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及其审美特征(共7页).doc
-
资源ID:13668840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及其审美特征(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论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及其审美特征 摘要原始彩陶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的审美魅力,从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形成因素、类型来看,彩陶上的纹样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艺术带来了许多启示。 关键词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6-02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对于原始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生活实用性的需要;另一方面,造型和纹饰的完美结合,也满足了人类审美的追求。“审美意识和艺术的心理发生活动来源于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实践活动的内化,一是人类大脑机能的进化。”1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原始彩陶纹样,不仅有美的形式,而且还包含了美的内涵。 一、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形成的因素 (一)生产力因素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手工业首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黄河中下游产生了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苏南、浙北地区有良渚文化,甘肃产生了马家窑文化等(属新石器晚期)。随后父系氏族社会的手工业得到更迅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陶器的发明是一次划时代创举,它的出现表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是定居生活的需要。而陶器的装饰则是美化生活的需求。 (二)宗教和巫术 审美意识作为精神活动的一方面,打上了原始宗教和巫术的烙印。巫术和宗教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行为把来源于超自然领域的感受转化为形象,而形象创造活动也必须来源于宗教或巫术的精神原动力。人类大脑机能的逐渐开发,原始思维活动的抽象化和概念化,工具制作活动的发展恰逢其时地促成了完整意义上形象的起源。 二、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类型 (一)动植物纹样 彩陶装饰纹样早期以动物纹样居多,植物装饰纹样较为少见,其原因是先民在生活之初以狩猎为生,并无农业。对于以渔猎为生的他们,动物自然成为创作的主题和描绘的对象。而动物装饰纹样以仰韶文化中半坡类型的鱼纹为代表。早期的鱼纹装饰在形式上一般多为单体鱼纹,在摹写原型时多以写实为主,保持了实物的原型特征。后期的鱼纹装饰一般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鱼纹组成,在摹写原型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抽象化、意象化(有联体鱼纹、双向鱼纹、多尾鱼纹等)。半坡的鱼纹总体上比较注重细节的刻画,可以从鱼样的鱼鳞纹式,口部装饰和眼部、腮部的表现等局部说明。 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中,“花纹母体最常见的是垂弧纹和回旋钩纹,也有圆点、窄带、豆荚、花瓣和网格等,这些在陕西和河南庙底沟类型遗址中都是常见的纹样”。2 (二)人物纹样 原始陶器上的人物纹饰表现了先民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的征服,达到自我的超越。半坡型彩陶纹中的人面纹样,多装饰在器物的内壁。纹样画出似鱼尾的装饰,面部类似于椭圆形,眉以上涂满黑色或三角形的变形;眼睛、鼻子用直线和竖线表现,耳部用对称向上的折线或鱼尾做装饰,嘴角则是形似鱼尾的图形修饰。 青海大通县马家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纹样中每五人为一组,手牵手,面朝同一方向,头上有发髻,外侧的人臀部线条可视为舞蹈动作,表现出原始人对繁衍生息的重视,对生活的再现及对宗教和巫术的崇拜。 (三)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一部分从自然界中直接选出或抽象出,一部分由象形的演化而出。几何纹样以点、线组成,按原始人的审美法则用不同粗细、长短、交叉等的方式把点与线描绘在器物上。早期纹样的基本组成是环带纹样式,在陶器上出现的纹样一般为三角形等单独纹样并列或二方连续形式。这种略显幼拙的纹样较之以后的纹样缺乏律动感,且形式感也较为单一。其后出现的斜线打破了这种单一构成,而后演变出的折线纹也给纹样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类造型特征在马家窑类型时期被强化。“它完全舍弃了块面的造型方法,把线上升为对绝对的表现意义,已不必从属于任何具体的纹样的特征。它们或以平缓的,力度均匀,粗细一致的线来产生平衡和舒展感;或以粗细有规律变化的,硕大粗砺线的起伏,回转,曲折等来强化其律动效果。这两类线往往被构置于一种整体纹样中,以造成变化和恍惚迷离的情景。”3 三、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一)抽象美的特征 先民们用稚拙的摹写造型能力,描绘出早期的生存状态和审美需要下的相对真实的世界。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初,抽象和变形能力的自由运用打破了原有样式的禁锢,把纷繁复杂的自然万物、纷纭变幻的精神世界纳入有序的模式中,这便是造型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日益生成。在彩陶纹样中抽象的几何纹样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表面上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着某种信息和情绪。它以点、线、面或者极度的夸张、变形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余味无穷的美感。更多的纹样则以现代派般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领人们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里去体验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 (二)意象美的特征 意象是一个内涵十分复杂的美学范畴,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以象尽意,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简言之,就是“立象而尽意”,即通过可见客观物象去指代、体现、昭示、比附某种观念、思想、情感等理性内容。意象创构则是古人用诗性思维的方式去抽取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融注自身的生命情感,随心所欲地表现心中世界的构物造型方式。它以“象征观念、互渗心理感觉,理想、幻想为基础,即以特殊的视觉观念造成的心象和以意念造像的意象随意造型,使它超越客体对象”。4意象造型是先民们在感受自然时,一种神秘而特殊的感觉也渗入到他们的意识当中,他们把这些幻化的虚幻对象通过艺术的造型手段表现出来。具有意向性的纹样,多为主观,有着意在言外之意。例马厂彩陶纹样中的人形纹,有人认为是“人格化的的神灵”。早 期的人形纹有头身手足,曲腿直立,双手举起;中期只有躯干,没了头部;晚期仅有抓指或三角折线纹。 从彩陶纹样的发展和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的规律,逐渐战胜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此同时审美意识也日趋完善。彩陶上的纹样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智慧,也为后人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们打开禁锢的思维,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自然美及规律,灵活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47. 2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M.北京:文物出版社,1789.62. 3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78. 4武丽敏.论彩陶纹饰的起源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