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共36页).doc

    • 资源ID:13776493       资源大小:196.5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共3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聊城市城市规划局聊城市人民政府 聊政字2000320号 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批复 市建委: 你委关于拟实施<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报告(聊建字200011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你委呈报的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二、该技术规定自批复之日起执行。你委要督促城市规划部门做好具体实施工作。 二OOO年十一月三十日 主题词:城乡建设   城市   规划   批复 聊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0年12月4日印发   印20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地制定与实施聊城市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与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正规化,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聊城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其它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项建设工程应按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  在聊城市城市规划区内,各类专门性建设项目应符合已颁布的其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  城市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五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l3790),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详见附录A表A1)。 第六条   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新的类别。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七条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九大类,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 第八条  聊城市城市规划区分为城区规划控制区和郊区,城区规划控制区与郊区的分界线为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外环路。外环路中心线外1000米的地段为城区规划控制区外沿控制区。附图1中外环线外侧标注的村庄为城区规划控制区的外沿村庄,未标注的村庄为郊区村庄。 城区规划控制区分为远景新区、新区和建成区(包括特别控制区),具体区域分界见附图1。建成区界线以外,规划控制区以内已成片建成的村庄、单位也属于建成区。 特别控制区是指东昌湖风景区和市中心区。东昌湖风景名胜区是指东昌西路以南、湖西路以东、古运河以西的区域。城市中心区是指兴华路以南、利民路以北、卫育路以东、花园路以西的区域。 第九条  在计算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 第十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在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段内进行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本规定表1<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凡表1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1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特殊情况,须报市政府批准。 第三章  建筑容量 第十二条  在聊城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建筑容量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上限一般不得超过表2的规定;拆迁量较大的建成区(现状建筑密度大于30或容积率大于o5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在表2对应指标的基础上乘以11的系数。 第十三条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2公顷的成片开发区,在不超出建筑总容量控制的前提下,区内各地块的建筑容量可参照本规定表2的规定适当调整。 表2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 用地面积控制指标用地类型0.2公顷以下0.2-1.0公顷以下1.0-2.0公顷以下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居住建筑低层0.833%0.730%0.627%多层1.530%1.428%1.326%高层-3.225%3.020%一般办公建 筑多层2.440%2.238%2.237%高层-4.036%3.835%公寓式办公建筑、旅馆多层2.542%2.540%2.337&高层-4.238%4.035%商业建筑多层2.845%3.045%2.538%高层-5.045%4.536%商 住综合楼多层2.240%3.538%2.035%高层-3.635%4.033%工业建筑普通仓库低层0.948%1.045%0.840%多层1.438%1.635%1.535%高层-2.233%2.030%第十四条  表2规定的指标中容积率、建筑密度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 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十五条  对未列入表2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简称科、教、文、卫建筑,下同)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和绿地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可按表3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 表3  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建筑面积补偿换算表 建筑项目的容积率每提供1m2有效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1.22.0 m21.2-2.52.5 m22.5-3.53.0 m23.5-4.53.5 m24.5以上4.0 m2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c之c4 第四章  工业区规划 第十七条  工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既要符合城市性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城市环境质量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耗能高、耗水多、占地面积大、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 第十八条  工业区应注意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占或少占良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充分利用荒地和劣地。 第十九条  一类工业区 一类工业区以集中组成工业区为主,也可与居住区混合布置。 为工业区配套的单身职工宿舍和职工住宅用地可以和工业用地紧邻布置,其面积应计入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内经批准,可建少量单身宿舍,其用地计入工业用地内。 第二十条  二类工业区 二类工业区应单独设置,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间距应符合卫生防护距离的标准。 第二十一条  三类工业区 三类工业区必须单独设置,不得与居住用地混杂,并设置不得小于50米的绿化防护隔离带。 第二十二条  编制工业区规划时,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消防、交通、通讯、输电、停车场等有关规定。 第五章  居住区规划 第二十三条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4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表4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50002000-4000300-700人口(人)30000-500007000-150001000-3000第二十四条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用地的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第二十五条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住宅用地(R01)46-6055-6560-752.公建用地(R02)20-3218-276-183.道路用地(R03)8-157-135-124.公共绿地(R04)7.5-155-123-8居住区用地(R)100100100第二十六条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应符合附录A表A2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应符合附录A表A3的规定。 第六章   绿  地 第二十八条  单位建设其绿地率不低于30。其中文化娱乐、一类居住区不低于40%;行政办公、部队、金融、体育、医疗、学校、科研、三类工业区等不低于35;商业不低于25;属于旧城区改造的,可适当降低5个百分点,但不宜低于25%。 第二十九条  各单位庭院内必须保证绿化面积,不得裸露泥土地面,常青植物和落叶植物要相互搭配,应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第三十条  城市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绿化。其中主干道绿地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地面积所占比率不低于15;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米;城市内河、渠的绿化带布置见附图5。 第三十一条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 第三十二条  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应不少于用地总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在其它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 第三十三条  在居住用地内除满足上述绿地率的控制指标外,还应有集中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中心绿地,小区中心绿地,组团中心绿地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其最小规模应符合表6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绿地面积的计算规则按GB50180-93规定执行(见附图2)。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 表6  公共绿地的规模要求 集体公共绿地名称最小规模(公顷)要求居住区中心绿地1.0可以有绿篱或通透分隔小区中心绿地0.2开放式组团中心绿地0.04不少于1/3绿地面积在规定建范围外块状、帮状公共绿地0.04宽度不少于8m第三十五条  城市主次干道的沿街绿地,除统一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沿街绿地的长度不少于本单位(大型商业建筑除外)沿街长度的三分之二,宽度不小于2米。建筑物两侧绿地总宽度不少于6米,进深不少于建筑物进深的三分之二。 第三十六条  城区内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地指标的单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可将屋面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米2)和垂直绿化面积(每块宽度不得小于20米)折算成绿地面积,但实有绿地面积至少应达到规定指标的50以上。折算部分不参加用地平衡。 垂直绿化按地栽面积的3倍折算成绿地面积,屋面地栽绿化按下述公式折算成绿地面积: F=0.5×M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 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 第七章  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 第三十七条  城市道路按照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类;各类道路的红线宽度按下列规定控制:     快速路         60米以上     主干路         46-60米     次干路         30-46米     支  路         15-25米     道路用地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化带五部分组成。 第三十八条  机动车道 城市各级道路上机动车道的设置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机动车道设置规定 项目控制车速(公里/每小时)车道数(个)车道宽(m)快速路60-8063.75主干路40-604-63.75次干路30-402-43.5支路20-3023.5第三十九条  非机动车道 各城区应逐步建立独立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以完善城市的交通体系。当非机动车道设置于机动车道两侧时,单侧宽度不少于3.5米;市中心区、商业区不少于5.5米;工业区不少于3.5米;当非机动车道单独设置时,宽度不少于5米。 第四十条  人行道 人行道设置规定(单向最小宽度值) 市中心区、商业区    5米; 交通枢纽地段        5米; 一般地区            3米; 工业区              3米; 第四十一条  分隔带 分隔带分为中间分隔带、机非分隔带、人车分隔带三种,需要设置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中间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小于2.5米; 机非、人车分隔带宽度最低不小于2米,城市出入口通道及公交线路集中的主干道上机非分隔带宽度不小于4米。 第四十二条  绿化带     在路侧带内设置绿带宽度不得小于2米。 第四十三条  为满足各种管线的敷设要求,主次干路缘石至道路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6.5米。 第四十四条  为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城市主干路交叉口应尽可能设置立体交叉。平交道口缘石最小转弯半径,对于单幅、双幅道路的主干路不小于30米;次干路不小于20米;支路不小于12米;其它道路一般不小于6米。对于三幅、四幅路应满足非机动车行车要求。 第四十五条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 第四十六条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第四十七条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设不小于12米x12米的回车场地。 第四十八条  城市大型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应不小于2.5米,纵坡应不大于3,坡道总长度不得超过100米。 第四十九条  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规定如下: (一)建筑基地的机动车出入口,应在基地周边等级最低的道路上安排。如需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分别开设多个机动车出入口的,应根据道路等级,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安排。 (二)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距道路交叉口的距离,应满足表8要求。 表8  出入口与道路交叉口的距离    单位:米 相交路性质建筑基地出口位置的距离建筑基地所临道路性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小区道路主干路1351007070次干路100707045支路70454545小区道路4545/住:均以自相交道路(中心线)直线段延长线的交点算起。 第五十条  全市城市中心及商业、体育、交通等公共集散中心应设城市公共停车场,其位置与规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或有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用地面积计入城市道路广场面积。 第五十一条  公共停车场应有良好的视野。公共停车场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设置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桥梁和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距交又口距离按表8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  建设工程实施配建停车位指标控制规定,配建指标应符合表9的规定。 本规定中的停车位指标系各类建筑工程的最小配建数。 第五十三条  露天停车位须在总图中表示,且必须首先确保庭园绿化用地。停车场(库)须与主体建筑工程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第五十四条  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服务半径一般不得超过150米,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的方式。 表9  建设工程配建停车位指标 类别单位指标备注机动车自行车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一类住宅二类住宅三类住宅市属行政办公非市属行政办公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会议厅、礼堂剧场、市级电影院一般电影院大型体育场中小型体育场大中专院校中学小学市、区级综合医院其他医院、诊疗所疗养院商场农贸市场饭店、酒家高中档宾馆普通宾馆(招待所)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公交枢纽站旅游区城市公园车位/户车位/户车位/户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百座车位/百座车位/百座车位/百座车位/百座车位/百学生车位/百学生车位/百学生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百米2营业面积车位/百米2营业面积车位/百米2营业面积车位/百米2建筑面积车位/客房车位/客房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车位/高峰日每千旅客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车位/1公顷游览面积1.00.20.050.80.40.51.04.04.01.04.02.00.70.30.32.00.32.01.00.32.50.20.14.02.01.0362.02.02.04.06.05.030201520302070102.01.51.08.08.04.08.08.02010100注:本表机动车停车位以小型汽车为标准当量表示; 不足基本单位的项目,按基本指标配建,而且只入不舍。 第五十五条  配建机动车停车位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出入口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当设两个出入口有困难时,可改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不得小于9米。 第五十六条  停车位面积按下列数值取用: 小汽车露天停车场    2530米2车位 小汽车室内停车库    3035米2车位 小汽车路边停车带    1620米2车位 自行车露天停车场    1.51.8米2车位 自行车室内停车场    1.82.0米2车位 自行车路边停车带    1.01.2米2车位 第五十七条  各类机动车辆与小汽车停车位的换算系数为:微型汽车0.7,中型汽车2.0,普通汽车2.5,铰接车3.5。 第八章  建筑间距 第五十八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防震、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五十九条  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筑用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被遮阴建筑主要限于主要居室,多层及低层条式居住建筑(长度>24米)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两建筑物之间夹角<30°)时的间距L不得小于表10的规定: 表10  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L)  单位:米 方 位01515303045456060建筑间距1.5h1.3h1.2h1.3h1.4h注:L=为两相邻建筑的垂直距离 为建筑朝向与正南(正北)方向的夹角(方向指座标方向) h为南邻建筑物的遮挡高度,具体算法见附录C之C6 (二)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60°<两建筑物夹角<90°)的间距: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最小值为8米;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值为6米。 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5米,山墙宽度大于15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多层及低层居住建筑非平行也非垂直(指30°<两建筑夹角<60°)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1.0倍,且最小值为8米。 第六十条  多层或低层点式建筑(长度<24米)遮挡居住建筑时,其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长高比小于等于1.0的其间距不小于1.1h。 (二)当长高比在1.02.0之间的其间距不小于1.3h。 (三)当长高比大于等于2.0的按条式建筑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  相邻两单位在地界两侧建设时,北侧为居住建筑的,其退后距离:当新区建设时,不得少于8米;当旧城改造时不得少于7米;其余遮阴间距部分有南侧建筑承担。 第六十二条  建筑高度二十四米以上(含)的高层建筑与北侧居住建筑的日照间距,应符合下表11的规定。 表11 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1有效日照时间第(h)9-15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且最少建筑间距不得小于30米。 第六十三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活动室和大、中、小学的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具体执行时,应根据其朝向与正南方向的夹角而定,但不得小于表12的规定。 表12  文教卫生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L) 方位01515303045456060条式建筑间距1.79h1.6lh1.43h1.6lh1.70h点式建筑间距1.6lh1.45h1.29h1.45h1.53h注:同表10 第六十四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五十九条至第六十二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六十一条所列的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间距应满足消防、抗震的要求及第九章建筑退让的要求。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六十五条  本章上述各条规定中属于旧城改建的项目,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其间距可按同类情况的0.9倍控制,但应符合各专业规范的要求。 第六十六条  上述各种间距计算中,下列情况在符合消防要求时可不作间距计算: (一)在建筑主要朝向上,长度小于6米、占建筑总长和总高小于1/3的竖向突出部分。 (二)在建筑主要朝向上,长度小于6米、距主体墙小于2米、占建筑总长小于1/2的突出部分。 第六十七条  下列建筑被遮挡阳光时,其建筑间距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划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一)二层或二层以下的办公、集体宿舍、招待所、旅馆建筑。 (二)商业、服务业、影剧院、公用设施等建筑。 (三)经城市规划确定近期搬迁的建筑。 (四)古城区、风景区、文物保护区及城市主次干道沿街建筑。 第九章  建筑退让 第六十八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景观、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建筑退让指标分为后退用地红线和后退城市道路红线两种。建筑后退红线的量起点为地上建筑部分的最外沿量起。 第六十九条  沿建筑用地红线的建筑物,其离界最小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不得小于表13规定的距离。 (二)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表13后退距离的规定外,同时须符合第八章的有关规定。 (三)界外是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按表13其它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 表13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离界距离)  单位:米 表13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离界距离)单位:米 建筑类别后退红线距离朝向居住建筑科教文卫建筑其他建筑主要朝向6.5(新7.5)85次要朝向333第七十条  位于城市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红线不得小于表14的规定。 表14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单位:米 表14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离界距离)单位:米 道路宽度后退道路红线建筑高度城市主干道46城市次干道4030城区支路2515小区道路15724864324615106第七十一条  地下建筑物的后退用地红线及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均应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1.5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第七十二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主要出入口方向面临城市主、次干路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已满足第五十条的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 第七十三条  下列两类情况的建筑物,在满足消防、交通要求的前提下,经规划部门核定,其后退红线距离可适当缩小: (一)在旧城改造区、城市中心,按本规定控制确实有困难的; (二)在风景区、古城区按专项规划已经确定了的。 第七十四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应符合表14的规定外,还必须满足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要求。 第七十五条  铁路两侧建设任何建筑工程,应首先满足防护绿带的要求。如特殊要求必须建设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筑工程与相邻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相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铁路两侧建筑工程与围墙应同时满足距铁路路基坡角线不小于5米的距离。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相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征询铁路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六条  建筑物退后与架空电力线路的距离及电力线与建筑物最近凸出部分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满足表15的要求。 表15  电力线边线与建筑物 最近凸出部分的最小水干距离  单位:米 表15 电力线边线与建筑物最近凸出部分的最小水平距离 单位:米 电压等级一般地区城市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最大风偏时一般情况下10KV51.53.535KV1037.5110KV12412220KV15515500KV208.520第十章  建筑高度 第七十七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满足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七十八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七十九条  在古城、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规划控制区域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井按已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八十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总体建筑群高度按以下原则控制: 站前区以高层建筑为主;城市中心及东、北次中心可建部分高层;风景区以低层为主;其他城区以多层为主。 第八十一条  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高度的控制,要根据下列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 1、城市道路所在的城市分区,如中心区、文教区、综合居住区等; 2、城市道路的性质; 3、道路红线宽度; 4、建筑物的性质、体量; 一般规定:城市主干道高层建筑所占比例为1520,城市主干道多层建筑所占比例为6070;城市次干道高层建筑所占比例为810,城市次干道多层建筑所占比例为5060;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的主次干道可以低层建筑为主。 第八十二条  下列建筑的地上层数限定为: 1、无电梯的住宅    不应超过六层 2、中学教学校    不得超过五层 3、小学教学楼    不得超过四层 4、幼儿园、托儿所    不得超过三层。 第十一章  管线工程 第八十三条  城市管线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热力、煤气、电信、有线电视等各种地上、地下管线的建设项目。 城市管线工程的规划应符合本章的规定,井应与城市道路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第八十四条  在市区设置的各种管线,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第八十五条  城区各种管线应按管线综合规划断面安排敷设各种管线。 各种地下管线相互间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单位:米 表16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间净距 单位:米 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煤气管热力管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低压中压高压排水管1.51.5-煤气管低压1.01.0-中压1.51.5-高压2.02.0-热力管1.51.51.01.52.0-电力电缆1.01.01.01.01.02.0-电信电缆1.01.01.01.02.01.00.5-电信管道1.01.01.01.02.01.01.20.2-注: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是用于给水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给水管径大于200mm时,净距不小于3.0m。 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 低压煤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电力电缆为35KV及以上时与直埋电信电缆的最小净距为2.0米。 第八十六条  地下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的结构、标高、管线的技术要求以及与其它管线交叉的相对位置等因素确定。 各种地下管线交叉时的垂直净距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 单位:米 管线名称给水管排水管煤气管热力管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给水管0.15-

    注意事项

    本文(聊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共36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