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共14页).doc
-
资源ID:13809413
资源大小:46.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共1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一、知识梳理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和进率,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的过程,学会简单的购物,养成爱护人民币及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教材分两段安排:1认识1元及面值小于1元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1元以内的简单购物(P6870);2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超过1元的简单购物(P7173)。另外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小小商店”(P7475)。二、教材细读1以购物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呈现购物的场面,引出对人民币的认识,然后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进率。在练习中联系物价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不仅认了钱,还认识了它所标志的实际价值,在购物活动中学习人民币的加、减计算,最后安排实践活动进行模拟购物或实际购物。这样安排能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作用,逐步学会解决现实的购物问题。这说明教材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再认识其他人民币。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有利于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容易建立元、角、分的进率的概念,教材从“买1元钱的笔记本付10角可以吗”的讨论引入人民币的进率,并以换算图示表示出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安排伍角币、贰角币与1元币的换币活动,加深对元与角之间进率的认识。要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突出认识人民币中的数学知识,即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3在认币活动中既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突出重点。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有的曾有过独自购物的经历,但也可能有学生没有接触过人民币,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认币情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人民币,教师也可准备一些人民币,让学生分组活动,指认人民币。在交流时重点应放在了解人民币的币值,认识大写的壹、贰、伍、拾、佰和繁体字圆,当然也要认识币面上用阿拉伯数字写的1元、1角、2角、5角等。至于人民币的颜色、形状、图案、印制日期等不要作为教学内容。 数学课上的认识人民币重点是学习人民币的单位、进率以及换币和购物时的计算,要突出数学内容。4要认真组织实践活动。P7475“小小商店”属于综合型的实践活动,前半部分是情境问题型,让学生面对提供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经验支持。后半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的或模拟的购物活动。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经济状况安排活动,可以从商店批发一些便宜的文具,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购买活动,或让学生自带玩具标出价格在教室里买卖,也可以发些写有币值的纸片模拟购物。在活动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秩序,准确计算,正确付币、找币,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说说买东西的经过,也就是让学生反思购物过程,积累 购物经验。三、练习说明及困难分析本单元的练习大多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完成时难度较大。如P70、,让学生从给出的人民币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样的,题目极具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拿一拿,说一说,再引导思考:用一种面值的人民币怎么拿,用两种面值的人民币怎么拿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有序思考的模型。P72是生活中常见的付钱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你准备怎样付钱,再想一想如果“付的钱都是10一张的”要付多少张。P73要体现层次性,教学(1)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付钱,再引导学生归纳买东西付钱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付的钱和商品的价钱相等,不需要找钱;另一种是付的钱比商品的价钱多一些,需要找钱。教学(2)时可以先提出“不要找钱”的要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再提出“需要找钱”的要求,是学生进一步感受付钱的策略,积累购物经验。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是正好10元,也可以是不足10元需要找钱的;可以是每种物品买一件,也可以是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出示3种体育用品的插图让学生说说每种物品的价钱;第二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如果买两样不同的物品,分别要付几十元,再出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思考第二个问题,并组织交流。四、典型案例分析作者: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胡文益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逛过超市吗?到超市去买东西时要准备些什么啊?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钱,如买东西,交学费等。世界上的钱有很多种,我们国家使用的钱叫做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人民币)。说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二、 认识元、角、分1. 认识1元。谈话:小朋友们,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只放着人民币的盆子,在盆里找出你认识的人民币,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提问:你认识1元的人民币吗?请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币,举给大家看一看。再问:(指学生手中的1元纸币)他拿的是1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有谁拿出的1元和他不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小结:是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指1元纸币)像这样纸质的人民币就是纸币,(指1元硬币)像这样金属做成的人民币就是硬币。2. 认识1角和1分。提问:(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纸币和一枚硬币,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吗?要求:你能从盆里分别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吗?学生按要求分别拿出1角的纸币和硬币。谈话:每个小组的盆里,除了有1元和1角的人民币,还有1分的人民币呢。你能拿出1分的人民币吗?学生按要求拿出1分的人民币。说明: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人民币,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特别是对1元、1角较熟悉。上面环节中,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让学生拿出1元、1角和1分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认识1元、1角和1分的方法,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3. 分一分。谈话:看来小朋友已经认识了很多人民币,如果老师再拿出一些人民币,你们能很快地认出它们吗?课件分别出示5角、2角和5分、2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谈话: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请小组里的小朋友合作,把盆里的人民币拿出来分一分。学生活动后,分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说说分类的依据。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把硬币和纸币分别作为一类;第二种是根据面值把1元分为一类,5角、2角和1角分为一类,把5分、2分和1分分为一类。结合第二种分类的方法,讲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说明:通过分类活动,再一次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又自然地让学生体会了人民币的单位。4. 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可以带上这些人民币去逛逛超市了。(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瞧,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啊!这么多的商品,你想买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每种商品的价格。谈话:笔记本的价钱是1元,你应该付多少钱给营业员阿姨呢?请小朋友用盆里的钱付一付。学生活动后,反馈不同的付钱方法。提问:同样是1元的笔记本,怎么可以用1元来付,也可以用10角来付呢?(10角就是1元)谈话:10角就是1元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角、2角、3角10角(1元)。10角就是1元,也就是说1元等于10角。(板书:1元 = 10角)启发:我们已经知道1元等于10角,那1角等于几分呢?一起来数一数。(板书:1角 = 10分)说明:创设去超市购物的实际情境,有助于激活学生在购物时付钱的经验。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付1元钱,自然地总结出“1元 = 10角”,并由此类推出“1角 = 10分”,从而使学生知道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师生一起数出10角、数出10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邻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印象。5. 教学“试一试”。谈话:(拿出1元)老师这里有1元钱,我想把它换成零钱,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想一想,1张1元可以换几张5角?谁最先想好了,就拿着钱到老师这儿来换。师生示范换钱,并让学生说一说换钱的过程:1张1元可以换成2张5角(或2张5角可以换1张1元)。提问:再请小朋友想一想,几张2角可以换1张1元呢?让学生在同桌间互相换一换,并说一说换钱的过程。说明:换钱的活动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又能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时学会根据口袋里钱的情况灵活付钱。三、 应用拓展1. 提问:(出示一块橡皮)这块橡皮5角钱,从下面的钱中,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先将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拿1张5角;拿2张2角和1张1角;拿1张2角和3张1角;拿5张1角。2. 谈话: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小超市”开到我们教室里来啦!(展示课前布置好的“小小超市”,主要是1元及1元以下的小商品)小朋友们愿意到超市来买东西吗?去超市买东西要注意些什么?提示学生买东西时要遵守秩序,要有礼貌,要想想怎样付钱,营业员需不需要找钱等等。师生共同活动。先指名交流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你买了什么?你是怎样付钱的?找回了多少钱?说明:认识人民币的最终目的是学会使用人民币。本环节的实际购物活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购物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四、 全课总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五、 课后作业到商店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 (本单元分析稿由朝阳小学蒋小云推荐)【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知识体系】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以及第四单元10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口算与笔算的基础。虽然学生已经理解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进位和退位,使计算的难度有所增加,所以这部分教材不仅对口算加减法分开编排,而且对笔算加减法也采用分开编排的方式呈现。具体说本单元分四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第二段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口算,第三段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第四段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每段后面安排一个练习,单元后面安排复习。最后还按安排了实践活动假日小队。本单元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内容,既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理解进位、退位的原理与方法,又能结合计算带着练习“加法和减法(一)”里教学的实际问题,逐步巩固旧知。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教学难点:有序表述进位加与退位减合理计算的计算过程。【思想方法与教学建议】1.先特殊后一般,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进位加法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如2424, 3465。退位减法先教学被减数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再教学被减数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如3033, 50。这是教材精心设计的线索。 进位和退位都是“10个一是十”这个计数规则在计算中的具体应用,掌握进位与退位的方法必须理解其原理。先教学加、减计算中的特殊情况,突出了进位与退位的基本原理是“10个一是十”,有利于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满10进一”和“退一作10”等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的一般情况,就能把进位与退位的原理、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各个具体的计算中去,逐渐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口算加法和口算减法的例题,都在一个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先后列出特殊情况的算式和一般情况的算式。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例题只教学特殊情况的计算,把一般情况安排在“试一试”里。这些编写便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特点,在数学思想方法迁移过程中,探索性地解决新问题。2.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页例题,摆小棒计算24,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 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第80页例题,摆小棒计算30,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学具的使用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只在教学特殊情况时使用学具,一般情况则在“试一试”里直接进行竖式计算。这是因为学生已经多次操作学具,初步理解了进位和退位的原理,积累了相应的经验,适当减少操作学具的活动,有利于发展抽象思维。二是摆小棒也拨算珠。摆小棒延用口算的教学方法,形象地表现出为什么进位或退位;拨算珠能清楚显示个位满10向十位进1与十位退1作10的方法。摆小棒和拨算珠,不单是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后者还比前者更容易过渡到竖式计算。 另外,例题在竖式上标了进位与退位的记号,能防止学生遗忘进位与退位。在教学笔算之初,要允许学生也这样做记号。当然,能记住进位与退位,不在竖式上做记号也是可以的。两次“试一试”之后分别说说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是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法则。这里突出的是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以及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还要通过进位和退位的过程,体会竖式上从个位算起的步骤是合理的。在计算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时,似乎先算十位与先算个位都无所谓。在计算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先算十位就比较麻烦,因而先算个位,并作为计算法则中的一点。“想想做做”以练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为主,适量穿插一些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笔算法则写竖式,体会口算与笔算的方法实质是一致的。3.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1) 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这道题有两点作用: 一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一位数加一位数是基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第一步计算;二是引导算法。如果说“想想做做”第1题先圈再算的活动中,学生的算法有可能多样,那么第2题则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期望的算法。第8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 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这些题集中了“加法和减法(一)”以及本单元的全部加法计算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思路。第3题着重比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与进位两种情况,它们在计算中的相同点是: 先算的一步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在计算中的不同点是: 由于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得数有时小于10,有时等于或大于10,所以再接着算的一步有时是几十加几,有时是几十加十几。第8页第1题的三组算式,突出退位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如70分别减5、7或9,都先算10减几。24、34或36减8,都先算十几减8。第3题让学生更清楚哪些算式是不退位减,哪些是退位减,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点。 第9页第7题把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竖式综合起来,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白写竖式的要领,计算的步骤,进位或退位的方法。4.利用估算帮助学生把握是否进位和退位。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如第页第3题中的54和54,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和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页第3题中的53得四十几,54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如48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估算仅是初步的,在本单元只要求做到两点: 一是只看着竖式进行估计,不要求看着横式估计;二是只要说出竖式中得数的十位应该是几,如第8页第1题、第9页第1题。在说十位上是几的时候,既要看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或被减数与减数十位上的数,还要看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10或个位上的数是不是够减。可见,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还有一点需要略作说明。第8页第13题找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第页第9题找出得数大于80的加法竖式,第9页第8题找出得数大于40的减法竖式,都是学会估算后进行的。原来的估算方法没有变,只是练习的要求与解题时的思维略有提高。在估计了得数是几十多以后,还要把得数与80(或50、40)进行一次大小比较,才能作出判断和选择。5. 增加解决实际问题开放性。 本单元经常练习已经教学过的实际问题,包括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四单元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条件与问题要相关,加强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表现在: (一)条件有适度的开放性解决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条件。如第7页第3题,三名小孩各买2件玩具,各人买的玩具以及单价都不相同,计算每个人应付的钱,要根据所买的玩具到图画里寻找单价,才能列式计算。 (二)问题有适度的开放性利用不同的条件,能提出和解决不同的问题。如第8页第题,已知红金鱼、黄金鱼和花金鱼的条数,不但能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两个问题,还能解决许多其他问题。解决每个问题的运算和条件都有变化。【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困难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笔算,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最容易出错。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教材87页第2题,91页第2题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充分讨论错因,在交流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以后遇到这样的题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些?【典型案例】“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设计(教材第80页-81页)小学数学教学网教学过程 一、 激疑导入 1 引入。 出示数字娃娃3、0、4、8。 谈话:小朋友们,这里有四个数字娃娃,你能用其中的三个数字娃娃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吗?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学生试写,并组织交流。 2 激疑。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算式,如: 48 - 3 38 - 4 84 - 3 30 - 8 34 - 8 43 - 8 提问:你能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3 揭题。 谈话:在这些算式中,哪些算式我们已经学过?像30 - 8、34 - 8、43 - 8这样的算式你们会计算吗?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通过两组算式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准了起点,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30 - 。启发:我们先来看30 - 8这道算式,你会计算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学生试算后,同桌交流。 组织反馈: (1) 指名演示摆法,边用小棒摆一摆,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先摆3捆,再拿出1捆拆开,从中去掉8根,剩下的2根和2捆合起来就是22根。) (2) 指名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过程,边拨算珠边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口述算理,形象地展现“退一作十”的过程,初步建构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34 8。 谈话:我们再来看一道题。(指34 - 8)34 - 8的个位上不够减怎么办?你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 反馈:你是怎样计算的?能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大家吗?(指名交流算法,教师逐一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1) 从10根小棒里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4根合起来是26根。(板书:34 - 10 = 24,10 8 = 2,24 + 2 = 26) (2) 拆开1捆小棒和4根合在一起,是14根,先算14减8得6,再算20加6得26。(板书:14 = 6,20 + 6 = 26) (3) 先算34减4得30,再算30减4得26。(板书:34 = 30,30 4 = 26) (4) 先算34减10得24,再算24加2得26。(板书:34 10 = 24,24 + 2 = 26) 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引导:小朋友们都很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34 - 8的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能说一说你喜欢的方法的计算过程吗?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第二种算法。 小结:(略。)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告诉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化的“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计算34 - 8的结果,以促进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应用拓展 1 基础练习。 (1) “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练习,然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对于24 - 9的计算,可以先算10 - 9 = 1,再算14 + 1 = 15;也可以先算14 - 9 = 5,再算10 + 5 = 15。 (2)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练习,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从每组题中发现了什么,着重使学生体会算每组后三题,实际上都可以先算每组的第一题。 2 对比练习。 按要求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 不退位减法:6 35 (2) 退位减法:6 35 . 应用练习。 (1) “想想做做”第题。 提问: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题目中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练习,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列式、怎样算的? (2)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4 开放练习。 想一想,( )里能填几? 45 ( ) = 3 提问:括号里可以怎样填?为什么? 再问: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最小呢?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重点设计具有基础性、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认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总说明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口算减法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我们不能无视或低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心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探索30-8与34-8的退位减法之前,让学生用数字娃娃写算式并进行比较,既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认知基础,又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在新知教学结束之后,又通过对比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 关注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师对待这些不同的生命个体,应该做的是:(1)尊重。就计算方法的教学而言允许各种计算方法的存在,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2) 鼓励。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汇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3)引导。在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逐步理解和接受最基本的方法,自觉实现算法的优化,有效地防止无价值的或思维含量低的方法的简单重复。 3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数学学习最主要和最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数学问题本身。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通过挑战性的问题导入、形象化的直观操作、多样化的方法展示、应用性的问题解决等环节,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本单元分析稿由华罗庚实验学校 居云慧 推荐)第七单元统计教材分析一、知识梳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的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为后续学习用方块表示数据做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二、教材细读1在随机事件中收集信息。例题创设的情境是四名学生围坐在一张方桌的四周,桌上混杂放着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且个数都不相同。为了知道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由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其他学生把图形记下来。 本单元教材里的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如抛圆片,落下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把圆片抛20次,哪面朝上既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也没有确定的次数。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例题没有让学生把桌上的图形直接分类计数,而是通过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图形的名称,目的是把其他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2、突出记录方法的教学。教材先安排学生自己记录,然后交流记录方法,讨论哪种方法记录得既清楚又方便。教学时要注意五点:(1)要提醒组长准确地报图形名称,一个图形只报一遍,速度稍慢,提醒其他学生先想一想记录的方法,留出一段思考时间,再开始活动。(2)学生记录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然后有意识地展示不同的记录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比较择优。(3)学生在认为第二种记录方法最优的时候或对第二、三两种方法谁最优争执不下的时候,可提示学生画一个正方形画几笔,画一个“”呢?或者设问:如果我们记录的不是学具,是小动物,一个一个地画方便吗?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用符号表示的方法上来,当然符号不一定是“”,也可以是竖线或画正字。(4)要让学生都再经历一次用符号作记录的过程,因为多数学生没有过这种经历。要先让学生画好记录表,再由教师报名称,学生一起记录。做完后要共同校对数据,确保正确。(5)指导学生填写统计表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表中“一共”的意思,自己计算,这是这学期的统计表比上学期的统计表多出的一项数据。填表后要回答书中的问题,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以完整地经历统计过程。三、练习说明及困难分析 “想想做做”第1题提供的就是随机性事件,而且提供了记录表,显然宜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这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明确要求用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但没提供记录表,学生要在小组里先画好记录表,再作调查记录,最后各自填写统计表。第3题可在黑板上画好记录表,然后用作记录的方法统计,也可以用举手的办法直接得到各种家庭人口的户数,使学生学会灵活地选用收集数据的方式方法。四、典型课例评析在教学用画符号的方法记录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矛盾的情境,然后利用这个情境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不能直接分一分、数一数,该怎么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准备了四部动画片,只能选一部来观看,你们最希望选哪一部呢?(课件逐一出示西游记、葫芦兄弟、猫和老鼠、黑猫警长的图片)(面露难色)大家喜欢的动画片都不一样,怎么办?哪部动画片喜欢的小朋友多就看哪部动画片。学生按喜欢的动画片分别排成四队并数出每队人数,教师填写统计表。刚才我们把全班小朋友按照喜欢动画片的情况分成四队,数出了喜欢每部动画片的人数,这种方法就是统计,这个表就叫做统计表。(板书课题:统计) 评析:从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是决定大家观看哪部动画片的一种需要,初步体会统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通过统计,老师知道咱们班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小朋友最多,可不知道二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怎样办呢? 课前,老师已经让二班的小朋友把他们最喜欢的动画片片名写在纸上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把他们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统计出来吗? 老师报动画片名,小朋友在纸上记。报完名,你们要告诉老师每部动画片二班各有多少人喜欢?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记? 老师开始报动画片名,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统计。 指名上台展示。 师:能给其他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吗? 生1:我听到老师报哪部动画片,就在那部动画片的名字下面画个“”;猫和老鼠老师一共报了15次,我画了15个“”。 师:你真聪明,记录得很清楚。如果老师想让你给这种记录方法取个名,你觉得叫什么记法好呢? 生1:叫“画圈记法”好了。 师:其他的小朋友有没有不同的记法? 生2:我是画“”记的,我叫它“画勾法”。 生3:老师,我是用“×”记的,我叫它“画叉记法”。 生4:我发明了“竖线记法”。 教师将学生想到的记录符号板书在黑板上。 师:其实记录的方法还有很多,你觉得怎样记清楚方便就可以怎样记。刚才不会的小朋友,现在会记录了吗? 生:会了。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在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数据,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检查学生的统计结果,发现统计结果不一致。 师:为了做到准确公平,老师想请小朋友选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把二班喜欢看每一部动画片的情况再统计一次。 学生同意后,师生第二次统计。之后交流,填写统计表。 评析:看似重复多余的环节,其实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让学生从众多的记录方法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加以巩固,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单元分析稿由朝阳小学蒋小云推荐)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