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共5页).doc
-
资源ID:13747892
资源大小:2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共5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关于农村学校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射洪县仁和镇永平小学 邓敏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并且已经具有了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学校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面临诸多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从授课教师、因地制宜编写校本教材等方面努力。关键字: 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实行课改的今天,社会多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这项艰巨的任务毅然决然落到了广大教育者身上。然而,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校园,却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在偏远的乡镇学校,他们面临着各种问题:一、 缺少专业的教师拿笔者所任教的这所农村学校来说,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中师学校培养出来的应急性人才,他们从事的都是小学主要科目教学,有的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即使是有这方面的教材,也抽不出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否则,教学质量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二、 缺少适合学校的教材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启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蒙学经典小学生诵读选本。低年级小学生人手一本。翻开这小小的读本,里面主要是三字经的节选,和声律方面的启蒙。这些知识对于大中城市的小学生来说,恐怕早已经是耳熟能详。但这样的教材,拿到农村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只能“望洋兴叹”。三、 学生缺少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和兴趣笔者曾经用这个小读本给学生讲解了一些内容,只是挑选了其中的一段。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的学生也只是把某句话背下来了,当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不知道”,试问这样的教与授是否还存在意义。至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作业负担与日俱增,有时候甚至在上厕所的路上捧着的也是某篇课文或者某一个数学公式。涉及传统文化,学生倒会反过来问你:“老师,考试要考这个吗?”“老师,你说我背下来的话是不是能在考试的时候考满分呢?”可见,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并未深入人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序言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民族传统文化必须继续传承,在小学教育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尝试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 引进传统文化课授课教师或加大对传统文化授课教师的专业训练校方可与教育主管部门达成一致,在高校选聘相关专业的教师,或在招考时设立相关职位。既能弥补学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才缺失,也能适当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从事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修习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新型教师必须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形成现代教育理念,既然被指派或选择教授传统文化,就应该努力练就相应的专业能力,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二、 因地制宜编写校本教材,凸显学校特色一样的发型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教材也一样。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处地理环境,组织人员编写一些适合学校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十个省份试点实行“京剧进小学”,这就是在考察学校和地域的实际情况之后,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校本教材并不一定就是权威,它只重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去年的端午节,学校组织了一次“我们眼里的端午节”为主题的活动。只要求学生从自家带来包粽子的食材,然后在学校以班为单位进行端午大比拼。老师们也和学生一起参加,一边在学生中间参加活动,一边当起讲师,向学生讲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传说、以及各种纪念形式。其乐融融,学生在活动中也感受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于自己国家的感情。活动后很多同学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要当一个“小屈原”。教育目的达到了,学生还深有感触,两全其美。三、 明确重要性,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传统文化的一大功能就是对人的教化、培养和塑造。不想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觉这个跟考试无关学生想的其实和我们一样,我们需要教学质量,学生需要学习质量,只要是和考试无关的东西,我们都想弃而远之。这就需要我们端正心态,要让学生懂得,传统文化虽然和考试内容无关,但是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教会学生诸如礼、义、信等对人格、心灵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的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同时,也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考核,甚至还可纳入学生的学期综合素质考核,使其感觉有一些压力,才会主动,并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同学给与奖励。拿传统文化中的“礼”来说,就有礼仪、礼节等,可以在学生平时的习惯中加以体现并教育,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同学主动问好、少先队员整洁佩戴红领巾、升国旗时主动行队礼等等。四、 学科渗透与传统文化最接近的学科就是语文。小学语文,低年级总是纠缠在字词句上面,这些固然是基础,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的起点,但是知识繁杂而且乏味,学生学起来无不叫苦连天,教师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有时候也会感到分身乏术。即使我们都在上课的时候想出了各种各种的办法让他们学得快乐、轻松,让我们教得轻松,还是会遭到各种打击。若在语文教学时引用一些前人的经典例子,让学生多多效仿并加以对比。效果会好得多。笔者曾在教授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借生日时,就引用黄香温席的故事,和课文中的小云做了对比,这两者讲的都是孝悌,但带给学生的感受就不同。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原来“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基本义务,古人也做得很好,这样也起到了一个模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新世纪的今天,农村的物质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农村社会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因为受到了主流文化的冲击而慢慢消逝,作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教会我们的学生去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作为学校,有权利教育学生汲取身边传统文化的养分。参考文献:【1】刘克平 姬英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李剑萍 魏微 教育学导论 人民出版社;【3】陈代兵 国学启蒙 四川教育出版社;【4】王和勋 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