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挡土墙、边坡、给排水、箱涵、电气照明、桥梁、交通、景观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共342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 录专心-专注-专业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第一节 编制说明施工组织设计以施工项目为对象进行编制,用以指导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文件。保证本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程安全,本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遵循下列指导思想:(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2)采用现代建筑管理原理、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有节奏、均衡和连续地施工;(3)认真编制各项实施计划,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成本,确保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作好环境保护;(4)充分利用施工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率;(5)科学安排台风、雨季、夏季高温条件下的施工,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和连续性;(6)尽可能利用永久性设施和组装式施工设施,科学地规划施工总平面,努力减少施工设施建造量和施工用地;(7)优化现场物资储存量,确定物资储存方式,尽量减少库存量和物资损耗。第二节 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6);(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5);(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3);(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106-2014);(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16);(6)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7)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9)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2-2008)(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15);(11)岩土锚杆(锚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14)钢筋焊接及验收(JGJ18-2012);(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12);(16)深圳市道路设计指引(深圳市道路设计指引2016年7月27日)(17)关于印发深圳市泥头车安全管理“两牌两证”实施办法的通知(18)XXX改造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19)XXX改造工程项目工程设计施工图(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现场实地踏勘场地周边环境情况。第二章 工程概述第一节 项目概况XXX改造工程主要分为道路系统和景观慢行系统两部分。道路系统主要涉及现状XXX路、XXX路、XXX路、XXX改造,工程起点XXX,终点至XXX,道路红线宽 1050m,双向 24 车道,道路全长约 24.068km,其中新建段 7.012km,改造段 17.056km。景观慢行系统主要包含新建绿道 18.7km;绿道改造提升 6.1km;山体绿道 12.5km;新建海滨栈道 11.6km。本项目为XXX改造工程,XXX路现状已建成,但由于主要通行车辆为公交、危险品运输车辆和社会车辆,且道路年久失修,缺少养护,路面破坏严重。同时,道路现状排水及综合管线、绿化景观等设施较为陈旧,已不能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为了积极推动本项目的进程,拟先实施,本次桩号KO+XXXK0+XXX为旧路改造段,起点为XXX,终点至XXX,长约4.5km,道路红线宽度1323.5m,双向24车道,设计车速30km/h(部分路段限速20km/h),含一座跨河道的XXX小桥,两座绿道桥梁,一座机动车道、绿道共用桥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桥梁、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绿道及景观绿化。总工期为XXX日历天。项目位置图第二节 参建单位工程名称:XXX改造工程建设地点:深圳市XXX新区建设单位:深圳市XXX建设管理服务中心设计单位:XXX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勘察单位:XXX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深圳市XXXX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广东省XXX有限公司第三节 气象、水文概况1、气象拟建场地所在区域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影响区,根据深圳市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分析,深圳市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28.6,最高气温为38.7。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2、水文深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第四节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现状沿线多为滨海滩涂、丘陵、台地以及台地间冲沟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较茂盛。沿线地层大致可为分第四系人工填土层、冲洪积土层、海陆交互相沉积层土层、坡残积土层、下伏基岩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白垩系砾岩,石炭系灰岩。2、岩土层特征及描述根据钻探揭露,线路范围内地层结构自上而下分述为:(1)、人工填土层(Qml)素填土(地层编号1):褐黄、褐红、灰黑等色。主要由黏性土混 1520%砂砾以及碎石组成,硬杂质含量30%。场地内大部分钻孔见及,层厚 0.309.80m。层底标高在-0.5752.64m。为级普通土。该层多位于现状路下部,因道路修建年限较久(5年),填土经长期碾压,填土总体呈稍密状,局部松散。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勘察钻孔间距较大,孔间未钻探部分填土的性质和组成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硬质物的含量、粒径的差异对处理工法的选择有较大的影响。人工填石(地层编号 2 ):灰白、麻灰色,主要由块石组成,其它由黏性土、碎石等充填,块石含量 5570%,结构呈松散稍密状。场地内部分钻孔见及,层厚 0.506.60m。层顶标高在 4.8043.93m。为级软石。(2)、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mc)淤泥质黏土(地层编号 1 ):深灰、灰黑、黑色,含少量量腐木,略具腥臭味,含少量有机质,局部含少量石英质砂。饱和,软塑。具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属高压缩性土。层厚 1.205.70m。层顶标高在-6.55-3.64m。为级软土。中砂(地层编号 4 ):灰白,灰黄等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含贝壳碎屑,饱和,松散稍密,级配良好,分选性差,局部夹黏性土。层厚 2.5012.20m。层顶标高在-2.7512.20m。为级松土。(3)、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4al+pl)黏土(地层编号 1 ):褐黄、黄白、灰白等色,局部含砂。湿,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具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中等。主要分布在台地以及丘间冲沟。层厚 1.502.80m。层顶标高在-6.645.96m。为级普通土。中砂(地层编号 2 ):灰白、灰黄色,主要成分为石英质,含贝壳碎屑,饱和,松散稍密,级配良好,分选性差。层厚 1.404.10m。层顶标高在-12.25-8.84m。为级松土。卵石土(地层编号 3 ):褐黄、褐灰、灰白等色,饱和,稍密为主,局部中密。主要由卵石夹砾砂、圆砾及少量黏性土组成,局部变相呈黏性土和砾砂状,偶见漂石。分选型较差,级配一般。卵石成分主要为石英质,直径 210cm,含量在 5060%。主要分布在丘间冲沟,揭露厚度 6.90m。为级硬土。(4)、第四系上更新统湖沼沉积层(3h)淤泥质黏土(地层编号 1 ):深灰、灰黑、黑色,含大量腐木,略具腥臭味,含有机质,局部含少量石英质砂。饱和,流塑。具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属高压缩性土。揭露厚度 1.90m。为级软土。(5)、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坡积层(dl)含砾黏土(地层编号):褐红、铁红、黄白等杂色相间,网纹状结构,局部含较多石英砾和铁氧化物。稍湿湿,可硬塑。主要分布在山前、山腰等地带。为级普通土。(6)、第四系中更新统残积层(Qel)本次勘察钻探及地质调查结果揭露,沿线地段地层岩性为燕山期侵入岩花岗岩,其风化残积产物砾质黏性土(地层编号 1 )由燕山期侵入岩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砾质黏性土(地层编号 1 ):褐黄、灰白、褐红等色,由下伏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已破坏,不均匀含石英砾。稍湿湿,可硬塑。遇水浸泡易软化,稍有光泽,摇震反应无,干强度高,韧性高。为级普通土。(7)、燕山期侵入花岗岩由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岩质坚硬、均匀,完整性、稳定性好。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在勘探深度内据其风化程度及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以下 4 层(带):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 1 ):褐黄、肉红夹褐黑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尚可辨认,裂隙极发育,除石英外长石等矿物风化成土状,岩芯呈坚硬土状,手捏可碎,浸水可捏成团,局部夹有强风化岩块。为级普通土。土状强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 21 ): 褐黄、肉红夹褐黑色,风化剧烈,裂隙发育,斜长石已风化成土状,钾长石矿物尚存,手捏可碎。岩芯多呈坚硬土状,局部夹碎块状,碎块用手可折断,遇水易软化。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为级硬土。块状强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 22 ): 褐黄、肉红夹褐黑色,风化剧烈,裂隙发育,斜长石已风化成土状,钾长石矿物尚存,手捏可碎。岩芯多呈碎块状状,用手可折断,遇水易软化,局部夹中风化碎块。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为软石。中等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 3 ): 褐黄、灰白色等,裂隙发育,裂隙面具铁染。岩芯多呈块状,锤击易碎,合金钻进较难。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为级次坚石。微风化花岗岩(地层编号 4 ):白色、灰绿色夹肉红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裂隙稍发育,裂隙多呈闭合状。岩芯多呈碎块柱状,岩石锤击声脆。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为级坚石。(8)、地下水类型本线路穿越低丘、丘间沟谷、滨海地貌及冲洪积平原等多种地貌单元,沿线路段因所处地貌单元不同,地下水的赋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勘察期间,大部分钻孔见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三种。上层滞水:主要赋存表层土层中,水量较小,丘间沟谷和冲积平原此种类型以地下水为主,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因季节、降雨情况而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中砂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中砂、卵石层,其含水量丰富。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与周边河流、溪流有一定的火力联系,水位因季节、降雨情况而异。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燕山期侵入花岗岩、石炭系灰岩、白垩系砾岩中,具有承压性;岩溶水分布于下石炭系的石灰岩的溶沟溶槽等中,水量大,连通性极好。混合稳定水位高程为-5.4057.42m,由于受季节变化、降雨变化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会有所变化。(9)、岩土承载力线路范围内除人工填土外,其余地层作为天然地基时,各地基土、岩层的容许承载力fao、压缩模量 Es 等指标,采用下表:采用桩基础时,钻孔桩桩侧土的摩阻力标准值qik,采用下表:支承在基岩上或桩入基岩内的钻(挖)孔、沉桩的单桩轴向承载力容许值Ra,场地基岩岩石饱和抗单轴压强度及岩石破碎程度、系数选取见下表。边坡支护有关力学等参数采用下表:(10)压实度及填料1)机动车道土基的压实度及填料粒径要求见下表:2)人行道及慢行绿道系统路基填料要求同上表,压实度不得低于 92%。第五节 设计概况桩号 K0+XXXK0+XXX 为旧路改造段,起点为XXX,终点至XXX,长约 4.5km,道路红线宽度 1325.5m,双向 24 车道,设计车速 30km/h(部分路段限速 20km/h)。含一座跨河道的XXX小桥,两座绿道桥梁,一座机动车道、绿道共用桥梁。设计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桥梁、给排水、电力、通信、照明、绿道及景观绿化。1、主要技术标准(1) 道路等级:旅游性干道,采用城市次干路标准建设;(2) 设计车速:30km/h(局部路段 20 km/h);(3) 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路面设计年限:15年;(4) 交通等级:中等交通:(5)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6) 路幅宽度:1325.5m;(7) 暴雨重现期:3 年;(8)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9) 平曲线半径:最小平曲线半径 23m,最大平曲线半径 280m;(10)机动车道纵坡:最小纵坡 0.396%,最小坡长 98.862m;最大纵坡 7.992%,最大坡长 424m;(11)绿道纵坡:最小纵坡0.137%,最小坡长 20m,最大纵坡 8%,最大坡长 215m;道路横坡:车行道横坡单向2%,最大超高2%;人行道、绿道单向2%;2、平、纵线形设计2.1平面设计要点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项目,原旧路为S360局部段,原线形为公路线形,受地形限制线形较差,并且机动车道宽度不满足标准车道要求。本次改造按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30km/h(部分路段限速20km/h)、单车道宽度3.5m的设计标准进行线形设计。溪涌建成区K1+903.45K2+539.969法定图则线位并与周边更新范围结合,溪涌建成区以前及以后路段采用不开挖北侧山体、基本向南侧偏移的平面线形方案。(1)平曲线半径:最小平曲线半径23m,最大平曲线半径280m;(2)设计起点桩号K0+XXX,坐标X=25301.426,Y=.192,设计高程21.117m;(3)设计终点桩号K0+XXX,坐标X=26598.606,Y=.122,设计高程16.79m;(4)道路在桩号K1+922处与溪坪路T型相交,道路在桩号K1+980处与溪坪南路T型相交;(5)桩号KO+XXX、KO+XXX、K1+XXX、K2+XXX、K3+XXX、K3+XXX留用周边用地单位机动车道进出口;(6)为方便残疾人通行,交叉口及单位出入口均设置无障碍通道;(7)本工程采用的坐标系为深圳独立坐标系。2.2纵断面设计要点(1)满足道路设计标准、规范要求;(2)满足雨、污水排放需求;(3)与之相接的现状道路高程;(4)结合地形、地物及道路两侧场地高程,尽量减少填挖方数量,节约工程成本。(5)满足规划要求。经综合考虑,最后确定的道路机动车道纵坡:最小纵坡0.396%,最小坡长98.862m;最大纵坡7.992%,最大坡长424m;绿道纵坡:最小纵坡0.137%,最小坡长20,最大纵坡12%,最大坡长215;2.3、横断面设计要点道路红线宽度为13-25.5m,(KO+000K1+903.450、K2+539.969K4+270)断面划分如下:3.75m机动车道+3.75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4m绿道=13m(K1+903.450K2+539.969)断面划分如下:35m人行道+7.5m机动车道+7.5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4m绿道=2325m机动车道横坡单向2%,最大超高2%,人行道、绿道单向2%。3、主要工程量表:序号工程工程项目名称单位施工图工程量备注1机动车道5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砼(SBSAC-13C)m243008.62沥青粘层(改性乳化沥青PC-03,用量0.5L/M2)m243008.638cm中粒式SBS改性沥青砼(SBSAC-20C)m243008.640.8cm ES-3乳化沥青稀浆封层m243008.65改性乳化沥青透层PC-2(1.5L/m2)m243008.6632cm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m245159.0720cm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m249674.98绿道5cm彩色高粘度透水改性沥青混凝土(PAC-13)m215072.8920cm厚C20透水水泥砼m215072.81015cm厚级配碎石m215072.811人行道6cm彩色陶瓷透水砖(20x10x6cm)m22759.6123cm 中粗砂m22759.61315cm厚C20透水水泥砼m22759.61415cm级配碎石m22759.615立缘石花岗岩立道牙(12x35x49.5cm)m9032.5162cm 1:3水泥砂浆卧底m21083.917C15现浇砼基座m3745.218平缘石花岗岩平缘石(8x20x49.5cm)m8809.4192cm 1:3水泥砂浆卧底m2704.820C15现浇砼基座m3246.721拆除工程拆除临时房m2163.922拆除砖房m2839.123拆除混凝土房m22755.024拆除围墙m185.425拆除防撞护栏m3928.726拆除绿道护栏m954.927破除机动车道路面m235748.228破除绿道路面m26435.729拆除边沟m4508.430拆除桥梁面积m2206.331边坡底梁m230.032顶梁m230.033框架梁m8934.234锚杆(16m)m14294.735锚杆(25m)m289341.736挂网喷厚层基材绿化护坡m210721.037坡面挂网支护(SNS防护)m217048.038坡顶截水沟m1045.039盖板排水沟m4300.040跌水踏步m1000.041填方m313530.042挖方m360847.043监测点个480.044栏杆波形护栏(机动车道)m4292.045防护栏杆m4290.0第六节 施工目标1、质量目标本工程质量目标为合格。2、工期目标本工程总工期为XXX日历天。3、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安全生产:按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杜绝死亡和重伤事故。文明施工:按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我单位文明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治理噪音、浮尘、各种废弃物。第三章 技术要求及施工要点第一节 道路工程一、机动车道1、现状道路的路面结构、状况及处治方式现状道路路面结构为复合路面,原有水泥砼路面上罩面沥青砼形成,现状道路路面宽约6m、双向横坡,现状路面状况一般;为了减少对道路北侧山体的破坏,尽量不开挖北侧山体,同时为了满足规范要求的车道拓宽、超高要求,本次道路中心线无法与原有道路中心线重合,故拓宽宽度渐变不等、超高坡率与现状不同、加宽宽度不同等原因,在施工阶段根据现状实际情况,利用现状路面结构的基层作为本次路面结构的底基层。2、结构组合及弯沉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计算采用中等交通等级。路面设计轴载为 BZZ-100 标准轴载,车道累计轴载数为 1.55×107 次,结构组合为:5cm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SBSAC-13C)+8cm 中粒式改性沥青砼(SBSAC-20C)+32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4%水泥稳定碎石,上、下面层改性沥青改性剂采用 SBS。路面计算材料参数取值及各层顶面设计弯沉值见下表:3、材料1)32cm5%、20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基层、底基层用水泥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要求,初凝时间应大于 4h,终凝时间应在 6h 以上。基层、底基层集料集料的最大粒径分别应不超过 31.5mm 和 37.5mm,集料压碎值25%。集料应洁净、无杂质。基层采用骨架密实型,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型。集料级配要求见下表:基层压实度98%,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3.04.0MPa,设计水泥用量 5%,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底基层压实度97%,7d 无侧限抗压强度 2.03.0MPa,设计水泥用量 4%,实际施工时水泥用量以达到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准。2)8cmAC-20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下面层为 8cmAC-20C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组成可参考下表。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b.粗集料粗集料可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石质应坚硬、耐磨、洁净,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c.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以及加工砂砾时产生的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要求。d.填料填料使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要求。e.沥青上面层基质沥青采用 SBS 改性沥青(采用 I-D 型),技术标准必须符合下表的要求:3)5cmAC-13C 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上面层为 5cmAC-13C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改性剂采用 SBS,掺量为沥青重量的 4%。矿料级配组成可参考下表。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b.粗集料粗集料可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石质应坚硬、耐磨、洁净,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c.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以及加工砂砾时产生的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d.填料填料使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e.沥青上面层基质沥青采用 SBS 改性沥青(采用 I-D 型),技术标准必须符合下表的要求。4)透层、黏层、封层(一)透层(1)为了使基层与沥青混合料面层具有良好的结合条件,半刚性基层顶面必须浇洒透层沥青,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透层沥青采用乳化沥青(PC-2),透层应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干且尚未硬化时喷洒,透层油的用量 0.71.5L/m2,应通过试洒确定(本工程建议用量 1.5 L/m2)。(2)透层油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 5mm(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10mm(无结合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第 4 章的要求。(3)透层油的粘度通过调节稀释剂的用量或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适宜的粘度,基质沥青的针入度通常不小于 100。透层用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允许根据渗透情况适当调整,当使用成品乳化沥青时可通过稀释得到的要求的粘度。透层用液体沥青的粘度通过调节煤油或轻柴油等稀释剂的品种和掺量经试验确定。(4)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5)在无结合料料粒基层上洒布透层油时,宜在铺筑沥青层前 12d 洒布。(6)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均匀,使用的喷嘴宜根据透层油的种类和粘度选择并保证均匀喷洒,沥青洒布车喷洒不均匀时宜改用手工沥青洒布机喷洒。 (7)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二)黏层(1)本工程中黏层油采用改性乳化沥青黏层 PC-3 黏层油,用量 0.5L/m2,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宜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2)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洒布速度和喷洒的量保持稳定;沥青温度在 150170°C之间,气温低于10°C时不得喷洒黏层油;寒冷季节施工不得不喷洒时可以分成两次喷洒。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黏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3)喷洒的黏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黏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4)黏层油宜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挥发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黏层不受污染。(三)封层(1)采用 ES-3 乳化沥青稀浆作为新建沥青路面的下封层,厚度为 0.8cm。(2)下封层材料、用量及施工方法详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a、矿料级配组成可参考下表。b.粗集料粗集料可采用碎石或破碎砾石。石质应坚硬、耐磨、洁净,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c.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以及加工砂砾时产生的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要求。(3)面层抗滑指标上面层:SFC 60 54,TD0.55。二、绿道路面结构绿道系统路面结构路基部分采用:5cm 彩色高粘度透水改性沥青混凝土(PAC-13)+20cmC20 透水水泥砼+15cm级配碎石。土基压实度不得低于92%。彩色高粘度透水改性沥青混凝土(PAC-13)应满足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_T 190-2012)中的要求,彩色沥青砼的颜色在施工前应征求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的意见,并统一确定方可实施。C20透水水泥砼应满足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中的要求。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细集料中氯离子含量(按质量计)(%)按级标准:0.06。三、人行道人行道路面结构采用:5cm 彩色陶瓷透水砖(20x10x6)+3cm 中粗砂垫层+15cm C20 透水水泥砼+15cm 级配碎石。土基压实度不得低于 92%。彩色陶瓷透水砖的颜色在施工前应征求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的意见,并统一确定方可实施。彩色陶瓷透水砖的技术要求:(1) 抗压强度:(等级 C40)平均值40.0MPa,单块值35.0MPa;(2) 抗折强度:平均值5.0MPa,单块值4.2MPa;(3) 抗拆破坏荷载:6000N;(4) 耐磨性:磨坑长度35mm;(5) 防滑性能(BPN):60;(6) 保水性:0.6g/cm2 ;(7) 透水系数:(水温 15)1.0x10-2 cm/s;(8) 抗冻性:25 次冻融循环后满足外砚质量要求,且抗压强度损失率不得大于 20%;(9) 外观质量:正面粘皮及缺损的最大投影尺寸10.0mm;缺棱掉角的最大投影尺寸15.0mm;非贯穿裂纹长度最大投影尺寸10.0mm;贯穿裂纹:不允许分层:不允许色差:不明显(10)尺寸偏差:长度、宽度±2mm 以内;厚度±2mm 以内;厚度差±2.5mm 以内;垂直度2.0mm;平整度2.0mm;直角度2.0mm;(11)其它未尽透水砖技术要求按透水砖(JC/T9452005)执行、施工及验收按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执行。四、施工要点1、施工技术规范路基施工、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等所有工程施工,除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按现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 F30-201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等以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要求执行。2、施工准备1)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设计交底内容,进行现场调查和核对。2)控制性点现场交桩,并按相应的施工规范规定进行控制测量,复测平面及高程控制桩。据此测出相应道路中心,路面宽度及纵横高程等样桩。3)有碍施工的建筑物,管线等,该拆除的均应拆迁完毕,不能拆迁的应作好保护工作。4)应沿道路路基边界作好排水措施,场地内水系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加以沟通,以保证施工期场地雨水排放,避免施工期场地积水。3、施工放线1) 道路施工放线应以道路中心坐标及曲线要素为依据,道路边线以道路平面图中给出的座标及标注的道路宽度为准,放线精度应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2) 道路标高及纵坡应以道路纵断面为准,道路纵断面图中路面设计标高为道路设计中线处路面标高(详见标准横断面图中示意),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给定的路拱横坡度进行施工。4、路基1)路基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填方地段应对地面进行清理,清除草皮、树根、杂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整平压实,达到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填方作业。如若遇到现场工程地质情况与详勘资料不符或地面清理后碾压不能满足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应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现场进行研究处理。2)路基施工前,必须先做好截水沟、排水沟等排水措施,才能进行路基施工。临时排水设施尽量与道路永久排水设施结合。3)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有机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捣碎后的耕植土可用于填筑路堤边坡表层、中央分隔带和绿化带表层。4)填挖交界过渡段:填挖交界过渡段分纵向和横向,为减少路基的填挖交界处的不均匀沉降,填挖方路基衔接位置(包括半填半挖路基、路堤和路堑衔接位置),应根据施工技术规范要求开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 2.0m 并朝挖方方向设 4%的坡度。5)地面横坡陡于 1:5 时,原地面应结合清除草皮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 2.0m 并应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6)路基填土应水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应按压实机的吨位进行确定,但不应超过 30cm,路基顶面最后一层不得小于 8cm。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确保路基全宽的压实度。7)土方路基碾压施工应在最佳含水量±2.0%范围内进行,超出上述范围时应采取晾晒或洒水等措施。8)地下水埋深较浅,水下部分填筑材料应选用水稳定性好、塑性指数不大于 6,且压缩性小、不易风化的透水性材料填筑,如沙砾、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的片、块、碎、石等。9)路堑开挖时,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路堑边坡不得超挖,严禁超挖后用土补填。5、路面5.1、路面垫层施工注意事项1)根据各路段底基层宽度、厚度及松铺系数(通常约为 1.2),按计算间距严格控制卸料位置和数量。用平地机或其它合适机具将粗碎石均匀地摊铺平整。2)初压,用8t两轮压路机压稳就位。碾压时由边到中,由低到高,每次重叠 1/3 轮宽。3)撒铺填隙料,用石屑撒布机或其它合适机具将干填隙料均匀地撒布在已压稳的碎石层上,松厚约 2.53cm。必要时,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扫匀。4)振动碾压,用振动压路机(振动轮每米宽的重量至 1.8t)将全部填隙料振入碎石间的空隙中。5)再次撒布填隙料,撒铺松厚约 22.5cm,扫匀。6)再次振动碾压,碾压过程中,对局部填隙不足处,人工找补;如有局部的多余填隙料则应扫到不足之处或扫到路面外。7)局部补撒石屑并扫匀,振动碾压,直到全部填满为止。填隙料不得在碎石表面局部自成独立一层,表面必须能见碎石(一般外露 3-5mm)。8)洒水终压,碎石表面空隙全部填满后,用 12-15t 三轮压路机压密。在碾压过程终不应有任何蠕动现象。碾压之前,宜在表面先洒少量水,洒水量 3kg/m2 或以上。5.2、路面基层施工注意事项1)路槽工程质量必须符合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的施工必须遵循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的相关规定。2)水泥稳定混合料拌和方法可采用机械拌和、人工拌和,但为了严格控制拌和均匀性,宜采用机械拌和法。3)碾压前必须检查控制混和料的含水量和拌和的均匀性,应在混和料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压实含水量时进行碾压。每次压实厚度最小为 10cm,最大为 20cm。超过 20cm 应分层压实,下层压实后,表面洒水润湿,即可施工上层。4)松铺厚度为压实厚度乘以压实系数,压实系数应按试铺确定。为了防止碾压推移,在碾压时应自两侧压向路中。最后应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5)压实过程中要注意找平,填补处要翻松加料,重新压实成整体,严禁用薄层贴补的办法进行找平。6)分段施工的衔接处要注意留出一定长度不压,预留衔接处要适当加水泥和水重新拌和、整平,与下段同时压实。衔接处也可先压实,待下段施工时再挖松,并适当加水泥和水拌和、整平,与下段同时压实。7)水泥稳定混合料从加水泥拌和到完成压实的延迟时间(包括干拌时间在内),不应超过 3 小时。8)压成型后,必须及时洒水养护,禁止用水管冲洒,一般养护期不得小于七天,养护结束后应立即施工面层。每天洒水数次,以保持表面润湿为宜。9)雨季施工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根据天气情况,采取分段施工,保证雨前压实。如未经压实,被雨水冲刷,雨后凉至最佳含水量后,再加水泥拌和压实。5.3路面面层施工注意事项1) 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 5时施工。2) 改性沥青混合料通常宜在规定的普通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的基础上提高 1020,特殊情况由试验另行确定。热拌普通沥青混合料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时施工温度要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 5.2.2-2 和表 5.2.2-3,同时还应满足表 5.6.6 中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要求。3) 沥青层的施工应采用机械化作业。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