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谈谈新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摘要: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教育目的、内容等条件确定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最优的方法进行教学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根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形式,可将教学方法分成四种类型:讲授型、讨论研究型、自学型、发现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教育目的、内容等条件确定后,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要想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最优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选择或确定良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对于一节数学课,选择怎样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般来说,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主要应考虑以下三种因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载体)和教学对象(主体)。此外,教师自身条件和教学物质条件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一、 教学目的因素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中学数学教学方向和性质的表征,也是包括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进行质量评估、决定考试命题等在内的一切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的。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注重于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这样,教学方法的选择确定必须服从于教学目的的要求,要多创设适宜于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主动发现问题,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汲取知识营养。影响方法选择的教学目的因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的具体目的要求,二是作为教师整个教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目的观念。就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的而言,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教师教学时对内容的安排、过程的设计和具体方法的确定都应和该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相适应。以初中代数“提公因式法”为例,如果教学目的要求是让学生对提公因式法“了解”一下,则教师在教学时只举一二个例子就行了, 如 :用“讲授法”说明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是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仅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妥的,难以实现教学的目的要求,若教师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探究、归纳、点拨、例题讲解、练习巩固、作业检查等方式和途径,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整个教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目的观念,也或明或暗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教师的目的观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则一般多侧重于“发现法”或“研究法”等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宗旨,则多侧重用“自学辅导法”或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让学生“自学”这一途径 。比如,同样是“证明”,北师大版八年级证明(一)要求能简单地写出理由就行了,而在九年级证明(二)、(三)中,要求要写出严密的推理过程。 总之,我们在确定教学方法时不能忽视教学目的这一因素,这也说明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目的观念和认真学习新课标,正确把握新课标所规定的目的要求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因素 方法必须为内容服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表现出来的,离开了教学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因此,确定教学方法就不能离开作为其表现基础的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否则,就容易产生“为方法而方法”或生搬硬套、哗众取宠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自然是很难成功的。例如:对于分式概念的教学,“分式”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在八年级数学(下册)中,通过“土地沙化问题”、“做一做”、“正n边形每个内角的计算”、“文林书店图书的库存量”等具体事例引入分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个例题说明了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对分式概念的认识,对这节内容一般应采用“发现法”或“研究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形成概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概念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则学生可能对概念的形成感到突然,并且理解不透彻。而对解分式方程这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让学生明了每一步的解法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并在讲授中结合小组合作讨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出现错误的原因,效果比较理想,如果采用“发现法”,学生可能抓不准要害,反而抓住了南瓜,丢掉了芝麻,效果不那么明显。讲授抽象性较强的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使学生明了这个概念是由什么抽象出来的,以打消神秘感,便于理解和记忆。不过,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对象因素 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确定教学方法仅考虑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这两个因素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教学对象这一重要因素。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主要就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业水平程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关于这一因素的考虑,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状况、知识水平基础、学习方法习惯、兴趣爱好和家庭环境影响等,它们对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就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说,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得到迅速发展,各种思维品质也在迅速提高,但此时的思维还受小学思维品质的影响,经验型占优势地位,学生的兴趣广泛,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自主性较差,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应尽量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多创设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或发现问题的情境,重视过程教学,课堂内不宜长时间地用“讲授法”,要让学生多活动、多探索、多合作,讲解不宜过分抽象,要注意形象、直观、有趣,比如在讲“定义与命题”时,把命题比作人,命题的条件就好比人的头,结论就好比人的脚,这样,命题虽不是十全十美,但也有头有脚的,命题喜欢头戴“如果”牌帽子,脚穿“那么”牌鞋子,当不容易找到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时,你只需先给它穿“鞋”戴“帽”,变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来确定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既形象又有趣,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而对于初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具备,一般来说,用“讲授法”、“研究法”等更适宜(如果撇开教学目的、内容等因素);即使对于同一年级的学生,也要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另外,教学方法的确定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这三个主要因素外,教师自身条件和教学物质条件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如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叙述生动有启发性,讲课艺术性比较强,一般可较多地用“讲授法”,往往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较强,对教学内容研究较为透彻,还会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般可较多地用“研究法”,并适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时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效果最明显。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只有我们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完全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柳海民 · 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 长春出版社出版· 2000.5. 李淑文· 中学数学教学概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9. 张雄、李得虎· 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 段威 ·龙门.新教案(教师专用版)、九年级数学(上) · 龙门书局出版 · 2005.6 钟善基· 教学思想录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1997.7.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