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共20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位置与方向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说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2、设计理念:(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4、说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五、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1、辨别方向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回顾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一位数除两位数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表内乘、除法,二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三是“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因学习“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间间隔较长,应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复习与回顾。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年半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习惯和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 三.设计理念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2.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师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把操作过程和笔算竖式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突出数学教学的操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植树活动为情境线索,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 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沟通旧知,建立联系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à自主探索,领悟算法à巩固新知,应用新知à回顾反思,深华提高。(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 27÷3 40÷2 240÷8 2笔算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设计意图: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学习作铺垫。)(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42÷2 52÷2(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2.(1)请你估计一下42÷2大约是多少?(设计意图: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2)如果要准确地计算42÷2你又是怎么想的?(揭示课题)(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教学例1 42÷2=21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试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再操作小棒,结合操作过程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2。教学例2 :52÷2(1)先估算,再师生共同摆小棒,边摆边讨论多余的1捆怎么办?针对竖式,讨论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接下去怎么写?为什么要把1和2合成12?并让学生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比较这里的4.2.1与例1的4.2.1表示的意义相同与否。(2)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3、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四)巩固新知,应用新知,1、填一填。2辨一辨:请你当小医生,先诊断,再“治病”。3赛一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4.用一用:p21练习四第3题(设计意图:“填一填”是一个模仿性的练习,“辨一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赛一赛”要求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并尽量提高计算的速度,“用一用”既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又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思想。)(五)回顾反思,深华提高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体现课堂的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源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比较和归纳出算理 。) 简单的数据分析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六册的内容。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为四年级上册的复式横向条形统计图打下学习的基础。本节课要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要体现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和前几册教材的要求相同,本节课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使子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适时接受要学会节俭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体会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与相同点,正确的做出对数据的分析。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二、说教、学法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三、教学流程为了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 “应用拓展,巩固提升”、“回顾总结”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我由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间活动引入,问他们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引出课题后,再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不断打破平衡,在碰撞中感悟出示纵向条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观察,能否完成,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策略后再完成统计图,最后评析这种办法的可行性。从而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明白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行对换,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渐进、发展,才能培养有思想、有创造的学生。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学生看待问题的新观念。(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确定下周的进货计划。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精华的部分。在解决重点的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在全班反馈得出结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3、应用拓展,巩固提升我设计了4个习题,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题是对引课时出示的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进行分析,是一道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内化落实习题的教育、教学、检查等功能;第二题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这是一道变式的、对比的、灵活性的练习,侧重知识转化为技能落实习题的发展功能;第三题是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是一道思考性的、发展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深化与优化落实习题的发展、开放等功能;第四题是一道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练习,侧重知识的综合性灵活应用落实习题开放、创新的功能。4、回顾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平均数说课稿教材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以后学到的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的。(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达成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分析、决策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教学设计:本节课教学主要经历以下四个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à实践运用,体验生活à总结评价,拓展延伸。本课以学生为教师的穿着打分为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过一把“评委”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接下来以学生打出的分数作为探究材料,先选择打分人数相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哪一组的同学给老师的评价高些?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一般来说,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比总分的方法。再选择打分人数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总分高的一组能不能说明评价就高呢?制造出矛盾冲突,自然引出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再通过对“这个平均分表示什么?平均分就是同学们打的实际分数吗?”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个别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这组数据中单个数据的情况,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平均数的意义。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事例,进一步体验平均数应用的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在实践运用环节,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通过解决歌咏比赛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极大数与极少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从而自然合理地想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分”这一规则的合理性;通过解决实心球比赛成绩问题,让学生明确:一组数据能不能用平均数来表示,要看具体的情况,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从而使平均数的运用更为科学和合理。在总结评价环节中,通过给老师这节课的表现打分,呼应开头,并进行适当拓展。这样的板书设计,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有利于对整堂课内容的梳理和回顾。整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从感性认识逐步引导理性思考,从意义到运用,从算理到算法,从初步理解到辩证而合理地运用,教学流程自然合理,环环紧扣,突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达成。年 月 日说课材料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说板书设计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年月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二)、说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了解平年、闰年的知识及判断方法。2、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说重、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初步建立这些单位的概念,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而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和平年、闰年的判断又是教学的难点。二、教学法设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与创设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奥运会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三、预设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通过上课日期、奥运会开幕时间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第二环节: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感知发现。对一个三年级学生来讲,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握教学起点。再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年历卡片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发现各月及全年天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第二层次:总结梳理。数学课淡化基础知识不等于不要基础知识,学生该掌握的知识还是要掌握,该记住的结论还是要记住。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现,把分散、零乱的知识加以梳理和总结,让学生知道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通过左拳记忆和歌诀记忆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各月及闰年、平年天数,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层次:探索平年、闰年的规律。平年、闰年的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平年、闰年的出现规律及判断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演示“万年历” ,形象直观,令人信服。根据学生水平,判断平年、闰年时计算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直接给出计算结果,侧重于学生对判断方法的理解。用“小知识”补充,并根据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的层次,可以开拓学生眼界,激发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第三环节:在学完新知以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1、说生日和“我说你猜”的游戏。这样的练习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吸引学生不断在大脑中进行回放、筛选符合条件的信息,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判断对错,对本节课知识当堂检测、反馈。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在互相总结中共同提高,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小学教案课件网利用年、月、日知识,自己动手做一张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卡,既与课堂开始遥相呼应,又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样有助于学生不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再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六、说评价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学和用事一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求知、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24时记时法说课稿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和谐的理想课堂。下面我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评价一、依据课标,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及地位作用:“24时记时法”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掌握了12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普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引入24时记时法,第二段是讲解24时记时法,第三段是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想想做做”密切配合各段的教学。本节课让学生认识“24时记时法”,并发现“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学会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由于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加上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4、教具准备:课件二、教学法设想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预设教学程序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我搭建了一个简捷的学习平台,该平台的合理设置,带给我们教学的最大优势是:真正实现了教材与信息技术的零距离整合。(一)链接历史,在生活中初步感知1、在课前,学生已经收集了古时候人们的记时方法。在课的开始,教师结合学生介绍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出示沙漏、铜壶滴漏、日晷等资料与短片让学生欣赏,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让学生在历史纵览的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是联结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本课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一个非常具有“数学味”的情境出示2幅6时的生活场景片段(刚刚起床;在做家庭作业),问:都是在6时,为什么大家做的事情大相径庭呢?一天中有几个6时呢?(2个);接着出示2个8时的钟面情况,处理方式同上,感知生活中需要两种记时法;最后发散与设疑: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水到渠成地切入知识的重点。(二)再现“一天”,在回忆中自主建构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在“自主建构”部分,重点让学生回忆“一天”的时间,寻找时间内在的规律并思考规律为什么存在?为使学生深切体会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特意设计了一个别巨匠心的FLASH,通过太阳与月亮的升降、时针转动与线段记时的同步延伸,精确、动态地演示了一天的经历,恰倒好处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通过创设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在“动手做数学”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有效地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0时”他们难以进行有意义的理解与掌握,更多的是属于被动的、无意义的、机械式的接受。信息技术的出现与使用,改变了这尴尬的教学场面。课件动态的演示,用一条直线表示时间,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昨天 今天 明天)而后问: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强化了“0时”。在述说之时,也让学生眼中“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数学得到了诗意的栖居。(三)回归生活,在应用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环节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书中的“想想做做”,给学生营造生活离不开时间的氛围,让他们时时关注时间,生活在“时间”之中。1、结合生活的实际巩固知识(1)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公路标志、火车票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书中的问题以开放式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给出自己的想法,巩固两种记时法的互换,建立起初步的时间观念。(2)画一画。给想想做做中的第6题四个钟面画上指针。(3)小小播报员。结合本红领巾广播站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让学生在小组里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2、拓展延伸为什么同一时刻,不同国家的时间却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查阅,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实现课堂教学言犹尽、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这些设计涵盖了“24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和文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为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提供了重要保障。本节课我通过以上的三个环节来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讨论、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说教材: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概括、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三、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