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二)(共6页).doc
-
资源ID:13734032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二)(共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二) (四)重迁移“运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为什么要迁移? 如果说“重积累”,是于永正“重熏陶、重积淀、增强后劲、内蓄力量”语文教学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的话,那么,“重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语文运用能力”,就是他语文教学生活化、实用化理念的集中反映。什么是迁移?于老师认为就是举一反三,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为“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且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董仲舒说:“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天下尽矣。”(精华)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一个“用”字。因为,如果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就失去了学的意义。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怎样指导学生迁移? 于老师十分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经常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于老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比如:由“读”向“说”迁移(“以读助说”“以说促读”);由“读”向“写”迁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活动迁移(寓言语训练于交际活动之中);由书本学习向生活实践、社会交际活动迁移(校际联谊、到朋友家做客、为来自远方的小朋友当导游),等等。就是发掘一切还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迁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于老师最擅长于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写结合”有机、有效是他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 【案例片段】下面欣赏他执教新型玻璃的一个读写结合片断: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 画。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 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 (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 画得是否准确)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 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 写什么呢? (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 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 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 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 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 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 (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 师:大多数同学写好了,有许多人写得很漂亮。下面,我请 同学们到前面来读自己写的“自述”。按着顺序来,先请“夹丝 网防盗玻璃”来说。谁愿意来? (指名到前边来读) 师:大家注意听,看他写得怎样。特别注意听老师怎么给他评改的,学点修改文章的方法。 (学生到讲台前“自述”,于老师当面进行评改。下面是重点评的“变色玻璃自述”。其它的从略) 生:(读变色玻璃自述)“我的名字叫变色玻璃, 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有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我早就上世了。” (师插语:“请停一下,把写的上市的市写在黑板上。”) (该生在黑板上写了个“世”字,听课老师忍不住笑了) 师:产品上市的“市”,是市场的“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 (该生恍然大悟,把“世”改为了“市”) 师:对了!我看你又创造出一全好经验:当写作文的时候, 因为太紧张,心太慌,没有仔细考虑,好多字就随便写一个同音 字代替了,你看,“上市”就是拿到市场上去卖,不能写成“世”。 还有“再”“在”、“像”“向”、“已经”的“已”和“所以”。 的“以”,这些同音字很容易混淆。当你写作文要用这些字的时 候,别慌,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该用哪个字,只要你稍微地想一 想,一般都不会用错的。这是经验。记住了没有? 生:(接着往下读)“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而从外面看室内却看不见。”(师插话:“却什么也看不见,加个什么”)“却什么也看不见,所以小偷就不家里有些什么,没法去偷。”(师插话:“想得真周到。不过,不是没法去偷,而是不会去偷”)“我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作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笑声。师插话:“对!就是用你做的!”笑 声、掌声)“大家去把我买回家,我会为你尽力效劳。” 师: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第三,你的心很善良。 三好啊!还有一好就是课文读得好,如果课文没读好,哪能写得这么漂亮?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跟你握握手。(笑声)该第二种玻璃介绍了 这是一个“由读到写迁移”的典型课例。由于他紧紧抓住“读写”两条线,“读写结合点”选择得好,所以,既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长期坚持,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怎么能不提高呢?于老师认为,指导学生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重视写作训练,从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开始,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根据学习的课文特点,进行片断仿写,比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是看得见的最直接的“由读到写”的迁移。于老师说,他在教学中是大、小都抓,每次小练笔都尽量让学生学得有意思,愿意写。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五)重习惯“语文素养”增强的基础工程 1、为什么要重习惯?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着眼塑造美好“言语人生”的“养成性”语文教学。于老师说过:“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之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说过:“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所以他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因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 记得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素质与习惯是紧密相联的。毫无疑问将要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素质教育的焦点,就应当定位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于永正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素质教育实施经验,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就是注重习惯、着眼发展、立足素质,集教学、教育和教养于一身的教学艺术。关于加强习惯的培养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而且在“阶段目标”中要求更加具体:“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一学段);“养成主动识字和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二学段);“养成默读的习惯”(第三学段)。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这些目标和要求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加强习惯的培养有多么的重要,学生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这是重要的语文课程目标,也是语文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总结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应包括: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资料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勤动笔、常积累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际的习惯等。其中,最要紧的是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它是终身学习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成功之本,也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于老师曾说过:他谈的习惯,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运用语言的习惯,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份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呢?于老师的以下作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小处着手。于老师认为,习惯具有微观性,要处处做“有心人”,从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抓起,精雕细刻,一丝不苟。比如,对于写字,于老师说:“不但要写对,还要想到字是写给别人看的,因而要写得规范、美观,使人看得清,乐于看。”比如,对于说话,于老师告诉学生:“不光要考虑该说什么,还要考虑该怎样说,既使人听懂,还要让人爱听,要为别人着想,树立言语交际的对象意识。” 二是教师影响。于老师说过:“他谈的影响就是身教,因为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比如:晨读时,于老师常常有意把刚买的书拿到教室读;有时,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放在讲桌上,让学生翻看,自己却佯装不知;有时,他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读书所得,谈论书中人物。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于老师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买了一本叫张天翼童话选的书,便带到教室里读,当读到有趣的地方,就故意做出神采飞扬的样子,以引起学生注意。果然,一下晨读课,学生便围上来,问他在读什么书,在哪里买的。第二天,便会有许多学生向于老师说:“于老师,我也买到张天翼童话选了!” 三是坚持不懈。习惯养成具有长期性。“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于老师说过:“我们许多人说话能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但他并没有去仔细考虑如何组织主、谓、宾语;演奏家在奏出优美的旋律时,也并未想到过自己是怎样运用指法的;驾驶员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头脑里并没有想该怎样刹车这种高度自主化的习惯性反应的形成,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结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于老师为什么强调“感悟”、“积累”和“迁移”,而不主张繁琐的分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于老师认为,开始的学习过程虽然是缓慢的。但只要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慢学”就能成为“快学”,运用语言就能成为“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它将使“不可思议”变成轻而易举的“快速反应”。 四是注重强化。于老师认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比如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等,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养成自学习惯却绝非易事,稍有懈怠,便会逐渐走样,经常中断,乃至半途而废。所以,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比如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读书做记号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他还认为,由于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查”得特别紧,三天两头查读书笔记,看他们读过的课外书是否留下了学习的印记(自己的书)。没有一个学生不怕查的,也没有一个学生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而不精神振奋的。可见,于老师在养成学生良好习惯上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带有一定“强制性”,要“注重强化。” 【案例片段】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与学生略作交流后: 师:我听了以后,哎哟,太有意思了!我就写了一篇文章读给学生听。 学生问我怎么看一则广告就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文章。我告诉他们,听了没 思考,等于没听没看。如果你听了,想了,会想象的话,也会写出一篇好 作文的。 (师交待要求后,学生10分钟自由写作) 看到动作快的学生已经完成,于老师说:“写完作文的,送给你一句话。有人请教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告诉他:再念,再念,再念。不是念三遍,而是反复地念。”看似在谈叶老与他人的谈话,实际是在告诉学生,养成朗读自己作品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修改。 在听写练习时,师:写字姿势正确。写完了眼睛不要看着我,读自己的作品,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发现错误要改正。待会儿要同桌交流,字要端正,那是对别人负责。读了这段案例,我们会自然想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教育名言:“教育就是培养一种习惯。”透过于老师这些看似提醒学生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用心良苦” 他是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会听、会看、会想;在写作中要会读、会改;处世中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从以上解读中,我们不难看出:于永正的“五重”语文,看似朴实无华,实则博大精深既继承弘扬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又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特别是语文新课程)的精神。可以说是指引我们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抓好母语启蒙教育、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一面旗帜! 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