)2555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1. 附加性劳动假说经济下降,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2. 悲观性劳动假说经济下降,一级劳动力失业,二级劳动力悲观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二、劳动力需求A. 劳动率需求:某一特定时期内,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B.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C. 劳动力需求的理论是关于生产的理论D. 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需求减少,工资降低,劳动力需求正价E. 劳动力需求公式:即Ed=(D÷D)/(W÷W),其中,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F.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G.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大类:(1)需求无弹性(线A),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线B),即Ed(3)单位需求弹性(线C),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线E)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线F)即Ed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A.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B. 生产要素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1)边际产量递增(2)边际产量递减(3)总产量绝对减少C. 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即AP=Q/L MP=Q/LAP与MP的交点为AP的最大值,当MP=0时,总产量取得极大值(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A. 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即MRP=VMP=MPP。B.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市场要素为劳动投入,由于增加单位劳动而给企业增加的收益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它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价格。C.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成本也就是工资。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D.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E.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A. 广义: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B. 狭义: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C. 狭义是广义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D. 劳动力市场性质: 社会生产得以进行条件劳动力与工资的交换行为,等价交换。劳动交换决定劳动力市场的价值工资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结合E. 劳动力市场本质属性表现:产权边界界定清晰产物调节劳动力配置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A. 均衡的含义:经济所处的状态分析的方法B. 局部均衡分析:A马歇尔C. 一般均衡分析:瑞士洛桑学派L瓦尔拉 主旨:研究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关系D. 静态均衡分析:抽掉时间因素E. 动态均衡分析:经济变量在不同时间变动情况(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2. 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 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 人口规模: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如果劳动需求不变,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2. 人口年龄结构: 第一种情况:劳动年龄组范围内人口比重大,劳动力供给充分。 第二种情况:劳动年龄组人口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内部年龄不同,供给有差异。3. 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影响A. 资本存量增加,均衡工资率提高B. 生产率提高引起劳动需求增长将会产生反作用,作用的程度取决于产品需求弹性,生产率增长,最终导致整个经济劳动的需求增加(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A. 定义:通过商品的供给和商品的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B.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C. 均衡价格的决定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的结果D. 均衡价格论运用供求理论说明局部价格形成,而非价值理论E. 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F. 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的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G.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要受到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二、工资形式A.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B. 各自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C. 工资形式即劳动的计量和工资支付的方式(一)基本工资1.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1)工资率为计量标准的情况下,基本工资高于工资率乘以时间单位数(夜班,加班)(2)工资率既与制度工时和实际工时有关,又与带薪休假时间有密切联系。(3)工资率计量单位计算只是基本工资,不包括全部劳动报酬。2.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A. 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三个主要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想过的工资制度的安排。B.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商品价格提高,实际工资下降)3.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1)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1)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2)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3)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2)计件工资: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二)福利A. 其一为实物支付,其二为延期支付B. 福利特征: 以劳动为基础,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 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C. 实物支付普遍存在的原因 减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证金,从而减低人工成本。 实物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D. 福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延期支付企业获得稳定生产和经营外部条件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有激励功能保险基金实现积累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A.就业的三层含义:第一,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法定最低年龄) 第二,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B. 就业者定义: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即为就业者(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A. 总供给:一国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 从收入分配看,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B. 因此,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A.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B.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C.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Y)=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C)+储蓄 (S)=消费(C)+投资(I) (二)就业总量决定A. 企业在决定劳动投入规模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决策准则。B. 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就是该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C. 总供给价格依企业所提供的就业量的变化而变化总供给价格函数:Z=f(N)D. 总需求价格:社会为该就业量所生产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总需求价格函数:D=(N)E. 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就业量二、失业及其类型A. 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 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均为失业者。1. 摩擦性失业:(正常)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2. 技术性失业: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3. 结构性失业:对策,推行积极地劳动力市场政策(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4. 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A. 增长差距性失业B. 周期性失业(严重,常见,又最难对付)(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政府的宏观调节,对国民经济运行 .的政策干预,才能使国民经济实现均衡。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并将两者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才能缓解 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A. 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B. 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人数的百分比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C.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D.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周E. 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 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F. 平均失业持续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劳动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A. 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二)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1)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的概念。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所规定的标准。2) 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 (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2. 最低社会保障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3. 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1. 财政政策A.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B. 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C.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衰退)D.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则是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实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繁荣)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和变动税率。2. 货币政策A.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B. 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C. 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D.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不景气)政府就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等。E.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繁荣)政府就要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3. 收入政策(1)收入政策及其作用A. 一种是狭义的,仅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是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三大政策之一。B. 广义的,它不仅包括上述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人们常说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C.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具有如下重要作用:1) 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 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人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A. 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用一个数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B.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C. 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 之间。 (3)收入政策措施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第一,制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作为微观经济单位企业增长工资的参照标准。第二,在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第三,实施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行为。2)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一,实行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并且在实施中采取累进税率制第二,对遗产、赠予、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 动产)、高消费征税。第三,发展会保障事业,解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未成年子女的家庭补贴、低于贫困线的家庭与个人的救济等方面的支出。这是财政的“转移支付”部分。第四,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第五,发展教育事业,这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扩大社会平等。第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 价住房或住房补贴。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