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共18页).doc
-
资源ID:13839239
资源大小:275.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共1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剖面测制及1:2000、1:10000地质测量第一节 剖面测制一、测制剖面的目的剖面测制是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测量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一般放在地质填图工作的初始阶段即设计阶段进行,个别放在后期阶段进行,应依测区实际情况而定,按需要补测一定数量的剖面。地质普查和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地质剖面可分为:(一)地层剖面: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岩石物质及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古生物特征及组合关系、含矿性、标准层、沉积建造、地层组合、变质程度等。建立地层层序、查清厚度及其变化,接触关系,确定填图单位。(二)构造剖面:是着重研究区内地层及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如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糜棱岩带(韧剪带)的特征、类型、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和序次、组合及复合关系。对研究区域构造的剖面,要通过主干构造及典型的构造单元。(三)侵入岩剖面:主要是研究侵入岩的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结构构造、含矿性、同化混染、接触蚀变作用、原生及次生构造、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相变化特征、侵入期次、时代及侵入体与成矿的关系。确定侵入体中单元划分。(四)第四系剖面: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成因类型及含矿性,时代,地层厚度及变化特征、新构运动及其表现形式。(五)火山岩剖面:研究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火山岩中沉积夹层的建造、生物特征;火山岩的喷民旋廻、喷发韵律,火山岩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确定火山岩的喷发形式、火山机构和构造。矿区勘探线剖面:分铅直剖面和水平剖面,此处仅指铅直剖面。在布设勘探剖面时,要照顾到整个矿床的各个地段,或兼顾相邻矿床。剖面线垂直矿体(床)走向线,间距一般与勘探网度一致。勘探线剖面主要反映矿体与围岩之间的界线,矿体中各种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的界线,各种岩石之间的界线,各种构造界线;矿体的数量、分布、形状、大小、产状、厚度、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构造控制和构造破坏等。剖面上标出探矿工程的种类、数量、位置、取样资料,从而可反映出勘探工作的工程控制程度、矿体圈定的合理程度、各地段的储量级别。二、剖面选择和布置原则地层剖面选择:应选在地层发育完整、基岩露头良好、构造简单、变质程度浅的地段。若露头不好或因构造影响,致使地层不全、界线不清时,可测制补充性的小辅助剖面。剖面布置:应基本垂直区域地层走向。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剖面线方向和地层走向夹角不小于60度。若地层产状平缓,其剖面宜布置在地形陡坡处。三、测制剖面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剖面踏勘:在剖面线基本选定之后,应沿线进行踏勘。了解露头连续状况、构造形态、岩性特征、地层组合、侵入岩的分布、种类、岩性岩相变化、接触关系、初步了解地层单元及填图单元的划分位置、化石层位、重要样品采集地点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总导线方位、剖面测制中导线通过的具体部位,需平移的地段和必须工程揭露的地区,以及工作中的住地和各住站的时间。(二)剖面测制中人员分工野外工作一般需要5-8人。人员大致分工为:地质观察、分层兼记录1人作自然剖面、掌平面图(航片)1人前测手兼填记录表1人后测手兼标本采集1人放射性测量1人若人员充足时,记录和样品采集均可由专人负责。若测制古生物地层剖面,最好古生物鉴定人员参加,变质岩地层剖面最好岩矿鉴定人员参加,以指导化石、薄片的采集工作。(三)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及有关精度要求1.剖面比例尺:根据剖面所要研究的内容、目的、岩性复杂程度等,精度要求诊实际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比例尺为1/5001/10000。2.剖面上分层精度的要求:原则上在相应比例尺图面上达1毫米的单位(厚度)均需表示。但一些重要或具特殊意义的地质体,如标志层、化石层、含矿层、火山岩中的沉积夹层等,其厚度在图上虽不足1毫米,也应放大到1毫米表示,并在文字记录中说明。分层间距按斜距丈量。3.剖面的平移:剖面通过区如遇有大片复盖、天然障碍或因构造破坏造成测制意义不大的地段,则需要平移。平移应依一定的标志层或实测的顺层追索为准。一般平移距离不大于500米,否则应分开另行测制剖面。(四)剖面的具体施测1.地形剖面线的测量:有仪器法和半仪法两种,仪器法有测量人员负责测制;半仪器法由地质人员测制,以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测绳丈量斜距。注意将皮尺或测绳尽量拉紧。方向和坡角要用前、后测手测量的平均值,且要求两人测量数据差值不能过大。2.将测量数据和分层位置及时记入剖面记录表,并表示在平面上,二者相互对照互相吻合。剖面记录表见表-1。3.根据剖面测制的目的,按需要配合以物探、化探工作。4.剖面上样品采集工作:应根据剖面研究的目的,系统采集岩石薄片样、各类标本、岩石化学、人工重砂、古生物样等。特别注意矿化地段样品的采集,严防漏矿现象发生。5.沿剖面线用定地质点的方法控制剖面起点、终点、转折点、重要地质界线、接触关系、构造关键部位和矿化有利的地段等。地质点和分层号、化石及主要样品应用红漆在实地标记,并准确标绘在图上。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表-1第 页矿区 剖面编号 剖面位置或起点坐标 共 页地质观察点号导线号导线方位角导线距(米)坡度角十一高差累计高差岩层产状及位置导线方向与倾向的夹角分层代号分层厚度累计厚度岩层名称标本编号样品编号备注斜距平距累计平距倾向倾角距地质点距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参加人 记录人 年 月 日1.应在所测量的产状上方标注“层”“片”“接”“节”“断”等简称,以表示“层理”、“片理或片麻理”、“接触”、“节理”、“断裂”等 的产状(以下有关表同)填入10、11栏。2.应在标本、样品编号前冠以相应的代号,以表示其种类,填入18、19栏。6.居民点、河流、地形制高点、主要地物及探矿工程等,应适当标注于平面图和剖面图上。7.在剖面通过部位,遇到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画素描图或拍照地质照片,并在记录上记明地点、时间和要说明的内容、遇到构造、特别是可说明大褶皱构造的次级褶皱构造,应在小构造具体出现位置的剖面图上方,用特写方式附上小构造形态特征特征素描图,如图-1。(五)剖面图的绘制剖面图的绘制常用的有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到导线方位比较稳定多用展开法,当导线方位多变、转折较多时宜用投影发法。1.展开法:展开法是将各次所拉的不同方向的导线按其水平长度移成统一方向的直线,也就是说将不同方向导线沿线观察的地质现象。当成是整个在一条统一直线剖面线上的观测。如图-2。具体方法是据斜距和坡角(±°)把各段导线园滑连接而成。在导线方向与地层走向不完全垂直(交角小于75°)时,需要将直倾角换算成视倾角在剖面上表示。次法宜用于导线方位变化不大。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该法比较简单,便于在野外绘制,缺点是将转折的导线展开,在剖面图上夸大了地质体的实际宽度,以至歪曲了地质构造的实际形态。因而地层厚度只能用公式计算求得。在作剖面中,每次导线方位应在剖面上方予以表示。剖面下的展开导线没有多少意义,成图中可不表示。2.投影法:首先绘出导线平面图,并把各地质要素标绘到相应的位置上,构成路线地质图。投影基线方位与总导线方向(剖面总方位)一致。将地层沿走向延长到投影基线上,形成各地质要素与投影基线的交点,再将各交点垂直投影到与投影基线相平行的剖面图上,即为剖面上各地质素的界线点,如图-3。地形线是将各导线点位投影到基线上,再以基线的某已知高程据各导线点的累计高程勾绘而成,此法有人称作二次投影法。在导线方位转折不大,每条导线方向和剖面总方向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和地层走向接近垂直,则可将平面图上地质界线与导线交汇点直接投影到剖面图上,进行剖面绘制。此法也称一次投影法。投影法绘制剖面图较展开法复杂,但仍可在野外绘制,成图后剖面上的地层厚度基本上反映了地层真厚度,构造要素和形态特征基本符合实际。缺点是剖面地形轮廓线有所歪曲。关于投影基线的确定方法,在投影基线与剖面线总体方位相一致,即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层走向的原则下,其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设影基线通过各主要导线。见图-4(1)(2)导线起始点的连线。但必须是测量导线较均匀地分布在投影基线两测。见图-4(2)(3)导线加权平均法求投影基线方位:公式:=式中:为投影基线方位角L1Ln为各导线长度n为导线条数为导线长度和在求得投影基线方位角值后,在选择投影基线通过主要导线的位置,并按角值标定投影基线。(4)几何作图法:依次连接各导线的中点,再连第一次连线中点,第二次连线的中点,最后形成一条直线,再通过该直线中点画一条垂直地层走向的直线,即为投影基线,见图-4(3)。此法适宜于导线转折多变的剖面,作法较繁杂,但正确性高。此法与导线加权平均法相近,但较前者更为正确。以上投影基线选定方法,以(1)(3)最常用,作图者可依据所测剖面导线分布情况和地质实际自行选用。3.地层厚度换算采用地层厚度换算公式计算D=L(Sin·Cos·Sinr±Cos·Sin)式中:D-岩层直厚度L-斜坡距-岩层直倾角-地层坡度角r-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的夹角地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用+相同时用-地层厚度应分层计算。比例尺小于11000的剖面,分层厚度取整数,大小11000的剖面,厚度数值取小数点后一位。地层厚度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1)产状的有效控制距离要求在野外施测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以便室内计算厚度用。(2)脉岩的剔除:一般情况下,在图上出露宽度<1毫米的脉岩不必剔除其影响厚度;超过1毫米时,则应剔去,采用岩脉两侧分别代表的厚度。若某一地段岩脉虽小,但很发育,且对此地段地层厚度影响较大,可依据岩脉在地层中含量比(线统计法:岩脉厚度与整个统专心-专注-专业表倾角换算表1视倾角真倾角岩层走向与剖面间夹角80°75°70°65°60°55°50°45°40°35°30°25°20°15°10°5°1°10°9°519°409°249°058°418°137°427°066°285°475°024°163°272°371°450°530°1115°14°4714°3114°0813°3913°0412°2311°3610°449°468°447°386°285°143°582°401°200°1620°19°4319°2218°5318°1517°3016°3615°3514°2613°1011°4810°198°457°065°233°371°490°2225°24°4024°1523°4022°5521°5920°5419°3918°1516°4114°5813°0711°0990°46°534°382°200°2830°29°3729°0927°2927°3826°3425°1923°5222°1220°2218°1916°0613°3411°108°305°442°530°3535°34°3534°0433°2132°2431°1429°5028°1326°2024°1421°5319°1816°2913°2810°166°563°300°4240°39°3439°0238°1537°1536°0034°3032°4430°4128°2025°4222°4619°3216°0112°158°174°110°5045°44°3444°0043°1342°1140°5439°1937°2735°1632°4429°5026°3422°5518°5314°319°514°591°0050°49°3449°0148°1447°1245°5444°1942°2440°0737°2734°2130°4726°4422°1117°0911°425°561°1155°54°3554°0453°1952°1951°0349°2947°3445°1742°3339°1935°3231°0726°0220°1713°567°061°2660°59°3759°0858°2657°3066°1954°4943°0050°4648°0444°4940°5436°1230°3924°0916°448°351°4465°64°4064°1463°3662°4661°4260°2158°4056°3654°0250°5347°0042°1136°1629°0220°2610°352°0970°69°4369°2168°5068°0767°1266°0364°3562°4660°2957°3653°5749°1643°1335°2525°3013°282°4575°74°4774°3074°0573°3272°4871°5370°4369°1567°2264°5861°4957°3751°5544°0032°5718°013°4480°79°5179°3979°2278°5078°2977°5177°0276°0074°4072°5570°3467°2162°4455°4444°3426°185°3985°84°5584°4984°4184°2984°1483°5483°2982°5782°1581°2080°0578°1875°3971°1963°6144°5311°1789°88°5988°5888°5688°5488°5188°4788°4288°3588°2788°1588°0087°3887°0586°0984°1678°4045°00计线段长度的比值),按比率求地层厚度。(3)同一向、背斜中,地层厚度采用地层较发育的一翼进行计算(柱状图中可表示岩性相变或说明厚度的变化,不可采用两翼岩层中较大厚度的单层建立柱状图)。4.地层真倾角换算为视倾角在剖面图中,地层走向与剖面线方向不垂直时,在剖面图上地层产状以视倾角表示,见倾角换算表(表-2)。其产状数字表示仍为真倾向、倾角。5.实测剖面图中表示的主要内容(1)导线平面图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地质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导线长度以平距表示。(2)剖面上表示内容:岩性(以花纹表示)、产状(花纹表示视倾角,下方数字表示真产状)、地质点、导线点、样品代号、层号及地层代号、断层、褶皱、居民点及山峰水系名称等,在剖面上方按需要附构造特写素描图。分层界线可适当划长。产状指引线应指在量取产状的实际位置处。(3)剖面图必须和投影基线相平行。(4)剖面图摆法:剖面的左端应为西、北西、南西、南。相应在右端为东、南东、北东、北。(5)如剖面径平移,则导线平面图上按平移方向、距离另作起点。而剖面图仅按两点的高差决定起点的标高,水平方向酌情断开1-2厘米,以作图方便互不重叠为原则。(6)如剖面测制中并进行有电、磁测量、伽玛测量等工作,若种类少,或仅一种,可在剖面图上部作曲线图表示,为了减轻图面负担,这些曲线图可另作图表示,但图中地质剖面图应互相一致。(7)剖面图图面布局可参照图-5。(8)剖面需输入计算机制图时,尚需填写如下表:剖面线测量记录表-3,剖面线地质记录表-4,剖面采样记录表-5。剖面线测量记录表 (表3) 第 页矿区编号: 剖面线号:剖面方位 °起点坐标 X Y 终点坐标 X H Y H 记录点号水平距离(米)垂直距离(米)记录点号水平距离(米)垂直距离(米)剖面线地质记录表(表-4)矿区编号 剖面线号子 第 页层号起记录点号止记录点号岩(矿)石名称花纹代码(词表4)地层单位或期次(词17)层位(词表17)地质描述接触关系(词表7)其它标志面产状名称(词表8)记录点号倾向倾角检查 日期 记录 日期剖面采样记录表 (表5)矿区编号 剖面线号 第 页样品编号超止岩(矿)石名称位置样长(米)原如重量(千克)采样方法采样规格记录点号垂距平距记录点号垂距平距采样人 采样日期 采样方法词表10(六)剖面地质小结(总结)内容提纲1.前言(1)剖面测制的目的(2)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3)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4)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工程工作量、标本××件、样品××件。2.地质成果(1)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2)依不同时代,由老到新分别对剖面所见地层进行叙述。每一时代中地层可按地层组合单元总述其组合特征,再按不同岩性层详述其岩性、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岩性特征,应详细述明岩层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整合接触关系。(3)岩浆岩及脉岩的描述。(4)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分别描述其类型、性质、规模、形态特征、断层对地层连续性的影响,控矿产构造特征。(5)矿产:对矿产应详述。(6)新进展、新发现和新见解。3.存在问题第二节 12000地质测量一、目的任务1/2000地质测量在矿床详查或勘探期间进行,其主要任务是全面研究矿床的详细地质构造、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矿体与围岩蚀变,为探矿工程的布置、储量计算,为矿山设计和建设提供地表地质资料。测量范围通常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的分布地段,至少要囊括工程布设范围。二、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一)露头圈定法1.适用条件(1)适宜于地质条件复杂地区;(2)适宜在露头发育较好至很好的矿区;(3)大比尺地质填图中可采用工程揭露露头。2.该方法优缺点此方法是在详细研究并综合联系每一个露头的基础上,达到全面了解全区地质构造的目的。优点是能够精确得观察测区的所有露头,不致遗漏业已出露的任何地质现象。不足之处是工作量大,当测区面积较大时,单独使用此方法难以获得整体概念,且在露头不良时须配合系统的工程揭露。3.露头圈定原则各个大小露头范围内的地质界线均以实线表示,小块露头群密集分布,相互间掩盖部分在图上不大于1-2厘米时并且不属于断层或夹层所致时,可连为一个大露头。如果覆盖甚广,露头零星细小图上不易表示时可适当省略。4.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准备工作:(1)先将地形底图裁成30×3040×40平方厘米大小的方块,作野外用手图。(2)根据测区露头发育情况、地质情况地形特点,事先规划填图区的次序及大致路线,订出工作计划。野外工作:(1)每天出工前,应对当天工作地段进行概略的了解。(2)按顺序逐一对单露头进行全面详细研究,并注意相邻露头之间的地址联系。(3)每个地质点均应打桩、编号,并将点位上图,同时以目测法在地形图上圈划出每个露头的形态及实测地质、构造界线,绘出草图,作为日后联图及测量的依据。(4)如果地质与测量同步进行,可当即测绘出露头界线和地质界线。每个露头测完后当即核对检查,若二者不同步,则应将前述地质草图交测量人员作为找点依据或由地质人员带领测量人员实地找点。(二)剖面法1.适用条件(1)矿床地质条件简单、岩(矿)层层位稳定的矿床或相变不大的沉积变质矿床。(2)不论露头发育如何均可使用,当掩盖较广时应通过主干及辅助槽探的揭露进行剖面测量,并配合一定数量的人工露头点的观察。2.此法优、缺点剖面法实质是对矿区按一定间距布设的垂直走向的剖面进行研究,并用联结相邻剖面来了解全区的地质构造。优点是研究得比较系统,能及时获得矿床和矿区的整体概念,工作量少;缺点是不能精确地研究矿床沿走向的变化,在条件复杂地区不宜单独使用。用剖面法填图,并非每条线必须作剖面图,一般要求“实测剖面图”1-3条。控制剖面图,利用剖面长度展示法(不作导线平面图,直接以实测长度和坡度作图)作在野外记录本上。路线平面图,直接填绘在地形底图上。3.工作程序和方法(1)根据地质构造特征确定各剖面线的位置及方向。条件允许时应先踏堪,方向应大体垂直于岩层走向,剖面间距原则上以使相邻两剖面的地质情况能够对比为宜。(2)将预定的剖面线用铅笔大致画在地形底图上并编号(3)确定地质点的编号原则,一般按剖面及观察先后为序编号。4.野外工作(1)剖面起点位置在现场用仪器法或半仪器确定,并应打桩编号,或设标志点。(2)沿剖面线进行野外观察研究,各个地质点位均需打桩、编号、并进行详细地质记录,同时,随剖面线的测制画出野外剖面草图。(3)剖面线要基本垂直地层走向,相邻剖面大体平行。若遇遮盖无法查明地质现象及界线时,可沿走向向两侧追索以使推测,重要地质界线处要进行必要的揭露。(4)在野外用图上,正确标记出点位和编号,在野外实际勾绘地质界线。(三)地质界线追索法1.地质界线追索法是根据对矿床中的主要地质界线及构造线的追索研究,来了解矿床的全部地质构造。其适应条件如下:(1)一般复杂至简单的矿床均可使用。(2)适用于各种比例尺。(3)一般只作辅助之用,只是在构造非常简单,单层厚度很大,特别是围岩为单岩相的矿床中,或矿体厚度不大的矿体地质测量中,才能作为主要方法来应用。(4)适宜于研究矿体和近矿围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构造上的变化,特别是业已开采矿区。(5)露头发育不好的地区不常使用。2.工作程序与工作方法(1)准备工作,事先要很好地研究岩层的层序或火成岩与变质岩的分带,找出主要的地层界线、构造线或标志层。(2)野外工作沿选定的主要地层界线或构造线的走向进行观察和研究,每隔一定的间隔设一个地质观察点。地质界线追索法,经常需和剖面法合用。总之,1/2000地质测量多用露头圈定法,配合剖面法或地质界线追索法。三、地质测量精度要求(一)必须表示的地质体规模1.宽度小于1米的矿体有意义地质体或标志层均需放大表示。2.一般地质体宽度2米3.蚀变体宽度2米4.各种构造形迹、线状地质体长度>20米。(二)地址界线实测允许误差1.矿体界线1-2米2.一般地质体2-4米3.地质点精度:点位误差在图上小于1毫米,转点误差小于0.5毫米。(三)观测点密度(个/平方公里)简单区 500-600中等区 600-700复杂区 700-800四、填图要求(一)对三大岩类岩石按比例尺要求,将不同岩性进行划分、圈定,详细描述。(二)构造1.查明矿区构造的产状、规模、形态特征及其控矿作用。2.查明各构造带的组合、分布规律,研究划分构造形式或体系。3.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4.查明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5.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特征等。6.对破坏矿体的断层、应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三)蚀变围岩1.详细查明蚀变带的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查明蚀变围岩的性质。2.详细圈定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研究蚀变体与岩浆热液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四)矿化及矿体1.用槽、井探、物化探系统控制矿化带和矿体。2.确定矿化带的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矿石质量。3.查明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对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与工业类型作出判断。4.用工程控制主矿体及上、下盘小矿体,查明矿体边界。5.系统查明矿体有用组分含量及变化。五、路线观测记录及格式(一)观测人员在观测过程中要多跑、多敲、多看、多记、多想,做到连续观测、连续记录、连续制图。(二)路线观测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地质资料的收集,又要重视直接找矿标志及矿产线索的观测,把问题解决在实地,重点现象要详细记录,整个路线记录要有连续性,重点路线要有信手剖面和路线地质小结。(三)每一个观测点,在记录中必须有详细的位置、露头特征、点位性质、点处地质现象及路线地质现象。(四)采用剖面图、素描图与文字描述相结合,凡是重要的地质现象,应当进行素描和照像。(五)记录格式1.路线:2.点号:3.位置:4.点性:5.露头:6.地质描述(1)岩性:岩石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岩层的组合特征,地层产状等。(2)构造:按前“四(二)”的内容描述。(3)矿化及矿产特征。(4)围岩蚀变特征,蚀边范围,矿体与围岩关系。(5)标本:编号、岩性、位置。7.素描图、照片、信手剖面等。六、地质观察点的布设和测定(一)点位的布置:根据野外地质实际情况,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二)一般要布置在地质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构造、蚀变带、矿体界线、重要化石点、标志层、代表性产状要素测量点、取样点、山地工程以及其它有意义的地质现象部位)。(三)地质点的测定一般地质点位测定,岩性控制点用半仪器法测定,界线点及重要的观察点,需用仪器法测定。其精度要求允许误差在图上不超过1毫米。七、地质界线的标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一)野外现场及时联图,严禁在室内回忆记录和勾绘。(二)各种地质界线,必须用实、虚线条区分不同精度,实际观测到的用实线,推测或不确切的应用虚线表示。(三)图上所表示的内容,线条要清晰,文字要端正、简练,要分清主次,合理避让,避免繁杂混乱。如产状可适当避让点位,点号等。(四)所表示的各种内容在野外用2H-3H铅笔勾划,当天必须上墨。(五)各种内容的表示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六)联图时注意地形与地质体的关系(V字型法则)。(七)联结断层要注意先后关系,被断层错开或错断的地质界线不要跨断层而相连。(八)不同岩浆建造的火成岩不能联成同一岩体。(九)联图时要注意三大岩类区不同的地质特征。(十)联图时要有整体概念,不能仅凭一点之见,不顾全局。(十一)一般1/2000矿区填图在最后成图时,图面不呈显第四纪复盖沉积物(第四系地貌图除外)。八、室内整理及填图总结1.整理各类标本、样品,并及时登记送出。2.检查素描图,按规定填绘花纹图例和各种代号注记,发现问题及时检查校对。经检查修改后进行着墨。3.文图对照,核对野外记录和图件是否一致,若发现问题,均需回到现场查校,任何情况下不能凭臆断修改原始编录,不允许涂抹或擦掉,只能进行批注、补充。4.为了随时进行综合研究,除利用实测剖面外,必要时可以图切剖面。5.认真整理野外草图,清绘野外地质清图。6.不断进行总结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野外工作结束时应及时提交文字总结。(二)填图总结文字提纲1.概况(1)目的任务(2)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3)以往地质工作评述(4)完成实物工作量2.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3.测区地质(1)地层(2)构造(3)变质岩(4)岩浆岩(5)围岩蚀变(6)矿床4.结语(1)主要成果(2)存在问题(3)进一步工作建议第三节 110000地质测量110000地质测量一般在矿区评价阶段或在矿床勘探期间的矿床外围进行,目的在于阐明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用以扩大远景,同时在评价异常的地质找矿阶段、及对脉型矿田、矿带的追脉找矿工作中,也可布110000地质测量。填图范围一般包括有地质联系的矿(化)点,各种找矿手段的综合异常范围,有利找矿标志的分布范围和成矿区划等。一、地质测量前准备工作(一)搜集资料主要应收集测区的地层、矿产、重砂测量和物化探等资料,收集符合精度要求的与工作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图、航空照片等。对上述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恰当评价,指出今后的工作重点及要解决的问题,据此确定工作计划。(二)地质踏勘依据测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对其外围进行初步踏勘调查,以了解测区的地层,岩石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轮廓。踏勘开始时应组织主要地质人员踏勘1-2条路线,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尽可能通过主要地层、构造、岩体和矿产地。踏勘结束后应进行认真讨论,做好路线小结,基本上做到统一分层、统一野外岩石定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三)剖面测量正式填图前,一般需测制1-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在地质条件复杂区测3-4条。目的在于查明测区地层层序、厚度、接角关系、岩性变化,沉积韵律、化石、矿产、标志层,侵入体和时代等,根据实测剖面结果,编制代表测区地层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确定填图单元,以作为测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实测剖面的比例尺1/2000-1/200,一般采用1/1000,剖面测制方法详见第三章第一节剖面测制。二、矿区地质测量的方法矿区地质测量应在探勘、研究剖面、统一填图单元及工作方法以后才正式填图,1/10000矿区地质测量多用剖面法,配合地质界线追索法、穿越法、露头圈定法。(一)剖面法此方法即垂直矿体、矿化带或异常轴作若干成直线的剖面,剖面间距在图上不小于3-5厘米,通常采用等距离或按整倍数放稀及加密。主剖面应布置在主矿体或异常中部等典型地段。在条件复杂的地区不宜单独使用。野外工作方法为:(1)剖面起点位置在现场以目测法或半仪器法确定并应打桩编号、或设置标志。(2)沿每一条剖面线进行野外观察研究,并进行地质点记录,各点位需打桩或在稳固的基岩上标注编号。勾画出野外剖面草图、比例尺不限。(3)剖面要基本上保持一条直线,并与相邻剖面大体平行。若因剖面线通过处被复盖而无法查出地质现象和界线时,可沿走向向两侧追索以便推测,最大推测距离不超过剖面间距的一半。(4)在野外用图上标出点位和编号,并标出地质体代号,且在野外连图。(二)露头圈定法由于矿区大比例尺填图要求全面研究所有的露头,在地质情况复杂或露头不多的情况下,采用此法填图。根据露头大小,每个露头设一个或几个基点,用仪器将基点测在图上。然后用罗盘,皮尺以基点为起点进行测量,将露头范围按比例尺绘在图上并进行编录,连接成图。(三)地质界线追索法用顺走向追索主要地质及构造界线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所填地质图的界线较准确,能够详细研究矿体地质条件的走向变化。此法不宜单独使用,一般只在需要时作为辅助手段,适宜于研究矿体和近矿围岩沿走向的岩相和构造上的变化,特别是己开采的矿区。上述几种测量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以某一种为主,互补不足。三、地质观察点的布设和测定地质观察点的布设应遵循三个原则:(一)点位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二)在地层分界线上、不同岩石接触处、岩相变化处、构造点