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凸轮设计(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共9页).docx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 国 地 质 大 学 课程论文题目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指导老师_ _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院系 机电学院 日 期 2015 年 5 月 30 日 解析法分析机构运动MATLAB辅助分析摘要: 在各种机械,特别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装置中,广泛采用着各种形式的凸轮机构,例如盘形凸轮机构在印刷机中的应用,等经凸轮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利用分度凸轮机构实现转位,圆柱凸轮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凸轮机构的最大优点是只要适当地设计出凸轮的轮廓曲线,就可以使推杆得到各种预期的运动规律,而且响应快速,机构简单紧凑。正因如此,凸轮机构不可能被数控,电控等装置完全代替。但是凸轮机构的缺点是凸轮轮廓线与推杆之间为点,线接触,易磨损,凸轮制造较困难。在这些前提之下,设计者要理性的分析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凸轮机构,保证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本次设计的是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推杆是滚子推杆,这种推杆由于滚子与凸轮廓之间为滚动摩擦,所以磨损较小,可用来传递较大动力,因而被大量使用,通过设计从根本上了解这种凸轮机构的设计原理,增加对凸轮机构的认识。通过用MATLAB软件进行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设计,得出理论廓线和工作廓线,进一步加深对凸轮的理解。一、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设计题目:偏置直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 试设计偏置直动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理论轮廓曲线和工作廓线。已知凸轮轴置于推杆轴线右侧,偏距e=20mm,基圆半径r0=50mm,滚子半径rr=10mm。凸轮以等角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回转,在凸轮转过2=120°的过程中,推杆按正弦加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回转,在凸轮转过2=30°时,推杆保持不动;其后,凸轮在回转角度3=60°期间,推杆又按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下降至起始位置;凸轮转过一周的其余角度时,推杆又静止不动。求实际和理论轮廓线,验算压力角,验算失真情况,确定铣刀中心轴位置。二、 设计数据根据数据可绘得等减速运动规律上升时理论轮廓线:三、解析法计算(1)计算推杆的位移并对凸轮转角求导。 当凸轮转角在02/3过程中,推杆按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上升 h=50mm。则: 可得: 02/3 02/3 当凸轮转角在2/35/6过程中,推杆远休 s=50,2/35/6,2/35/6 当凸轮转角在5/67/6过程中,推杆又按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下降至起始位置。则: 可得: 5/67/6 5/67/6 当凸轮转角在7/62过程中,推杆近休。 s=0,7/62 ,7/62 (2)计算凸轮的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 凸轮理论廓线上B点(即滚子中心)的直角坐标为 x=(s0+s)cos-esin y=(s0+0)sin-ecos 式中, 凸轮实际廓线的方程即B'点的坐标方程式为 x'=x-rrcos y=y-rrsin 因为 所以 故 x'=x=10cos y'=y-10sin Matlab程序%凸轮理论廓线与工作廓线的画法clear %清除变量r0=50; %定义基圆半径e=20; %定义偏距h=50; %推杆上升高度s0=sqrt(r02-e2);r=10; %滚子半径%理论廓线a1=linspace(0,2*pi/3); %推程阶段的自变量s1=h*(3*a1/2/pi-sin(3*a1)/2/pi); %推杆产生的相应位移 x1=-(s0+s1).*sin(a1)+e*cos(a1); %x函数y1=(s0+s1).*cos(a1)-e*sin(a1); %y函数a2=linspace(0,pi/6); %远休止阶段的自变量 s2=50; %推杆位移x2=-(s0+s2).*sin(a2+2*pi/3)+e*cos(a2+2*pi/3); %x函数 y2=(s0+s2).*cos(a2+2*pi/3)-e*sin(a2+2*pi/3); %y函数a3=linspace(0,pi/3); %回程阶段的自变量s3=h*(1+cos(3*a3)/2; %推杆位移x3=-(s0+s3).*sin(a3+5*pi/6)+e*cos(a3+5*pi/6); %x函数 y3=(s0+s3).*cos(a3+5*pi/6)-e*sin(a3+5*pi/6); %y函数a4=linspace(0,5*pi/6); %近休止阶段的自变量 s4=0; %推杆位移x4=-(s0+s4).*sin(a4+7*pi/6)+e*cos(a4+7*pi/6); %x函数 y4=(s0+s4).*cos(a4+7*pi/6)-e*sin(a4+7*pi/6); %y函数a0=linspace(0,2*pi); %基圆自变量x5=r0*cos(a0); %x函数y5=r0*sin(a0); %y函数%工作廓线m1=-(h*3/2/pi*(1-cos(3*a1)-e).*sin(a1)-(s0+s1).*cos(a1); %中间变量dx/d$ n1=(h*3/2/pi*(1-cos(3*a1)-e).*cos(a1)-(s0+s1).*sin(a1); %中间变量dy/d$ p1=-m1./sqrt(m1.2+n1.2); %sin& q1=n1./sqrt(m1.2+n1.2); %cos& x6=x1-r*q1; %x'函数y6=y1-r*p1; %y'函数m2=-(s0+s2).*cos(a2+2*pi/3)+e*sin(a2+2*pi/3); %中间变量dx/d$n2=-(s0+s2).*sin(a2+2*pi/3)-e*cos(a2+2*pi/3); %中间变量dy/d$ p2=-m2./sqrt(m2.2+n2.2); %sin&q2=n2./sqrt(m2.2+n2.2); %cos&x7=x2-r*q2; %x'函数y7=y2-r*p2; %y'函数m3=(h*3/2*sin(3*a3)+e).*sin(a3+5*pi/6)-(s0+s3).*cos(a3+5*pi/6); %中间变量dx/d$ n3=-(h*3/2*sin(3*a3)+e).*cos(a3+5*pi/6)-(s0+s3).*sin(a3+5*pi/6);%中间变量dy/d$ p3=-m3./sqrt(m3.2+n3.2); %sin&q3=n3./sqrt(m3.2+n3.2); %cos&x8=x3-r*q3; %x'函数y8=y3-r*p3; %y'函数m4=-(s0+s4).*cos(a4+7*pi/6)+e*sin(a4+7*pi/6); %n4=-(s0+s4).*sin(a4+7*pi/6)-e*cos(a4+7*pi/6); %p4=-m4./sqrt(m4.2+n4.2); %sin&q4=n4./sqrt(m4.2+n4.2); %cos&x9=x4-r*q4; %x'函数y9=y4-r*p4; %y'函数%画滚子g1=x1(1)+r*cos(a0);j1=y1(1)+r*sin(a0);g2=x1(25)+r*cos(a0);j2=y1(25)+r*sin(a0);g3=x1(50)+r*cos(a0);j3=y1(50)+r*sin(a0);g4=x1(60)+r*cos(a0);j4=y1(60)+r*sin(a0);g5=x1(75)+r*cos(a0);j5=y1(75)+r*sin(a0);g6=x1(90)+r*cos(a0);j6=y1(90)+r*sin(a0);g7=x2(1)+r*cos(a0);j7=y2(1)+r*sin(a0);g8=x2(50)+r*cos(a0);j8=y2(50)+r*sin(a0);g9=x3(1)+r*cos(a0);j9=y3(1)+r*sin(a0);g10=x3(25)+r*cos(a0);j10=y3(25)+r*sin(a0);g11=x3(40)+r*cos(a0);j11=y3(40)+r*sin(a0);g12=x3(50)+r*cos(a0); 中间变量dx/d$ 中间变量dy/d$j12=y3(50)+r*sin(a0);g13=x3(75)+r*cos(a0);j13=y3(75)+r*sin(a0);g14=x4(1)+r*cos(a0);j14=y4(1)+r*sin(a0);g15=x4(50)+r*cos(a0);j15=y4(50)+r*sin(a0);figure %创建图形窗口plot(x1,y1,'b-',x2,y2,'g-',x3,y3,'m-',x4,y4,'c-',.x6,y6,'b-',x7,y7,'g-',x8,y8,'m-',x9,y9,'c-',.'LineWidth',2) %画函数曲线grid on %加网格hold on %保持图像plot(x5,y5,'r-',g1,j1,'k-',g2,j2,'k-',g3,j3,'k-',.g4,j4,'k-',g5,j5,'k-',g6,j6,'k-',g7,j7,'k-',.g8,j8,'k-',g9,j9,'k-',g10,j10,'k-',g11,j11,'k-',.g12,j12,'k-',g13,j13,'k-',g14,j14,'k-',g15,j15,'k-','LineWidth',2) %画基圆title('凸轮理论廓线与工作廓线','FontSize',16) %标题axis (-100,80,-120,60)axis('equal')points=x6',y6',zeros(100,1);x7',y7',zeros(100,1);.x8',y8',zeros(100,1);x9',y9',zeros(100,1)运行结果:四、 数据分析推程时,许用压力角的值一般为:对直动推杆取=30 º。 所以该凸轮的压力角满足许用压力角的要求 公式=arctan【(ds/dt)/(r0+s)】并且无失真情况,铣刀的位置即理论轮廓线的位置。总 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对于机械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我表达,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通过此次设计我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这为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思路清晰,明确重点,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努力。同时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的缺点,眼高手低,细节问题注意程度不够,在处理关键的数据时往往要重复的计算好几遍,漏掉一个小数点就会导致数据偏差很大。 在课程设计中,我也学会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遇到不一致的问题时,通过不断的讨论,最终达成统一的答案。在分析加速度的方向时,有的开始不确定,当发现错误后,擦掉又改上正确的。不断的检查,发现新的错误,细心的改正,最终完成课程设计。参考文献: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 主编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2. Auto CAD在凸轮轮廓线设计中的应用作者 薛铜龙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