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赤壁赋-学案(共8页).doc

    • 资源ID:13722029       资源大小:63.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赤壁赋-学案(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赤壁赋 第一课时(初稿)【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2、积累文言词语3、赏赤壁之景,品泛舟之情【学习重点】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2、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 的方式阐述观点。二、掌握下列字的注音壬戌( ) 举酒属客( ) 窈窕( ) 少( )焉 桂棹( ) 倚歌和之( ) 愀然( ) 舳舻( ) 酾酒( ) 山川相缪(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冯( )虚御风 匏樽( ) 蜉蝣( ) 扁舟( ) 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妇( ) 徘徊于斗( )牛之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三、分析第一段: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并翻译整个句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 于斗牛 之间。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 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 【合作探究】1、作者游赤壁看到什么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贬谪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3、背诵第一段【拓展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凌万顷之茫然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二、指出下列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A)A、便言多令才 B、白露横江C、凌万顷之茫然 D、可怜体无比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C)A、纵一苇之所如 B、沛公起如厕C、杀人如不能举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四、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AD)A、白露横江 B、飞来横祸C、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D、老夫壮气横九州【拓展阅读】 苏轼与赤壁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世称“三苏”,以苏轼的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为宋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诗歌创作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的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苏轼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宽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放了豪放词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时,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上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里,石色殷红,名赤壁矶,人们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地方。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这里,而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江边。作者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壁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 赤壁赋 第一课时(快班使用)【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2、积累文言词语3、赏赤壁之景,品泛舟之情【学习重点】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 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3、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 的方式阐述观点。二、掌握下列字的注音壬戌( ) 举酒属客( ) 窈窕( ) 少( )焉 桂棹( ) 倚歌和之( ) 愀然( ) 舳舻( ) 酾酒( ) 山川相缪(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冯( )虚御风 匏樽( ) 蜉蝣( ) 扁舟( ) 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妇( ) 徘徊于斗( )牛之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三、分析第一段: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并翻译整个句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 于斗牛 之间。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 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 【合作探究】1、作者游赤壁看到什么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3、背诵第一段【拓展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凌万顷之茫然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二、指出下列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A、便言多令才 B、白露横江C、凌万顷之茫然 D、可怜体无比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纵一苇之所如 B、沛公起如厕C、杀人如不能举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四、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白露横江 B、飞来横祸C、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D、老夫壮气横九州【拓展阅读】 苏轼与赤壁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世称“三苏”,以苏轼的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为宋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诗歌创作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的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苏轼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宽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放了豪放词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时,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上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里,石色殷红,名赤壁矶,人们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地方。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这里,而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江边。作者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壁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 赤壁赋 第一课时(普快班使用)【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2、积累文言词语3、赏赤壁之景,品泛舟之情【学习重点】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 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3、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 的方式阐述观点。二、掌握下列字的注音壬戌( ) 举酒属客( ) 窈窕( ) 少( )焉 桂棹( ) 倚歌和之( ) 愀然( ) 舳舻( ) 酾酒( ) 山川相缪(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冯( )虚御风 匏樽( ) 蜉蝣( ) 扁舟( ) 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妇( ) 徘徊于斗( )牛之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三、分析第一段: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并翻译整个句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 于斗牛 之间。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 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 【合作探究】1、作者游赤壁看到什么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3、背诵第一段【拓展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凌万顷之茫然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二、指出下列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A、便言多令才 B、白露横江C、凌万顷之茫然 D、可怜体无比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纵一苇之所如 B、沛公起如厕C、杀人如不能举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四、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白露横江 B、飞来横祸C、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D、老夫壮气横九州【拓展阅读】 苏轼与赤壁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世称“三苏”,以苏轼的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为宋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诗歌创作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的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苏轼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宽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放了豪放词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时,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上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里,石色殷红,名赤壁矶,人们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地方。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这里,而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江边。作者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壁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 赤壁赋 第一课时(普班使用)【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2、积累文言词语3、赏赤壁之景,品泛舟之情【学习重点】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 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3、赋: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 的方式阐述观点。二、掌握下列字的注音壬戌( ) 举酒属客( ) 窈窕( ) 少( )焉 桂棹( ) 倚歌和之( ) 愀然( ) 舳舻( ) 酾酒( ) 山川相缪( ) 横槊( ) 渔樵( ) 江渚( ) 冯( )虚御风 匏樽( ) 蜉蝣( ) 扁舟( ) 扣舷( ) 狼藉( ) 枕藉( ) 嫠妇( ) 徘徊于斗( )牛之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 三、分析第一段:指出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并翻译整个句子。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 于斗牛 之间。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 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 【合作探究】1、作者游赤壁看到什么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3、背诵第一段【拓展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凌万顷之茫然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二、指出下列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A、便言多令才 B、白露横江C、凌万顷之茫然 D、可怜体无比三、指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纵一苇之所如 B、沛公起如厕C、杀人如不能举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四、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白露横江 B、飞来横祸C、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D、老夫壮气横九州【拓展阅读】 苏轼与赤壁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世称“三苏”,以苏轼的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为宋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诗歌创作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的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苏轼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拓宽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放了豪放词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苏轼在黄州时,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后人习惯上把前一赋称为前赤壁赋。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里,石色殷红,名赤壁矶,人们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地方。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这里,而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江边。作者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壁矶下,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 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赤壁赋-学案(共8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