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古诗四首(共11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授课题目:修辞方法(对偶)教学准备:教科书、教案、工具书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对偶的基本知识,了解对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2)学习分析对偶句应用对偶修辞,追求语言的整体美、节奏美和音韵美。2、过程与方法(1)教师搜集素材,准备PPT课件。(2)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对联。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句、对联来增加学生对对偶的认识。(2)学生能够体会出对偶的整体美、节奏美和音韵美。重点:了解对偶的基本知识,了解对偶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难点:学习分析对偶句应用对偶修辞,追求语言的整体美、节奏美和音韵美。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家请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说一说读起来怎样?上下字数都是几个?。(明确: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上下句都是7字数相同。)二、新课内容:(一)介绍对偶句:是用字数、相同、意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方式。(二)板书诗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大家跟我一起仔细分析。1、教师朗读诗句。2、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偶的定义。师:我们要对它从形式到内容作具体分析,以便抽象概括出对偶的定义和特点及作用来。这是有利于大家对这些知识理解、掌握和记忆的。生:(抬头看,认真想)师:先从字数看。(板书:字数)生:上、下两句各为七字。师:由此可做怎样的概括?生:字数相等。师:完全正确。(板书:字数相等)师:下面再从语法结构来看一看。(板书:结构) 生:上、下两句都是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名词。师:由此可做怎样的概括?生: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师:完全正确。(板书:词性相同)师:下面再从音调上来看一看。(板书:结音调) 生:和谐,优美师:是的,它们平仄相对(板书:平仄相对) 。师:请注意:刚才我们是从形式上所作的分析。下面,我们便从内容方面来看看上下两句分别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师:上句写岳飞,下句写秦桧,他们是冤家对头。上句是对民族英雄的赞美,下句是人民对民族罪人秦桧的鄙夷、诅咒之恨。(板书:意义相关)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进一步总结对偶的定义: 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就叫对偶。教师补充:律诗中的对偶句是这样的。但在现代,只要满足字数、词性、意义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可算作对偶句。3、师:刚才我们推导了对偶的定义,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定义与其特点和作用之间的联系。不过,先请大家思考下。前后左右的同学可聚在一起商讨。生:(四人一组开展讨论、争论。3分钟后讨论结束) 师:对偶的“定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师:其“特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形式整齐;音调和谐;语约意丰;句短情长。师:(操作多媒体控制键,屏幕显示“特点”的主要内容)那么,其作用的主要内容呢?生:建筑美;音乐美;表现力;感染力。 师:操作多媒体控制键,屏幕显示“作用”的主要内容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生:“语约意丰”是对“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抽象,而“语约意丰”正说明其“表现力”。师:完全正确。下面请看屏幕:定义 特点 作用字数相等 形式整齐 建筑美词性相同 音调和谐 音乐美平仄相对 语约意丰 表现力意义相关 句短情长 感染力 生:(看屏幕显示,并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把它们用直线连接起来) 师:对偶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其联系都弄清了吗?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对偶的种类:正对和反对。黑板上的例子是?生:反对,以为上句是爱,下句是恨。三、巩固练习:请学生出示自己找到的对联,大家一起分析。 (如果没有准备,老师给出“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四、课堂小结:对偶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对偶的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语约意丰;句短情长。 对偶的作用是建筑美;音乐美;表现力;感染力。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和反对两种。重点是掌握对偶的定义和分类,难点是对偶的特点和作用。课后多复习、体会。五、板书设计: 修辞方法- 对偶定义 特点 作用字数相等 形式整齐 建筑美词性相同 音调和谐 音乐美平仄相对 语约意丰 表现力意义相关 句短情长 感染力六、作业:复习对偶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作用。第2课时 修辞方法(对偶)一 前提测评:1 说一说什么是对偶,2说一说对偶的特点。二新课内容:放映幻灯片:因荷(何)而得藕(偶);有(由)杏(幸)不须梅(媒)请问这两句是不是对偶句?)生1:不是。生2:是的,因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关,平仄也基本相对。师:确实是对偶句。那么,请问:林之洋的“鸟打枪”能不能对“云中雁”?生:不能。因为结构不同。 师:看来只满足“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条件,而“词性不同”是会闹出笑话的。下面我们来做练习,请大家拿出练习本。1天 -(地);花-(草)2教学-教学楼-教学楼里 (训练-训练场-训练场中)3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4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几处 早莺争暖处-(谁家春燕啄春泥) 三 巩固练习:分析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对偶的?教师明确:都是5个字;“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名词+动词+名词的形式。四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练习来巩固对偶,一定要明确词性相同的要求,今后再遇见绝句、律师的时候一定要会分析。试着在生活中应用。预习下一节课。五 作业:课后找一句古诗里的对偶句,试着分析它。六 板书设计: 修辞方法-对偶2天 -(地);花-(草)2教学-教学楼-教学楼里 (训练-训练场-训练场中)3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4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5几处 早莺争暖处-(谁家春燕啄春泥)七:教研组长评价:八:课后反思:授课题目:课外诗词诵读教学准备:教科书、教案、工具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3)背诵、默写全诗。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听、读课文,把握感情基调。(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之情。重点:了解文学常识;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难点: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课时安排:9课时 第1课时:秋词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抒发萧杀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二、新课内容:(一)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本篇古诗是七言绝句。(二)学生自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解决生难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春朝(zh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引:引发。(三)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把握感情基调,然后反复跟读。感情基调: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乐观、豪迈之情。(四)合作探究,结合注释,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你所知道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明确: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三 巩固练习:说一说这篇古诗的意境。四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作者刘禹锡及此篇古诗的特点,是重点要多复习,要知道本篇古诗的意境。预习本篇古诗的意思和中心思想。五 板书设计: 秋 词 -唐代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六 作业:背诵第2课时:理解和翻译一 前提测评:介绍刘禹锡。二 新课内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 结合注释,翻译一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二) 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答: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达自己乐观向上和昂扬的斗志。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答:乐观豪迈。3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好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4哪一句富有哲理? 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三)主旨归纳: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豪迈之情。三:巩固练习:归纳一下“鹤”的意向: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作者以鹤自喻,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寞。四:课堂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古诗的意思,明白鹤的意向,难点是主旨归纳部分,课后要多复习。五、板书设计:秋词-唐代刘禹锡颂秋 激越向上感怀 充满活力1 翻译 2深入理解 3主旨归纳 4“鹤”的意向六:预习夜雨寄北第3课时:夜雨寄北一、导入课题: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二 新课内容;(一) 作者及作品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二)听课文录音后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答: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2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答: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3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答:"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三 巩固练习: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你知道“小李杜”又是谁吗?答: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四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作者李商隐及此篇古诗的特点,是重点要多复习,要知道本篇古诗的意境。预习本篇古诗的意思和中心思想。五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时。六 作业:背诵第3课时:夜雨寄北 理解和翻译一 前提测评:介绍李商隐。二 新课内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时。(一)结合注释,翻译您问我的,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二)合作探究:说一说这篇古诗的写作技巧。答: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三)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三:巩固练习:说一说哪一句是写景的?答:巴山夜雨涨秋池。四:课堂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古诗的意思,难点是主旨归纳部分,课后要多复习、背诵。五: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隐-(问答)-友人(亲人) 离愁翻译 主旨归纳 六:预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第5课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二 新课内容;(一)作者及作品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是三年(1192年)十一月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二)听课文录音后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要读出诗中的情感,读出作者的赤胆忠心。)(三)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问:哪一句表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答:僵卧孤村不自哀2问: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答:尚思为国戍轮台3 问: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怎样的境遇?答:“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4怎样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的紧承上两句。答: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5问:哪一句写了梦境?答:铁马冰河入梦来,“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三 巩固练习:介绍陆游。四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作者杜甫及此篇古诗的特点,是重点要多复习,要知道本篇古诗的意境。预习本篇古诗的意思和中心思想。五 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六 作业:背诵第6课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理解和翻译一 前提测评:背诵古诗。二 新课内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结合注释,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二)合作探究:说一说这篇古诗的特点。答:本篇古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此诗表现为国抗战雪耻的志向,所谓想,即尚思为国成轮台的思;所谓因,即是卧听风吹雨的风雨之声。想和因共同作用,便化作了铁马冰河行军征战之梦。这就从表现潜意识的层面,表现了自己抗战报国的志向理想之坚定执著。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极其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三)主旨归纳:古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现了一片赤胆忠心。三:巩固练习:欣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说一说它表达了什么?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答: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四:课堂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古诗的意思,难点是主旨归纳部分,课后要多复习。五:板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现实境况-忧国忧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痴情化梦-赤胆忠心)六:预习:潼关第7课时:潼关一、导入课题:潼关是个地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二 新课内容;(一)作者及作品简介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人士。其所著的,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南学会等,主办,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之一。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二)听课文录音后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要读出诗中的情感,读出作者豪迈奔放之情。)感受意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悠悠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拟人、对偶2问: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答: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古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光,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觉得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四) 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三 巩固练习:历史学过“戊戌变法”,谁能说一下“戊戌六君子”?答: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四 课堂小结:本节课要掌握作者谭嗣同及此篇古诗的特点,是重点要多复习,要知道本篇古诗的意境。预习本篇古诗的意思和中心思想。五 板书设计: 潼 关-清代 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六 作业:背诵第8课时:潼 关理解和翻译一 前提测评:背诵潼关。二 新课内容: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一) 结合注释,翻译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仁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二)合作探究:1赏析古诗公元秋,十七岁的,从湖南赴甘肃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的壮丽风采.这位英气勃发的,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精神的,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2谁来评价一下谭嗣同先生? 给学生3分钟交流,出示梁启超、康有为等名人对谭嗣同的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三)主旨归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激情符合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三:巩固练习:给同桌介绍谭嗣同。四:课堂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古诗的意思,难点是主旨归纳部分,课后要多复习。五:板书设 潼 关-清代 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激情符合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名人对谭嗣同的评价序号名人评价内容1梁启超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2康有为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六:预习:总结这四首古诗第9课时:总结、背诵古诗四首一、 前提测评:说一说这四首古诗的体裁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潼关都是七言绝句。二 新课内容:(一)说一说这四首诗的作者及朝代。秋词(其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夜雨寄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潼关的作者是清代谭嗣同。(二)概括这四首诗的主旨。秋词(其一)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豪迈之情。夜雨寄北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古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现了一片赤胆忠心。潼关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激情符合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三)背诵古诗。三、巩固练习:说一说四位作者的身份和代表作。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四首古诗一定要知道它们的作者。诗文意思、表达的中心思想是难点要多记忆。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是重点要多复习。预习下一节。五、教研组长评价:六、课后反思: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